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队的将领过来跟前面的官员做了交涉之后,就派人去通知后面的百姓们过来排队做登记。
没过多久,城门口的登记处这里就排起了队伍。
在这里负责登记的官吏还告诉已经登记好姓名和身份的百姓,“你们家买了房子的,就到那边的房管司去,凭你们手上的房契领到你们家房子的钥匙,一会进了城直接去开了家门就能住进去了。”
“好好,谢谢大老爷。”男人道了一声谢之后,就拿着身份户籍和房契去领钥匙去了。
第一批到京城来的不少人都已经先在旧都那边买了新都这里的房子,当时许多人都是想着到了新都这里肯定是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而且现在新都的房子便宜,早买也划算,因此不少人都提前买好了房子。
当到了新都这里后,他们才知道提前买好了房子的好处,那就是到了新都这里之后,不用担心一家人没有地方落脚。他们拿了身份户籍和房契,就可以直接从房管司那里领到了新居的钥匙,拿着新居的钥匙领着家人进了城,一家人就直奔新家去了。
在城里的张茂张知府,得知北迁的百姓们到了之后,就匆匆的赶了出来。见到城门口这里的人多,他们自己这边的人都要忙不过来了,他这个知府大人就带着下属们过来帮忙。
***
很快的,在城门口这里登记好的百姓们就进城去了。
当进来新都,这些第一次到新都来的百姓们都发现了:新都的街道真宽敞啊,这里的房子盖得真漂亮啊,这里的人……也真多啊!
早在两年前蓟县定为新都之后,商人们看到了这座城市未来的曙光,整个大召的商人都往这里跑。因此在迁都的百姓们到来之前,城里不少的商铺早已经被商人和世家们拿下了。在朝廷和北迁的百姓迁来燕北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城里开了铺子,做起了生意。
再就是,这几年燕北这里的百姓们都有活干,地里的产出也都不错,他们不少人家中也存了一些银两,许多人就拿了银两到城里来买了房子。街上的商铺贵他们买不起,不过现在居住的房子价格并不是太贵,就是普通人也拿得出来银子买房子的。
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年轻人就到外头去找活干,家里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就在城里开个小摊子,做点小生意。如今燕北这里的作坊多,他们能够用很便宜的价格从作坊那里买到一些有瑕疵的次品货物,这些东西胜在价格便宜,普通人家倒也不嫌弃,因此他们也能卖出一些东西,赚点小钱补贴家里。
所以,当旧都的百姓们到了新都这里来的时候,新都这里并不是一座无人的荒城,这里的街上车水马龙,来往的车马商队和行人无数。街上的商铺都开了门做生意,还有许多小商贩在街上摆了摊子卖东西的。
可以说,这里比起旧都来说,半点都不荒凉,甚至还很热闹,城里的房子一眼看去,整整齐齐,很是漂亮。
这是一座和他们记忆里完全不一样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从街道到房子,还有人,以及他们的未来。
突然的,刚到这里的许多人心里都生出了一种向往:日后他们在新都这里,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未来呢?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很期待。
钱进用三轮车载着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他们不多的家什找到了新居这里来。把三轮车停在新居的门口,夫妻俩个从三轮车上下来后,还把两个孩子抱了下来。
“应是这里了,你拿钥匙出来把门打开吧。”徐三娘认得门牌上的牌号,正是他们新居的门牌号了。
“好好,我这就来。”钱进快步的过来,把脖子上挂着的钥匙拿了下来,打开了新居的房门。
门一打开,进去就是一个不大的小院。
徐三娘帮着夫君一起把他们的三轮车开了小院里,两个孩子已经跑来推开屋子的门了。
大的孩子在那边喊:“阿娘,阿爹,你们快来看。”
两个大人听到孩子在喊他们,才走了过来看。
屋子的门打开,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铺了花纹石砖的地板,大堂里敞敞亮亮的。值得一说的是,他们新居的房子的窗户,竟然还是玻璃窗户了。
他们新居是一栋二层的小楼,连带一个小院子,院子只能放下一张小茶桌在这里喝茶的大小,还能再种几盆花花草草在河里。
