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孙说的不差。”坐在郑克臧对面的柳崇惜有些诚惶诚恐,当然这不是因为郑克臧有多少威严,而是他觉得自己跟郑克臧面对面坐在一起实在是有些僭越了,但这是郑克臧的要求,他即便感到不适也只好硬撑着。“台湾潮湿,番大麦多有病害,所以只是各户少量种植了一二,基本上还是以稻麦复种为主。”
郑克臧点点头,算是解开了一个疑惑,但他和柳崇惜并不知道,玉米遭到的病虫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小麦赤霉病菌引起的,当然台湾年平均78~85%之间的相对湿度也是进一步造成病害泛滥的原因。
“台湾的气候温和多雨并不较琼海一带为差。”郑克臧稍停了片刻再度问道。“那为什么琼海可以种植三季稻,东宁这边却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三季稻听起来产量较稻麦复种要多,但其实所多有限。”柳崇惜解释着。“若以早稻均产为一的,第二茬则减半,第三茬较第二茬又减半。”柳崇惜似乎觉得自己的解释还不够清晰,于是进一步补充着。“东宁各地稻麦复种一年亩产米二石半、面九斗,而三季稻年均亩产也不过四石而已,且又费人工又伤地力,所以自然弃之不用。”
“台湾如今一年能确保亩产米二石半和面九斗?”柳崇惜说的米面而不是谷麦,这就意味着糠麸的重量都已经去除后的净重,放眼这个时代的中国,这个产量绝对属于相当高的水平了。“这还是均产?柳大人没有说错吧?”
看到郑克臧似乎不相信,柳崇惜当即拍着胸脯:“世孙,东宁军民垦荒十余年,田地早就熟腴了,别的不说,光是从官田,户部已经连续六年中得到相似的收成了,应该是不会差的,当然,新近实台的百姓垦种未久,要达到这个数字怕还有时日。”
见到对方言之凿凿,郑克臧闭目心算了一会,台湾目前五税一,以实台之前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四甲(约合268478亩)的开垦面积来计算,即便再加上营盘田(注:由百姓出劳役耕作,但全部收益归公的官地)的收益,一年下来东宁在田赋上的总税入也不过是米十五万石、面五万五千余石而已。
“陈总制使还真是不容易。”郑克臧感叹着,错非郑军还有一支庞大的海贸商队,否则仅以如此孱弱的经济水平还真支撑不起数万大军常年在外征战,显然自己那位岳父大人为此付出的并不单单是汗水,用殚精竭虑来形容是不过分的。“百姓也很苦啊!”
“监国说的是。”柳崇惜附和着,但他的语气在郑克臧的耳里听来却似乎有几分古怪,显然其中必有郑克臧所不知道或没有想到的内情。“台湾百姓还是穷苦的,但为了反清复明的大业,他们可以缩衣节食、忍饥挨饿。”
“是啊,本藩不打过去,鞑虏就要打过来,父王辛辛苦苦征战在外,也是就食在外因粮于敌。”郑克臧的话让柳崇惜一愣,他明显觉察到似乎有些不对味,但还没等他弄清楚郑克臧的态度怎么会突然冷淡下来,就见郑克臧在门上敲了两下,马车顿时停了下来。“柳大人随余下车走走,这里憋屈的很。”
憋屈?柳崇惜一边揣摩着郑克臧的用词,一面忙不迭的随着郑克臧下车。车队停在官道的一隅,由于朱锦西征,台湾的公用事业半途而废,所以所谓官道不过是较宽的泥路,仅有少数地段用砂石做了铺垫,不过郑克臧停车的地方正好有一个避雨的茅草凉亭,一众人便是往那个方向走了过去。等进了亭子,郑克臧四处眺望了一番,似乎发现了什么,随即迈步过去。柳崇惜和一众护卫不敢怠慢,除少数几个留守外,其余统统追了上去。
