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秦军对此地不熟,经统帅部协调,在窝阔台汗国境内,将由蒙古帝国派出向导;等再次杀进吐蕃,则由山海卫密探引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作战细节。
王翦看罢,对战区统帅部的策划能力,乃至对李靖本人,都有了一个清晰认知,论军中分工之细,作战安排之科学,秦军确实比之不及。
“能一统中原,绝非偶然啊。”
王翦有些感慨,首次对大夏,对朝廷,有了一定的认同。
“来人!”
“在!”
“叫王贲来。”
“诺!”
如此艰巨的任务,王翦自然一下就想到,要让儿子王贲出征。换做其他将领,王翦还真不放心,此番出征,要深入敌后,可是要随机应变。
事情也凑巧,王贲昨日刚率部从前线撤下休整。
很快,王贲就赶到营帐,行了一礼:“父帅!”连日的征战,王贲皮肤都变得黝黑不少,却更具秦人的阳刚之气。
因为几次身先士卒,王贲脸上更是有两道伤疤,更显男儿气概。
“你看看这个。”
王翦将刚收到的军令递了过去。
王贲接过一看,脸色一喜,道:“父帅,让我去吧!”
“再休整一天,后天出发,路上小心。”王翦也不废话,只最后一句,稍稍暴露了这位老将,对儿子安全的感怀。
王贲是王翦一手调教出来的名将,父子二人秉性很是相似。只是现身荒野的王贲年轻,不可避免还带着一丝年轻人的锋芒跟锐气。
历史上,父子二人可都是功成身退,在大秦帝国建立之后,就退出政治舞台,彻底消失在朝廷视野之中,让蒙恬独领风骚。
直到秦朝末年,王贲的儿子王离,才再次现身。
“父帅放心!”
王贲心中一暖。
父子二人在营帐中,就着地图,详细商议起行军路线来。
…………
天竺,阿育王朝,德里城。
这段时间,阿育王的心情很糟糕,他完全没想到,在吐蕃战场先后投入一百五十万大军,耗费粮草物资无数,还是无法阻挡大夏军的推进。
前线每丢掉一座城池,阿育王的心情就阴郁一分。
面对如此糟糕的战局,阿育王甚至起了亲征的打算,只是在朝中大臣们的死死阻拦下,阿育王这才作罢。
用大臣们的话来说,“不是前线将士不拼命,而是敌军实在太强悍。”
直到此时,阿育王才真正认识到,大夏之强悍,确实非阿育王朝所能比拟。别的不说,仅在粮草物资的供给上,阿育王朝占尽天时地利,依然赶不上大夏。阿育王简直想象不出,大夏军民是如何翻山越岭,将粮食运到前线的。
在大夏军围困逻些城之后,阿育王有点打退堂鼓了。
阿育王不是傻瓜,也不是纯粹的战士,不会真的为了捍卫荣誉,置王朝前途命运于不顾,将有生力量白白消耗在吐蕃战场。
眼下之吐蕃,经过连番大战,且不说能否守住,就算守住,也是一个废墟。除了荣誉,对阿育王朝而言,吐蕃已经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
可就在此时,天竺民间突然流传起一个“谣言”,说:“阿育王被大夏打怕了,吓得夜不能寐。不出一周,必定狼狈撤军,丢盔弃甲。”
谣言还有很多版本,无一不是嘲讽阿育王的。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些流言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在阿育王朝全境传遍开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全部知道了。
很显然,流言传播的背后,有别有用心之人在推动。
甚至于说,流言本身就是他们炮制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让阿育王朝从吐蕃撤军。
阿育王虽然识破敌人的阴谋,却又不得不中套。
因为流言传遍的实在太快,太普遍了,已经成功激起了阿育王朝百姓的同仇敌忾之心,如果王朝此时从吐蕃撤军,必将尽失民心。
第一千两百六十五章 史上最强裁军方案(二合一)
一场流言风暴,将阿育王逼到悬崖边上。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阿育王不仅不能从吐蕃撤军,还要想办法守住吐蕃,最起码也要跟大夏达成某种协议,给本国百姓以交待。
否则的话,风波绝无法平息。
此次流言风暴的始作俑者,正是孔雀王跟笈多王,他们已经在暗中谋划,待吐蕃之战一结束,就合攻阿育王朝。
如此,又怎会让阿育王朝轻易从吐蕃撤军。
只有阿育王朝在吐蕃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他们才有获胜的机会。
过程中,黑蛇卫亚洲司驻天竺的密探,也跟着推波助澜,在三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才在最短时间内,将流言迅速发酵。
思考再三,阿育王一咬牙,决定再向吐蕃增兵五十万,同时下令逻些城驻军,务必坚守到援军抵达。
能守住逻些城自然最好,就算守不住,阿育王也希望通过这五十万大军的接应,将大部分军队顺利撤回国内。
只要军队在,阿育王就无所畏惧。
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百姓期望,阿育王下令,出征的五十万大军乔装一番,跟运输粮草的队伍混在一起,悄悄进入吐蕃。
阿育王是担心,一旦被百姓知道,王朝投入两百万大军,还保不住一个吐蕃,实在有损王朝威望,故而才低调行军。
…………
十月五日,京师。
阿育王先是在吐蕃实施残酷的军管,视吐蕃百姓如牛羊,肆意压榨;跟着国内又陷入舆论风波,骑虎难下,显示天竺内部暗流涌动。
欧阳朔只能感慨,真是天助大夏。
有此两点,贾诩制定的“绞肉机计划”基本就能够实现,甚至因为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的“积极”配合,说不定还能收到奇效。
前线有捷报,朝廷这边关于裁军方案也有了进展。
军机处、枢密院以及资政阁三方,联合制定的大夏史上最大规模裁军方案,同时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军改方案,已经基本成型。
