裴昀抬眼一瞧,果见食盒中放得是精致吃食,不由笑道:
“解娘子有心了。”
长袖善舞又不叫人心生反感,嘘寒问暖亦恰到好处,这解双双倒当真是厉害。
当下裴昀便吩咐裴霖将食盒送去给裘南雁。
“说罢,还有什么事?”
裴霖走后,裴昀好整以暇问道。
“说有也算有,说无也算无。”谢岑慢条斯理道,“只是想问问你,不知你可听闻近日北边发生的事了?”
提及时局,裴昀脸色不禁沉了下来,颔首道:
“自然。”
十日前,燕帝颜理暴毙,摄政王颜泰临奉“遗诏”继位,朝中无人敢有异议。只因所有异议之人这些年来都陆续被诛杀殆尽,如今颜泰临终是真正大权独揽,名正言顺。
谢岑继续道:“新帝登基,所下第一道诏令便是弃旧京,择新都。”
长子颜玦被封蓟王,与右丞相兼先锋将颜承、左丞相抹捻留守燕京,颜泰临则携百官后宫出京,声称燕京乏粮,不能应百官诸军,今暂往南,俟一二年间粮储丰足复,归未晚矣。
裴昀冷笑了一声:“不出所料。”
无论颜泰临登基,亦或迁都,皆是顺理成章之事,辽东兵败之时,此事便已成定局。
然而裴昀不曾料到的是,颜玉央竟然会被命留守燕京。
蒙兀卷土重来指日可待,如此留守,要么战败,要么为质,与送死何异?虎毒不食子,她本以为颜泰临尚顾念三分父子之情。
压下内心的异样,裴昀问道:
“可探听出迁往何处?”
谢岑轻笑了一声:“你不妨猜一猜。”
东京辽阳府乃是北燕龙兴之地,依山靠水;关中京兆府有金城天府之险,可进可退;山东益都府富庶通达,地利天然......
裴昀心中掠过数座城池的名字,忽而灵光一闪,明白了真正答案。
她沉声吐出了两个字:
“开封。”
昔日大宋都城,北伐折戟之处,裴家子孙魂牵梦萦也想收复之地。
“不错,正是东京汴梁城。”
既有山险可依,水路便利,南北通达,粮草充足,又是六朝古都,龙盘虎踞,风水宝地,可谓是十全十美。
“也好,”裴昀忍怒道,“他日还于旧京,攻破敌都,一举两得,不必大费周章了。”
“也许,那一天当真不远了。”谢岑意有所指道。
裴昀一愣,“你是说蒙兀会趁机出兵,乘胜追击?”
“必定如此。”谢岑言之凿凿,“蒙兀东征西战,所过之处,屠城掠地寸草不生。之前接受北燕议和,乃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一则燕京重城,久攻不下,二则适逢蒙兀大汗斡哥泰病逝,按照规矩,凡博尔济家族子孙皆要赶回漠北草原举行忽里台,选举新任大汗,故而蒙军这才鸣金收兵。然北燕既已议和,却又弃城迁都,与背信弃义无异,蒙兀早有灭燕之心,如今新任大汗继位,必定不会再放过。”
漠北距江南千里,虽山高水远,然蒙兀势大,不可掉以轻心,谢岑与裴昀一直时刻关注其动向。
此番继任大汗乃是斡哥泰之侄,昔日博尔济大汗之孙,赫烈,此人刚明雄毅,雷厉风行,力压斡哥泰之子夺得汗位,继任后便将斡哥泰一系赶尽杀绝。有传言道,赫烈此举是为报当年斡哥泰阴谋害死其父之仇,二十年蛰伏一朝雪恨,如此隐忍,非常人之所能。
“然而即便蒙兀再次出兵南下,也未必是我等兴师北伐之机。”裴昀犹疑道,“你觉得官家是何心思?如今官家仍有北伐之念吗?”