“尔等在干什么!”正当郑克臧在田头拨弄着一片叶子仔细观看的时候,一声厉吼在不远处响了起来,众人抬眼观看,只见一个赤裸着上半身的中年汉子操着钉耙冲了过来,一边跑,此人还一边叫。“那边的贼子放下休要作践了……”不过农夫的喝止声很快戛然而止了,显然他看清楚了形势,人多势众且不少人身上刀剑环佩,明显是公人的扮相,决计不是他一介百姓可以呼来喝去的。“那公子,俺莽撞了。”
看着手足无措的农夫向自己唱喏,郑克臧脸上浮出一丝笑容,也不嫌田头的气味难闻,伸手想招:“这位大哥不必道歉,其实该说莽撞的是余才是,不过大哥既然来了,还请过来叙话,余还有些事想请教大哥。”
挠着头皮的农人这是骑虎难下了,他想了想准备走过来,却看见持刀的护卫用冰冷的盯着他,他下意识的脚步一定,随即福至心灵,忙丢开手中握着的农具,这才得以走到郑克臧的面前,再次低头行礼。
“小人见过这位公子爷,”农夫许是把郑克臧当成了不知稼穑的富家子官N代,因此尽管态度卑谦但绝不畏畏缩缩。“请教什么是不敢当的,有什么话公子爷尽管问就是了,俺知道的一定会如实回禀的。”
不知道也不在乎他怎么想的郑克臧,指了指他所发现的这株植物:“这种的是甘薯吗?”
农人被郑克臧的话问糊涂了,他挠了挠头,想了一会才回答道:“甘,甘薯是什么俺不知道,这是长乐陈公从吕宋带回来的番薯,俺们这一片都有种的。”
“元子!”由于不敢在普通人面前暴露郑克臧的身份,柳崇惜用了一个不引入瞩目的称谓。“所谓番薯其实就是甘薯,甘薯向来有吕宋自闽地传入中华和交趾自粤地传入中华两种说法,其中闽入说中率先将甘薯带入中华者即长乐陈经纶陈振龙公,然后由先巡抚金公学曾劝民广泛种植,所以又有人将其称为金薯。”
“这么说其实是一样东西喽。”郑克臧点点头表示理解这种称谓上的不同,中国向来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既然弄清楚了只是称呼不同郑克臧便继续向农人询问道。“这位大哥,这番薯好吃吗?一年下来的收成怎么样?平时你们是用来当饭呢还是用来做菜?”
“回公子爷的话,番薯吃起来很甜,平日里婆姨们都喜欢蒸熟后再晒干了切片,可以当菜吃,俺们农家吃不起糖,小崽子们也时常拿来和柿饼一起当果子吃,要是年景不好的时候,切碎用来和米一起蒸熟,也能省下一点口粮。”看得出这个农夫条理还是很清楚的,居然郑克臧问什么他就能答上来什么,倒也不是一个寻常之辈。“而且番薯种下去收获极大,一亩可以出七八石,只是官中不收,所以俺们一般只种在田埂上。”
“倒是救命粮。”郑克臧感叹了一句,其实红薯的产量高他是知道的,但过去只是一种概念,到了如今这个时代他才发现这种高产作物对平日只求温饱的百姓而言是如何的重要。“那大哥可知道如何用红薯淀粉来做面条?”农人摇了摇头,在他的印象里只有白面才能做面条的,至于郑克臧口中的淀粉是什么东西,他更是摸不着头脑。“那可知道番薯的嫩叶可以做菜。”农人再次摇摇头,于是郑克臧回视柳崇惜。“看起来咱们东宁人身在宝山不知宝啊。”柳崇惜不知道郑克臧葫芦里卖得什么药,所以只能支支吾吾的赔笑着,就听郑克臧再问到。“家里养了几口猪,几只鸡?可有耕牛?”
