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瑶只觉得浑身劲力充沛,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她能听见数十丈之外的动静,也能看见桃树上的细微纹理,她身处的世界越发广阔了。
华瑶惊喜道:“多谢……老师指教!”
周谦笑道:“能教导殿下,真是我的福气。”
*
数天之后,华瑶率领启明军返回京城。
此时正是阳春四月,京城百姓夹道欢迎,几乎万人空巷。
秦州和岱州的小麦已在本月上旬迎来了大丰收,吴州、容州、康州三省也是风调雨顺。号称“中原粮仓”的几个大省焕发了生机,华瑶从羯国夺来的财富又充实了大梁国库的款项,北方边境渐渐安定了,西南战线也频传捷报,满朝文武不得不佩服华瑶的种种功绩。
华瑶的车队尚未驶入京城,满朝文武已经在午门前的广场上等候了。
众人身穿官服,头戴官帽,面朝城门,高声道:“臣等恭迎殿下凯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第241章 朝觐 琼英拍马屁拍得有点过头了
华瑶和谢云潇坐在同一辆马车里,车前拴着四匹骏马,缓步踏上京城的石板大道。马蹄声融入了喧哗嘈杂的人声,众人高喊道:“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殿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众人声调激昂,华瑶也被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她高高兴兴道:“我的威望已经远远超过我爹了。”
谢云潇这才想起来皇帝去世许久了,官府至今没有公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满朝文武之中,还有不少人以为皇帝正在昆山行宫养病。
谢云潇委婉地问道:“你爹最近怎么样了?”
华瑶悄悄和他耳语:“我听说,太后把他做成了干尸。”
谢云潇道:“听上去不是很好。”
华瑶道:“我也觉得。”
谢云潇莫名有些想笑,但又觉得笑出声来很不礼貌。无论皇帝生前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恶事,他毕竟是华瑶的父亲,人死债消,谢云潇对他尚有一分尊重,也不会肆意谩骂或是贬损他。
谢云潇只问:“太后何时才会把皇帝的死讯昭告天下?”
华瑶道:“我不明白太后的用意。今日我们都要面见太后,到时候,我试探她几句,你再来帮我打圆场。”
谢云潇道:“也好。”
马车仍在石板大道上缓慢行驶,华瑶懒散地倚靠着软枕。她把自己的一条腿驾到了谢云潇的膝盖上,另一只手搂着谢云潇的腰身,全然是一副昏君的坐姿。
谢云潇依然坐得端端正正,丝毫不受她影响,她不禁问道:“你一天到晚总是这么守规矩,你不累吗?”
谢云潇道:“我只是白天装模作样,到了晚上就不会再守规矩。”
华瑶轻轻一笑:“真的吗?”
谢云潇低声道:“你今晚不妨来试试。”
华瑶耳尖一热,心头也一热。她双手勾住谢云潇的脖颈,几乎是挂在他的身上。她把自己的脸颊贴到他的颈侧,他收手将她抱紧了。她玩闹般地使劲蹭了蹭他的颈肩,听见他骤然加快的呼吸,她更来劲了:“我可不可以……”
华瑶这一句话还没说完,谢云潇打断道:“不可以。”
华瑶义正词严:“我刚才是想问你,我可不可以牵住你的手,既然你不同意,那就算了,我不牵了。”
谢云潇道:“当真如此?”
华瑶小声问:“不然呢?难道你还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念头?”
谢云潇答非所问:“卿卿。”
谢云潇把她抱到了他的腿上。他紧握她的双手,与她十指相扣,彼此的掌心贴合在一起,她感受到说不出的温暖。她一声不吭,又想起了离开京城的那一日,她和谢云潇都没料到自己可以安然无恙地回来。
此时的玩闹更像是一种放松的游戏。他们在沧州奔波了将近三个月,经受了许多战乱之苦。行军途中,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吃的是野菜山蔬,睡的是稻草山洞,羯人羌人一日不停地追杀他们,当时他们的心里仅存一线希望。还好后来雅伦中计了,羯人将军也被启明军杀光了,沧州形势一瞬扭转,敌国军队也撤离了沧州全境。
华瑶感叹道:“总算是苦尽甘来了。”
谢云潇道:“全国各地的战事都会在未来半年内停止,你以后不必再上战场,可以安心留在京城。”
车队驶入了京城的中城,礼官在城楼上点燃礼炮。九十九枚炮弹依次燃放,响亮的炮声传遍全城,轰动一时。
此时恰好是正午时分,骄阳当空,皇城的日晷在石盘上投下一条笔直长影。
太后端坐在仁寿宫的主殿里,沉默品茶,清幽茶香飘满了室内,太后问了一声:“琼英,你可要尝一尝攒盒里的点心?”
