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_分节阅读_第106节
小说作者:三傻二疯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812 KB   上传时间:2024-10-04 19:24:15

  “你是说……”

  “我是说,以飞玄真君的聪明,必然明白大开杀戒的后患。”穆祺轻轻道:“但明白道理归明白道理,难道就一定要克制欲望,老老实实按照道理来做吗?真要能克己复礼,老登何至于闹到家家皆净的地步?”

  没错,飞玄真君聪明绝顶眼光毒辣,是当世数一数二的人物;但其自私自利阴损刻毒,同样也是当世数一数二。他要是能克制欲望考虑长远,那从一开始就不会搞什么玄修炼丹的烂糟事——反过来讲,既然玄修炼丹搅到天下大乱都浑然无所谓,又怎么会在意区区几百上千颗人头呢?

  朝闻道,夕死可矣;或曰人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对于真君这种朝闻道主义者,首要追求的就是今生享受,念头通达;至于什么后代长远之计,那都得往后稍稍。

  所以,只要激起飞玄真君万寿帝君熊熊炙热的欲·望,那老登可能根本懒得顾及什么后遗症,直截了当就会动手杀人——反正脑袋割了长不出来,就算老登死后还有余孽意图翻案,终究也是无可如何了。

  ……再说了,只要生产力的发展够快,说不定大安朝廷根本拖不到后遗症爆发的时候;只要变革来得足够快,那后遗症就不成其为后遗症,这同样也是后人智慧的一部分。

  至于如何激发老登的欲·望,那就得见一步看一步了。当然,穆祺心下隐约有些猜测,只不过尚需印证而已。

  “我会上书内阁,请求以通倭的罪名审查名单中的钦犯。”他若有所思:“至于现在……还是先把条约签了来再说吧。”

  ·

  当年九月,在经过漫长谈判之后,中倭双方的代表于金陵郊外拟定了基于黑船协定的《中日和谈条约》,又名《金陵条约》。虽然条约早有共识,但双方的辩论仍然极为激烈,几乎到了每字一争、锱铢必较的地步。直到受命统领谈判的穆国公世子出面,以强力终结讨论为止。而东瀛代表水户氏不甚激愤,据说当时即留有名言:

  “上国不许我驳否?竟何必谈判!”

  而穆氏答曰:“驳则只管驳,但一字不能稍改。贵大臣故愿速定和约,我亦如此。不若,我尊贵之皇帝陛下亦不介意东瀛以何为国姓。上虞如今有六十余只运船停泊,计有两千火箭,今日已有数船出口,兵粮齐备。若不速定和约,大祸只在旦夕耳!”

  水户氏默然不语,隐约战栗无人色,和约乃定。

  九月十八日,代表于兴献皇帝号订立和约,由水户氏及穆国公世子分别代表双方签字。水户氏全程默默,神色僵直若死;而大获全胜的世子却也保持着某种沉重而凝滞的哀然。到他签字之时,左右有一男一女两个随从拱卫,分别捧上三支毛笔,一一润毫蘸墨,供他书写冗长的头衔——爵位名、官职名,然后才是姓名。

  第一支写爵位的笔是高皇帝御赐的狼毫,蓝田玉的笔杆,犀牛角的笔套,珍稀华美、举世无匹,以此告慰高皇帝在天之灵。

  第二支写官职的笔是金陵城判案的蓝笔,决生死而断善恶,而今逶迤落墨,或能昭彰国法的威严。

  第三支笔……第三支写姓名的笔,是从城外现买的笔,平平无奇,甚至笔锋都不太顺畅;卖这支竹笔的人本来是浙江人,只不过遭遇倭患后家破人亡,不能远行至此避祸,靠着小买卖糊口而已。

  世子仔细落下最后一笔,从头至尾扫视条约,喟然叹息:

  “……无论如何的事后弥补,死难者终究不能复生了。从今往后,愿再没有这样悲哀的事情!”

