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可汗_分节阅读_第219节
小说作者:西风紧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69 MB   上传时间:2013-04-05 01:05:51

  一众披头散发形同野人一般的所谓贵族一起走进宽大的汗帐,只见里面已经摆好了马奶酒和烤羊肉等食物,正是给杨我支接风洗尘的宴席。众人进去各自找了位置坐下,默啜坐了上面的正位,让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儿子坐在两旁,然后开始宴饮。

  酒至半酣,一个突厥人拍了拍巴掌,就有一群女人鱼贯走了进来,被迫脱了外衣,衣着暴露地在众突厥中间胡乱地扭起来,大伙顿时兴起“哈哈大笑”。一旁还有突厥人敲着鼓伴奏,鼓声倒是很有节奏声音也中规中矩,不过那些跳舞的女子却十分生疏,完全就在那乱晃,唯一的卖|点恐怕就是袒|露在外面晃悠的乳|房。

  只见那些女子有汉人、有鲜卑人等凑在一块儿的,都是俘虏来的奴隶,来源多半是那些穷苦百姓家,有钱有势的人跑得飞快大概是不好抓到的,自然就没啥技艺可言了。

  果然默啜也有自知之明,便问杨我支:“你在大唐见到的歌舞应该好看得多吧?”

  杨我支便有些炫耀见识的口气:“在长安,上到宫廷王侯府邸下到酒肆都有歌妓舞妓表演,要说最好看的,还是大明宫里排的月宫羽衣舞……”

  拓西立刻反驳道:“玩物丧志的东西,咱们大草原上没有也罢。”

  “诶……”默啜摇头道,“话不能这么说,细皮嫩|肉的小娘,谁不欢喜?”

  “哈哈!”众人顿时大笑起来。

  默啜又道:“咱们带着骑兵过去抢一些回来!”

  大帐里顿时热闹起来,众人兴高采烈地大呼附和,一派蠢蠢欲动的样子。杨我支皱眉想了一会,忙劝道:“父王欲与大唐交恶需慎重考虑。这时晋王薛氏正在三城,此人不可小视,靡下更有猛将谋士多人,就说前不久攻打反叛的张仁愿,真是一个望风披靡,许多重镇连一箭也不敢放就投降了……”

  就在这时,一个汉人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倒认为正是好机会。”

  他的声音不大,但默啜是听见了的,循着声音望去,只见是投靠自己帐下的一个汉人谋臣。此人名叫汪芒,听说是在唐朝犯了命案无路可走遂逃到北边来,先是被默啜俘虏了做奴隶,后来发现这个人读书识字很有点见识,便慢慢地提拔到成了谋臣。毕竟有时候默啜也需要善谋的人。

  那汪芒年纪不大,可额头不甚饱满,而且有几道横着的抬头纹,十分影响他的面相……这样的面相就算没犯法在唐朝也很难得到重用的,“人不可貌相”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除非出身很好当官的人大多都是相貌堂堂长相很周正的人。

  默啜便问道:“详细说来听听。”

  汪芒拜了拜,不慌不忙地说:“当此之时,安北内部必然不稳!张仁愿虽大势已去,迟早身死;但他们那干人等竟然胆敢派刺客行刺太平公主母|子,又发奇兵袭华清宫,这在大唐朝廷是多严重的事儿!岂是死一个张仁愿就能善罢甘休的?按照我的猜测,要不了多久,三城不说血流成河起码要死很多人。可汗您想啊,这一杀起自己人来,肯定让边军将士人心惶惶士气低落,那薛氏又刚到边关地头不熟,身边兵力不足还得提防着边军出事儿,在防务上能有多好?此时发兵进攻,必是趁其虚弱之时啊!”

  默啜哈哈一笑,大咧咧地说:“你们汉人算计起自己人来也够狠的……”他又用询问的目光看向杨我支。

  杨我支也沉吟道:“汪芒所言倒是有些道理。”杨我支也是通晓汉家礼仪的,这时直呼其名,显然打心眼里不怎么看得起这个人。

  默啜一副笑脸,众人是看不出虚实,只听得他招呼众人道:“先喝酒吃肉,别的事再说吧!”