只待欧阳朔审核通过,就能开启。
此番裁军,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减少军团一级编制,而是将军团从七万人规模,一律裁撤至五万人,减员两万。
这就非常厉害了。
包括禁卫军在内,大夏军共计十九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瞎五个军团,再加上瀛洲兵团跟南美兵团,合计九十九个军团。
每个军团减员两万,意味着要一次性裁撤一百九十八万大军,裁军比例高达28.6%,超过四分之一。
意味着每四名将士中,就有一人要退役。
裁军之后,大夏军将由高峰时的六百九十三万人,缩编至四百九十五万。
当然,裁军不是简单的减员,要实现军团从七万人编制向五万人编制的转变,改革的是整个军队编制架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
裁军之前,大夏军以十人为火,十火为队,五队为营,五营为旅;五旅为师团,配千人直属大队;五师团为军团,配直属旅。
裁军之后,大夏军仍以十人为火,设火长,所不同者就是由十火一队改为五火一队,共五十人,设队正。
如此编制,是有科学依据的。
队正作为军中基层军官,一次性管辖十火,有点超限,而且容易造成队正跟营正之间管辖权的不平衡,形成头轻脚重的格局。
除此之外,就是对队一级的职能进行科学细分,根据任务、装备和编成,区分为步兵队(长枪兵队、刀盾兵队以及重剑兵队)、骑兵队、火枪手队、炮兵队、战机队、工兵队、侦查队、修理队、辎重队、炊事队以及医疗队。
简而言之,就是在队一级,基本涵盖了大夏军所有的战斗兵种跟辅佐兵种,完备程度已经跟现代军队相差无几。
如此编制,好处有二。
其一,为多兵种联合作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举例而言,军改之后,大夏军在营一级,就能实现长枪兵、骑兵跟火枪手三大不同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让战斗模式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每一种兵种都有优缺点,联合作战就是取长补短,将这种联合作战模式越往下沉,就越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以往那种整个师团,乃至整个军团都是单一兵种的编制模式,在新兵种不断涌现的今天,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战争需求,注定只能被淘汰。
当然,这无法一蹴而就。
兵种之间如何联合,如何搭配,如何指挥,如何解决后勤保障等现实问题,还要在此轮军改之后,由诸集团军在训练跟实战中不断探索。
一旦运作成熟,大夏军就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二,将后勤保障下沉,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续航能力跟灵活性。
军改之前,师团一级配备的千人直属大队,以及军团一级配备的直属旅,其实就是经白起提议,配备的工兵、辎重兵以及医疗兵等辅助兵种。
师团往下,就没有单独的辅助兵种。
这在之前,大夏军习惯大军团作战,并没太大问题,可随着战争形势的演进,疆域、战场的扩大,要求旅,乃至营一级,都要有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
如此,就必须将辅助兵种配备到位。
白起时期的军队重塑,还是在盖亚元年,距今已经过去六年时间。六年来,大夏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就该到了更新换代之时。
以大夏如今之底蕴,也有能力将各类辅助兵种,一一配备到位,在提升军队灵活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队一级往上的编制,更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
一个营,下瞎六至十个队,300-500人。除战斗队外,一个营至少需要配备一个辎重队,再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火一级的炊事、医疗、侦查等辅助兵种。
营编制,也是大夏军基本战术分队。
同样,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分为步兵营(长枪兵营、刀盾兵营以及重剑兵营)、骑兵营、火枪手营、炮兵营、工兵营、侦查营以及辎重营。
可以明显看出,除战机队不成营之外,辅助兵种中的修理、炊事以及医疗也不会以营为单位,基本就是以队为单位,直接配备至旅一级。
一个旅,下瞎三至五个营,若干直属队,共2000人。若干直属队,指的就是工兵队、侦查队、修理队、辎重队、炊事队以及医疗队六大辅助兵种。
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般不会全部配齐。
旅编制,是大夏军的高级战术分队,设有旅部,配备作战参谋。按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步兵旅(长枪兵旅、刀盾兵旅以及重剑兵旅)、骑兵旅、火枪手旅、特种作战旅、工兵旅以及辎重旅。
以大夏目前的工业化水准,还无法配备炮兵旅。此外,侦查也基本止于营一级,不会上升至旅一级,那就太夸张了。
一个师团,下瞎四个旅,若干独立营以及若干直属队,共10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