一层小楼的面积也不是很大,不过两层小楼加起来,足够他们一家四口在这里住了。就是他们原先在旧都那边住的小院,都没有他们如今买的这个新居大了。
“这里真好看。”一走进他们的新居,徐三娘就喜欢上了这里。
钱进也喜欢新居的房子,实在是那些年一家人挤在一处小院住,他们夫妻俩个带两个孩子住一间屋子的日子太过于难熬了,如今一看新居这里的房子,夫妻俩个连带两个孩子都喜欢上了这里。
“是啊,我们收拾收拾,一会去把床柜家什买了,以后就住在这里了。”钱进没有忘记他们新居里头还什么都没有的事情。
徐三娘没有忘记他们带来的那点家什还在三轮车上,“我们先把车子上的东西搬下来先吧。”
“好,我们一起吧。”钱进还喊了两个孩子过来帮忙。
虽然这一路上舟车劳顿很是疲惫,但是当到了新居,见到他们新居的房子,想到他们往后就住在这里,一家人也不感到累了。
在把东西搬下来之后,夫妻俩个就带着孩子外出吃饭和买东西去了。
跟钱进徐三娘家一样的,还有不少和他们一家搬到新都来的年轻夫妇们。有人买的是独门独院的小院,不过也有一些人当初手上的钱不多,买的就是一套小房子。
不过即便是新都的小房子,也不比他们从前在旧都时候住的房子差。
这一天,整座城里的人比往常还多了许多,街上开门的铺子的生意也比以往更好了。许多搬到新家来的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床柜桌椅,还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等的这些家里头需要用到的东西。
新都这里的商铺的服务也很是周到,只要把钱和地址留下来,铺子里头的掌柜就会安排伙计送货上门。不过近日来的生意太好了,如果等着店里送货上门怕是要耽搁一些时日,若是需要得急的人家,都是自己用车子把东西拉回去。
新买的桌椅床铺往屋子里一摆,这些刚到新都来的百姓们,这一夜里全家都住进了新居,躺在了新居新摆的新床上睡觉了。
这一天,作为知府的张茂也是在外头忙到很晚才回到家中。
“夫君,今日可是累坏了吧?”
“还行。”
家中等待的夫人见到夫君回来,又是让人端茶又是让人送水的伺候自家夫君。
第449章 向上发展
当第一批北迁的百姓安全的到达燕北的消息传回上京城这里后,朝廷又安排了第二批北迁的人。第二批北迁的人大多是朝廷的工匠,以及这些工匠们的家人们。
第二批北迁的人员于七月中旬从上京城出发,于九月初到达燕北。
燕北这里早就为这些匠人们安排好了住所,住所里的一应家具都是全备好的。一到了这边,甚至都不需要这些匠人们费脑筋,他们就带着自己的家人住进了家具齐全的新居里头,自己则是到了当地衙署去报道,继续回到了新的工作当中。
如今在大召,匠人不再是一种低贱的身份了。如果是朝廷的匠人,他们不仅享有朝廷的俸禄,还享有官府给与他们的各种优待,像是这次搬到新都之后,他们能够跟朝廷的官员一样,能住进官府给他们分配的新居里就是一个。另外,他们的妻子跟着他们到了新都,朝廷还会给他们的妻子安排工作,他们的孩子能在就近的官办书塾读书,日后他们的孩子还可以参加朝廷的所有科考,不再受户籍的限制和影响了。
这也让这些几百年来被人轻视和瞧不起的匠人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也让许多人意识到了,学习手艺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开始有了改变之后,许多匠人也愿意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跟着他们学手艺,普通人家愿意让他们家里的孩子去学习手艺,就是为了将来能吃上皇粮。
以前让孩子去拜师学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许多有手艺的人都担心教会了徒弟会饿死师傅,一些老师傅即便是真的收了徒弟,这些师傅们也不会把真正的本领交给徒弟。许多孩子跟着师傅学了十年八年都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青春,最后还什么本事都没学到。
但是现在大家完全不用担心一点了,新都和旧都都有官府所办的技术学院,再往上一点就是燕大书院和上京大学。上京大学是由原来的京城书院改名的书院。如今燕大书院和上京大学里就有七大书院和近百个专业,只要是能进去两所大学里头读书的人,就完全不用担心学不到知识出来。低一级的技术学院,那就是真的教技术了,打铁、木工、织布染色刺绣等等的这些,只要是你想学的东西,就没有书院不教的。
所以现在想学手艺的人,也没有那么难了。只要教了钱进去技术学院,学个三五年出来,完全不愁找不到活干。若是学得优秀的人,还能被书院推荐去朝廷官办的作坊做事,待遇那是相当的好。
