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带的夹塘印糕,”二妈见她多吃了两口,暂停了与三妈的对话,笑着和她说,“曼颐最近吃得比往日多,怎么也不见长胖?这印糕你喜欢就多带几块走,也沾沾别人婚事的喜气。”
若是往日,于曼颐定然忙不迭端走一盘,可今时毕竟不同往日。她高贵地看了一眼印糕,说:“我吃好了,不带了。”然后便继续吃厨房新做的生煎。
“不争气,吃什么都不长身子,”三妈没好气,“倒是省下做衣服的布料。亦兰,你接着说游家。我家老三外面的事一件都不告诉我,回屋倒头就睡。”
于曼颐专心致志地吃着生煎,并将耳朵竖了起来。
“游家也没办法了呀,”二妈转回身子,用帕子擦了擦嘴角,语气带了些看笑话的意味,“人家学校的校长找了上海的市政府,上海的市政府又找来绍兴县政府。当官的一级级问下来,问到游家人身上,游老爷吓得上轿时摔了两个跟头,腿都软了。”
“一个学生,犯得着这么兴师动众。”三妈说。
“游家丢了大脸,”二妈继续说,“先因为纳妾的事被训了一通。新政虽说没有禁止,可也是不提倡。说是不提倡,那就是举起来的鞭子,只看想不想抽下来。”
“太对了!”三妈又痛快又赞同。
“关进阁楼更是丑闻,有上海的记者在报纸上笔诛口伐,正面人物自然是两个学生。现在另一个迟迟回不去,游家又交不出下落,怕是要吃官司了。”
“那学生是有什么背景么?”三妈问。
“这倒是没人提过,”二妈说,“总之,上面催得很急就是了。游家现在焦头烂额的,游老爷又是个好面子的人。他家四爷的儿子本来和方家明日的婚事——”
于曼颐看了一眼手中的印糕,这才知道这是游方两家的喜糕,顿时感到一阵恶心,将印糕放了回去。
“总不会取消吧?”三妈问。
“取消怎么行?”二妈说,“那不就丢了更大的面子。自然是照常办,宾客也照常请,不然人家送礼过来做什么?我明天还得去回礼呢。”
“倒是没请我。”三妈说。
“娶二房的时候自然会请三妈。”一直在埋头吃饭的老幺突然抬头大声说。大姐成日用二房的事气三妈,老幺也有样学样了。
童言无忌,三妈脸青一阵白一阵,把喝粥的瓷勺往碗里一扔,发出“咣当”一声。二妈吓得急忙把老幺抱进怀里,用身子挡着三妈视线,半真半假地训道:
“说的什么话?大人讲话和你有什么关系?去,出去玩去。”
她把老幺从腿上赶下来,又将目光投向于曼颐。于曼颐识趣地将碗筷放下,伸手拉住了老幺肩膀头的衣服。
“走,和二姐出去玩,”她明显感到了三妈正在膨胀的怒意,决定避其锋芒,“快走。”
好好一方餐桌,一顿踏实饭都吃不得。于曼颐叹着气,带着老幺去往花园的方向。穿过假山和池塘就是地窖,她没有再往前走了,只找了片不容易崴脚的空地。
两个女儿停下脚步,老幺从怀里掏出毽子要她踢,于曼颐便漫不经心地踢起来,让老幺在旁边计数。她踢毽子很稳,也不必动脑子,心思早就飘到二妈刚才的那些话上——
上海派人来找宋麒了,他消失太长时间,音讯全无,说不定都有同学哭他死了。然而他才没死,他在她家的地窖有吃有喝,还有力气……说她是补服成精。
想到这儿,于曼颐忽然脚尖用力,把毽子踢飞了。
“三十二个!”老幺不满,“二姐,你今日真差!”
“二姐吃了印糕犯困,”于曼颐说,懒洋洋靠到假山旁,指示老幺自己去捡毽子,“捡回来你自己踢吧,二姐帮你计着个数。”
毽子被她一脚踢去池塘另一侧,这是于曼颐几年来积攒下的带妹妹的窍门之一,可以在等她跑来回的时候偷得清净。然而老幺毕竟长大了,她看看池塘远处的毽子,又看了看自己坐着不动的二姐,不高兴地往地上一蹲,说:
“我不踢毽子了,我要放风筝。”
于曼颐起初没反应过来,笑道:“哪有风筝?”
“怎么没有!我们一道扎的,二姐还在上面画了小鸟!”老幺说,“二姐,你回房去拿,我想放你的,你的漂亮。”
于曼颐脸上还在笑着,笑着笑着,心里一沉。
不提就算了,可她那风筝……
早就因为骨架压折了,被她埋进假山后面了啊!
老幺完全没看出她二姐的慌张,手指戳弄着泥土,还在长篇大论:
“……再过几日就要起大风了,我到时候去央求大人,带咱们去田埂上放风筝。二姐,你到时候把你的风筝带上,走之前,也去替我画几只小鸟在上面,好不好?”
