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载面色发苦:“还喝?陛下,臣不胜酒力,若是喝多了做出什么……”
“做什么朕都不加罪,哪怕你骑在朕的脖子上撒尿!”
“呃,这个……臣不敢,真不敢。”
第1351章 丰碑传世
人不能喝得太醉,不然酒醉中做了什么事,将会成为一生的黑历史,无数次被人提起。
当事人则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死中渐渐麻木,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只要脸皮够厚,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伤害自己,哪怕是自己曾经做过的蠢事。
自从上次喝醉后在太极宫撒尿圈地盘,李治便犹为热衷提起此事,每次只要桌上有酒,就必然免不了撒尿这个话题。
李钦载的心早已麻木,如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一般冰冷。
下次如果再喝醉,便在太极宫找个顺眼的地方拉一泡屎,完美盖过撒尿圈地这个话题。
“景初快来,朕闻海东捷报后,马上便叫你进宫,刚才几位宰相在宫门外求见,都被朕拒了,今夜朕只想与景初共贺之。”李治笑得很开怀,朝李钦载招手。
李钦载心中漾起感动,李治平淡的一句话,却不知饱含了对他多大的信任和亲近,当今大唐天下若论圣眷之隆,恐怕除了李钦载再无第二人,就连他爷爷李勣,在私人交情上都难免弱了几分。
李钦载走到矮桌前刚坐下,李治却皱眉看了看他与自己的距离,道:“隔那么远如何饮得畅快?”
说着李治便下令,让宫人将李钦载的矮桌搬到大殿正中,君臣二人相对而坐,共用一张矮桌。
武后无奈地笑了笑,便也跟着李治坐了下来。
李治这才满意地笑了:“没错,如此对酌才有那味道。”
李钦载主动为李治和武后斟酒,李治端起酒盏,却望着东方高高举起,表情沉肃道:“这第一盏,朕与皇后遥敬千里之外的大唐将士,和年迈挂帅出征的英公。”
“大唐万胜!”
李钦载急忙双膝跪地,面朝东方举盏:“大唐万胜!”
高举酒盏片刻,李治和武后仰头饮完第一盏酒。
斟满第二盏酒后,李治又高举酒盏面朝东方,沉声道:“第二盏,朕遥敬海东半岛上,为扬我大唐国威,灭我百年宿敌而战死沙场的忠烈英灵。”
“将士用命而不惜身,方成大唐威服四海之伟业,此皆我大唐健儿之功也,朕当酌以优恤,善待遗小,也望英烈在天有灵,佑我大唐国祚绵长,奠万世之基。”
“魂兮归来,尚飨!”
言毕,第二盏被李治徐徐倾倒地上。
殿内气氛瞬间陷入沉默。
君臣三人呆怔地坐着,李钦载的表情更是肃穆沉痛。
他是亲身经历过战场的,也曾一脚踏进鬼门关。
那些曾与他在绝境中并肩作战,一个个倒在他面前的袍泽兄弟,都已永远逝去。
他们成就了大唐的千秋功业,然而在史书上,他们大部分人却连姓名都不曾有过。
一场惨绝人寰的残酷战斗,只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陛下,臣建议,在高句丽和新罗灭国之地,当召工匠建一座丰碑,碑文将海东之战的大小战役详细记之,并且刻下那些战死将士的姓名,大到将军营将,小到普通的府兵,但凡战死者,皆列名于上,以供后人瞻仰凭吊。”
“史书不赘记,丰碑当记之,他们不该被遗忘。”李钦载沉声道。
李治和武后同时点头。
“朕允了,明日便着工部遣工匠赴海东,修建丰碑,书刻将士姓名于上,往后千秋万代,不论大唐社稷是否还在,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都将永被后人所凭吊。”
“千百年后的后人应该知道,那些默默无名的将士们付出了生命,他们究竟做过怎样惊心动魄的大事,他们不应该是社稷伟业的奠基石,而应是丰碑上一个个让后人跪拜感恩的鲜活的名字。”
李钦载的建议,李治毫不犹豫便答应下来。
李钦载露出了微笑,他知道,这位大唐历史上被抹黑了的帝王,其实是一位真正的明君,他的英明之处在于,他识善恶,明是非。
第三盏酒,李治才与李钦载浅酌慢饮起来。
李钦载突然笑道:“陛下,今日捷报入京,长安城市井坊间都热闹得很,臣刚才入宫的路上,见到无数百姓面朝太极宫而拜……”
李治一怔,然后大笑起来,并立马召来宫人。
“传朕旨意,今夜长安城坊门不闭,为庆海东大捷,臣民今夜可共欢。”
宫人匆匆离殿而去,李治与李钦载满饮一盏后,整个身子往后一仰,浑身放松地长舒一口气,笑道:“直到今日,朕终于放下心事了,海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国……哈哈!”
