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苏厨_分节阅读_第845节
小说作者:二子从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68 MB   上传时间:2021-07-07 19:29:40

  “你考进士,我可没少往里边贴嫁妆,你那时候都二十多了吧?还好意思说人家寒素?”

  “还有,大宋修宗谱,可是从范文正公、老泉先生和我兄长开始的。有权有财就算是大户人家了?怎么没见得几家做出家谱来呢?”

  说到这个王珪又不好了,大宋经过五代丧乱,很多家族的世系都泯灭丧失了,于是苏洵,欧阳修,范仲淹三人不约而同,首开大宋修族谱的先河,以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

  各家的谱法大同而小近,苏洵要编写《苏氏族谱》,是因为他认为秦汉以来的那些世家,家族中的“仕者”“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在区别远近亲疏的基础上,结合本族的族人,可以使那些“贫而无归”的族人,由族中富者“收之”,这样就可以统合维持封建家族组织,让弱者得以生存,让家族一直延续。

  所以,他编写出本族的族谱,就是为了后人观谱后,“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

  苏洵借鉴的,是宋以前的谱牒,记录的是“世族继序”,主要用来夸示门第,并由官方的图谱局记录副本,核实备案,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

  结合到入仕制度上,就是“九品中正制”。

  百世传递,传统大士族垄断统治权,称为“大宗之法”。

  宋代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彻底取代,大宗之法其实已经失去其政治意义,于是欧阳修、苏洵在修谱的时候,改用“小宗之法”,也就是“五世以外则易宗”。

  苏洵的方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

  这样修谱,“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其法皆从小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代荡涤,大宗残破,新兴士大夫阶层崛起。

  因为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相对不稳定性,如果要想追溯五世以上的祖先事迹,往往遇到其间贫贱的几世的尴尬。

  既缺少记载,又于族人脸上无光,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干脆只记五世,即用小宗之法。

  范仲淹、欧阳修、苏洵都是士大夫里闻名的大家,他们首开族谱之后,立即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

  许多科举出仕的新兴士大夫家族纷纷效仿,渐渐成了影响后世极为深远封建礼教规范。

  应该说,每一样东西在它诞生的初期,往往都是美好的,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的。

  这种以官僚士大夫为核心力量,以“小宗之制”为宗法,以族产为物质基础,以族谱为结合维持工具,以祠堂为活动中心,以“家法”、“义约”、“规矩”为管理手段建立起来的封建家族组织,在经过五代大乱之后的华夏大地上,的确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团结凝聚亲族力量,重建家庭和社会伦理秩序,共同对抗自然和社会危机,让家族得以繁衍延续的积极作用。

  当然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法的僵化,这套东西渐渐成为了社会的桎梏,成为了大地主把同族农民束缚在家族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内,固着在地主豪强的田庄上,以便恣意进行残酷奴役和压榨的吃人的“宗法礼教”,却又与苏洵,范仲淹,欧阳修创设初衷背道而驰了。

  当然那已经是数百年后的事情,只看现在的大宋,当族谱、家规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简直亮瞎了天下人的眼睛。

  苏家比欧阳家和范家更为特殊的是,祖上曾经是唐朝的宰相,家族在川中又躲开了战乱,因此苏家还保留了完整的“家庙”形制!

  当然“庙”这个东西,必须与“爵”相配套,大宋的爵位是无法继承的,“士大夫崛起草茅,致通显,一再传而或泯焉,官无世守,田无永业。”

  因此要是后人的政治成就赶不上先辈,“家庙”这个东西,就尴尬了。

  好在这个尴尬苏油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解决,很简单,只是将家庙改了个名字,作为族人四时祭祀之所,称作“祠堂”而已。

  这从后世捡来的现成办法,曾让初访苏家的唐淹大为惊讶,认为苏家有义庄,有祭田,有祠堂,“家法严肃,男女异序,少长辑睦,匜架无主,厨馔无异。”

  在眉山江卿世家里排上榜首,苏家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臊得苏洵老脸肿胀,也是从那时候起,老堂哥才起了重修宗谱的念头。

  王珪夫人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你老王家虽然四代进士又怎样,你如今当了首相又怎样?连个宗谱都没有修,还好意思是跟我们欧阳家,苏家比内涵?

