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欲呈报陛下审阅!”石守信取出一份奏章,呈上:“请陛下御览!”
对此,刘皇帝也明显更加上心,仔细阅览了好一会儿,方才抬起头,仍是一番思索状。北伐之后,整个朝廷整个国家都在进行一番大调整,官吏升迁,人员调动,堪称频繁,内外军事主官的调动,更属重中之重。
大汉禁军在刘皇帝当政之后,已经过多次大大小小的调整,但就近十年而言,已然稳定许多,不论是三衙将帅,还是各军主官,乃是普通官兵,除了正常的调动轮换,都没有大的调整。
时间久了,也就难免多些僵化,借着此番北伐,再做些调整,给禁军增添些活力,就是刘皇帝的想法。留一部禁军,戍边辽东,以及从外军之中选拔精兵充实缺额,都是做这样的考虑。
石守信此时所呈名单,除了地方军队将佐的调动之外,最主要的便是针对禁军将领的调整。像王彦超、田重进、李汉琼、曹翰等边将,此番都得以入调京中,担任禁军的高级将领,同时,原本的禁军将领,则外放地方或边军,几乎是一次大换血了。
也正因如此,刘皇帝在人员上,也不得不多些考量。他这不作话,倒使得石守信迟疑了,略作踌躇,终是问道:“陛下如有疑议,恭请示下!”
闻问,刘皇帝也没故作深沉,直接将想法道明:“王彦超可为殿前都指挥使,安守忠为侍卫都指挥使,赵延进为巡检都指挥使,田重进、李汉琼、曹翰、康延泽等可为诸军都将,向训、韩通、王全斌等原将帅外放,李继隆、郭仪、侯延广、柴宗谊这些年轻人,还是让他们地方上多历练历练!按照这个意思,在拟一份名单出来!”
“是!”刘皇帝有了明确指示,那事情就好办了,石守信应道,不过忽思一事,不由提醒道:“陛下,李继隆也要外放吗?”
“嗯?”刘皇帝一时没反应过来,但注意到石守信那异样的眼神,明白了,轻笑道:“一样!”
说着,语气也轻松起来:“消息传得很快嘛!不过,即便他尚了公主,做了驸马,也不代表他就该在京城享福了!”
“还要恭喜陛下,得此佳婿!”刘皇帝都不在意,石守信自然不会再多嘴,同时向刘皇帝道贺。
摆了摆手:“具体调动事宜,先商定下来,做成定案,待元夕之后,再行颁发落实!”
“是!”
“西域事宜,进展如何?”刘皇帝的表情逐渐严肃下来,声音都沉了几分。
闻问,石守信也不由多了几分慎重,他当然知道其中缘由,西进事宜,早在刘皇帝返京之前,就以降诏了。
虽然,对于大汉而言,眼下并不适合,再启战端,还是在遥远的西域战争动兵,但枢密院这边还是高效地去安排了。这件事,没有人敢直言反对。
因此,石守信不假思索,拱手道来:“回陛下,去岁十二月中旬,枢密院便已签发西进令,由拓跋思忠及崔翰率引军一万五千步军西援高昌,河西、陇右、关内供馈军需,预计今春开拔!
根据郭进此前所报西域战况,待援兵至后,可先行北进,扫平轮台、北廷辽军残部,打通与金山以东部族的联系……”
“那黑汗军队,如今是什么情况?”刘皇帝眉头微皱。
石守信道:“眼下西域,仍处于三方僵持状态,不过,从去岁秋季开始,黑汗与辽军便有联合对付大汉的迹象,双方军事行动,多有默契!
大汉在西域,根基薄弱,郭进兵力不足,回鹘仆从难以依靠,因而局势沮蹙。但待援兵至,后方援应源源不断,即可支撑反攻,彻底掌控西域大局!”
刘皇帝点了点头,然后盯着石守信,郑重道:“记住,朕遣兵西进,乃是为了重启西进战略,彻底收复西域,使大汉天威扬于西陲。西域失落,太久了,作为后人,也当沿着先辈的足迹,再临西域!
这,才是最主要的,西进兵略,也当围绕此点展开。制告西征军,专心破敌,收复西域,不要分心他事!”
刘皇帝这话说得倒是一脸慨然,不过,他越是这般说,反而让人觉察出些许异样。心中嘀咕一下,石守信还是禀道:“谨遵陛下谕令,臣会发文交待!”