“那些乱七八糟的事,那些与朕玩着小心思的东夷们,全都消失了!从今以后,海东半岛只有大唐的龙旗飘扬,哈哈!”
“景初,朕决定明年开春后东巡,亲自去海东看一看。大唐的疆土,朕这个天子岂能不亲自巡视一番?”
李钦载愕然,这货怎么想一出是一出,明年开春东巡,就不怕半路上被人射冷箭?
秦始皇那么牛逼,巡幸路上经过博浪沙,还不是差点被张良一锤子锤死。
你要不要跟秦始皇赌一赌谁命大?
见李治正在兴头,李钦载劝谏的话不方便说。
一旁的武后却微微一笑,道:“陛下欲东巡,正是举国臣民之幸,亦是海东子民之幸,不过臣妾以为,陛下万乘之尊,东巡不宜过早……”
“海东虽平,但各地仍不太平,许多高句丽和新罗的残兵尚未清剿,两国的权贵和地主仍对大唐心怀仇恨,若陛下冒然东巡,臣妾恐有不测之事,还请陛下三思。”
“待过三两年,王师将士将海东残余的势力清剿得差不多后,陛下再巡海东,当地子民必箪食壶浆,以迎天子御驾。”
李治顿时有些失望,不满地撇了撇嘴。
武后微笑的表情不变,却朝李钦载扔了一记眼神。
李钦载收到了她的眼神,只好附和道:“陛下,臣也赞同皇后之见。”
“王师将士平定海东半岛,不是打下城池和土地就够了,更重要的是,咱们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消化这些城池和土地。”
“军队驻扎,官员派遣,安抚民众,收他国子民之心,施以王化,除百姓忧思故国之念,真心诚意臣服于大唐天子,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慢慢完成的。”
第1352章 旨令归京
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他们都有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喜欢巡视疆土。
或许这就是满足他们个人成就感的一种方式,帝王出巡,仪仗扈从如云,沿途所历,黄土清道,臣民膜拜。
再加上华夏自古疆土广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巡视的过程中,帝王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远到秦始皇,近到隋炀帝,再往后一千多年的辫子朝乾隆,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治当然也不能免俗。
在李钦载的眼里,李治固然是无可争议的明君,但明君绝不是圣人。
李治也有许多小毛病,他和凡人一样有贪嗔痴念,帝王和凡人该有的毛病他一样不缺。
比如曾经不顾民生,想要封禅泰山,比如去年迷信江湖骗子,妄求长生等等。
如今又想东巡海东,差点没劝住。
这货的性格真的很接地气,像各家不省心的爹妈,钱多好骗还不听劝,辛苦一生攒下的钱全拿去买保健品,还沾沾自喜以为吃了百病皆消。
将来李治若是驾崩,史官总结他的一生,一句话可以概括,“陛下,您可长点儿心吧。”
“陛下稍安勿躁,东巡一事当从长计议,不可过急。”李钦载像哄骗小朋友的邻家大爷,强行摁住了李治蠢蠢欲动的东巡之心。
“臣上过海东战场,知道海东如今有多乱,我王师将士虽征服了海东,但各地仍有许多势力不服王化,这些地方势力如同盗匪强梁,各自割据称王,王师若欲剿平,尚需时日。”
“陛下若明年冒然东巡,臣恐路上会有不测之变,万乘千金之躯不可轻身犯险,不如等将士们将海东半岛彻底肃清,陛下再东巡,那时万众膜拜,欢声如雷,总好过冒然出巡半途遇刺杀,弄得灰头土脸,也大损天家威严。”
