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时候,七窍流血。
比被厉鬼索命还要可怕三分。
宜皇贵妃死了。
死得十分惨烈。
眼睛还是恶狠狠的盯着殿外的方向。
仿佛要化身厉鬼一般,让整个皇室都不得安宁。
可惜,这种场面,吓得住宫人,却威胁不了皇帝和太后。
她口中的铁蹄踏进,是何意?
想必众人都心知肚明。
这意思,不就是说西北侯要造反吗?
即便不是他们造反,只怕也是与敌国狼狈为奸,共谋篡国。
这样的动作,皇帝和太后岂能容忍。
当机立断就吩咐道。
“四王叔!”
“老臣在!”
“立刻带五千精兵围了西北侯府,捆了西北侯来见朕,朕倒是要看看,这病重的西北侯可知他这孙女是如何妄图颠覆我大魏王朝的!”
“是,老臣遵命!”
除夕之夜,处处都在灯火辉煌的共庆佳节之时。
四王爷带领着一众精兵,直奔西北侯府。
可惜,等他们赶到的时候,早已是人去楼空。
徒留一个只剩半条命的柳家老夫人还在喝着药。
等士兵们闯入的时候,给她吓得上气不接下气,差点就当场一命呜呼。
而被抓的家丁也是一问三不知。
至于病重的西北侯,和他回来奔丧的小儿子柳启淳,则消失的无影无踪。
一同不见的,自然还有他那些已经怀有身孕的美妾们。
大雪覆盖了马蹄的印子,有人不知所踪。
宫人冲刷了大殿上的血迹,有人命丧于此。
而等天破初晓之时,元和二十年正式开启。
(本章完)
第433章 番外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1)
西北甘州,雨夜。
妇人惨叫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后宅。
年仅十岁的司空亮跟着父亲前来觐见西北侯的时候,正巧就碰见了柳大夫人产女的时候。
哪怕是隔着好几座院墙,他都还能记得,那惨叫的声音。
心中暗暗在想。
妇人产子可真是件可怕的事情。
还好自己身为儿郎,不必受这茬罪。
不过,保家卫国的路上也不见得就能安享太平盛世。
保不齐什么时候就会有马革裹尸的下场,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
书房之中,二跪一站。
司空父子诚服的跪在地上,等着上首的西北侯发话。
率先打破平静的则是司空亮之父。
“侯爷,这就是犬子。”
“亮儿,给侯爷问安。”
司空亮还是头一回见他们西北的王,自打出生以来,就日日听着西北侯的名声。
原想着怕会是壮如黑熊那般的身材,才能掌的住这西北地界几十年。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心心念崇拜已久的西北侯,竟然会是如此“小巧玲珑”。
但碍于身份,他并不敢多想其他,而是随着父亲的开口,继续说道。
“小民见过侯爷,请侯爷安。”
他年纪虽然不大,但却是难得的稳重。
还有一则,看上去与那大金左相之孙确实是有八九分相似。
倘若两人站在一起,只怕非亲近之人不能分清。
更何况,这司空亮学大金左相之孙,也已经几年之久。
所以此刻的他,便是“真正”的淳于尚云。
西北侯上下打量了司空亮一会儿,而后才满意的说道。
“不错,是个好苗子。”
听到这话,司空父子二人才放松下来。
“多谢侯爷夸赞。”
西北侯绕过书桌,走到了二人跪地之处。
略抬了抬手,只见父子二人才站起来。
紧接着就听到了他的声音。
“此次前往大金刺探敌情,既要果敢,也要谨慎,最最要紧的是,倘若不幸被抓,你该当知道会是什么结果,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西北侯的话,听上去轻飘飘的。
但却十分有重量。
他们司空一家在西北,可是受着侯爷多年的眷顾才过得今日这般好。
他便是万死不辞,也要去将此事完成才行。
于是司空亮虽然年纪小,但却十分老道的回话说道。
“侯爷放心,小民已有心里准备,倘若真的失手被擒,那大金也只能得到我的尸体,决计得不到一点有关西北的消息!”
此话说出口的时候,西北侯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好,不愧是我西北的好儿郎!既如此,那收拾收拾,这几日就准备出发吧,待你功成身退回来,本侯第一个请你饮庆功酒!”
“多谢侯爷!”
多年蛰伏和研究,总算是得了用武之地。
司空亮胸中拥有偌大的抱负,此刻自然是如笼中鸟得了释放一般的高兴雀跃。
“小民一定不负侯爷之望,定会将大金分崩离析!”
西北侯听到此处,点了点头。
而后又交代了不少话,才放他们父子二人离去。
来时雨下得颇大,此刻要走,雨却有些要停的迹象。
父子二人身穿暗色衣服,由管家带着,走的是小路。
而他耳尖,出府的路上正巧听见了下人们在传话。
“大夫人这一胎可是位小姐,这样一来,大房就儿女双全了,这也是咱们侯府第一位小小姐呢,想来定是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敢情这是生下来了。
司空亮听到这里,嘴角忍不住上扬一番。
西北侯府的嫡小姐,她倒是好命。
一出生就在这富贵窝里头。
风吹不到,雨打不到的。
但很快,这念头就随着自己离府的脚步被忘在了脑后。
而此刻的他,却怎么也不会想到。
日后的自己会与这位西北侯府的嫡小姐,产生那么多的交集。
草长莺飞,日月如梭。
转眼间,就过去了七年。
这七年的时间里头,司空亮顶替了大金左相之孙淳于尚云的位子。
已经在那边生活的如鱼得水。
而暗中也为西北侯输送过好几次要紧的军务布置。
也正因为他的潜伏,所以让大金蠢蠢欲动的南下之心,屡屡失败。
但很快,他们就等到了又一个新的机会。
大魏建武第十年。
皇帝宇文儋驾崩,皇太子宇文泓在张太后和四位辅佐大臣的倾力相助之下,顺利登基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