她笑得脸上都僵了:
“你自己去吧,二姐不想去放风筝。放风筝还得跑,我跑不动。”
“怎么会!二姐不是最喜欢放风筝,还和我抱怨宅子里地方太小,风筝飞不起来吗?我就是拿二姐当幌子,爹爹才将这事提上了日程——二姐,你风筝呢?”
于曼颐,你风筝呢?
当晚,从伤病中痊愈的宋麒正计划着离开于家的时机。十几日杳无音讯,他那些同学不知道会有多着急。
他已经做好于曼颐今晚不再给他送饭的心理准备,于是把脏透了的衣服脱下来,开始用这几日攒下的清水擦洗身体。回上海要坐火车,他这样一身血污的上车未免太过显眼——
刚想到这里,地窖门板忽然“咔哒”一声,有人从梯子上两步跳下来。烛火晃得厉害,地窖里一片漆黑,一时谁也看不清谁。凉风被于曼颐挟进地窖,一瓢凉水似的泼到宋麒皮肤上,让他头皮猛然发紧。
而于曼颐,匆匆跑下来什么都还没看清的于曼颐,把手里一面沾了土又折断了骨架的风筝往宋麒面前一摔,气势汹汹道——
“你给我修好了!”
第6章 绍兴初见(五)
◎自由恋爱◎
“你给我修好了!”
于曼颐气势汹汹归汹汹,声音并不大,毕竟在地窖里这几天,她已经习惯了压着嗓子说话。然而随着摇晃的烛火慢慢回归平静,宋麒强作镇定的面容终于在她眼前缓缓清晰,与面容一同清晰的,是他尚还潮湿的上半身。
那声从被他拖下田埂就卡在嗓子眼里的尖叫声,终于后知后觉地爆发出来。
然而这音节只释放了一瞬,于曼颐就被人往过一拉,继而封住张开的嘴巴。那声尖叫转瞬被堵回去,简直像是被湿毛巾兜头盖下的开水壶。于曼颐拼了命的挣扎,指尖抓过宋麒的肩膀和胸口,留下一道道的红痕,疼得他眉头直抽——
“你别喊!”他低声提醒。
于曼颐这才慢慢平静下来,嘴唇贴着他手心,眼睛惊恐地瞪大。宋麒长吸一口气,两个人都听见了地窖外有人走过的脚步声。
大约是守夜的门房听见异响,过来查看又没见着东西。确认地面上再无其他声音传来,宋麒终于缓缓松下力道。谁知捂住她嘴的手抽离还没有半寸,于曼颐忽然狠狠咬了他虎口一下。宋麒眉头再次猛跳,另一只攥她肩膀的手当即抽离,两个人都在转瞬间弹离了对方。
“你做什么!”宋麒身上别的伤愈合的愈合,消肿的消肿,怎会想到临行前又受重创。而于曼颐从地上爬起来,看他的眼神已经没了羞怯,只剩下大仇得报。
也是,他第一次见着于曼颐,就把人家手腕和脚腕全都捏青,而于曼颐前倨后恭地照料了十日只得他一句暗讽。那么今天良辰吉日,给他身上也留点伤,怎么了?
“谁叫你不穿衣服!”她这回倒是记着压住声音,“只有乡里的疯子才会裸身跑在街上。”
宋麒听得没受伤的太阳穴也跳着疼,“我怎就裸身——”他低头看了一眼自己,忍着怒火将衣服抓过来披上,“我自己好好待在地窖里,谁知道你会突然闯进来?你昨日不是说不来了吗?”
这话一问,两个人才双双想起于曼颐方才跑进地窖的头一句话,视线也跟着落到地上。宋麒将那面已经断裂的风筝拾起,借着烛火观察一番,发觉确实有些眼熟。
“我那天背着风筝出去,本来什么都好好的,”于曼颐说,“被你扯下田埂,把骨架都摔断了。”
“你出去再买一个不就得了?”
宋麒不解,想到于曼颐并非她父母亲生,未必存下私房钱,便从衣服里掏了掏,只留下给自己买车票的钞票,将余下全都递给她。而于曼颐低头看了那钱一眼,更是生气。
“我又没法子随便出去买东西,”她说,“况且我妹妹见过我的风筝,集市上没有我要的样子。我要我以前那个,被你弄坏的这个。”
“你不是说你并未被关进阁楼里?”