听到这种明显的上官口气,农人愈发的恭谨:“家里只有一口猪,过年的时候准备用来吃肉的,鸡倒有二十几只,还养了十几只鸭,平日全靠鸡蛋、鸭蛋来淘换些油盐针线,不过俺住的地方边上还有条小溪,小崽子有时也能摸些鱼虾来,算是能见到荤腥,只是耕牛全甲不过六头,农忙时只能等别家先用了再借。”
“没有牛,大哥可要辛苦了。”郑克臧眉头一凝,耕牛数量不足是台湾农业的大问题,但因为雷琼的形势逆转,郑克臧也没有办法立刻予以解决。“不过猪还是要多养两口,无论是自己吃肉还是贩卖换布盐总归是好的。”农人欲言又止,郑克臧却看得明白。“是不是担心猪草不够啊。”农夫点点头。“余告诉你,这番薯的嫩叶可以做菜,而其余的叶子可以给猪吃,猪吃了长得可快呢。”
农人作出唯唯诺诺的样子但明显是不相信郑克臧的话,这也是,他早就把郑克臧当成五体不勤的贵公子了,又怎么会相信郑克臧能通晓农事呢。
柳崇惜显然也看出了这一点,为了拍郑克臧的马屁,不,应该说是为了维护郑克臧的尊严,柳崇惜立刻冲着他一瞪眼:“大胆,世孙岂会诳骗你一介布衣!”
一听柳崇惜嘴里冒出世孙两个字,这个农人顿时吓了一大跳,台湾有几个人能称世孙的,没有,就郑克臧一个,知道自己冲撞了贵人的农夫当即拜伏在地,郑克臧看了多事的柳崇惜一眼,亲手扶起农夫:“不必拘礼,若不是尔等辛勤耕耘,父王在大陆又如何能睡得了安稳觉,至于余所说的,若是不信,回去可以试试。”
第062章 出巡(中)
农人忙不迭的应声着,对于农夫的这种反应,郑克臧给予理解的一笑,大哥自然也不叫了——当然叫了对方也生受不起——只是以相对平和的态度仔细问着:“看你的样子,怕也是军中出身吧,什么身份啊。”
“回世孙的话,当年曾跟着王上征讨过僭称王号的郑袭公子。”农人带着一丝骄傲报告着。“后来蒙王上赐了二十亩地,所以这就回家种地了。”这么一说郑克臧明白了,此人当年应该只最多就是领班的阶层,在移镇军屯中顶天也就是牌长了,否则至少还应该有个官身才对。“而今在本地当一个牌长。”
见自己的猜测不错,郑克臧不禁有些暗自得意,于是进一步问道:“余且问你,如今本地牌甲上可都是你这样的老兵出身?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儿女中可有进学的?”
农人小心翼翼的回答着,一点也不敢稍越雷池:“回世孙的话,本甲原来二十五户,都是军中老兵出身,只是官上进来说什么实台,因此从中抽取了八户迁到新屯里当牌长、甲首去了,所以眼下止剩下十七户还在,蒙王上的恩德,各家过得不错,陈总制使办了蒙学,俺家那几个小娃子中就有进学的。”
郑克臧眉头一挑,他当然听出了其中的玄机,是有进学,而不是都进学了,不过这件事也不是他现在就可以解决的,所以他并不准备盘根问底,所以转而问到:“有八户到新屯去了,那这些人家空下的田土现在由谁耕作?”
由于郑克臧问的都是不敏感的东西,因此尽管心中忐忑,这位牌长还是一五一十的作答着:“官中将田土收回去种甘蔗了,还征调了劳役,不过甘蔗只要种下了,平日倒也不需要多过问,只是该收获了再由本地的牌甲出劳役帮着收割。”
“是嘛。”郑克臧明知故问的应了一句,随即便话题回到了农事上面:“除了种粮以外,尔等还种些什么,桑树种不种?蓖麻种不种?平日的菜蔬种些什么?”