“去岁西域风云,那般热闹,那于阗国,就没有丝毫动静?”刘皇帝想起一事。
石守信摇摇头:“于阗国小兵寡,当年辽军南下,虽为其所退,却也损伤不小,如今,他们是不敢贸然参与,一直闭门自守,坐观局势!”
刘皇帝对西域的地势,多多少少是有些了解的,道:“若是于阗军队,能够北上,对黑汗军应当有莫大的威胁吧!”
石守信颔首,肯定道:“倘若于阗军队能够从后牵制黑汗敌军,配合大汉作战,那么郭进军将更加从容对敌作战!”
“遣使!”闻言,刘皇帝当即指示道:“派专使联络于阗国主,邀其举兵,告之,追随大汉,才是其未来出路。只要他们能够出兵,大汉必有厚报,朕不惜以王爵相赠!
另外,不妨与其直言,大汉西进,不为并吞其土,让他们不必妄作猜疑,大汉国土广袤,幅员万里,朕无意他们那点土地。
只要与大汉同心同德,朕也愿与其永结盟好!”
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
最终,枢密院的茶水,刘皇帝一口没喝上,便毫不留恋离开了,不过,离开之时,刘皇帝眉宇间带上了少许的愁绪,眼神深沉,目光意味难明,这是有心事的表现。
在军机房内,刘皇帝除了察问一些军政事宜之外,便是与石、曹二人就未来北境疆防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
曹彬的谨慎忧患意识,刘皇帝是很欣赏的,就如其言,开宝北伐,全取漠南,阴山以南,尽为大汉属地,疆域向北扩张了数百里,武功之盛,由此昭彰。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朝廷守御难度也大大增加,大汉未来的北疆戍防体系,也将经受更严峻的考验。过去,在西北、在山阳,朝廷所设诸多边军、戍堡,就已经消耗了大量国力,以致于政事堂曾提议削减边军兵额,以减轻朝廷财政负担。
如今,山阳北扩,又添辽东,后续军事戍防的建设,不论是修建城池、戍堡、驿站、道路,都将继续吞噬国家的财政,这是连刘皇帝都开始感受到压力的事情。
但是,又不得不做,土地已经占领,难道还有放弃的道理,再拱手让于草原异族?显然是不可能的,否则,刘皇帝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这个举措就显得失当了,既有损于国威,也有损于君威。
关于对草原部族势力的政策,刘皇帝倒是心中有所考量,持续北伐,打击辽国势力,这是必然的。但覆灭辽国之后,未来草原的秩序如何,他也在思索中。
进占漠北,全据草原,刘皇帝已经不做此想法了,他怕真的把大汉给撑死了,毕竟,统治难度与统治成本,都太高了。
刘皇帝的倾向,当然是维持一个分裂的局面,大汉朝廷以一个仲裁者的身份,分化部族,扶持亲近者,打击离心者,援助弱者,打压强者。
至于像曹彬所思,要想出一套一劳永逸、长治久安的政策来,刘皇帝没有那种信心,所谓的长治久安,也是有时效的。
因此,关于边患问题,刘皇帝态度很明确,只要大汉自身强势强盛,什么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留下一套可持续的有利于朝廷的政策。
相比之下,大汉自身的问题,反而是最为关键,也最值得刘皇帝深思的。而不得不说,这么多年了,刘皇帝头一次对大汉占地过广,而感到忧虑了。
贪大求全,也往往伴随着各种负面影响,消化巩固上的困难更为严重。
从刘皇帝继位开始,励精图治,大汉就走上了一条扩张的道路,十五年时间,逐步扫平割据,收复关山。如果说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顺天意,应民心,那进入开宝年之后,大汉所有的军事行动,就并不是显得那么理性了。
从开宝元年开始,西取河西,南定安南,拓吐蕃,收流求,灭大理,北伐契丹,虽然无一例外,全部取得了胜利,但是,太快了,囫囵吞枣,最终也容易噎到自身。
可以说,刘皇帝只用了二十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一系列名垂青史、光照千古的丰功伟业。但是,理性地看待,这样的武功盛世,却显得根基不牢,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乾祐十五年中的统一战争,对朝廷而言,是赚到的,从政治、经济、军事层面来看,都是有利的。而开宝年后,每一场战争,都可以说是亏本的,朝廷付出了大量的将士伤亡,征调了上百万的民力,靡费了巨额的钱粮,也确实得到了大量的土地,但然后呢?
