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略略过半,天色更亮了一些,白其姝赶到地牢的门口,正好在地牢的石门之外遇见了华瑶。
白其姝恭恭敬敬道:“参见殿下。”
华瑶身边只有紫苏、青黛两个女侍卫。白其姝不经意地想起,华瑶曾经对她说过,她是华瑶最亲近的人。除她之外,华瑶几乎谁也不信。
白其姝当然知道“帝王之术”的诡诈之处。
帝王会让每一位近臣都以为自己才是帝王真正器重的人。这一项驭人之术,华瑶运用得炉火纯青,就比如,戚饮冰起初十分憎恨华瑶,沈希仪也对华瑶有些怨言,如今呢,戚饮冰和沈希仪都在为华瑶卖命,她们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仿佛从未有过任何芥蒂似的。
白其姝勾起唇角,没来由地微微笑了笑。
华瑶的态度十分温和:“你来得正好,你为我办事,我最放心。我交给你的事情,你都办得很细致、很圆满。”
白其姝的笑意更深:“多谢您的夸奖,有您这句话,我万死不辞。”
白其姝跟随华瑶的脚步,与她一同走进地牢,厚约一尺的石门被推开了,华瑶提起一盏红纱灯笼,燃烧着的灯芯照亮了阴暗的走廊,牢房深处传来一声微弱的咒骂。
华瑶不禁感慨道:“没想到啊,他被我关了这么久,还有力气骂人。”
白其姝噗嗤一笑:“他骂得很难听啊,他跟着土匪学了不少手段,还知道如何折磨年轻女人,像他这种贱货,死了活该。”
华瑶点了点头:“赵惟成勾结土匪,学的都是下三滥的东西,昔日他看着平民受尽折磨,如今他自己也遭了大难,这就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华瑶的语声传进了赵惟成的耳朵里,灯笼的火光也照到了赵惟成的身上。赵惟成的胸膛冒出一阵钻心剧痛,却丝毫动弹不得,他的四肢都被沉重的锁链栓住了。
赵惟成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你也杀过人……你必死
……监死……”
华瑶第一次听闻“监死”这个词,还以为赵惟成的意思是,她会被监押至死,不过,很快,她就反应过来,他说的应该是“奸”,而不是“监”。
他诅咒她被奸辱,被淫亵,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曾经在土匪寨见过类似的场景。他对弱者毫无怜悯。弱者承受的痛苦,反倒是他的威赫。
华瑶记得,当初她闯入黑豹寨,土匪还告诉她,黑豹寨的寨主经常宠幸血淋淋的女人,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们并没有把女人当人。
好恶心。
华瑶皱了一下眉头。她往前走了一步,挑高灯笼,也不管赵惟成又说了什么,她专注地凝视着赵惟成的后背。
赵惟成的上半身没有衣物遮挡。他的双臂伸展着,后背正对着牢房的铁门,背上的刺青分外显眼,正是“反梁复魏”四个大字。
“梁”是本朝的国号,“魏”是前朝的国号,本朝与前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朝的女人可以读书习武、入学入仕;前朝的女人地位卑贱,奉行“三从四德”,谨遵“三贞九烈”,不能在学堂里念书,不能与家人以外的男子说话,从小到大都要忍受惨无人道的“裹脚之刑”。
大梁朝开国一百多年来,“反梁复魏”的民间帮会从未消停过,这些帮会十分向往魏朝的制度,更希望能把女人从学堂里赶出去,复辟祖宗之法。
第135章 照肝胆 “今日暂别,后会有期。”
支持“反梁复魏”的民间帮派大多认为,只要禁止女人习武念书,女人的地位便会越来越低,她们只能依附于男人,男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事实上,倘若女人毫无前途,国家就放弃了一半的人口,时代的发展必定迟缓,“重男轻女”的风气必定愈演愈烈,全国各地溺杀女婴的现象又会层出不穷,正如《韩非子》所言:“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与此同时,拐卖妇孺的罪案也会增多,盗匪势力越发猖獗,城乡治安越发混乱,世道人心逐渐败坏,举国上下仍然抱残守缺、故步自封,那会落到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反梁复魏,何其愚蠢。
大梁朝开国一百多年来,清剿了无数“反梁复魏”的逆贼。
“反梁复魏”不仅是大逆不道的罪孽,更是祸害社稷的毒瘤,朝廷对此深恶痛绝,就连太后都不会袖手旁观。
华瑶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于是,华瑶选中了赵惟成。
在华瑶的授意下,赵惟成及其同党都被刻上了“反梁复魏”的刺青。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刺青的颜料渗入皮肤、融入筋骨,看起来就像留存多年的印记,赵惟成摇身一变,变成了“反梁复魏”的余孽。
赵惟成并不知道华瑶对他做了什么。
他看不见自己的后背,摸不到自己的伤疤,他的愤恨都转化为怨气,只想把华瑶生吞活剥,将她的血肉一口一口地咬碎。
她怎么不去死?她若是死了,皇族的气数就尽了,江山社稷又会出现一番新局面。
赵惟成咬牙切齿地诅咒道:“死……你死……”
华瑶走入牢房,认真地审视赵惟成的刺青。
她没有半点恼怒的意思,只是出于好奇,她问了他一句:“你勾结土匪,残害平民,造的杀孽比我还多,你自己说,你该不该死?”