  说罢,他搁下毛笔,起身而去,再不回顾。

第124章 下定

  九月二十五日, 在将水户氏的名单呈报数十日后,穆国公世子终于收到了朝廷机密送达的旨意——真正的机密,由新开发出的密盒谨慎防卫的机密, 绝非朝廷大花洒可以轻易喷洒的机密;而旨意寥寥数笔,并没有关心什么通倭的“罪证”,反而只密令穆祺及戚元靖等调遣船只、火箭, 配合南下的火枪兵封锁长江运粮的漕道, 扼守关键的港口,严密检查南北物资的往来;封锁完成后立刻北上, 勿得稍有迟误。

  这封旨意看似漫无边际, 但文字中隐隐磨刀霍霍,却比区区问罪的文书厉害太多了。地方官吏犯有过失, 如果朝廷以纲纪问责,双方你来我往,彼此辩驳, 未必没有缓和的余地;但如果中央都问都不问,只是兀自调集军队,趁着地方无法防备的时候控制要害封锁通道, 那其中凌厉凶狠的杀机, 就是傻子都能闻得出来了。

  中枢为何如此杀机腾腾,接旨的几位也是一头雾水。但身为飞玄真君信任有加的心腹,他们还是老老实实照章办事, 瞒着地方官秘密做了布置;随后奉旨迅速北上, 一路轻车简从绕驿站而过,绝不透露丝毫消息。如此极速行军, 三日之内跨越千里,直到渡过黄河之后, 才在汴京一带遇到了某位意料不到的熟人,却正是如今在京畿一带观政的官场萌新归震川,被张太岳传信委托,设法告假外出,送来了这数月以来京中至为紧要的消息。

  “京中出大变故了!”即使已经远离京城是非之地,潜身缩首不受波及,但只要回想起当初近乎翻天覆地的雷霆万钧,归震川仍旧大为胆寒:“前几个月也罢了,无非是朝中的文官纠合起来弹劾——弹劾世子,圣上却也总不是不理会;但一个月多以前,这些人去西苑陈情,也不知是触犯了什么忌讳,激得皇上当场大怒,不但立刻传命廷杖,还派出锦衣卫四下搜捕,往诏狱中投了上百人……”

  说出这寥寥数句,归震川脸上仍然大为胆寒。当时他休沐在家,恰好到穆国公府去管一管《凡人修仙》修撰的小事,结果就在门口撞见了锦衣卫骑马驰骋而过,像虎狼一样的横冲直撞,四面抓人——京城中的权贵大都比邻而居,不少被抓捕的罪人就住在国公府的周遭,他是亲眼看着锦衣卫的爪牙破门而入,揪着头发将犯官抓出,铐上枷锁押赴槛车;当真是斯文扫地全无体统,将好好一条街道搅乱得活似人间地狱,更让归震川这种见识不多的底层小官魂飞魄散,头一回感受到了朝廷斗争的残酷险恶。

  说实话,也就是张太岳分外照顾故人,想方设法的弄了个外放的职缺,让归震川出来散淡散淡,顺便给世子送送消息;否则他这种根基不深的小官,真是一点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京城风高浪急,上面的大佬斗得连大道都磨灭了,只要一丁点余波蔓延过来,那下面的小虾米稍不防备,paji就得被碾成肉酱。

  “凶狠至此,真仿佛当年的大礼议了!”归震川出声叹息,心有余悸:“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圣上的脾气一无更改,居然还能见到当初的场面。”

  这老朱家的官,怎么就这么难当呢?

  “这倒不一定能类比。”世子沉吟道:“当初的大礼议哭宫门,皇帝也不过就是廷杖罢官而已;出格是出格了一点,其实惊动的范围并不大;但这样大规模的逮捕下狱……”

  这就是家学渊源的好处了。即使大礼议惊天动地,但归震川这样的小官毕竟远离政治中心,所知的也不过是一点道听途说的见闻而已;但穆国公府树大根深,不知道有多少亲戚故旧是亲身经历过昔年惊涛骇浪的政治冲击。也正因为如此,穆祺才能明确无误的知道大礼议的底细——别看左顺门前龙争虎斗,其实以实际而论,双方都是留有余地的。

  哭宫门的一方留有余地,所以只是趴在宫门外嚎啕撞地,没有冲进宫中撒泼打滚(那不成了夺门之变了么?);皇帝一方亦留有余地,所以才三令五申的让人退出,勒令不听后才大棍子打人,理由也相当之充分——宫门就是皇帝的家门,你跑到皇帝家门哭丧,怎么能不大棒子赶出去?

  正因为双方都留有余地,所以事情到最后也没有闹大。文官们当然没有撼动皇权,但皇帝搞打击报复也始终有个限度;就是罪魁祸首杨阁老父子,闹到最后不也没有处死么?以飞玄真君从小到大的刻薄尖酸,这真是宽大慈悲之至了。

  但以此观之,如今的局势却是急转直下,迥然而不同。关了门打屁股还能算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派出锦衣卫公然上街抓人,那已经是将官员的脸按到地上摩擦,等同于公开撕破了颜面。撕破颜面之后,就算是有人存心搭救,往往也是有心无力了——子曰,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当街槛送官威扫地,就算将来真能宽限,那又以什么脸面立身于朝?