五公主若缘、七公主琼英正坐在下方。若缘神色安定,琼英却有些焦急烦躁,就连手里的玉骨扇子都拿不稳了。
琼英记得自己不止一次骂过华瑶是“贱民“,也曾与华瑶争夺过方谨的宠爱。
琼英与华瑶同岁,只比华瑶小几个月,但她从不亲近华瑶,处处与华瑶做对。说是“做对”,其实也不是故意的,她根本没把华瑶放在眼里。区区一个贱民之女,哪有飞上枝头当凤凰的本事?
如今华瑶一步登天,顺利掌控了军政大权,满城权贵无一不想逢迎华瑶,皇族也不敢违抗华瑶的命令。
早在华瑶返回京城前的半个月,方谨的棺材就运到了皇城,琼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不可一世的方谨,竟然死在了沧州战场上。虽然众人都说方谨被羯人毒死了,琼英却怀疑华瑶巧妙地谋害了方谨,只因华瑶的毒计太过巧妙,方谨的亲信也没察觉出来,纷纷投靠了华
瑶。
琼英感到恐惧之余,对华瑶更有几分敬佩。
太后似乎把琼英的心思看穿了。太后特意吩咐琼英尝一尝点心,原是提醒琼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琼英道:“儿臣……儿臣谨遵皇祖母吩咐。”
太后道:“好孩子。”
日晷的倒影偏移了一寸,仁寿宫的太监赶来报信:“启禀太后娘娘,殿下领着文武大臣,正往仁寿宫走来。”
依照大梁国的礼制,立下战功的皇族回到皇城之后,首先要去宗庙敬香,然后要给太后请安。华瑶才刚离开宗庙,就准备面见太后了。
太后的语气慈祥和蔼:“这孩子总是很有孝心。”
若缘不禁勾动嘴角,无声地笑了一下。她不相信太后疼爱任何一个孙子孙女,不过太后经常在众人面前扮演一副慈祥祖母的姿态,除了皇族之外的臣民多半会认同她的宽厚仁慈。
繁杂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由远及近。若缘和琼英连忙站起身,提起裙摆,跪在地上,恭敬道:“臣妹恭迎太女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仁寿宫的众多奴仆全部跪伏在地,华瑶跨过门槛,沉声道:“免礼,诸位请起。”
众人谢恩过后,缓缓地站了起来。
华瑶步入正殿,对太后行礼:“儿臣参见皇祖母,恭请皇祖母圣安。”
包括谢云潇在内的众臣也随着华瑶跪了下去,孝敬太后是宫里的规矩,太后的地位一向是极高的,深受臣民敬仰。太后放出了外朝的政权,却还统管着内宫各项事务。华瑶想把权柄从太后手上完全夺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边境战事已经结束了,皇城夺权之争才刚刚开始。
太后柔声道:“你终于回来了,好孩子,快起来吧,赐坐,送茶。自从你去了沧州,哀家整天念着你,日日夜夜为你诵经祈福,生怕你遭遇不测。亏得祖宗保佑,你又打了胜仗,羌国和甘域国都投降了,你身上可曾受了什么伤?”
华瑶和谢云潇先后落座,华瑶从仁寿宫女官的手里接过一杯茶。她捧着茶盏,缓声回答:“儿臣不孝,让皇祖母担心了。好在儿臣毫发无损,沧州局势已定,大梁官兵救回来的俘虏多达上百万人,真要感谢上天保佑,也算是没有辜负皇祖母的期望。”
太后与华瑶寒暄了几句,迟迟没让若缘和琼英落座。她们二人有些尴尬,只能站在木椅之前。
华瑶侧过头,看了一眼若缘和琼英。
若缘皮笑肉不笑。
琼英含笑道:“皇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臣妹对皇姐佩服得不得了。羯人羌人退离了大梁国土,皇姐又守住了一方安宁。这般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国除奸,为民造福,除了皇姐之外,当世再没一个人能做到。请恕臣妹多嘴,皇姐南征北战的这些年,立下了血汗战功,朝廷应当嘉奖皇姐的功绩,安定民心,安抚臣心,大梁国的朝野内外便是君臣一心。”
华瑶听见琼英拍自己马屁,心中有些惊讶,她一直以为琼英眼高于顶,根本不屑于溜须拍马。现在看来,琼英并非不懂变通,她也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今天也是华瑶生平第一次在她脸上看见如此真挚的笑容。
华瑶分明是很受用的,偏要故作淡然:“皇妹过奖了。”
琼英的马屁竟是一个接一个:“皇姐谦虚谨慎,已然是皇族表率,难怪民间传闻都说您是真龙天女。您在短短三个月之内击退数十万敌军,保全了大梁江山社稷,臣妹对您真有十分敬畏,十分仰慕,十分尊崇,以及十二万分的忠诚。臣妹能有今日,全是仰仗您的隆恩。”