赵惟成仿佛听不见华瑶的声音。他目光凶恶,直直地瞪着华瑶,嘴里吐出的字句断断续续,甚至提到了“下贱”、“教坊司”、“任人践踏”之类的词语。
华瑶突发奇想,倘若东无拘禁了赵惟成,赵惟成还会有这样的气势吗?
赵惟成会不会诅咒东无,让东无滚去教坊司,倚门卖笑,任人践踏,沦落为猪狗不如的下贱胚子?
恐怕不会。
华瑶感到了微妙的差别。她仍未动怒,淡然地笑了笑:“你这种人,我见得多了,你憎恨的并不是强权,而是你自己无法掌权。你要是能掌权,就会把人往死里作践。”
赵惟成拼尽最后一口气,嘶哑地怒吼道:“你妹妹一箭射瞎了我的左眼!”
赵惟成所说的“妹妹”,大概是当朝七公主,高阳琼英。她的性格非常古怪,华瑶和她没什么交情,更不知道她对赵惟成下过狠手。
华瑶向前一步,轻声道:“冤有头,债有主,你不敢找琼英报仇,只会在旁人的身上泄愤,你这一辈子,从生到死,都是个窝囊废。”
她转过身,走出牢房:“送他上路吧。”
灯笼的亮光飘远了,铁栅栏的缝隙里闪过几道模糊的人影,赵惟成瞪大了双眼,还没看清来人是谁,他被一块黑布蒙住了整张脸。他的呼吸更困难,脑袋更晕了,耳边嗡嗡地响着杂音,鼻间嗅到了桃花的香气。
他嫌恶地嘟囔道:“白、白……”
“白其姝”三个字尚未说完,白其姝点了他的哑穴。
像是在和他玩闹似的,白其姝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主子心善,不会对你用刑,可我很恶毒啊,我要把你的肠子掏出来,缠在你的腿上。”
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一瞬间涌了上来,落到他的胸口处,击中了他的心脏。他讲不出一个字,浑身的肌肉一阵阵地抽搐,不多时,他竟然昏厥了,双臂软绵绵地悬吊于铁索,他的骨头仿佛已经被人抽走了。
白其姝立刻封住了他的穴道,迅速地挑断了他的手筋和脚筋。
当天早晨,赵惟成及其同党十三人都被白其姝装进了麻袋,抬上了马车,直奔虞州的山海县。马车一路畅通无阻,隔天傍晚,便抵达了距离山海县不远的渡口。
白其姝连夜乘船渡江。她只带了十个侍卫,这些侍卫都是虞州人,能说一口地道的方言。他们乔装成虞州的商人,在夜色中运货。
天还没亮,白其姝不敢点灯,更不敢惊动山海县的官兵。
她拿出一颗夜明珠,率领众人走上一条小路,逐渐接近了一道山峰。这道山峰名为“宝顶峰”,山上有一座“万灯寺”,乃是山海县最负盛名的寺庙。每日清晨,成百上千的香客从各地赶来此处,凡是与寺庙有关的消息,都会传播得极快极广。
等到午夜过后,巡逻的官兵换岗之时,白其姝亲手勒死了赵惟成,并把赵惟成的尸体挂在了山脚下的一棵大树上。
赵惟成的十三名同党也有相同的命运,总共十四具尸体都悬吊在半空中,他们的后背裸露着,“反梁复魏”的刺青十分显眼,白其姝还在尸体附近摆放了一堆镶嵌着忍冬花纹的铜环。这些铜环都是前朝太子的遗物,也是华瑶从彭台县的仓库里搜出来的古董。
布置完毕之后,白其姝立刻撤离。
山林中飘荡着雾气,清凉而湿润,笼罩着白其姝的全身,她微微地喘息了片刻,因为极度的兴奋而感到力量充沛。
每一次,白其姝为华瑶出生入死,她的兴奋都多过恐惧。她一点也不怕死,她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身处险境,她知道自己就是个疯子。
赵惟成被吊死了,死在白其姝的手里,这让白其姝的心情极好。白其姝顺利地赶到渡口,与侍卫一同坐上了返回秦州的渔船。他们乔装改扮,混在一支船队里,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
天色才刚破晓,宝顶峰下的十四具尸体就引起了轰动。
山海县的百姓多半信佛,起早来拜佛的这一批人更是十分虔诚。他们看到“反梁复魏”的刺青,第一反应并不是躲避,而是为死者诵经超度。他们席地而坐,双腿盘曲,双掌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念的都是往生咒,声音传得很远,远处的行人也都知道了宝顶峰下的惨案。
山海县的前一任县令葛巾失踪已久。新任县令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子,以“严法严律”而出名。她丝毫不敢隐瞒,立刻派人加急传信回京,又命令官兵紧急戒严,查办一切形迹可疑的人员。
到了这天中午,赵惟成的死讯已经传遍了山海县,与山海
县隔江相望的秦州都收到了消息。秦州百姓不敢提起“反梁复魏”四个字,只敢以“前朝余孽”为代称,将赵惟成骂了个狗血淋头。