  真要到了这一步,基本人也就算是废了。一口气罢废上百位官员的前途命运,牵连到的随从故旧更是不知凡几,这样的举措,会不会太有——太有魄力了?

  作为文官兴起刑法松懈,近乎于温室中长大的士人,当然很难想象这样搅浑一江清水的魄力。所以归震川迟疑片刻,小声开口:

  “此事毕竟没有先例……”

  “喔,有的。”穆祺道:“高皇帝当年搞空印案和南北榜案,基本就是这么个杀法。”

  归震川的眼睛鼓了起来。

  大概是对往日平静的时光念念不忘,归震川迟疑片刻,还是垂死挣扎:

  “虽然如此,但当街羞辱,未免折堕斯文。恐怕会寒了天下士人的心。”

  “寒心与否,我也不知究底。”世子平静道:“不过,如果圣上当真下定了决心,要动此雷霆之怒,那由南到北的官员一扫而光,倒是可以腾出不少的乌纱帽。如果海关与海军的建设足够顺利,那朝廷的手上就会多出一大堆空白的官位,这么多的官位,宗室要有人填补的。”

  归震川倒抽了一口冷气,不再说话了。

  作为一个整体,在人类发明出更先进更可靠的统治技术之前,官僚集团在各种意义上都是无敌的;纵使圣君仁主、稀世之才,亦不能不仰仗这叠床架屋的组织架构来实施构想,因此绝不能与之为敌,而唯有驯顺而已。但无敌的集团并不等于无敌的个人,只要避免激发出官僚内部同仇敌忾的共识,那皇权堪称无往不利——而自古以来,扩大编制就是安抚官僚的不二法门,最高奥义;只要有充足官位在手,区区一点怨气何足道哉?

  没错,考掠大臣斯文扫地,天下的士人都会感到愤恨。但愤恨归愤恨,在怒气之余,你总不能阻止人家入朝当官吧?

  大家不过也就是圣人门下的一点情谊而已,隔空哭两句也就差不多得了。被问罪的官员只要掉脑袋就好了,广大士人又要哭丧又要进步,考虑的事情可多着呢。

  “……圣上会这么做么?”

  “如果皇帝想要斩草除根,那就一定会这么做。”世子道:“用新增的官位换取士人对清洗的默认,这是高皇帝时就有的套路……当然,天心不是下面可以揣测的,臣子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我还有一件事,要重重的拜托归先生。”

  归震川沉吟片刻,还是叹了口气:

  “世子请说。”

  “《凡人修仙》的第八册 已经拟好稿子了吧?”世子低声道:“我想请归先生在海外游历的章节中加入汉奸内外勾结图谋权位,引外敌上岸掳掠的内容——大致以倭寇之祸为底本,但要写得深入、写得痛切、写得挑动人心,能够造作舆论……以此为基石,反复敷衍,反复渲染,最好在一个月内就能写好稿子,刊印之后马上散发,让北方诸省都能一睹为快。”

  “这是——”

  “这是要做什么,现在还不能泄漏。但请归先生相信,只要做好了这件事情,将来必定有想不到的好处。”

  说出这句,世子抬手向上一指,用意已经不言而喻。

  虽然“不能泄漏”,但归震川大致已经猜出了这道伏笔。不过,富贵总得险中求,如果想要进步,又怎能不做一点付出呢?

  想到即将空出的官位,他再不迟疑:

  “是。”

第125章 舆论

  虽然数月以来动作频频, 朝野都已经能猜出当今皇帝的心思。但这样重大之至的事体,就仿佛是享用盛大的佳肴,在开席前总要千百般的烘托气氛、渲染重点。这一回同样如此, 在穆国公世子千里返京之后,飞玄真君万寿帝君居然没有急着审查通倭的大案,, 而是径直传旨礼部, 预备车驾仪注,以槛送到京的倭寇魁首献俘太庙, 自己亲自到高祖太宗面前酹酒行礼, 上告此国朝百年未有之武功,祭词不无炫耀之意, 也的确有此炫耀的本钱——从此时上数百年,由堡宗叫门以降四五位皇帝,当今飞玄真君的平倭灭国之功的确是一等一的煊赫张扬, 足以傲视先祖了。