“我当然没有被关进阁楼,我是——”
于曼颐想了想,忽然意识到,她的确没被关进阁楼,但她同样无法走出于家大院。她无法随意离开这里,正如游家的二姨太无法离开阁楼,这是于曼颐第一次对她的处境感到混乱。
宋麒给她钱,但她缺的并不是钱,她缺乏的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而宋麒似乎也是直到这时,才对于曼颐心中的混乱有了概念。他将钱收回来,又借着烛光观察了一番于曼颐陷入沉思的表情。
他的同学们已经可以走上街头挥舞横幅,而于曼颐连走出这扇大门都做不到,遑论听到高墙外的言论。他说她是晚清的补服成精,这话显然对她的处境欠缺考虑。
宋麒在这一刻觉出一种微妙的理亏。他将于曼颐的风筝举到面前,意识到这是眼下他回报她救命之恩的唯一办法。
高材生,在学校里学的课程用来造飞机,稿纸上计算的是钢铁的比例,面对这面纸糊的风筝却无从下手。宋麒用手指摸索了一番风筝的骨骼脉络,意识到这东西极其脆弱和不稳定,左右重量稍有差异便很难飞起。
宋麒本计划后天凌晨离开,重扎一个是断然来不及了,他也没有这份手艺。摸索了半晌,他终于看向于曼颐,详细道:“那你得再给我拿糯米和毛线来,有细铁丝最好。”
于曼颐背起手狐疑看他,没想到他真有办法。
“还有糊风筝的纸,”他说,“这风筝面破了,我重帮你糊一次。不过上面的这些小鸟,我不会画。”
他要了这些东西,要是于曼颐拿不出来,那么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好在这几日的实践,于家大宅在于曼颐眼里已经是个漏洞百出的筛子,遑论眼下天色漆黑。她在脑海中迅速计算出获取这些材料的路线,朝宋麒点点头,扭头便顺着梯子爬走了。
不过一炷香,毛线,糯米,细铁丝,糊风筝的纸,全都摆到了宋麒面前。
骑虎难下。
刚才被于曼颐抓破的地方痛麻了,开始发痒。宋麒屈膝跪在地上,将那风筝骨架按照原型摆好,开始一处伤一处伤的修补,心中盼望自己那些抓伤也能这般一处处的自愈。于曼颐看他模样认真,心中浮现一丝惭愧,再度爬上地面,给他去厨房偷了份放冷了的年糕下来。
补服成精事件翻篇,二人关系略有缓和。
宋麒和于曼颐确认她自己可以复现那些小鸟后,便将残破的风筝面彻底撕下来,给他修复骨架留出更多发挥空间。于曼颐闲着无聊,在旁边用烛火烧小鸟,一片又一片。火光映亮纸面,宋麒看了一眼,发现那些鸟雀的笔触颇为精细,连羽毛都画了出来。
“学过?”他问,并用毛线捆牢一处折断的竹篾。
“没有,”于曼颐摇头,“照着屏风描的。”
宋麒点点头,肯定道:“画得很好。不像我那位同学,只会在报纸上画野草野草。”
他第一次来于家就是为了筹款办报,今晚当着于曼颐的面再度提起,她很难不好奇。她问宋麒那是一份什么样的报纸,让他们为了它上下奔走,到处筹款,以至于惹祸上身,只能藏进她家的地窖。
这个问题很是笼统,宋麒也很难用简单的话语讲清。于是于曼颐又问他报纸上有什么内容,而这问题让宋麒显得有些难以启齿。
“起初……”他迟疑着说,“起初是想宣传一些新的思想,例如科学和民主,权利与义务,还有一些新传入的主义……”
于曼颐好奇地看着他。
“但是并没有人买。”宋麒泄气道。
“当然没有人买,”于曼颐说,“我都没听过这些东西,我怎么会买自己没听过的东西呢?”
“对,所以我们调整了路线,”一处折断已经捆牢了,宋麒试了试强度,拿出一根铁丝,去修补风筝的另一处关节,“我们开始在上面连载小说。”
小说于曼颐是懂得的。
“小说就是话本,”她说,她毕竟稍稍识字,“杜丽娘,西厢记,还有聊斋,对不对?”
“那已经过时了,”宋麒说,“我们的报纸是一份份连载的,要让人每期都买,就得写现下流行的故事。等他们看完了新一期的小说连载,便会顺带着看几眼副刊的科学,民主和主义……”
而于曼颐对科学、民主和主义毫无兴趣,她将话题拉回自己熟悉的话本领域,穷追不舍地问:“那时下流行什么样的故事?”
宋麒低下头,开始专注地修理风筝。
他实在难以启齿,眼下最流行的故事,就是专注才子佳人情爱的鸳鸯蝴蝶派。虽说有不少同学甚至老师将这一流派批为“媚俗低级”,但自从他们的报刊开始连载鸳鸯蝴蝶派的情爱故事后,销量和以往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销量一上来,对他们报刊粗制劣造的批评也随之而来。宋麒认为他不能再放由这本报刊的插图只有同学画的野草野花,决定筹款增添版面,并招聘两名专业的编辑人员,负责美工与文字排版。
他们都没料到,这一筹就把本报最重要的连载写手宋麒筹得生死不明,筹进绍兴乡下的地窖。筹得不但新版面没有了,讲到一半的故事也只能换人执笔,并因为更新质量下滑被读者们痛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