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_分节阅读_第34节
小说作者:三傻二疯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812 KB   上传时间:2024-10-04 19:24:15

  《请支取银两疏》

  ……好吧,张太岳的心死了。

  仿佛看出了萌新张太岳的局促,世子扫了一眼他手上的奏疏,出声安慰:

  “张先生不必过虑。这都是内阁积压已久的陈年公文了,基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早就被阁老们抛在脑后,擦屁股……”

  他本想说擦屁股都嫌硬,但顾虑到自己在ssr面前的形象,还是咽下了后半句。

  张太岳面部抽搐,无言以对。他倒是听懂了世子咽下的后半句话,但却绝不敢当真——就算真是擦屁股都嫌硬,那擦的也该是阁老们的屁股;自己一个小小士人的屁股,哪里敢用这样高贵的纸?

  所以,他依旧是捏着那本烫手的奏疏一动不动,神色紧张而又局促。世子只能叹了口气,接过了奏疏:

  “真没有什么紧要的,大致过目一下就行了……这是什么?又是那些腐儒非议海贸的折子?怎么一天天还没完没了了!”

  大概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不流俗,即使世子与小阁老费力搞定了皇帝内阁乃至言官,依旧有人在海贸事务上唧唧歪歪的讨嫌。这些人倒也不敢发动什么凌厉的攻势,基本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譬如中倭条约上某个措辞的十八种用法等等;主打一个死缠烂打随杆上,惹得穆祺很不耐烦。

  既然如此,他也没有必要客气了。世子翻了翻奏疏,随即从袖中摸出一方玉印,在桌上的墨盒里沾了一沾,啪一声印了上去:

  【已阅,狗屁不通!原疏掷回,再毋庸议!】

  他将奏疏扔了回去,随意拍一拍手掌:

  “大致这么批就行了。旁边有我的印章,张先生可以随时取用。”

  全程旁观的张先生:…………

  好吧,他收回自己的话,这些奏疏可能……还真就挺随便的。

  ·

  所谓熟能生巧,虽然刚刚上手时还很局促不安,但等真批阅了几十份奏疏,那种由幻想所引发的紧张也就消弭得差不多了——世子的解释的确没有问题,这些被阁老们反复筛选后积压多日的公文,绝大部分都属于啰嗦重复的断烂朝报,信息量可能比老登的青词还少。其中或许也有甚为宝贵的消息来源,但被这文山会海全数淹没之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会翻找了。

  所以,张太岳名义上是批阅紧要文件,实际的工作则更像个垃圾佬,是在连篇累牍的文字垃圾中勤勤恳恳的翻检有用内容,干些重复琐屑的流水线工作——百分之九十的奏疏是单调枯燥的日常请安,只用批一个“知道了”了事;剩下百分之九点九则多半是居心叵测而言不及义的彼此攻讦,可以原折退回不予受理,让上书的官吏自己洗一洗嘴巴。要是骂得实在太脏,或者言辞中触碰到了世子的逆鳞(譬如杯葛海贸什么的),就可以动用穆国公府的印章,啪一声在上面盖个“狗屁不通”!

  动用了国公府的印章就是借用了国公府的权威,就算将来出了什么事情,板子也是打在穆国公世子的屁股上,轮不到小小一个实习生背锅。

  这样殷殷的深情厚谊,这样体贴周到的预备,张太岳当然能够体察入微,哪怕为了世子的一片真心,也不能不抖擞精神全力以赴,一一点检如此繁琐的公文。

  而在这种繁苛琐屑时候,就愈发能看出天赋的重要性了。如今从内阁带回来的公文已经是连篇累牍,堆积如山,内容还都是晦涩难懂连个标点都没有的长篇文言;世子翻阅数本后便直接躺平了事,并深深体会到昔年高祖皇帝的如天之仁——在阅读完茹太素数万字的文言奏折后居然只是打几十板子了事,可见高祖实在是温和慈悲,爱官如子;偶尔拜访的海刚峰先生倒是可以协助一二,但也很不情愿在这些虚词俗例中浪费时间,更愿意关注奏疏中提到的米价菜价等种种琐事。