  第三十八章 鸿门

  三月二十九日,这天的历书上写着:宜安葬移柩入殓除服。薛崇训心想安葬要先死了人才可以,那意思就是宜杀人了。于是便在这天设宴“款待”归降的三城高级将领。

  武将们也不楞,被邀请后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鸿门宴,恐怕凶多吉少。但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辙?他们不敢带兵前来中城,过来受降已和俘虏没有两样,不过待遇比俘虏好罢了,又被解除了武装军械,此时此刻毫无抵抗能力,只有硬着头皮上了……就算是个鸿门宴也能大吃一顿再死,总好过被拉到野地里斩首示众强啊。

  大将李贵带着四五十个武将兄弟缓缓向城北步行,他们都解了甲,有的人挂有武散骑等品级便穿着朝廷赏赐的官袍,有的将领没那份荣誉除了盔甲戎袍就只有穿平常百姓的衣服了,穿麻布的和丝绸的都有,五颜六色的一帮人就像老虎被拔了皮威风也减了许多。

  只是从他们那硬朗的姿态和协调的步伐可以看出来,不穿戎装照样有一股子武士的气质。彪悍、果决、昂首挺胸,和文官士大夫的儒雅潇洒一样都是各自的特色。

  不过天气不怎么好,天上乌云密布阴风惨惨。北方草原地区降水量不大,这云从清晨就笼罩着天地,就是下不来雨……环境总是能影响人的心情,这样的天幕下众将的神色也就更加凝重。

  这是个军镇,主道上一直都有来往的部队,那些兵马排着整齐的队列全副武装跑步行进,明晃晃的刀枪让人们觉得寒意非常。

  李贵等人沿着大道来到了指定地点,他不动声色地观察了一番四下的状况,并未发现有何异样,心下有些侥幸心态地想:或许是咱们想得太多了,这本来就是一次宴席并无他事。

  这时一个官吏上前执礼道:“诸位将军请入席。”

  于是众将就跟着那官吏一起进了一所房屋。这地方大家作为三城的高级将领都是来过的,是中城的指挥中心。再次来到这个地方让人们有种难以言状的熟悉。

  方进得屋子,就闻到熟|肉佳肴的香味,其中还夹带着陈酿老酒那低调而好闻的味儿。一众人很快就活泼了许多,说起话来,与起先那心事重重死气沉沉的感觉相比大有改观。眼前这副模样这样的味道让大家都觉得没什么杀气,虽说危险还未可知晓,但总是让人乐观了许多。

  墙边多了几架油灯灯架,屋子里光线橙黄色调暖洋洋的,加上今天外头天低阴暗,便让屋里看起来仿佛愈发光明了。

  那些宽大笨重又占地方的公案已经被撤掉了,换上了小巧的食案和凳子,食案上摆着诱人的熟食令人见之欲吃。正北面摆着一副大案一张椅子,显是给薛崇训准备的。

  随行的官吏招呼道:“诸将军请先入座,王爷稍后便到。”

  话音刚落,后面一阵步伐声,就见薛崇训已经进来了。他的身边还有两个穿红袍的年轻文官以及武将数名。他笑吟吟地说道:“大伙甭客气,咱们都是带过兵的人,无须讲究过多繁文缛节,坐!坐下边喝酒边聊天。”

  大伙都是第一次见传说中的牛人,一见之下觉得他还算比较随和友善,气氛也轻松了许多。

  众将忙抱拳行礼纷纷说道:“罪将等拜见王爷。”

  薛崇训点点头,脸上的笑意未改,径直向里面的上座上走去。王昌龄等人忍不住观察了一下他脸上的表情,都默然跟着一句话不说。

  等薛崇训入座了,又招呼了一番,他身边的幕僚武将及下首的三城将帅才陆续按高低次位入座。薛崇训端起桌子上的酒道:“酒里没毒,诸位与我同饮一杯。”

  众人顿时愕然……第一回听到这么说话的。不过张五郎等人倒是见怪不怪早就习惯了。

  李贵总觉得这话里有话,便搭腔道:“就算酒里有毒,王爷让喝末将也绝不皱一下眉头,先干为敬!”说罢端起酒杯就仰头喝干。

  “好,真壮士也!”薛崇训抚掌而赞。

  张九龄说道:“将军此意是有‘王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意吧?”