年前丰乐楼一聚,她试探过,对于联蒙攻燕之议,赵韧不置可否,叫她心中悬空了几分。人心易变,难道登基之后,赵韧也变成得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了吗?
“官家矢志不渝,灭燕势在必行,但却不是现在。眼下蒙兀兵强马壮,野心勃勃,与大宋有北燕相隔,暂且相安无事,而一旦北燕不存,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
谢岑顿了顿,几不可查一叹,“如今官家已不再是太子,他乃一国之君,万事必以国体为先,不可再凭着少年一腔热血而意气用事了,战与不战,他自有思虑。”
裴昀皱眉不语,心知不错,却终究是不忿。
谢岑看出她所想,不禁摇头道:“家国大事,岂是恩怨情仇一来一往这样简单。如今大宋不过只是隔岸观火,你便已如此不忿,届时倘若有人藉机更进一步,我瞧你非要冲进这人家里杀他满门不可。”
如此话里有话,听得裴昀心生狐疑:
“何为更进一步?”
“韩斋溪虽死,朝中主和派却仍是大有人在,”谢岑似笑非笑瞥了她一眼,“且瞧罢,江北狼烟四起,江南也逃不掉硝烟弥漫,这朝堂很快便会掀起一阵滔天巨浪了。不过,能趁机看出哪个是人哪个是鬼,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
大江滔滔,隔开关山南北,那厢烽火连天金戈铁马,这厢却是春和景明岁月静好。日子在裴昀手下长枪一挑一抹间流水般过去,临安城繁华如旧,百姓安居乐业,一切看似宁静之下,只有那北方传回的一封又一封加急密报,昭示着千里之外有兵连祸结,龙战玄黄。
二月,北燕迁都开封,惹得民心大乱,燕廷中主降派将领官员,两河治下汉民、渤海、契丹族,纷纷揭竿而起,或向蒙兀投降,或裂土自立。
四月,蒙兀大汗赫烈以北燕背信弃义为由,御驾亲征,挥师南下,与辽东契丹军结盟,两路大军同时伐燕,不到两个月,相继攻克蓟、檀、锦等地,再次围困燕京。
蒙军久攻不下,对峙数月,改为扎营驻兵围城打援,接连歼灭燕廷所派四万人马援军,粮草尽数缴获,不久后燕京果然矢尽粮绝,陷于孤立。
十月,燕京留守右丞相兼先锋将颜承服毒自尽,左丞相抹捻弃城南逃,燕京城破。
赫烈得报,遣使劳军,旋以车载府库之实北去,只留一城尸骸遍地,焦土成灰。自文宗迁都燕京,六十余年,燕云十六州之首,巍峨古城,再一次易主,落入关外异族之手。自此,黄河以北,河北、辽东、山东等地尽数归附蒙兀。
消息传至临安,大宋朝中文臣武将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认为北燕虽未国灭,却是气数已尽,靖康之仇得报指日可待。
裴昀亦百感交集,然而在那一道又一道蒙燕战报中,她却注意到了一条不起眼的消息:
燕京城破之时,颜泰临长子蓟王颜玦下落无踪,生死不明。
第114章 第八章
裴昀素来不喜谢岑,却也从来不否认他的深谋远虑,智谋判断,大江南北的局势果然被他言中。自蒙兀起兵攻燕,临安朝堂之上对于是否乘势北伐的争论便未曾断过。
韩党覆灭后,未免权臣独大,重蹈覆辙,朝中设左、右丞相,二臣并立,相互掣肘。左相高寿朋,虽为当年韩斋溪一手提拔,却是难得的能臣贤士,于赵韧继位后整顿边防财政出力不少。他乃是朝中主和派之首,其言蒙兀渐兴,势不可挡,其势足以亡燕,如若北燕灭亡,蒙兀必定会成为大宋劲敌,古人云唇亡齿寒,昔日北燕乃大宋之仇,今日却是大宋之蔽,不如驰援北燕,与之财帛军粮,以燕为屏障,御敌于国门之外。以此拖延时机,强壮兵马,以备日后与蒙兀兵戎相见。
