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叶抬头望向叫他的队员,问了一声。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刚刚有两个穿得像干部的人来了队上,可能是这个原因吧?”队员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队里来了两个人。
“好勒,谢谢。我和人说一声,马上过去。”听到这,况叶也不多问了,谢过传话的队员,就和今天领着他干活的小组长说了一声,简单的捯饬了一下就往知青宿舍走。
他今天干活的地点,离知青宿舍不算多远,走了不到十分钟就到了。
还没走近,远远的就看到知青宿舍的小院中坐着好些人。
这其中除了他熟悉的大队长和周光旭几个知青,还有两个陌生的面孔,应该就是队员传话时说的两人。
“庆国叔,你找我,还有这是?”靠近小院,况叶就招呼一声,也把有些疑惑的目光转向两位陌生人。
“况知青,你来的正好,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刘洪安同志,这位是石丽华同志,是省城来的带队干部。”大队长陈庆国连忙招呼况叶靠近,然后一一的介绍了两位陌生的来人。
况叶也跟着他的介绍,简单的观察了一下两位。
刘洪安,是一位中年男性,穿着的确和之前队员说的一样,是干部比较普遍的着装。此时带着淡淡的笑意,望着况叶,同时也开口道。
“况叶同志是吧,你好,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联系我。”
“刘干部你好。”见人伸过来的手,况叶连忙回握,笑着打了声招呼。
旁边的另一位叫做石丽华的女干部,年龄也和刘洪安差不多,也笑着和况叶招呼一声。
认识之后,大队长招呼几人坐下来谈,见此,况叶也干脆找了一根空着的凳子坐下。
坐下来之后,刘洪安和石丽华就和他以及旁边的周光旭等人聊了起来。
在最初的时候,两人也稍稍解释了一下他们的身份。
两人是锦城来的知青带队干部,之后会常驻公社这边的知青办公室,况叶和周光旭等知青要是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找他们帮忙。
这次来九大队,主要是先认识一下况叶等人,同时再了解一下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
刘洪安和石丽华的年龄都不算小,其中刘洪安的子女甚至也都到了下乡的年纪,就在去年也下了乡。
随着况叶等人和两位相互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双方的关系也变得不那么陌生,甚至还因为刘洪安也是知青的父母,周光旭等人对他的态度更是亲近了几分。
两人又本就是在原本的单位担任干部的,待人处事本就有不少经验。
因此在聊天的过程中,双方都算的上融洽。
两人几乎从衣、食、住、医疗,甚至娱乐活动,全面的问了况叶和周光旭他们的生活状况。
因为知道两人的身份,加上其谈话非常有技巧,况叶和周光旭他们倒也实实在在的述说了自己在九大队的生活状况。
这期间,两人甚至还穿插这问了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解决。
况叶这边基本上没什么,毕竟他有制售药品的收入来源,甚至还有空间的加持,生活其实比大多数人都要过得好。
而且九大队这边对待他们这些知青,也算得上公正,极少数想要找麻烦的队员,也被大队长等人约束得很好。
在加之他教授过队员们认识草药,大家也承他的情,在九大队况叶算是过的相当的不错。
而周光旭他们,倒是有些困难。
这其中和队员们相处倒还好,虽然比不上况叶和陈繁仪,但队员们也大都很友善,就算想找麻烦的人,只要找到大队长这边也会很快处理。
不过在其他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困难。
农村的生活和城镇的生活相差不小,上工干活有相当的辛苦,但最终的收入却有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这点收入,想要过得很好,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至于娱乐活动,这个时代的农村少的可怜,加上十年动荡,春节放假都取消了,相关的节目更是再也见不到。
下工之余,周光旭等人能够消遣的方式,也就是和同住的几人聊天唠嗑。
再多就是那几本快要翻烂的书籍。但现在能不违规的书,内容也就那么些,多翻阅几次也就没了兴趣。
“陈队长,陈知青,现在还没回来吗?”聊到最后,时间也快十一点了,石丽华问了一声旁边的大队长。
石丽华和刘洪安今天就见到况叶和周光旭六人,大队上的另外一名知青陈繁仪到现在都没露面。
他们是知青带队干部,自然是希望这一次能基本上摸个底。
虽然也从况叶他们这了解了一下陈繁仪,但没见到人,还是有些遗憾。
“应该是,今天早上隔壁三大队的队员急着把人拉过去了,说是家里的媳妇生产,现在应该回不来。”大队长陈庆国说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今天石丽华两人实在来得不凑巧。
要是平时的话,陈繁仪上午的时候,一般是在在医疗站的,但今天不实在是事出有因。
三大队那边有孕妇生产,其家里人为了安心,找到陈繁仪这边,她自然得过去一趟。
虽然每个生产大队都有赤脚医生,陈繁兴他们也接受了好多次的培训了,但真到关键的时刻,附近的队员更愿意找的还是陈繁仪。
她的医术在这些年,已经深受大家的认可,妇科方面更是受女性队员们的信赖。
而孕妇生产,最是没有个时间定论,这个时候陈繁仪还没回来也实属正常。
石丽华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对于大队长的解释也理解,最后只能带着些许遗憾离开。