有一些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的。大概这个时候许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知道一点:让孩子去学会一门手艺,并不是一件会让孩子吃亏的事。
等到第二批北迁的人员到达燕北的消息传回京城这里的时候,上京城这里已经是深秋时节了。
再过不到一个月,整个北境就会开始下雪,这也意味着北迁的工作要暂停好几个月,要等到明年的春后才能继续了。
韩凛接到北边送来的信,并且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家青年:“第二批北迁的人员已经到那边安定下来了,工匠们都按部就班的到了新作坊去做事了。”
傅秋白接过韩凛递过来的信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说道:“这是好事。”
“今年的天冷得比去年早了一些,燕北那边现在那边应该快下雪了,路上怕是不好走了,第三批人只能等到明年开了春后,再安排过去了。”他们都有感觉,今年的天气比去年要冷一些,燕北那边比上京城这里的冬天还要稍冷一些,下雪也会比上京城这里的要早一点。
没准那边都已经在下雪了,只是他们还不知道而已。
“嗯,是啊,我也有点感觉到了。”韩凛也知道这一点,心里有些担心的道:“也不知道大家去了那边,能不能适应那边的冬天了。”
“燕北那边虽然是比上京城这里的冬天要冷一些,不过那边的房子全部都装了壁炉和地暖的,住着应该是比上京城这里的房子更舒服一些。这一点应该是不用担心的。”傅秋白说道。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这几年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在扩大,产量也不断的在提高,如今整个大召的棉花产量足够供应他们的内需了。就是普通百姓也会种上几亩棉花,种出来的棉花也不愁卖不出的,每年到了棉花采摘的季节,官府那边会有专门的收购点,也会有商人派人到棉花种植的地方去收购棉花,百姓们把好的棉花卖给官府和商人,差一点的棉花他们就留着自己打棉被做棉衣,再穷的人家家中都有一件冬季御寒的衣服了。
另外就是他们这几年在北方大搞养殖,皮毛的供应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随着棉花种植的面积扩大和产量增高,还带来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现在他们全国各地区的布匹和棉衣的价格都在降低,以前许多人都买不起的一件棉大衣,现在普通的人家都能买得起了。毛衣毛裤的价格也在不断的降低,皮制品的价格也没有以前高了。
因此,冬季有了厚实和能够御寒的衣服后,人们也敢走出家门了。这样即便是冬天的几个月,各地的市集都还会有人做买卖,商品的流通也能给老百姓们带来一些收入。
这样卖东西的人能赚到钱,然后他们又用赚来的钱去买别人的东西,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不至于说冬季的几个月里,所有的人都没有收入,整个国家都要停滞好几个月。
再加上如今海外贸易开始了,他们国内多余的商品可以卖到大召之外的其他地方去,然后又从外面换回来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不会造成产能过大,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的局面。
整体来说,如今他们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百姓,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
“这个倒也是,说不定他们去了那边就不想回来旧都这里了。”韩凛也知道不少的人是打着去了新都住不习惯就回来旧都的想法。好在现在的人口流动性还不是太大,一般没有战争的话,一个地方的人是很少会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去的。
而这一次这里的百姓北迁,则是因为跟着朝廷北迁。