武后不由朝李钦载投去赞许的眼神,这理由不错,不愧是在长安城混过的,鬼话瞎话张嘴就来,草稿都不用打。
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之下,李治终于熄了东巡之心,遗憾地叹了口气,神情颇为抑闷。
他知道李钦载的话很有道理,自古以来但凡大军征服一地,不可能拿来就用,这块地上的城池和子民是需要长久时间的消化,才能慢慢归心的。
除非遇到特别残暴的君主,征服之后索性将子民全部屠戮殆尽,只要地,不要人。
息了东巡的心思后,李治冷静了许多。
“海东既已在我大唐之手,景初,时不我待,航海事宜该准备起来了。”李治缓缓道。
李钦载点头道:“是,臣建议工部调遣工匠,以倭国本州岛以东和新罗金城两地,建设新港口,同时泉州和登州设船舶司,着手打造五千料以上的大海船,并招募扩编水师将士,三头并举,三两年内,可试行航海探索。”
武后却插言道:“三头并举虽省时日,但大唐国库怕是支应不起,东征这两年,国库几乎耗费一空,征调民夫徭役,扩编水师,打造海船,都需要巨大的开支……”
李钦载想了想,道:“如今番薯已基本在关中和江南推广下去,民间百姓大致应该不缺粮,纵遇灾年亦能平稳度过,只要大唐接下来的三两年不妄动刀兵,施行休养生息之策,国库应该很快会充盈起来。”
李治叹道:“朕本打算三两年内积蓄力量,先把吐蕃灭了,免我大唐腹背之患,再往东探索海洋大陆,如今看来,怕是有点难了。”
李钦载笑道:“慢慢来,陛下与臣都正值壮年,咱们耗得起,也多给百姓们一点时间,让他们缓口气,慢慢攒点积蓄,国强之外不忘民富,方能收天下之心。”
君臣一席话,未来大唐数年的方略便已定下。
对酌几盏后,武后突然朝李钦载瞥了一眼,然后笑道:“陛下,海东已平,咱们是否该在半岛上设都督府了?”
李治欣然道:“不错,明日便与朝臣商议此事,必须要设都督府,新罗国都金城以前叫‘鸡林州’,不如便在金城设‘鸡林州都督府’吧,可常驻唐军将士两万。”
“同时在金城建一座港口,着泉州水师移防,驻于金城港,仍由孙仁师统率。”
武后接着道:“设都督府后,臣妾以为,该让英公归京了,老人家年迈垂垂矣,却不负陛下所望,平了海东,如今海东只剩了一些零碎事宜,陛下不如另遣良将任鸡林州都督,着英公归京颐养天年,如何?”
李钦载心头一动,感激地看了武后一眼。
他很清楚这是武后在向他李家示好,小小送个人情,但这人情……他还真不能不接下。
没错,老头儿确实该回来了,一把年纪餐风露宿的,既然人生的最后一战已完美落幕,接下来的时光自然是颐养天年,享含饴弄孙之乐。
李治闻言也欣然点头:“朕这就下旨,命八百快骑送去金城,请英公风光回京,朕必迎出城外三十里,以彰英公平海东之旷世奇功。”
李钦载起身拜道:“臣代祖父多谢陛下体恤老臣之隆恩。”
李治笑着扶起他,道:“你祖孙二人皆是我大唐之重器,这次东征多亏了你们,令祖年事已高,也该过一过安生日子了。”
“英公归京后,大唐若无大变,往后应不必请他领兵,但朕有朝政军国之事未决,也当经常登门请教英公。”
大约李治也想到了李勣的年龄,以后确实不宜再领兵了,但话也没说死。
作为大唐军方第一人,李勣哪怕什么都不做,仅只是在国公府里恬然养老,对大唐来说也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核武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