  而张太岳——唯有张太岳,在应付这些虚头巴脑莫名其妙的冗长公文上面,却似乎有着某种天生的禀赋,无论在文山会海中消磨多久,依旧可以精力充沛神志清醒,批阅久了熟能生巧,甚至渐渐能从套话与虚词中敏锐察觉出上书之人隐匿于文字之后的细微难言心思,若将之与近日朝政的变化一一比对,则更能体会到某些微妙的领悟,仿佛笔尖轻轻一动,便能挑动整个朝局的迷雾……

  ……甚而言之,在如此反复磨砺数百份后,某种窥伺人心窥伺朝局,乃至隐身左右天下的隐秘快感,也从心底油然而生,竟而难以抹去了。

  只能说,天赋就是天赋,人才也就是人才,摄宗将来能叱咤风云总览朝政十余年之久,天下文臣武将屏息俯首无一人敢抗声而争,如此之积威深重,可绝不是靠着勾搭几个太监就能做成的。——天生首辅圣体,总是恐怖如斯。

  当然,如今的首辅圣体还只是幼年的未进化版,纵然从中枢公文中咂摸出了一点权力若有若无的香气,但肯定是想也不敢往那个方向去想的。他只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按吩咐做事,花了两个时辰才将上百份奏疏一一理好,又仔细写了个简报,找到世子后恭敬递上。

  世子翻了一翻简报,大为欣悦,立刻出声颂扬:

  “我总以为公文就是诘屈聱牙不说人话的,没想到也可以这样明白晓畅通情达理!外面都在诽谤本人不学无术,其实以此观之,还是他们不说人话而已。本世子的文化水平其实也不差什么嘛!”

  张太岳:…………

  张太岳悄悄叹了口气,默默无言。他总不能说,自己为了写这份能让世子也看得懂的简报,光是草稿就换了三次吧?

  ……大概也算是一种提前的历练吧,史书中中辛苦服侍十岁懵懂幼童的心酸,此时已经显出了端倪。

  世子看完简报,又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奏折,随后痛痛快快的拎起笔来,在上面打了个勾:

  “先生做得很好,我明日就拿去内阁拟票。”

  张太岳懵了:“这样就可以写票拟了吗?”

  不需要再找几位官方人物审一审细节什么的么?这是不是也太草率了一点?

  世子从容一笑:“我信得过先生,当然没有这个必要……再说,内阁的议事流程本来就是这样,也不必着意增添什么。”

  你以为阁老们都是三审四审才郑重下笔呢?人家能考虑个七八分钟就算不错啦!

  他心满意足的收好简报,打算明日让赵尚书照原样票拟,将这上百件公务一气了结。所以做大事果然以人才为第一,要是让穆世子自己看奏疏写票拟,那就是看到天昏地暗以头抢地也写不了几句,就算有权也是白搭;但要给他一个海刚峰与张太岳,那从赵尚书手上抢夺来的票拟之权,不就能运用自如,发挥出莫大的功效了么?

  所以说,特殊人才还是要彼此搭配,效力才能臻至最大。穆国公世子负责出面抢班夺权撕资源,海刚峰与张太岳负责料理政务办实事,这不就是搭配默契效用翻倍,所向披靡嘎嘎乱杀么?

  举手投足间便能搅动朝局,我们三个真是太强了!

  ·

  大概是见世子真的很好说话,张太岳壮了壮胆子,又从袖中取出一本奏疏:

  “好教世子知道,小生在公文中找出了这个……”

  穆祺接过那本奏疏,扫了一眼不由微微发愣:这竟然是礼部所上,请求编撰《列圣宝训》的题本。

  大安敬天法祖,以仁孝治天下;历代先帝龙驭上宾之后,都要由专人挑选皇帝生前的训示,编纂成书永垂后世,称为《列圣宝训》。这是朝廷颇为紧要的一件事情,本该迅速处置才是;怎么与这些断烂朝报放在一处呢?

  穆祺翻了翻奏疏,心下立时醒悟:这题本虽然是请求编撰宝训,但主要提到的还是先代武宗、孝宗的训示。而众所周知,当今圣上登基以来第一要务,就是认自己亲爹做爹,把兴献王一脉抬上皇帝宝座。在这种大背景下,武宗与孝宗两朝的什么“宝训”,当然就很刺眼了。

  再说,宝训一般也是由翰林院主持编撰,以现在翰林院的局势,谁敢出头接这个烫手山芋?