  这个理没法论,一论就输。比财力比势力比资历比能力比文采,苏家妖孽们实在是太能打了。

  也就是苏明润老奸巨猾,知道自己年纪还小仕途还长,于是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军机处猫着,否则真要跳出来跟王珪硬打擂台,王珪还有些发憷。

  只好再次强行转换话题:“明日休沐,我陪夫人走一遭,去开宝寺还还愿?”

  “咦?”夫人明显很开心:“怎么?以前请都请不去的人,相公如何转性子了?”

  王珪微笑道:“人老了就不那么倔了,为夫任相以来,海内可以说是清平,西边虽然打了两仗,但好在都算是赢了。河北虽然遭灾,却神奇的灾而不荒,连蝗虫都未能造成大害。”

  “家中有你操持,诸事顺遂。加上熠儿高中,又得了一门好亲。”

  “陛下让熠儿去的昆山县,可是好地方,比苏迈去的文登都要强。三年下来必定会考绩个上上,之后就该找个州府做通判了。”

  “这好事接二连三地来,反倒让为夫心里有些发虚,去开宝寺散散心,也算是求一个心安。”

  夫人说道:“朝中之事我妇道人家也不明白,不过感觉汴京市面上可比王相公在时热闹太多了。不是说往三畿四辅移了几十万厢军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人?”

  王珪说道:“有走的就有来的,不过走的都是穷疙瘩,来的都是腰缠万贯而已。”

  夫人说道:“听说蜀中在往荆湖移民?只要你过去,一丁发地百亩?相公族人多在华阳,可也是蜀中人士,他们不敢找你,写信给了我,让我打听打听。”

  王珪说道:“华阳的地不好吗?干嘛要贪图多那点地?”

  “哎哟相公真真是不当家的人!”夫人嗔道:“我都让仲山打听得明白了,荆湖北路如今开整出大片好地,在湘潭,醴陵,潭州之间,乃古楚黔中郡,炎帝陵寝所在,名曰槠洲。”

  “仲山来信,说是四通在那里找出了诸多矿藏,且周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又在湘江边上,有洣、渌、洮、攸诸水之利,算得上一等一的好地方。”

  “蜀中族田,除却粮食还有多少余处?仲山说要是迁一些族人去那里,一半种稻米,剩下一半光种棉花和油料,那地里的利益都了不得!”

  “你待自家昆弟一向宽厚,但是从来不给他们安排任职,在族中早就颇有怨言。如今上可以身作则,体应诏旨,下可以少换多,周济族亲,却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儿?!”

  “再说此议乃苏明润所起,与相公且无干涉,顺水推舟而已,怎么就行不得了?!”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苏油的家事

  一番话说得王珪都心动不已,点头道:“那等休沐完毕,我去政事堂翻翻荆湖北路的奏章再说,要是可行,我们就先试试。”

  夫人嗔道:“你还是相公哩,别事事都丢给蔡持正,搞得他才是首相一般。”

  “他既知你是蜀中人,却为何未将这等大利告知与你?左右不过怕你与苏明润有了干系交情,怕苏明润顶了他那个未得的右相罢了!”

  我还怕他顶了我未得的左相呢!王珪心里又开始毛躁:“还去不去了?要去就赶紧吩咐准备!”

  ……

  苏家的女人是不怎么过七夕的,好吧其实苏家就一个大女主,石薇每天早上起来就是拿着黄荆棍儿督课,扁罐、王彦弼、漏勺,真真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就连观儿都有一套柔韧筋骨的古怪法门。

  苏油则是每天抱着自己的老花样——五禽戏,心里想着再坚持坚持,等进入老年状态就对版了。

  别说,这套东西好像还真有些用处,苏油从小到大几乎没怎么生过病,可能就跟饮食和这套五禽戏有关系。

  于是每天清晨天还黑着,就能听见苏家宅邸院子里的锻炼之声。

  锻炼完毕,孩子们是晨诵,轮到苏油督课。

  晨诵是用一种半吟唱的方式读秦汉的长篇赋文。

  这个并不是要求死背,而是为了培养出对“韵”的语感体悟,功夫是眉山北极院张道人传给苏油的。

  用张道人的话说,就是哪一天读到没见过的字,都能随着前边已经读过的韵律,自然而然地顺利正确读出来,那这门功夫就八九不离十了。

  就和音乐一样,如果是熟悉音乐的人,听了一段之后,结束的那个音即便是不演奏出来,听者也应该能猜得到。

  这就是“律”,通过晨诵熟悉了“韵”,进一步熟极而流,能够能摸到“韵”的“律”,等到今后再将一些特殊的案例如“变格”,“救拗”加进去,就可以通诗了。

  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道理所在。

  观儿的进益很快,因此扁罐王彦弼漏勺在晨诵的时候,苏油拿着一册《全唐诗》,在给观儿讲授诗词韵律平仄理论。

  “观儿啊,昨天我们讲过了‘奇活偶定’的变通规则,你还记得?”