不过他们下一个目的地就是三大队,要是情况允许的话,或许能和陈繁仪聊上一会儿。
随着两位带队干部离开,况叶也和周光旭他们告辞。
回去的路上,他就在思考知青带队干部这一事,之前他和两位干部聊天的时候,也稍稍打听了一下他们来此的原由。
在结合之前看到的报道,也算是清楚了事情的原由。
这其实也应该是,去年八月全国知青会议确认的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后续。
据刘洪安两人所说,他们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就报名申请了成为知青带队干部。
在一月的时候,省城就组建了第一批知青带队干部,人数约有三百六十多人。
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陆续的前往全省各地。
和以往的带队干部只是护送知青下乡,以及待个把月调研不同;他们会常驻县城的各级知青办,协助搞好知青工作。
而且除了省城,其他各地有知青下乡的城镇,都派遣了同样的带队干部下乡。
他们的出现,况叶倒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之前和两人聊天,他敏锐的感知,其实也能稍稍判断两人的情况,其作风应该是比较正派的哪一类干部,之后应该会给知青这个群体带来一些好的改变。
想到这,他的心情自然是不错。
带着这样的好心情,丰水公社又迎来了一批新的知青,这一次不知道是因为带队干部的原因,下乡的知青比前两年多了三分之一左右。
丰水公社迎来了二十名新知青,这次九大队这边也分配到一名叫做严国胜的知青。
是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和龚振江、张志为一样,都是锦城的。
有了他的加入,知青宿舍一下就有了七个知青,虽然还住得下,但有些稍显拥挤。
为此九大队这边也考虑再建新宿舍的事,不过目前还没确定下来。
新修宿舍这件事还没定下来,春季招工的事又有了消息。
而这一次有了刘洪安和石丽华他们这些带队干部的协助,这次招工的事朱静等符合条件的知青,倒是没之前那么忙乱。
不过这次的名额不多,四月初结果出来的时候,九大队这边的几个知青没有一人被选上。
落选的朱静,从最开始的招工到现在已经参加了不少次,其心态都有些崩了。
最后还是石丽华这边给其做了不少思想工作,才让她把心态调整过来。
况叶对此事,稍微关注了一番,也感受到了带队干部带来的改变。
这段时间,其实不只是九大队,其他生产大队的知青,也因为带队干部的到来受益不少。
就比如,有些作风不是那么好的生产大队,在此的知青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经由带队干部的努力和调解,让其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刘洪安等带队干部,也会不时的前往各个生产大队随访,甚至有时候还会在大队上停留几天。
这样一来,也算是一种震慑。
当然带队干部的到来,不仅仅是知青受益,生产大队这边也有不小的好处。
知青中也有一些不安分的成员,带队干部也担任着教导的职责。
能够被选上的成为带队干部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且大多数是党员,像刘洪安他们这个年纪的不少。
他们做事有手段,面对这些思想上有问题的知青,自然有办法解决。
这样一来,也算减轻了这些知青所在的生产大队的负担。
况叶上工的时候,听着队员们八卦闲聊,不用特意的打听,关于知青带队干部带来的改变,哪些生产大队有什么新闻,也基本上不会错过。
不过随着四月的来临,“双抢”的忙碌袭来,他和队员们的精力就没有到多能分到这些事上。
等到五月的时候,另外一件事成为了队员们的话题中心。
尽管五月也忙碌不已,但这事对于队员们的观念冲击太大,因而反应比较激烈。
上个月的时候,县城的火葬场竣工,县城开始革新殡葬旧俗,提倡火葬。
这对以土葬为传统的当地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尽管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领导人就提出推行火葬,简化葬礼等,甚至一批领导人带头做示范。
但火葬还是不被广泛的接受。
毕竟在传统的观念中,入土为安才是身后事的好归宿。而火葬遗体被火化,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几乎和他们观念中的挫骨扬灰差不多。
除了这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有其他比如葬礼简化、公墓等客观因素,都是火葬不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虽然火葬场的建成,以及殡葬旧俗的改革,现目前还和农村没太对关系,但队员们还是对这事议论纷纷。
一些看得比较远的人,甚至担心起他们自己的身后事。现在县城开始提倡火葬,但政策一旦开了头,涉及到农村是迟早的事。
对于队员们的讨论,况叶在一旁不发表太多的意见。
他自己能接受火葬,并不意味着其他人能接受。
哪怕是在他原本的时代,农村已经提倡火葬多年,但老一辈还是大多不愿意的。
就是他自己已经逝世长辈,在生前都特别的嘱咐过后辈,不想进行火葬,为此还在生前给自己造好了棺函,甚至埋葬地点都早早的建好。
不过这件事毕竟目前和农村还没太多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队员们对它的讨论也逐渐消失,有其他的事情吸引了他们的关注点。
六月初,况叶按照惯例给卫生院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