  翰林院加武宗皇帝,两颗地雷彼此连锁,无怪乎内阁不愿意出面表态。当然,就算拖延不表态,这样的奏疏也不该随意搁置。如今居然混杂在这一堆琐碎公文里,恐怕还另有蹊跷。

  穆祺费力思索了半日,终于想了起来:

  “我记得,昨日宫中有人来查内阁的档案,为了腾挪空间,就把过时的奏疏搬了出去,直接卖了废纸,可能挪动的时候碰到了什么,把这个本子给搞混了吧……”

  张太岳:……啊?

  “卖废纸?!”或许是因为实在没有绷住,他的语气骤然变化,甚至带出了几分惊恐:“奏疏也能卖废纸吗?!”

  “当然可以啦,这还是很重要的进项呢。”世子顺口道:“上面又不发银子,卖了废纸的钱存下来,是看守内阁的侍卫太监年终的福利之一。”

  张太岳……张太岳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不是,都已经在国家中枢任职了,用得着抠这点福利吗?

  而且吧,奏疏好歹也是国家公文,怎么能论斤论两的卖废纸呢?阁老们就不嫌有辱斯文么?!

  就算是草台班子临时机构,但这草得也太过分了吧!

  他艰难道:“那万一,万一有重要公文,会不会就被……”

  世子平静的看着他:

  “张先生觉得呢?”

  张先生的脸绿了。

  世子叹了口气,还是出声安慰没有怎么见过世面的张先生:

  “这也不是一朝一代的事情了。从孝宗皇帝后几十年的光景,从来都是如此的……”

  张太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但在激流涌动的心绪之中,却总有一个念头渐渐滋生,乃至于横亘不去了:

  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

  待我,待我将来……

  具体“待我”怎么样,张太岳还不能细想;但某个想法却是迅速清晰起来了:

  这样的内阁,的确是应该整顿整顿了!

  ·

  飞玄真君万寿帝君凝视着面前的一叠清单,面色阴沉如水,眉宇间沟壑纵横,俨然是风雷将至。

  李再芳战战兢兢趴伏在地,但等候许久,却依旧没有听到那一声熟悉之至的“欺天了”;他胆战心惊的抬头,瞥见了圣上难以言喻的脸色。

  “这就是你抄来的东西?”皇帝冷冷道:“昨天交办的事情,如今才来复命。你倒是当的好差事!”

  李再芳吓得磕头:

  “奴婢万死!奴婢昨日得了吩咐,便立刻在东厂挑了几个耳聋舌哑不认字的太监去翻检内阁值房;也是奴婢愚笨不会办事,才拖到了现在……”

  说实话,这委实是有点委屈李大总管了。皇帝要的人又聋又哑又不会认字,还得是秘密办事不漏风声,就是要了李总管的老命,也实在没法用手语给聋哑太监们解释清楚如此复杂的命令。憋了半日只能让太监以打扫的名义进值房搬动奏疏,随便弄了一点文书来充数。甲方需求离谱到这种地步,经手的人办得一塌糊涂,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可惜,作为大安亿兆臣民唯一的神经病甲方,老登绝不会费神反思自己,他冷哼一声:

  “迟误也就算了,你这狗才都弄了些什么东西来敷衍朕!”

  李再芳战战兢兢:“奴婢死罪!敢问皇爷,这清单里是没有皇爷要的东西么?”

  废话!别说没把最紧要的话本抄出来,太监们白白折腾了这么大半日,搞不好都没有影响到内阁摸鱼看书的兴趣。不然今日天书兴致盎然,怎么会突然开始朗诵《西苑春深锁阁老》的特典番外?!

  奶奶的,盘坐听心音的那半个时辰,当真是飞玄真君人生中最为漫长、最为煎熬的半个时辰。不但他自己要打坐静息憋着口气听天书胡说八道,还得眼睁睁看着闫分宜许少湖在眼皮子底下周身颤抖汗出如浆,最后双双晕过去了事——晕过去半晌后好容易醒来,结果天书正讲到被翻红浪的精彩部分,于是迫于无奈,还得把自己弄晕过去一次。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真君咬一咬牙,下了决心:

  “算了,朕就知道你们是个无用的!这一次布置的周密些,把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的人统统给朕叫上,再挑几个口风严谨的,明日一早就去抄检。这一次要是再漏了什么,仔细你们的皮!”