  观儿点头:“嗯,就是诗句指除了尾字外,其它奇序字可平可仄、用字灵活;而偶序字通常必须按基本句式之律格用字。大叔说这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苏油点头:“其实格律用字这个规矩,始于后梁,到唐代方才形成系统的理论。实际上,这一变通规则并不是不受约束,任意‘灵活’的。它要以避免出现‘孤平’、‘三连平’、‘三连仄’这些拗句为前提。”

  “所谓拗句,是对五言诗而言,对于七言诗,只需对诗句后五言,按五言诗的规则处理即可。”

  观儿问道:“那作诗的时候,避开这些拗句不就可以了吗?”

  苏油微笑道:“因为不能以文害意啊,有些句子常常是一呼而出,所以才只能采取救的方式。比如‘三连仄’的情况,我们知道,只有句式为‘平平平仄仄’的时候,才有出现‘三连仄’的可能。”

  “但是三连仄的拗句,比如‘平康街妓女,相国寺禅师’,作为诗句读起来,音韵是很别扭的,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将第三个字以仄代平,这里就必须例外。”

  观儿噗嗤一声就笑了出来:“大叔就爱拿和尚打趣。”

  苏油笑道:“所以要救三连仄,就必须对它加以破坏,在第三个字确实非用仄声字不可的时候,可将第四个字以平代仄,变成所谓的‘三四互换’句式。”

  “救可以是自救,自救后的句式,就变成了‘中平仄平仄’,明显与下句‘仄仄仄平平’失对,但是这种失对,却是诗歌所允许的。”

  “例如孟浩然的《访袁拾遗不遇》中的第一联: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本应是‘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的格式。”

  “但是句首‘才子’二字,无可更改,因此只能在句中的三字置为仄声,将三四字平仄互换,把这个拗句给救回来。诗句变成‘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的句式。明白了吗?”

  观儿点头:“听懂了。”

  苏油继续说道:“还有一种救法,叫他救,就是用同一联中的另一句里边来救。”

  “比如刚刚的‘相国寺禅师’五个字,一个字都没法改,那就只能从上一句想办法……”

  观儿拍手道:“那就得是‘平康坊名妓,相国寺禅师’,上句三四字平仄互换!”

  “哈哈哈……观儿你实在是太聪明了。道隆大和尚知道后一定会很开心的!”苏油不禁捧腹大笑。

  “哎呀大叔你又陷害我!”观儿这才反应过来,小脸胀红:“我不听你讲了,我找绿箬婶婶去!”

  “别别别……”苏油连连摆手:“不说笑了,我们接着讲啊。”

  “再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本来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才对。”

  “但是因为‘三峡’二字无可更易,因此本来不可改的七言第五字,后五言第三字处,本不能更改的平声,必须换成仄声,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明显失对,但是用这样的失对来照顾音韵,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观儿点了点头:“观儿明白了,那大先生的《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一句,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了,对句第三位‘自’仄声也拗了。”

  “于是大先生就将对句第五位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了平声字的‘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这就是一拗双救!”

  啪!苏油愣在当场,手里的《全唐诗》掉到了桌上。

  观儿有些困惑地问道:“大叔,观儿理解得不对吗?”

  “对对对,完全对!观儿的颖悟力堪称绝世,不但领悟了,还能有所发挥,了不起!”

  说完捡起《全唐诗》,赧然道:“呵呵呵……大叔只是一时惊诧于子瞻的才气,失了下神而已。”

  观儿问道:“大先生的才气还需要惊诧吗?观儿觉得,他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传世经典,都是顺理成章啊?”

  呃,的确不需要,的确顺理成章,但是观儿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直白?

  交趾路的柠檬,它很酸的啊……

  吃过早饭,一家人出门,扁罐王彦弼漏勺观儿要去上学,石薇要去宁善堂,苏油要去衙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61页  当前第84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5/12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苏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