朝廷需要派遣官吏,需要留驻戍卒,需要考虑各地传统势力关系,需要持续的行政成本支出,以巩固对这些新占土地的统治,然而收益呢?可以说,几乎没有!
河西、辽东,关乎到大汉战略安全,具备极高军事价值,投入再大,也值得。但相比之下,西南地区,就显得有些鸡肋了,每年的税收,连自给自足都困难,何况返哺朝廷。
而这些在短时间内,靠着大汉强盛军力征服的土地、部族,对大汉有多少忠诚,是否真心臣服朝廷,这一点,刘皇帝并不乐观。
时下,大汉国力强盛,兵锋锐利,所向披靡,横扫东亚无敌手,所有势力、所有部族,纵然有所不满,也只能恭敬蛰伏,拜倒臣服,做大汉的良臣顺民。
但长久之后呢,一旦大汉出现什么问题,一旦大汉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难以维持,他们会不会趁隙背叛,造反作乱?对此,刘皇帝心中自然是有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有些让人难以接受罢了。
就目前而止,大汉对于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实际上也只处于一种勉励维持的局面,各有各的困难,各有各的麻烦,不论是大理还是安南,抑或是被收纳入大汉体系的部分吐蕃部族,骚乱反抗都没停止过,虽然都被镇压了,但也显示出大汉对这些地区统治力的薄弱。
云南王仁赡、安南田钦祚,这几年都快成为屠夫了,为维护朝廷的统治,他们与麾下将士,都成为双手染满当地人鲜血的刽子手了。
土司制在西南地区,已经基本铺展开来了,优厚的待遇,足够的权力利益,也确实招徕了大量部族与地方旧势力。但这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不可能面面俱到,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那些不满的,免不了武力相抗。
即便在王仁赡的带领下,率领那些亲近臣服朝廷的土司们,对不臣者大加征讨镇压,终究对官府的统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地方治安秩序遭到破坏。血腥与杀戮,也往往滋生仇恨与不安,助长敌对情绪,但又不得不做。
而安南的田钦祚,就更加强硬,他本就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动起手来也更加残酷无情,安南那些当地势力,简直不被他当人看,敢有违逆,动辄杀戮。
如此几年下来,云南、安南两地的情况,确实逐渐转好,敢于直接反对朝廷统治的势力也少了,但这也意味着,反抗者只是暂时隐藏起来了,不满者低头臣服,但矛盾与仇视依旧存在,愤怒或许更在积攒,只待爆发的一日。
而像西南这种山高路远、林深险阻的僻远之地,同朝廷的联系,也十分艰难,正常的军政命令往来,麻烦且费时,效率极其低下,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当地统治,巩固朝廷权威,绝对是一大考验。
至于像流求这样的海外领土,就更不用提了,若不是这些年,每年都有使来朝,进献方物,上奏政情,只怕朝廷诸公,都不会想起有这么一块地方,上边有大汉的官员与戍卒。
也就是近些年来,大汉海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商业贸易频繁,加深了流求与东南沿海道州的联系。即便如此,流求也是被常年被忽视的对象。
近些年中,大汉的边防压力,也不只在北边,西南,尤其是云南、安南之地,也是一部分,虽然与漫长的北部疆防难以并论,但两道也留有近三万的戍卒,考虑到交通上的困难,军费开支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些情况,刘皇帝此前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此番北伐之后,当枢密院重新拟定的北方军事防御体系出来之后,他开始深入联想了。
想得越多,头越疼,忧患意识也更加深重。自古以来,因为庞大的军费开支与过重的边防压力,使得朝廷负担过重,国家陷入苦难,以致动乱危亡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虽然刘皇帝自身不愿意往那方面想,但他也知道,也目前大汉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可保一时的平安,却难策完全。不说百年之后,就是三五十年,再近一点,哪怕他再当二十年皇帝,也不敢保证他在位期间,帝国就真的四海升平,相安无事。
打江山固难,守江山更难,刘皇帝对此,也有了更加深彻的体会。
或许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大汉如今强盛辉煌的表面之下,却存在有巨大的隐患与不足,还是扩张太速,根基不固,带来的影响。大汉如今,就是摊子铺得太大,收拾起来困难。而不管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甚至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过去,在不断的胜利滋养下,刘皇帝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这些问题,但如今,不得不忧患于前了。
即便如此,接下来大汉的军事行动,却仍旧不会停止。像契丹辽国,难以化解血海深仇,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都没有放纵仇雠的可能,不将之覆灭,刘皇帝也难安。
至于西域,刘皇帝或许没有那么迫切的征服欲望,但时势所逼,私情之念,又不得不遣兵向西。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刘皇帝已没有多少继续对外扩张的想法了,大汉已然扩张过热了,却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就拿同黑汗国的敌对来说,便属于受迫之下的交锋,即便刘皇帝心中不那么希望战争了,却也没有谈和的道理,大汉岂能折节于区区黑汗,刘皇帝又岂是轻与言和之辈?