  东厂厂督黄尚纲,锦衣卫指挥使陆文孚,都是皇帝从家里带来的心腹贴己人。为了剿灭那幽灵一样的话本,皇帝也是不惜工本了。

第43章 包围

  张太岳目瞪口呆, 坐在原地一动不动,显然是大受震撼之至,半晌才缓缓回过神来。穆国公世子则将这份棘手的奏疏重新封好, 预备带回去让重臣们重新批阅。但想了一想,却又出声询问:

  “既然说到翰林院的政务……张先生将来中选及第,想到翰林院去见一见世面么?”

  张太岳微微一愣:“在下学识浅薄, 怕是跨不过翰林院的门槛。”

  如果说八股科举是真真切切毫不掺假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翰林院就是这条独木桥最光辉的顶点,卷王之王们独一无二的冠冕。以国朝规制而论, 唯有进士科一二甲中“英才出色”者, 才有资格遴选入翰林院中“知制诰”、“事修撰”,官职清贵而声势尊隆, 地位远在寻常小官之上,算是上岸后最好的归宿。

  正因为是进士最好的归宿,混进去的难度才格外大。就往常的例子看, 即使有皇帝特施青目着意替补,那保底也得有个二甲前十五的功名,才能厚着一张脸皮在排资论辈等级森严的翰林院混得下去——换言之, 非得要有全国前十八的水平不可。

  张太岳当然是天资卓越、才高当世的绝顶人物, 但能不能在这种级别的吃鸡大赛中杀出重围,其实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世子只笑了一笑:“张先生的才气,我当然是有信心的, 门槛再高, 也不打紧。只是我总是多心忧虑,怕张先生不愿意去跨翰林院的门槛呢。”

  翰林院再清贵, 再显要,也要在朝局中随皇帝心意而摇摆。而禁苑宴游后元史案事发, 则无疑给翰林院上下埋了一颗无法拆除亦无法解释的政治地雷;无论如何哀求辩解托人求情,不敬高祖的污点决计洗刷不干净。皇帝哪怕为了表示对列祖列宗的一片拳拳孝心,也非得揭下他们一层皮不可。

  正因如此,虽然时日延革局势多变,翰林院的声势却是一路倾颓低靡,看不出有什么扭转的迹象。一叶落而知秋将至,不少熟悉朝中局势的士子自然趋利避害,恐怕还要千方百计的施展手腕,尽力跳出翰林院这个火坑。在这种微妙尴尬的时候,期许他人中进士点翰林,就未必算是什么祝福了。

  张太岳思忖片刻,随后摇头:“小生哪里敢议论中枢的衙门?只是私心揣度,以为圣上如天之仁,总会有容人改过的余地;即使一时迁怒于翰林院,等时候一长,想必也会渐渐释然的。”

  他停了一停,又道:“想来翰林院如今的情形,也不过是一时的声势低迷罢了。”

  听到这话,穆祺不觉回头看了张太岳一眼,神色颇为诧异——显然,什么“圣上如天之仁”,不过虚词套话;张太岳又不是闭塞偏僻的海刚峰,哪怕听一听清流的风评,也该能猜出当今飞玄真君万寿帝君是怎样刻薄阴狠的老登。但无论套话如何,张太岳的判断却是绝无差错——老登再如何无能狂怒,也绝不会长久冷落翰林院;声势的转移终究只是短时的偶然,只要时间一长,朝局依旧会恢复原样。

  当然,这倒不是说飞玄真君突发人性,会对翰林院怀有什么别样的宽容。真君对那群翰林学士的厌恶,自是货真价实,绝无回环余地。但翰林院毕竟是词臣之首,中枢举足轻重的关键支柱;随意动摇这样的关键支柱,引发的后果相当难以揣测。

  ……毕竟吧,国朝建政于蒙元百年腥膻之后,唐宋以来的制度惯例,基本已经扫地俱尽,略无残余了;高祖皇帝白手起家,接盘的就是一个从零开始全无借鉴的国家(你总不能指望蒙古人有什么制度建设吧?),于是不能不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东抄西借上挪下凑,好歹给朝廷折腾出了一套勉强能跑的规章制度。但就是这么一套拍脑门臆想出来的破烂货色,也被南下靖难的太宗皇帝给当胸猛踹了一脚——于是乎整套体系便一败涂地江河日下,终于积重难返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5页  当前第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12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