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修文还专门把他那堆官方经典拿来给他看呢。
根本看不懂。
硬要说的话,他们这本算是有蒙学内容的连环画,或者画比较多的话本子都行。
沈青越:“寓教于乐嘛,人生第一本儿书,弄那么严肃小孩看见就要厌学了。”
张叔阳:“……”
道理确实是那个道理,他也挺喜欢沈青越这个“设计”的,一看就有趣,摆在书铺也吸睛,就是吧……
他拿这个去四海书院找先生给写序跋,会不会被打出来呀?
沈青越:“我们赵先生看了都没说有辱斯文,人家也在大书院教过书呢,你去试试嘛,不行再改。”
池远舟:“就是呀,不成再改,单独给你们海康县印一版只有字的书封也行。”
反正刻字比刻画省钱多了。
沈青越失笑,池远舟这是心里还对张叔阳横插一杠不满意吧?
翻看了样书后不满意又升了一级,这会儿压都压不住了。
看吧。沈青越默默腹诽,当初让他印蒙书他还不是那么乐意,要是池远舟当时就特别坚定,势在必行,说不定他后来也不会去想让张叔阳帮忙找四海书院写推荐,更没有一起合作印书的事了。
池远舟也在心里后悔,又一次肠子都要悔青了。
看到样书前他始终对蒙书没多少兴趣。
上半年忙着茶市,忙着长腿鸟,还有家中其他生意,明明他就在宝峰县,也来过山上两趟,但他催的一直是下一本儿探案故事。
沈青越还给他看过几页画稿呢,他也没想象出来整本做出来会是这样的效果。
他甚至忍不住开始想,是不是宝峰县太小了,他见识太少了,怎么次次占尽先机的是他,但是最后总让张叔阳后来居上呢?
张叔阳翻着书,还是喜欢:“行,我去试试。”
沈青越:“哦对了,序跋字别太多啊,字少了能刻,字多了我们就得活字印了,和整本书风格不一致多别扭啊,主要就要四海书院的名头,尽量找有名气的先生。”
张叔阳:“……”
第150章 施工(二更)
样书有了, 但刻印的版本沈青越还得再画两份儿。
他自己要留底。
一份儿要给张叔阳拿去要序跋。
另一份儿要给工匠刻印用。
万一刻印过程中丢了哪页,弄坏弄脏了哪页, 还能按照底稿再画一份儿。
沈青越密集的工作从完成样稿后开始,甚至因为池远舟催得急,比先前画的时候还更累一点儿。
从前他只上午画,下午带着石生画点儿轻松有趣的。
现在他从早到晚都得画,石生在他旁边练习时候,他都在画。
连给石生练线条临摹的样稿, 都是从他刚画完的稿子里抽两张让石生做参考。
要不是看在石匠师傅们刻完了《长腿鸟》没新的活儿可接,时间久了收入会变少,他早就撂挑子了。
说好的骑着酱酱、追风登山呢,结果夏收都快收完了他还没画完。
沈青越画啊画, 江修文也得写啊写。
沐休时候熬油点灯地写。
江修文:“这本书今年能印出来吗?”