况且,即便与之议和了,双方罢战,划地自守,那是不是会让对方得寸进尺呢?蓦然回首,大汉这辆战车,似乎真的难以停下,只能继续前进。但是,终点在何处呢?
作为舵手,刘皇帝并不认为自己在杞人忧天,也越发感觉到了风险。二十三年了,他打下了一个无比庞大强盛的帝国,功盖秦汉隋唐,本该安享盛世成果了,却发现,新的危机,新的挑战,已然摆在面前,就挡在大汉前进的道路中央。
这,无疑让刘皇帝备感沉重!
第324章 金山南麓
巍峨的金山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展,绵亘数千里,直下大漠。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淡淡的云层,云层之下,是闪烁着明光的雪山,雪山脚下,是森林草场,谷地苔原,湖泊遍布其间,河流奔腾而过。
春季已至,严寒消退,万物复苏,山麓之间,也明显多了几分生气,雪豹羚羊奔驰于山野,松鼠飞鸟觅食于丛林。
自古以来,依托着金山山脉,有大量的部族,在此采猎游牧,生存发展,曾经称雄塞北的突厥人,就是发迹于金山以东,最终从柔然手中接过霸主的旗帜,参与到同隋唐之间的东亚霸权争夺中。
数百年下来,几度兴亡,近几十年中,也是作为契丹辽国的属地,同时,一股新的草原势力,也在低调地发育壮大之中。这是几股由回鹘、达旦以及辖嘎斯后裔组成的部族,辽国内部,呼之为粘八葛部,也正史上乃蛮部的起源。
当然,他们还很弱小,不过,由于地处僻远,又依山傍水,有丰富的林场、牧场资源可供取用,发展虽然缓慢,却在不断壮大之中。
汉辽之间的争端,也没有将他们卷入,汉军轻骑远征,血战漠北,大乱之中,他们也是少数没有被波及到的部族,反而趁机招纳吞并了一些从东面逃避而来的残部,有了进一步扩充。
在金山东南麓,翼只河下游(额尔齐斯河),一片林荫密集的谷地之中,驻留着一支部族,放眼望去,足有上百顶大大小小的帐篷。
这是一支约两千人的族聚,从金山周边大大小小的诸多部落来看,规模不算小的。更重要的,这支部落比较特殊,全是青壮,而围绕着营地搭建的紧密而牢固的寨栅,更突出其特殊,在寨楼周边,以及营地中央,更有几面旗帜,迎风而立。
不论是玄旗,还是“刘”、“杨”、“王”字的军旗,都显得有些破旧,且尽然鲜血,但不论是血迹刀痕,都不掩其昂然气质。
这支迥异于当地部落的部族,显然就是漠北汉军了,残部。
去岁,在漠北乌孤山兵败于辽枢密耶律贤适之后,汉军西撤。
在辽军的穷追猛打之下,汉军大部离散,或许亡于辽军之手,或走失于茫茫草原,最终汉军于辽国镇州城汇合,收拢败卒,重整旗鼓。
然而,辽军追击甚急,还未站稳脚跟,耶律贤适统帅的漠北部族联军已然逼近。无奈,杨、王二人,不得不舍弃那些失散未归的将士,继续西撤,一直退到原阻卜王城,方得片刻喘息。
不过,在耶律贤适的统帅之下,辽军展开的追击,很是坚决,很快,追军又至。遭逢新败,敌强我弱,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王彦升与杨业经过一番紧急的商讨,以求出路。
向南通过大漠返回大汉,这个选择直接放弃,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没有充足的准备,南归,面对辽军的截杀,即便闯过了,还要面对沙漠戈壁那恶劣的环境,这与取死无异。
至于流在漠北打游击,更是坐以待毙,因此,没有经过多少迟疑,杨、王二人定议,就如李崇矩调查推测所得,向西求生。
短暂的收拾准备之后,在辽军追击之师抵至之前,杨业与王彦升率军,一路向西,直奔金山。而后面的结果证明,这个决议,做得正确,也让远征的汉军将士逃脱覆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