  ……哎,百余年才憋出一个平倭之功,其实说起来也很是悲哀。

  但飞玄真君是肯定不感到悲哀的。祭祀太庙后皇帝还不满足, 觉得这点仪式不足以彰显他浩荡盛大的喜悦;于是两日之后, 皇帝又遣穆国公世子等勋贵祭祀京郊太宗长陵及诸帝帝陵,命礼部等行文湖北,让当地宗室到兴献皇帝及皇后的墓前磕大头, 将此不朽之功业与亲爹亲娘分享, 再到凤阳上告朱家宗祠,勒石记功云云。

  一月之间, 祭祀百端惊动四方,真恨不能将此平倭之功由上到下足一通传, 直到连老朱家不识字的祖宗都通知到为止。而即使如此,飞玄真君仍旧不能满足;直至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当年孝武皇帝大兴祭祀巡幸名山的心境——一个平倭之功就已经这么爽了;要是真君再能北定蒙古南讨诸蛮西定泰西,创立如武皇帝一般的功业,那他也巴不得能一一昭告名山大川,叫普天下一切神灵都共享此浩大功业的殷切快意,将他飞玄真君万寿帝君的仙名永铭青史,从此与天地同寿云云。

  说白了,也就是真君炼丹嗑药脑袋还被反贼敲了一棒,眼下实在是没有精力四处蹦跶了;要不然人家处心积虑,说不定也不嫌弃宋真宗的污名,还打算着要到泰山顶去逛一逛呢。

  当然,如此盛大的典礼并不仅仅是为了皇帝自己爽(虽然爽是主要原因),在祭祀了一圈充分满足虚荣心以后,至尊还要借此郑重的仪式给某些关键的政治问题做定性;他特意颁下诏书,从国朝定鼎之初一一论述,开始列举倭人种种悖逆不法的举止——高皇帝时倭国幕府擅杀中国使者;太宗皇帝时倭人书信狂妄,乃敢自称“日出天子”,而拒绝日本国王的封号;至于孝宗以后倭寇为乱沿海,荼毒更不可胜计。如此九世之仇,思之宁不痛心!

  别看今日跳得欢,小心他年拉清单。在中原文明身边混久了的小国,基本都知道汉人对于历史那种匪夷所思的迷狂——个体的寿命不过朝菌夏虫,白驹过隙而已;文明的寿命却是源远流长,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世事变迁。“齐襄公复九世之仇,而春秋大之”,但翻过来讲,也只有笔耕不辍、记录足够漫长的民族,才有资格逐次点检史书,拉起这长达九世的小清单。弱则徐图将来,强则自古以来,这都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而现在嘛,轮到飞玄真君仰承列代明君之余烈,给外夷拉这小清单了!

  有的事不上称没有二两重,上了称千斤也不止;现在皇帝下诏列举倭寇历年的过犯,百官自然也要跟紧脚步。于是数日之间奏章纷至沓来,各部衙门纷纷上书,从一百种角度沉痛反思多年以来倭寇种种的凌犯,自细枝末节犄角旮旯翻找出倭人大不敬的种种举止,哭诉国家两百年以来遭受的欺辱——以文官们素来记史之春秋笔法,这一段当然被大书特书,格外强调,以各种修辞烘云托月,重点描绘大安楚楚可怜而横遭欺凌的小白花形象;这种形象是否真实姑且不谈,但效果肯定是相当明显。各位文官的奏章照例被朝廷泄漏,有了先前《凡人修仙》打下的基础,市井之间竟尔“人人感愤”,大有同仇敌忾,不甚悲愤之意。

  眼见舆论基础已经打好,皇帝于十月二十五日再次召见了朝臣,采纳内阁的建议,将诏令及诸大臣的奏章编纂成册下发地方,让地方也能仰体天心,品味品味京师舆论氛围的转变,顺便也加入到这批判倭寇的大合奏中。

  皇帝与大臣一起表态,中央与地方彼此应和;这与其说是对外的集体情绪发泄,倒不如说是两百年以来关于抗倭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总述,是在做至为严肃的政治表态;所谓寇可往吾亦可往,从此以后,攻守之势易形了!