右相邓明德乃是当年东宫潜邸旧臣,与谢岑同为主战一派,坚决反对高寿朋之议,主张北燕与大宋有不共戴天之仇,妄图以北燕为蔽极不可取,两国深仇累怨,北燕岂会甘心做大宋屏障?应趁北燕遭蒙兀进攻之际,停纳岁币,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一来可血靖康之耻,以报父君之仇;二来可振奋军民战心,一洗前次北伐失利之辱;三来也可占尽两淮之地,以免蒙兀吞并北燕,其势更强。
两派各执一词,唇枪舌战,每日在垂拱殿吵得不亦乐乎,互指对方是叛臣贼子其心可诛,而龙椅之上的赵韧始终居中调停,从头到尾不置一词。
便在朝堂一片七吵八嚷乌烟瘴气之时,裴昀亲自上门拜访了礼部侍郎陈修远。
年初颜泰临登基,陈修远被任命为贺登位国信使,再次出使北燕,不成想遇蒙兀围攻燕京,迫不得已滞留数月,一路历经坎坷,前不久才得以返回临安。“下官拜见侯爷。”
“陈大人不必多礼。”裴昀大步上前,一把将陈修远托起,扶他在软椅上坐定,“贸然来访,是在下唐突了。”
比起数年前裴昀所见,陈修远苍老十岁不止。此番自燕京而回,更是大病一场,如今形销骨立,青丝半白,宽大袖衫下仿佛只剩下了一把骨头。
“抱恙在身,是修远失礼了。”陈修远虚弱的笑了笑,虽形容憔悴,但举手投足仍是不卑不亢,儒雅依旧。
“陈大人千里奔波,为国尽忠,一路辛苦了。听闻陈大人此番乃是主动请缨担当使节,此等差事费力不讨好,陈大人年事已高,又何必身先士卒?”
旁人或许不知,可裴昀当年在燕京定南王府和亲使接风宴上,乃是亲眼所见大宋使节受到燕人何等侮辱,尤其是陈修远甚至亲眼目睹爱女横尸当前,裴昀本以为他此生再不会再踏足燕土半步了。
“实不相瞒,当年下官一念之差,叫亲女命丧燕人之手,多年来夜不能寐,悔恨难当。下官笃信苍天有眼,北燕残暴不仁,早晚有一天自取灭亡。下官要亲眼见证北燕灭国之日,以慰小女在天之灵!”
说至此,陈修远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裴昀闻言亦不禁心中几分唏嘘。
“未免多叨扰大人休养,我也开门见山直说了。听闻蒙兀攻燕之际,陈大人正在燕京城中,在下想向陈大人讨教蒙燕交战详情。那蒙兀赫烈用兵如何?燕军是否当真不堪一击,不复当年之勇?”
裴昀虽是主战,却也并非鲁莽冒失,一味只求快意恩仇,她想尽多了解,蒙燕如今兵力之势,再来做出判断。
陈修远擦了擦腮边眼泪,肃容道:“与那博尔济大汗和斡哥泰大汗固守蒙兀草原传统不同,新王赫烈饱读汉家书籍,用兵有方,十分讲究谋略,他账下招揽了不少汉人幕僚,出谋划策,他也能虚心接受。蒙军素来不善攻城,可此番以围城打援之策,攻陷燕京,着实叫老夫惊叹。若与我大宋相对,着实是一劲敌!至于北燕——”
他不禁冷哼了一声:“那颜泰临有心弃守,保存兵力,所留燕京守将多是无能之辈,军纪松散,溃不成军。风水轮流转,当年燕军在宋军面前耀武扬威,如今闻蒙军之名便抱头鼠窜,屡战屡败,当真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裴昀沉吟道:“若照陈大人所言,燕京守军不堪一击,如何还能抵挡蒙军六个月之久?”