  “言重了……”薛崇训笑道,又提起筷子说,“先吃,多吃点,我也有些饿了。”他一面说一面心道:监狱里的死囚临行前也要赏顿好的,我也不能把事做得太过,让你们做饱死|鬼罢。

  酒过三巡,又有人说好话道:“末将等情知张总管谋逆不可为,早不想跟他乱来,无奈当时三城情况复杂,我等以前又受他之恩,心念旧情以致犹豫蹉跎。待得王爷之王师到来,我等才抱定了决心。”

  薛崇训道:“你们这件事干得对,至少避免了我大唐将士相互厮杀,肯定是值得称道的地方,我心中了然也。”

  他把玩着手里的酒盏,一副饶有兴致的样子。三城降将们当然不知道什么“摔杯为号”这样的细节,所以没什么反应;但是王昌龄张五郎等薛崇训身边的人却心里清楚得很,见他手里拿着那杯子不放,大伙的心都提了起来。

  这时薛崇训叹道:“我也曾想过要不要杀掉你们……”

  此言一出屋子里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所有人都大气不敢出一声,一时安静极了。

  薛崇训继续道:“我也想过了,你们背井离乡与父母妻子分别在这苦寒之地抵御外寇,多年浴血奋战,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薛某既掌国柄兵权,不能忘记你们为帝国流的汗流的血!无论如何,只要薛某一天说话还算数,诸位的父母妻女定然可以周全。”

  王昌龄转头看时,只见他一脸的真诚,对他刚才那番话也颇为动容,心中流过一丝暖意……毕竟春天已经来了啊。

  众人默然坐着,薛崇训的手里还拿着那盏杯子若有所思。忽然他深吸了一口气……

  不料就在这时,一个官吏匆匆来到门口说道:“西城急报!突厥大军入寇,已过阴山,转眼将兵临西受降城下!”

  第三十九章 适之

  西受降城(巴彦淖尔)到中城的驿道路线全程长四百九十里。草原上便于战马奔跑,饶是如此,西城的急报用八百里加急报到中城薛崇训部主力的帐下前,突厥人早已翻过阴山兵锋直逼西城城下。

  面临战火的唐军将士不可能等到中城的回信或者援兵了,甚至如今马上开战了连派出去的信使是否已到达中城都不好说。

  此时张仁愿已死,高级将领也全都被迫去了中城,正在节骨眼上……剩下的武将最高级别也就是校尉,这样的将领有没有协调全局的才能不一定,至少是没权限的。于是城中的军队完全没有一个统一指挥安排的系统,四门防务的布置也不可能在战斗开始后及时地调防变化……可以说是乱作一团。城中还有长史等幕僚文官,但西城的这帮文人出谋划策还行,要亲自临机决断调动兵马可能有点抓瞎。

  众军站在城墙上瞪眼向北看去,只见阴山的山影下漫山遍野的马队汹涌而来。那些敌兵离北面的阴山非常远了,不过从远处这样看过去,看起来就像就在山下一般。

  就在这时,只见西门那边正有一群牧民和军士大喊大叫让开城门。驻守此镇的军队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也会事生产,因地制宜召些牧民和将士一块儿带着牲畜放牧,解决一部分军需粮食;当阴山那边的哨堡预警点传来军情之后,大部分牧民已经跑回城里躲避了,但有些离城太远的人就来不及回来,甚至还有的都快打起来了才获知消息。现在城门下面的那一帮人赶着牛羊就是回来得太晚,城门早已关闭戒严。

  许多男男女女的在下面嚷叫,有的仰观城楼上的军士,有的回头看远处越来越近的突厥兵并发出恐惧的叫喊。

  “张三,张三!我是老五啊!快叫他们开城门……”

  楼上的一个官兵总算听到了有人喊自己,趴在箭垛上往下一瞧,顿时也喊起来:“老五……”

  那叫老五的小将可能是队正之类的将领,便急劝城墙上的另一个将领:“校尉赶紧开城门吧,现在放他们进来还来得及!”

  校尉喝道:“敌兵兵临城下之时开城门?万一里面有敌兵奸细失了门,这个责任谁来担!”

  小将几乎要哭出来:“怎么会是奸细,下面有人我认识,绝不可能是奸细!”

  “不行,回到你的位置上去,备战!”校尉咆哮道,唾沫星子飞到了小将的脸上。

  小将咬牙道:“眼看城下那么多汉民遭敌兵屠戮见死不救,校尉也要责任!此时如报知上峰,上峰也一定不会见死不救!”