不过以后的道路通畅,车马好走,说不定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会更多,人口的流动也会跟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而有所变化了。
“原先我还觉得剩下的时间还挺多的,我们是不是太早安排人过去那边了。现在这么看来,还好我们提前安排,要不然全部都集中到明年,怕是就赶不及了。”从第一批人员北迁到现在,转眼就过去半年的时间了,一开始韩凛还觉得时间挺多的,但是现在一算的话,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是太多了。
当初还是傅秋白提出趁早一些让上京城这里的百姓开始北迁的,现在看来的话,他当时的那个提议和安排,还是比较正确的了。
“早点安排我们这边也不至于,等到时间了,才开始手忙脚乱的了。”傅秋白这个人做事就是这样,习惯未雨绸缪,习惯了把所有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和计划好,不让自己处在被动的局面里。只有站在主动的那一方,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操控所有的事情了。
这一点韩凛跟他们家傅老师是正好相反的,他是一个有点拖延症的人,不过自从有了媳妇儿后,他的拖延症被自家媳妇儿治好了不少。
主要也是因为现在他们所在的这个位置上,许多事情不容许他们拖延。像是这次北迁的事情,如果他们拖到明年才去安排和处理的话,到时候朝廷和他们这边都会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难,就是对老百姓们来说,时间太匆忙,他们也手忙脚乱的不好安排。
但是现在不一样,他们把时间提前了,每次的人员都是提前安排好,也会根据北迁的人员的多少,派遣将士护送大家过去。而燕北那边也会安排人员来负责接收这些迁去的百姓。对百姓们来说,他们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跟着朝廷那次的安排走。
另外还有就是对于燕北那边的商人来说,一次涌去的生意和分批涌去的生意,他们接待的压力也是不一样的。就比如卖床柜的商铺了,一次来一百个客人买东西,和一次来一千个客人买东西的压力又是不一样的。一次去的客人少,他们也好接待和安排,能够把客人需要的东西卖给客人,而不是因为去的人多了,他们只能看着送上门的生意因为他们的货物不够,而做不成。
所以这样的安排,对于四方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了。
“嗯,你说的有道理,还好我们当时听从你的建议。要不然真的等到明年才安排,那就真的是手忙脚乱的了。”韩凛伸手把去媳妇儿搂过来坐在他的腿上,在媳妇儿的脸上亲了一口笑道:“有你这么好的媳妇,三辈子修来的福气怕是不够,怎么也得八辈子才能修来这么好的福气,娶到你当我媳妇了。”
傅秋白用手抵住正往他脸上亲的嘴巴,笑着说了一句“别闹。”
第450章 傅秋白:想打儿子!
十月中旬,上京城这里下了这一年来的第一场雪。
从御书房里走出来外头的时候,韩凛才发现外头下雪了,看着飘飘扬扬的雪花,一片一片的落下来。他有些诧异的问门外守着的人:“这外头什么时候下雪了的啊?”
“回主子爷,刚下没一会呢。”小福子回道。
韩凛点了点头,不知道怎么的突然有点想吃麻辣火锅了,一想到那个味道就有点忍不住的咽口水。不过吃火锅这种事,肯定是要找媳妇儿一起吃的了,“你们皇后殿下呢?他回宫了没有?”
“回主子爷,殿下回来了,正在那边的屋子里头呢。”小福子指着秘书处那边的屋子,告诉他们主子爷。
听说媳妇儿回来了,韩凛就往秘书处这里过来,门帘一拉开,就见到坐在里头的媳妇儿正在跟秘书长黄维清在那里说事情。
屋子里的人见到他们陛下进来,愣了一下都忙的转过来行礼道:“参见陛下。”
“大家都平身吧。”韩凛摆摆手让大家起来。
傅秋白也从坐着的位置上站了起来,看向过来他们这边的人,问道:“你怎么上这儿来了啊?”
“听小福子说你回来了,在这边,我就过来瞧瞧。外头下雪了,我们今晚上吃火锅吧?”在这帮秘书们和媳妇儿的面前,韩凛向来是不端着皇帝架子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
闻言傅秋白就笑了,“行啊,你想吃的话,就让厨房那边安排吧。”
“你们今日也留在宫里吃火锅吧?晚些再出宫去。”韩凛也顺便的邀请这些员工们留下来吃火锅,有好东西不能少了员工们的份不是?
“既然陛下邀请,臣等自然是要留下来吃的了。”黄维清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