华瑶思及此事,不禁感叹道:“他生前想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做成,死后倒是名扬天下了,哎,时也命也,造化不由人。”
谢云潇提醒道:“朝廷可能会暗中作梗,你走了一步险棋。”
华瑶低声道:“这一步险棋,我是不得不走。”
华瑶并未解释她的意图,谢云潇也没再追问。他轻轻握住她的手腕,她的脉搏很平稳,在他掌中清晰地跳动,他不舍得放开她。
按照谢云潇原本的计划,他将在今天一早出征岱州。然而早晨的雾气太过浓重,并不利于长途跋涉,谢云潇把行军的时辰推迟到了午时。距离午时还有不到两刻钟,兵将已经准备就绪,谢云潇登上了城楼,与华瑶告别。
永安城的城楼屹立于城门之上,全由砖石砌筑,镂花铁窗大敞着,冷风猛烈地灌了进来,华瑶和谢云潇仍然站在窗边。谢云潇专注地凝视着她,而她正在俯瞰城楼之下的千军万马。
华瑶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哪怕这条路再艰难,我也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扭转乾坤,匡扶社稷,完成中兴大业,彪炳千秋史册。”
谢云潇放开了她的手腕。他由衷地拥护她的理念:“殿下必将得偿所愿。”
谢云潇略微低头,望着全副武装的兵将,整整两万两千人马,包括两千凉州精兵、一万虞州精兵、一万秦州精兵。
这两万大军被分成了两支军队,其中一支军队的主帅是秦三,另一支军队的主帅是谢云潇。他们即将向西而行,谢云潇直奔岱州,而秦三另有任务。
谢云潇第一次率兵远征,华瑶担心他会遇到麻烦,特意调派了祝怀宁辅佐他。其实谢云潇比祝怀宁更有战场阅历。
谢云潇生长于战火连天的凉州。从他年幼时起,他耳濡目染,对战争司空见惯。边境的杀戮从未停止,凉州的土地常年被鲜血浇灌,每一寸江山都是白骨堆积而成,和平的局面不仅短暂,也很难得。
士兵的盔甲明晃晃的,反射着此时的天光,那光线从窗间流入室内,涌现一片斑驳的阴影,像是无声的推波助澜。
谢云潇低语道:“我暂时离开了,你多保重,万事小心。”
华瑶忽然拉住他的袖摆,往他手里塞了一块丝帕。那丝帕上绣着“瑶潇”二字,字形歪歪扭扭的,针脚拙劣而潦草,显然是华瑶亲手做出来的。昨天她花了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就把“瑶潇”二字绣成了,她才不管自己绣得怎么样,反正她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古往今来,还有哪个公主比她更真诚呢?
谢云潇淡淡地笑了一笑。他收下了她的丝帕,格外珍惜地观察片刻,指尖轻轻碰了一下“瑶”字,又把丝帕放进了外衣内侧的口袋,紧贴着他的胸膛。奇妙的错觉油然而生,他的心跳声似乎传到了她的耳朵里。
华瑶猛地转过脸,不再看他,只说:“等到秦州、岱州的局势稳定下来,我们就能再见了。你也要多保重,路上小心,我会想你的。”
谢云潇与华瑶成婚以来,从未与她分离过。他固然心有所思,却装出洒脱的风度:“今日暂别,后会有期。”
华瑶点了点头。她走出城楼,守门的侍卫都跟在她的背后。
四面八方的战鼓“咚咚”地响了起来,惊涛骇浪似的声响,由远及近,落在每一位士兵的耳旁。
士兵们抬头望向城墙,只见华瑶迎风而立,右手握着一把锃亮的长刀。她的武功根基极为扎实,城墙之上的狂风呼啸而过,却无法撼动她一分一毫。
当空骄阳照耀之下,旌旗飘扬,刀光闪烁,华瑶率领全军指天立誓,誓要铲除叛军,保卫秦州、岱州的安宁。
立誓完毕,华瑶高声道:“叛军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秦州是我们的大本营,叛军已经被我们铲除了大半,他们贼心不死,还在散播流言蜚语,只为污蔑启明军的名声!我满腔愤怒,不得发泄!”
士兵齐声高喊:“殿下息怒!”
华瑶的双眼中闪射着凶光:“我不会息怒,你们也别息怒,我要你们保持愤怒!愤怒就是你们手里的刀和剑!!每当你们想起此刻,保持愤怒!你们必须全力以赴,绝不退缩,绝不屈服,否则就会像贱畜一样受尽欺辱!!”
她反手一挥刀柄,刀刃映着太阳,犹如烈火一般耀眼:“我们为尊严而战,为财富而战,为人间正道而战!我们要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只有我们才能挽救时局!扫荡天下不平事,何愁天下不太平?就让天下人都来看看,启明军究竟是何等的英勇无畏!!”
这一番豪言壮语,极大地鼓舞了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