“一则,燕京乃是北燕都城,经辽、燕两代百年经略,到底是北方第一重镇。二则,燕人将领也并非人人不堪。”
陈修远沉默片刻,面上颇为复杂,他与北燕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挣扎许久,他还是给出了一个公允的评价,“先锋将颜承恪尽职守,誓死守城,城破之后服毒自尽,以身而殉。”
裴昀听罢心头复杂,北燕固然乃是大宋之敌,她只盼其亡国灭种,可燕廷之中亦有赤胆忠心之臣,宁死不屈,就如当年颜琤一般,纵为敌人,仍是值得敬佩。
“还有那蓟王颜玦,”陈修远忽又想起了什么,补充道,“围城之时,数次危亡之际,颜承因听取他的计策用兵防守,这才逆转乾坤,反败为胜。他不知使了何种手段,派人在蒙军粮草中下了毒,使蒙军中一夜间瘟疫大兴,短短几日死病过万,以泽量尸,险些逼得蒙兀撤军。此人城府深沉,心狠手辣,却不知因何为颜泰临所弃,北燕大敌当前还同室操戈,看来当真是国祚衰矣。”
骤然听到这个名字,裴昀不由呼吸一滞,面上不动声色,可端着茶盏的指尖却已是捏得发白了。
她来拜访陈修远本为打探燕京之战细况,问心无愧,可此番陈修远一经提及此人,便仿佛是在她心上扎了一针,叫她再也无法淡然。将手中茶盏停滞在唇畔片刻,复又放下,她心中千回百转,终是忍不住将嘴边徘徊许久的那句话问了出来:
“不知城破之后,此人何去?”
“城破之时,蒙军满城搜捕颜氏贵族,我趁乱逃亡,却不知此人下落。”
陈修远细细回忆了一番,犹豫道,“后遇北燕难逃溃兵,听闻此人似乎在乱军中为人所救,救他的人是......对了,救他的人是个白发老道!”
.
陈修远抱恙在身,精神不振,裴昀只稍坐片刻便告辞了。
她心事重重回到武威侯府,翻来覆去思虑着与陈修远的谈话。
救颜玉央之人必是那妖道李无方,自天书一事后,此人再未兴风作浪,不知当真是醉心武学,心无旁骛,还是别有所图,等待时机。
当初颜玉央将那朱明功带走,裴昀虽愤恨难当,可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深处悄然松了一口气。天书本为春秋谷师祖陈抟所著,却被宋室强抢,她夹在其中两面难做,得了天书之后,无论上交朝廷还是私自留下都问心有愧,最终落到他人手中,她好歹是对双方都有了个交代。
而李无方这些年亦被颜泰临所弃,不再效力燕廷,也算是了了她一桩心事。
如今颜玉央被他所救,却不知去往了何处,是南下投奔颜泰临,做小伏低求一席之地,还是自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这两者似乎皆不符合他的性格,可除此之外,她亦想不出他会去哪里。
二人相隔千里之遥,同心蛊已不作效,他的生死下落仿佛成了她头上的一把刀,心里的一根刺,永远悬而未决。
她一遍遍告诉自己,此人心机深沉手段狠辣,身份地位举重若轻,于宋于燕,稍不留神都能搅个天翻地覆,故而她关注此人也是无可厚非,此中绝无私情私念,她无愧家国,无愧于心。
只是冥冥之中总有预感,如此并非诀别,终有一天她还会和他照面......
“......四郎?四郎!”
裴昀正在沉思,忽而肩上被人重重拍了一下,她恍然惊醒一般,迅速出手捉住那只手腕,而后猛然抬头。
“阿菁!”
只见面前所立女子,一身崭新兔绒丝绵夹袄,更衬容貌俏丽,不是卓菁还是哪个。
“你坐在这里想什么想得这么入神?叫你半天也不应,撞邪了不成?”
卓菁一边揉着手腕,一边娇嗔道。
“抱歉,只是想着蒙燕交战之事。”裴昀匆匆几句带过此事,笑道,“二嫂给你新做了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