  “上峰?现在哪里来得上峰?”校尉唰地一声拔出军刀,怒道,“这里我的品级最高,我说的话就是军令,违抗军令者,我现在就可以斩首,回去!”

  小将瞪圆双目:“那你杀了我吧,我眼见乡亲不救没脸活在世上。”

  校尉大怒,但又觉得自己确实有点理亏,在这样的心绪下要杀朝夕相处的官兵兄弟实在有点下不起手,气氛顿时僵持下来。

  就在这时,忽然一个声音道:“临阵违抗军令,不杀更待何时?”

  众军闻声回头一看,只见石阶上刚刚走上来一个相貌堂堂的少年郎,年龄最多十八九,他身穿白毡长袍,腰配宝剑,一瞧便是贵气散发的人杰。

  这里最高级别的将领校尉也得恭恭敬敬地抱拳弯腰叫一声:“李公子。”

  此人出身不得了,名叫李适之,爷爷是李承乾;李承乾何许人,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长孙皇后生的!正宗的高祖血脉,李唐的皇子皇孙!

  他怎么会在这偏僻的随时都可能有兵祸生命危险的地方?显然是时运不好,以前有武则天大肆残害打压李家子孙,之后朝局动荡中央那帮人也不是好鸟,李适之自然就几番被栽赃降罪颠沛流离越混越倒霉,到了现在的境地,在西城做了个行军参赞一类的官儿到底有俸禄证明李唐朝廷还没完全抛弃他。

  李适之指着那叫老五的小将道:“临战抗命,拿掷城下,斩!”

  老五一听要死了,干脆破罐子破摔嚷嚷道:“凭什么,你是什么官职,凭什么指手画脚?”

  这么一问李适之还真找不到理由,现在是在军队中,管你是什么出身,身上没披官袍手里没有印信,有什么权限下达军令?

  不过李适之并不正面回答这种自己难以答复的问题,换了个角度义正辞严地说道:“凭城中有将士和百姓三万余在敌兵的威胁之下!为了城下的百十人拿数万人的身家性命和大唐的重镇冒险?你一个队正算老几,担得起我李唐社稷安危吗?!”

  旁边的校尉再不多言,一声令下,军士就扑上去逮捕了那小将。

  李适之回顾左右道:“就算城下的军民有一两人是认识的,但在这样的关头谁能保证里面没有混进奸细?”

  他长身而立,仰首高声道:“诸位将士,咱们身在这西受降城,是干什么来的!”

  众军顿时拜服,此人迅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过得一会,就见长史等官僚带着一帮兵丁上城来了,后面的军士还抬着一张公案,只见那公案上覆盖红绸,放着朱笔、朱砂牌、令旗等物,那是张仁愿用的东西,王命、印信却不在,被大将李贵拿去献到中城了。

  长史喊道:“城中诸大将不在,当此危急关头不得不权宜行事,各城各部调防皆听从我安北幕府之令,违者,斩!如我等杀错了人,待击退敌兵,我等当以命抵命、血债血还!”

  城楼上下的将士顿时肃然。

  一众人便一起进了谯楼将公案摆上,军士分站两边,临时组成了一个指挥中心。长史抱拳道:“悉闻李公子熟读兵书才能卓绝,存亡之际一切以大局为重,切勿推辞。”

  李适之回礼道:“如此李某当仁不让!”说罢一拂白袍,正身坐于上位。拿起令旗道:“传令各军,悉受中军之令协同布防,当值者先行上城,余者列阵各门,随时听候调令,不得有误!”

  “得令!”一个军士接了旗,又复述了一遍无误,便转身快步奔出。

  军令很快传视四门,各部正当抓瞎的时候听说李家宗室的人和长史在西谯楼设了中军,虽然不似听从大伙认识的大将那么踏实,但总比没有的好……上万的军队,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们各自该干什么,不乱才怪。

  之后命令一个接一个地传递过来,各营的乱象渐渐有所缓减。受命上城的军队陆续携带军械搬运防城工具上去;作为预备军的人马则在城门内的大道上依次序列成阵型。

  待得由李适之亲笔起草的训令宣读时,各军完全恢复了井然。

  石阶上正站着一个官吏大声宣读:“大战之机死生之地,吾等应抱定玉石俱焚之决心固守工事待援,若城破便与敌战至一兵一卒,以示我大唐军民绝不屈膝求饶之气节……”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4页  当前第2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9/2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可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