华瑶一时竟然哑口无言。她觉得琼英拍马屁拍得有点过头了。“十二万分的忠诚”这个词,她还是第一次听说。
众臣听见琼英的阿谀奉承,内心也有各种各样的感想。
内阁次辅赵文焕又惊又急。他本来准备好了几句奉承话,然而琼英抢先一步,把他要说的话全说完了,他也不能再开口了。这么好的一个谄媚机会,竟被琼英抢走了,他还真是小瞧了琼英。皇族之中,没有一个无能之人,各位公主从来不是好相与的,今后,他可得小心注意琼英的口才,千万不能再败给琼英。
赵文焕侍奉皇帝多年,在“阿谀奉承”这一门学问上,大有造诣。
赵文焕观察华瑶的神色,只见华瑶又瞥了一眼谢云潇。他仔细揣摩,试探道:“微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文焕毕竟是内阁次辅,近日也为稳定政局日夜操劳,付出了许多心血,太后不得不卖他一个面子:“讲吧。”
赵文焕道:“如今陛下还在昆山行宫养病,三公主已经葬入凤山皇陵。丧葬典礼也是二十天之前的事,丧期已过,京城文武百官都守在各自职位上,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太女殿下登上大位,臣心才能安定,民心才能归顺。”
琼英立即附和道:“赵大人所言甚是,儿臣也赞同赵大人的提议!”
华瑶还不太习惯琼英如火一般燃烧的热情。
华瑶多看了琼英一眼,琼英微微地笑了一声,华瑶也笑了笑:“皇妹言之有理。”
华瑶看向太后:“不知皇祖母意见如何?”
仁寿宫的千秋殿之内,文武众臣纷纷跪到了地上,众臣异口同声:“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请太后娘娘早立国主,安定民心。”
太后也差点笑出声来。她原本是打算拖延下去,至少等到明年,再把华瑶扶到皇位上。
华瑶注定是九五至尊,但她野心太大了,年纪又太小了,太后对她并非完全信任,必然要与她拉扯一番。
大梁朝的政局好不容易才稳定了一些,太后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就像一台复杂精密的机器,若是凭借个人意愿,擅自去拆卸这其中的机关,那这一台机器或许会停止运转。
太后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政局,包括华瑶。
然而众臣联合请命,竟然在仁寿宫长跪不起。内阁首辅金曼苓、内阁次辅赵文焕,六部九卿的高官,以及官阶四品以上的武将一齐呼喊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请太后娘娘早立国主,安定民心!!”
太后收手回袖,镶金嵌珠指甲搭在了自己的手背上,刮出一道淡淡红痕。她语气和蔼道:“朝廷应当以社稷为重,既然诸位爱卿都开了口,那就依照你们的意思。皇帝还在养病,可以尊他为太上皇,钦天监挑选黄道吉日,礼部、户部、工部、光禄寺、太常寺、宗正寺、鸿胪寺、太府寺,以及内宫六局十二监,从即日起,合力备办登基大典。”
华瑶诚心诚意道:“儿臣跪谢皇祖母隆恩浩荡。”
第242章 雾开霁止贺新皇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晌午过后,内阁众臣回到了文渊阁,赵文焕的脚步比平日里更快一些。华瑶命令他负责筹备登基大典的各项事务,他感到莫大的荣幸。
赵文焕当然也知道华瑶选择他的原因。他曾经主持过两次封后典礼,经验丰富,一点纰漏也没出过。他交际广泛,认识六部九卿的每一位官员,他与掌印太监关系融洽,内廷女官都会给他三分薄面。他侍奉皇帝,向来尽职尽责。
赵文焕快步登上文渊阁的台阶,他的同僚开了一个玩笑:“赵阁老,您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这位同僚名叫邹宗敏,正是当今的工部尚书。
赵文焕道:“能为殿下办事,就是天大的喜事。”
邹宗敏道:“论起官场上的资历,谁能比得过赵大人您呢?您负责筹备登基大典,可算是天子御前第一红人了。”
赵文焕的唇边露出一丝笑意,绯红官袍迎风飘动:“邹大人太抬举我了。你我一同在朝为官已有三十多年,这些年来,咱们两个的确是相互照应,往后也应该更加小心地当差才是。”
赵文焕做了一个“请”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