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远舟:“印得来!”
他都改进工艺了。
现在他们不一页一页印了,直接把印版摆好,用大纸印,印完整张大纸再裁,速度比原来快了不少呢。
而且他们家纸是从纸坊运来的毛边纸,都不用纸坊先裁切,印完再切边,还省了纸坊切边的一道工序呢。
沈青越听他沾沾自喜地说完,默默算了下每页纸的尺寸还有一张毛边纸的尺寸,这么算来,每张切下来的纸边也有三四寸宽啊……
沈青越:“你们纸边卖吗?”
池远舟:“……啊?”
沈青越:“便宜点儿卖给我们吧。”
村里人到底还是家底穷,虽然现在赚钱比从前多了,还是不怎么舍得给孩子买好纸用。
纸少,练字必然少,练得少,字必然好看不了。
他们印书用的纸虽然不贵,但总比村里大多孩子用的纸还是好上一些的。
池远舟:“送你们算了。”
沈青越:“别,量多了也不少钱呢。”
池远舟:“……你想要多少呀?”
沈青越:“价格合适我们全要。”
池远舟:“……”
说话间,到了中午,从书院跑出来一群孩子,孩子后面还走着一群十七八到三十多岁书生。
这些都是上午也上山蹭课或者去山上搞什么书谈的。
他们书院那些藏书可以抄、可以看,但为了保护书,不许弄坏不许拿下山。
想看的都得上山。
一阵子过去,常在村里住的几个趁着上午赵先生没空,干脆弄了个小型聚会,就在竹屋或者两个讲堂间的空地一起讨论一本书里的某一篇、某一段,讨论的还挺激烈。
后来这个小型讨论会越聚人越多,家旺、姜松他们课间也会过来听一听,有时候赵先生听见了,下午还会带他们一起读。
搞得挺轻松又学术,很受欢迎,遇到不是很枯燥的内容,村里的孩子们也爱跟着听一听,下午也会跑山上凑热闹。
有了“赵先生集”,村里人对识字读书的观念也狠狠革新了一把。
现在小孩儿们说下午想上山听大人讨论书,只要家里不是忙到不可开交了,大人都同意。
书生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小孩儿们,小孩儿们也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作息。
现在这群书生每天跟着这些小同学一起上课、放学,相处还挺不错的。
到了山道口,有人回家,也有人到村里各家铺子吃午饭。
原本还闲聊歇着的小店听见动静精神为之一振。
马上开始添柴、扇风,准备做饭。
他们几个闲聊的餐馆也热闹起来。
张叔阳感慨:“你们村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沈青越:“可不是么。”
张叔阳还是有点儿回不过神来:“赵先生真是瀚海书院的山长呀?”
沈青越:“你看这阵势能假吗?”
最离谱的是,他们书院还有一个特意从邻县过来念书的孩子。
他都嘀咕实在是低估赵先生的号召力。
也多亏是秋收完才暴露的,赶上农忙的季节,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池远舟:“你们村还有空地吗?”
沈青越:“嗯?你想干吗?”
池远舟:“盖个客栈啊!”
沈青越:“……”
他笑了,吐槽道:“哎呀,这不是巧了吗,那你可真是和我们里正想一块儿去了!”
第166章 露馅了(二更)
今天姜竹没过来, 就是和里正一起在山边看地方想盖个客栈呢。
而且他们里正还想盖大一点儿,村里的闲地倒不是没有, 但那些是留着将来给村子里年轻人盖房子用的。
大块儿的也少。
如果想找面积合适的,就得往田里或者山上扩了。
他们修梯田时候先修的靠里的位置,从竹林到村边那块儿还没来得及弄呢。
一来是砍竹子、挖竹鞭费力,二来是靠路,怕夏收、秋收粮食被偷。
这会儿村边那片竹林倒是个好位置。
想盖多大盖多大。
就是挨着竹林稍微有些麻烦,每年得专门清理竹笋、竹鞭。
再者, 就是谁来盖的问题了。
村里能掏钱盖得起客栈的只有三家,江大爷家,姜竹家,沈青越家。
但里正很想由村里来盖。
如果是村里来, 他就得从村里筹集钱,说白了主要还是他们几家和村里稍微富裕点儿的人家捐款。
老头不大好意思张这个嘴。
这和让人家出钱, 赚了钱又不给人家有什么分别?
愁了好几天, 姜树都替他把村里盖客栈需要办什么手续打听好了, 里正还没好意思开口。
听说刘家村和三坡村里正也有点儿想建客栈了, 他才着急忙慌喊上姜竹他们一起先去看看。
池远舟、张叔阳来了沈青越才没被喊去。
商量了一天, 到下午终于商量出个差不多的结果。
里正让人来悄悄瞧了好几回, 见池远舟和张叔阳还没走, 搞得他都有点儿焦躁了。
需要沈青越出钱呢, 不能只他们商量了, 沈青越不知道啊。
万一他不同意, 这不是白商量吗?
盖一座客栈可不少花钱呢, 全村手头现钱最多的应该就是沈青越,江大爷家又在县城买宅子,又是供孩子读书的, 前几年他们还在别处买过地,家里产业主要在田上,不卖田几百两应当是有的,但再多就有些费劲了。
族里和全村一起凑,凑个三四百两问题也不大,但那就把村里的钱全掏空了。
缺了沈青越,他们想盖个像样的客栈确实捉襟见肘。
姜竹倒是说他能做主。
然而里正不信。
别人兜里的钱他哪能做主?
里正儿子见大伙又没话可说了,问道:“要不我再去看看?”
姜竹:“我去吧。”
里正:“行行行,竹子你去,要是他们确实有事,咱们明天再商量也行。”
姜竹点头,他也琢磨,有什么可说的,聊这么久。
他到时,他们三个已经从餐馆换到村里唯一的一家茶馆喝起茶了。
说来这茶馆还是被外来的书生们要求着弄起来的。
晚饭后他们还想找个地方凑一起聊天、说话、讨论诗书,奈何他们村连个亭子都没。
总凑去谁租的屋子里,又挤又暗不说,也挺打扰人家房东的。
后来有一家禁不住念叨,把自家菜园子清出来一片,用自家准备翻盖房子的木头搭了个棚子,还上山上砍了些竹子,弄了个茅草棚,就算茶馆了。
不过天冷了,透风也不行,他们家又喊外村的亲戚帮忙弄了些土砖,把茶棚的墙修了修,又扩了扩,现在能摆四张桌,挤一挤,够二十来人坐了。
姜竹到时,他们三个坐一桌,池远舟和张叔阳带的仆从坐一桌,正吃着卤豆干,喝着茶,互相安排别人冬天该干什么活儿。
沈青越让池远舟今年早点儿准备走马灯。
池远舟催沈青越趁着天气还没冷到冻手赶紧画下一本。
张叔阳还撺掇沈青越和赵先生商量商量再编一本蒙书。
沈青越鼓动张叔阳多给他们书院捐点儿书。
张叔阳还打算再印些《长腿鸟》的全册本,想让沈青越给他再设计个封面。
而关于封面用什么内容,三个人还各有各的意见。
张叔阳觉得长大的鹤好。
池远舟觉得最开始时候又可爱又可怜的时候好。
沈青越觉得化繁为简最高级,只印书名就好。
互相谁也说服不了谁,边闲扯边吵,吵得还挺热闹。
姜竹一来,池远舟就喊他给评理,“让小姜兄弟说,整册的《长腿鸟》用什么做封面好?”
姜竹:“……”
他想了想,觉得都挺好的。
沈青越:“行了,还是我自己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