沈青越:“应该可以吧……”
这本虽然页数多,但刻起来难度比《长腿鸟》低多了, 而且石匠师傅们也攒了一年的经验, 速度一定会比当初刻《长腿鸟》快。
江修文感叹道:“想一想年前就能看到我们的书印出来发给大家, 还能摆进书铺给更多人看, 就什么都值了。”
沈青越失笑:“……那倒也是。”
有个一起忙的伙伴儿, 工作起来确实也轻松些。
每次沈青越画到想发脾气, 只要一想他是在家画, 而江修文平时要上课, 要考试, 好不容易放假了, 还不能休息, 顿时就不觉得自己有多惨了。
至少他能天一黑就不画了。
伤眼。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刨除锻炼和石生玩游戏的时间,他每天工作时长其实都不到八小时。
相比之下, 村里夏收就辛苦多了。
今年气候不太好,抢收尤其紧张。
村里大伙儿全都是天还没亮就要下地,天黑透才回家,没收完前,晚上每家还要有人在自家田里睡觉,粮食越是歉收就越要这样,生怕有人趁着天黑把自己家麦子给偷了。
好不容易收完了,还得晾晒脱粒。
这时代又没有脱粒机,什么都是纯人工,他们村一百多户牲口又没多少,没牲口的怕天气不好,也不能干等着借别人的用,都得靠人力。
晒谷场都是土,晒完了还得碾,碾完要扬麦子、簸麦子,弄干净才能装起来。
这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粮食关乎性命,什么都得给收粮食让道。
他们作坊停工了。
书院也暂时停课了。
男女老少全都跑去收麦子。
姜竹牵着酱酱和追风下山干活,连姜树都先把马送回来了。
姜大山家有驴,姜四山家有马,姜竹去大伯家帮忙,把两头骡子借给了他们的佃户。
忙完夏收,他们家也第一次收到了自己家田产的粮食。
一亩五斗,第一批四十多亩,他们收了二百多斗粮食,有差不多两千五百斤,装了三十袋,全是麦子,堆在仓库里,把沈青越都看呆了。
姜竹:“等秋天,还能收些稻米。”
去年租出去的田,因为季节几乎都种了麦子,能赶上春耕的有十多亩,种的都是稻子。
沈青越爱吃米,等到秋天,他们就能吃自家梯田长出来的大米了。
这些粮食,够他们俩使劲儿吃,吃一整年也吃不完。
本来是该用粮食抵工钱的,不过沈青越刚收到《长腿鸟》的钱,夏收前他们把先前欠的开荒工钱都给结清了。
今年开荒速度比去年要慢一点儿,三天能开两亩多一点儿,刨除农忙和冬天,再扣掉山下盖房子、山上盖书院的时间,他们今年大概能开荒出一百多亩,顶多不到一百五十亩,还是不够大家租。
姜竹还想留下距离大伯家田比较近的那块儿梯田当成婚贺礼送给家俊,大概有个十多亩,扣完能租的就更少了。
到时候万一谁手气特别差,还是抽不到地,一直欠着人家工钱就太可怜了。
他们干脆把工钱都给结了。
以后也按全价给工钱。
因为赶在夏收前结了工钱,村里还有两家拿着工钱去买了驴和牛,正好赶上夏收能用。
一下子收来这么多粮食,姜竹却不想卖。
头一次有自家的田,自己的粮,他还想多新鲜新鲜。
反正不脱壳也不容易放坏,都费劲弄上山了,难不成再背下去吗?
慢慢吃吧。
今年都不用买粮食了。
沈青越忙着画画都没顾上去梯田看夏收,等姜竹也像山下别人一样磨了新麦子给他做面吃,他才想起来问问今年的收成如何。
姜竹:“还可以,家俊说他家那亩收了有两石七八,今年普遍收成差些,如果是丰年,说不定能收三石粮食。”
沈青越回想着关于田产的概念,“能收三石就算良田了吧?”
姜竹点头:“嗯。不过咱们家田草太多了,得经常除草才行。”
土层不薄,地也肥,就是草多。
得辛勤除草,经常管理,才能追上良田的产量。
但不管怎么说,大半年的辛勤迎来了回报。
哪怕今年收成比去年普遍少了将近一成,村里收获的喜悦依旧很浓。
夏收完,大家都狠狠松了口气。
全村都在吃面条,蒸包子,还有人家为了新麦子专门包了顿饺子,想尽办法犒劳自己。
姜竹招人上山盖书院都是等全村都收完粮食又休息了两天才开始的。
山上盖房子需要就地取材,找石头、砍木头。
而竹林附近石头又不多,除了开荒攒的那些,他们还得上后山溪边、河边找。
要是不够,还得自己凿。
但怎么样都比去山下买砖要划算。
全是辛苦体力活,如果要背石头、运石头,就更辛苦了。
这回姜竹给的工价不低,一天一百文。
家里条件稍差些的人家,开荒都暂停了。
姜竹说今年先盖两间讲堂,赶在冷起来前盖起来,他们想先来山上盖书院赚些钱,等盖好了讲堂再继续去开荒。
反正村里青壮劳动力就那么些。
不在开荒就来山上。
人手不太足,池远舟真给他们介绍来一队泥瓦匠,都是在山上盖过房子修过庙的,姜竹还到附近村子找了些会盖房子的大工、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