农夫被郑克臧一连串的问题问晕了,好半天后才喃喃的回答着:“俺家里,不俺们整个甲都没有种桑树的,不过邻甲听说有,不过也只是卖桑叶并不亲自养蚕。”
丝可是这个时代的极其宝贵的外贸产品,虽说不至于跟以前一样价同黄金,但胜在需求稳定又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因此当郑克臧听到东宁百姓不种桑不养蚕时脸色顿时一变,目光更是如剑一样向柳崇惜扫了过去。
柳崇惜忙凑过来解释着:“世孙,养蚕可是一件极其辛苦和耗时的事,光每日喂蚕就多达十数次,现而今数万丁壮被抽调西征,原本该男子来承担田间农事现在都由妇孺来承受,却是少有人能抽出余暇的时间来。”
郑克臧并不完全接受柳崇惜的解释:“这么说倒也说得过去,但为何桑树也不种了?”
“世孙,粮食。”柳崇惜作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关键还在粮食,陈总制使为了确保军前供输,之前曾勒令改桑为粮,当然如今有琼州的供应,已经让东宁百姓稍缓了一口气,但百姓多愚,官府不鼓励,他们也少有恢复种桑养麻。”
“这么说,还是陈总制使的不是喽。”对于柳崇惜用陈永华来压自己,郑克臧很是不满,而且什么叫百姓多愚,明明就是下面为了邀功而继续用行政命令来压制百姓的发财之路,柳崇惜这话说到底就是欺上瞒下。“也罢,此番回去后,余自会跟岳丈商量如何来加以修正往日之弊。”响锣不用重锤,郑克臧这话一出,柳崇惜的脸仿佛被看不见的手抽过了一样,迅速红了起来,对啊,人家是翁婿,自己在其间嚼什么舌头,不过还不等后悔的他进行补救,就听郑克臧问道。“蓖麻也不种吗?”
“种,蓖麻是种的。”蓖麻的全株可以入药,其茎皮富含纤维可以造纸,饼粉油粕可作肥料、饲料,而榨出来的蓖麻油可以充当泻药更是如今东宁水力机械最好的润滑油,以这样的宝贝,农家不可能不种,只是不会特意去种,通常只在房前屋后有那么几棵。“咱们门口有那么两颗,跟土豆种在一起。”
土豆?郑克臧还在疑惑土豆为什么不种在田里而种在屋子边上,边上的柳崇惜以为是机会,忙过来解释着:“世孙,东宁所谓土豆者,其实是落花生,这东西百姓多用来榨油,当然也可以煮熟了作为菜蔬,承天府的酒肆里也有作为干果的。”
纳尼?土豆是花生?郑克臧真有些晕了,刚刚甘薯变番薯他还可以接受——毕竟大家都有个薯字只是叫法略有不同——但土豆跟花生什么关系,生拉硬扯到一起让他情何以堪。
不过郑克臧并没有表现出来自己的郁闷来,反而和颜悦色的继续问到:“既然有了甘薯和土豆,那同是由吕宋夷传来的番茄,东宁可有种植?”
“番茄?”这下轮到柳崇惜疑惑了,他思索一会向郑克臧确认道。“世孙可说的是番柿?”
“番柿?应该是吧,余记得还有个名字叫西红柿的,应该就是番柿。”
“番柿在东宁叫柑仔蜜。”柳崇惜笑着向农人问了几句,果然农人回答有,但依旧种植的数量不多,对此柳崇惜自有一番解释。“世孙不知,这番柿传入大明之时原是作为观赏的花卉,只是近年来才成为果蔬。”
柳崇惜自以为知识渊博,郑克臧却似笑非笑,其实柳崇惜说的他都知道,柳崇惜不知道的他也知道。番茄是什么?不就是还珠楼主小说中号称吃了能增长几十年功力的朱果的原型嘛?当然郑克臧也不是大英百科全书,他也有不知道的东西,譬如这种被欧洲人误以为夏娃所吃的禁果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变为食物的,不过现在显然是有答案了。
涵养极好的等到柳崇惜说完了,郑克臧又问了一个问题:“那一样是吕宋引种的马铃薯台湾可有植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