  ……当然,政治表态也是分人的。这句话要是由武皇帝说,那就是慷慨激昂、壮怀激烈,足以光大一世之圣明;而如今由飞玄真君来表态嘛……那大家感动之余,恐怕心里总得多点疑虑,怀疑这老登又是在阴阳怪气,趁机在谋算什么。

  事实也证明,大家的预料并没有差错。在讨论抗倭历史问题的御前会议上,主持朝会的皇帝就忽然打断了议论,出声询问全程保持静默的刑部尚书赵巨卿:

  “先前欧阳进等上书指斥穆国公世子,说他组织船队出海讨伐东瀛,是‘擅兴边衅’、‘重违祖训’,赵卿怎么看?”

  赵巨卿浑身一颤,只觉冷汗涔涔而下,顷刻间湿透了衣襟。虽然同为倒穆派的元老,但赵大人思危思退,及时抽身;既没有在几份要命的弹劾文件上签字,也没有参加西苑门前伏地逼宫的惊天之举。因为防火墙设置得足够巧妙牢靠,所以居然躲开了之后锦衣卫肆无忌惮的大搜捕,至今还能立身朝堂,力保平安——以往日□□的记录来看,这就已经算是不粘锅的极致,官僚中绝顶的太极高手了。

  但现在,就算是这绝顶的太极手段,也实在是扛不住扑面而来的巨浪了!

  他心如擂鼓,只能勉力回答:

  “这样的悖逆之语,臣自然不屑之至。”

  欧阳进及宗正令已经被关进诏狱一个月之久了,实在不需要多一个狱友。

  “不屑之至。”皇帝道:“但朕听说,在欧阳进犯事之前,赵卿似乎常常与他往来呢。”

  赵巨卿立刻跪下了:“臣确曾与欧阳氏盘桓,但彼时愚钝浅薄,不能识此狂悖奸佞。臣惶恐不胜,唯请陛下降死罪而已!”

  “哪里就至于死罪?”皇帝笑出了声来,声音轻快响亮,欣然快意;只是旁边的人仔细听来,心中却是骤然生出了寒意:“好!敢做敢当,果然是英雄,是好汉!朕就喜欢英雄好汉!”

  “臣昧死不敢承当——”

  “朕说你是英雄好汉,你就是英雄好汉。”皇帝直接打断了他:“你是英雄好汉,诏狱里的也是英雄好汉。既然如此,就让英雄去审英雄,好汉去审好汉!——内阁马上拟旨,让刑部尚书赵巨卿兼管诏狱,专程负责审理钦犯,勿得迟误!”

  惊天响雷只在一瞬之间,赵巨卿面色惨白如死,几乎要匍匐昏厥在地。但皇帝根本不给他反应的时间,直接问御座下首的闫阁老:

  “首辅以为如何?”

  能以为如何?闫阁老只有行礼:

  “刑部尚书料理诏狱,正是位得其人。圣明无过陛下。”

  君臣一问一答,此事便算定谳。底下的大臣垂下目光,虽而各怀心思,却再不向庭中战栗犹如筛糠的赵尚书看上一眼——冢中枯骨,看之何益?相反,此时百人百念,却有一个共识挥之不去:

  “皇帝终于要杀人了!”

  ·

  十月二十七日,刑部尚书赵巨卿奉命接管诏狱;十月二十八日,前都御史欧阳进于狱中自杀;二十九日,前宗正令自杀;三十日,礼部侍郎病死;三十一日,又自杀了一位刑部侍郎、病死一位大理寺卿。而至十一月后,更是无日不病殁,无日不死人,以至于诏狱后的小门车马络绎不绝,日日都是奔往化人场的小车。

  这样频繁的杀戮频率,即使穆国公世子亦不能不为之喟叹。只能说我们飞玄真君就是这样的,杀人也杀得别出心裁。当年高皇帝杀人,总还是明正典刑押赴刑场;而现在真君动手办事……唉,总是有一种若有似无、颇为阴湿的偷感。

  当然,皇帝总不能随意议论。所以穆祺只是悄悄招来了张太岳,提醒他前面埋下的伏笔现在终于可以回收了——譬如正式给于少保平反云云。

  “现在的重点是抗倭,所以事情不必闹太大。”世子叮嘱他:“你就悄悄找一个言官上书,请求给于公平反昭雪,再加谥号即可。”

  张太岳当然很高兴,但也略有忧虑:“这可行么?毕竟已经是百年前的事情了。”

  “当然可行。”世子道:“抗倭的舆论已经起来了,但重点又只在抗倭吗?既然大家都在仔细的回望历史,那由倭寇以降,历代外敌种种残虐的举止,当然也逃不过现在的审视。这个时候平反昭雪,恰恰是顺应民气、顺应人心,绝不会稍有阻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5页  当前第10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6/1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