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洪武爷万寿无疆!”老者们起身举杯,颤巍巍的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
离开山东后,朱元璋继续北上。他最担心的,还是北虏会不会死灰复燃,几十年后又卷土重来?
为了找到答案,他不顾年事已高,执意穿过燕山山脉,来到大宁。
老十七宁王权和宁王傅、大宁都督颍国公傅友德,早已在边界恭候多时了。
两人带领朱元璋先视察了新城、富峪、会州等地的军屯情况,这些卫所地处大宁南部,毗邻燕山山脉,土地适宜耕种,因此以汉人为主。七分军屯三分民屯,开垦土地近十万顷,产粮足以供应整个大宁的驻军,极大的减轻了内地的后勤负担,是整个大宁卫稳定的基石所在。
再往北走,到了大宁一带,便几乎看不到耕地了,放眼望去全都是蒙古人的牧场。
进了大宁城,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城中人口繁多,其中七成汉人三成胡人。城内除了军城必须的兵营粮库马场之外,还有非常热闹的市场。
市场中,胡汉杂处,贸易兴盛。到处可以看到操着生硬汉话的蒙人在跟汉人商贩讨价还价。也有什么都不买的蒙古人,跟汉人摊主在纯唠嗑,双方神态轻松,言语热络,大声开着玩笑,时不时爆发出豪爽的大笑声。
朱老板来的这天,正好赶上逢五逢十的大集,整个大宁卫的蒙古人都来赶集,他们用自己养的马匹牛羊,还有在草原上采集的草药,打猎得到的兽皮,跟汉人商贩交换铁锅、盐巴、茶叶、布匹、菜刀、脸盆……以及针头线脑等一切生活必需品。
市场还有官员专门维持交易秩序,买卖双方若对交易有异议,可以请他们进行仲裁。市场上甚至还有大牌子,贴出主要贸易品的市场价,以防有人赚黑心钱。
而买卖双方只需要付出三十税一的轻微代价,就可以换来这一切。
“你这个市场搞得很上道嘛。”朱老板微服视察之后,对傅友德赞不绝口道:“不光打仗厉害,搞商业也有一套啊。”
“这都是当初六王爷的教诲。”傅友德年事已高,但身子骨还很硬朗,谦虚笑道:“他说要想永绝边患,贸易是最好的武器。要让蒙古人习惯于通过贸易得到他们需要的一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觉维护贸易环境。”
“十年过去了,正如六王爷所说的那样,现在蒙古人十分依赖互市。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从一开始每月两次,到现在十天两次大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买到所有需要的东西,普通牧民的日子都快赶上原先的王公了。谁要是搞叛乱,破坏了他们的好日子,不用我们出手,他们自己就会群起而攻之的。”
“嗯,是老六的路数。”朱元璋笑道:“那小子……哈哈,说来也不老小了……总是把贸易放在第一位。”
“六王爷可不只教了老臣贸易这一招。”傅友德又笑道:“他还传授了老臣几招,比如严格规定每个部族都只能在自己的卫所游牧,绝对不可侵入其他卫所领地。”
说着他压低声音道:“当初老臣还不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但十年过去了,各个卫所的蒙古人已经变得泾渭分明,彼此十分防备。再没人有能力号令各部一起行动了。”
“嗯。老六的主意向来靠谱。”朱元璋满意的笑道:“当然也多亏了老傅你执行到位啊。”
“如今两族通婚已成常态,大量的蒙古青年应征入伍,到南洋为大明开疆拓土,为臣可以很肯定的向皇上道喜,大明各部归化成功,在大宁设立布政使司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傅友德有些激动难耐的抱拳道。
“那是皇上考虑的事情,不是咱这个退休老头该插嘴的。”朱元璋摇摇头道:“我就是来看看伱们,看看自己打下的江山。”
“是。”傅友德应声问道:“太上皇可还满意?”
“嗯。”朱元璋点点头道:“有你老傅在,咱当然满意了。”
说着他又关切问道:“可是你比咱还大三岁呢,也该跟咱一样,退下来享享清福了。”
“老臣七十岁就开始上疏乞骸骨,可是都被太上皇慰留了。”傅友德苦笑道。
“哦,是吗?”朱元璋不好意思的笑起来道:“你再上一道疏,就说咱同意了,皇上应该会准你致仕的。”
“是,老臣谢太上皇恩典。”傅友德抱拳笑道。
“老十七,别整天光想着就藩海外。”朱元璋又对宁王朱权道:“你抓紧跟你王傅学着点,等他致仕了,大宁可不能乱啊,不然你大哥饶不了你。”
“是,儿臣记住了。”朱权虽然年纪不大,但身材魁梧,长须飘飘,卖相极佳。看上去就是可堪重任的样子。
~~
离开大宁后,朱元璋又视察了辽西和辽东,自有辽王和沈王接驾。
辽王朱植是他的第十五子,今年二十一,已经就藩三年了。沈王朱模是他的第二十一子,今年才十八,去年刚刚就藩。
朱元璋把两个年轻的儿子丢在东北苦寒之地,确实有些不做人。但也确实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朱植原本是飞扬跳脱的性子,这会儿已经变得很沉稳了。
他代表沈王,向父皇介绍了辽东都司的情形。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开拓,辽东的军户已经突破十万户,民户更是多达三十万人之众!
“哦?”朱元璋奇怪的问道:“三十万民户,怎么没在黄册上见到?”
“回父皇,黄册只统计民户,辽东都司只有卫所,没有州县,自然没有编纂黄册。”朱植恭声答道:“这些人口的户籍也不在辽东,而是来自海湾对面的山东。辽东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管辖,所以山东的百姓可以自由往来辽东。”
“这空子钻的……”朱元璋想起自己现在的身份,便撇撇嘴,没有多言。转而问道:“不是说辽东苦寒之地,不宜久居吗?山东人干嘛往这跑?”
“回父皇,他们是来伐木的。”朱植答道:“这些年造船业越来越兴盛,造大船就需要大木,内地各省不仅奇缺大木,而且运输成本也高。东北的老林子里却满是参天巨木,而且有辽河在,运输十分方便,夏天可以直接扔到水里,用船拖到海边。冬天也可以用冰排子运输,这是谁也比不了的优势。”
“后来又发现在老林子里采参也很赚钱,闯关东的山东老乡们就越来越多了。”朱植又道:“而且伐木伴生着烧炭,所以越冬的燃料也不缺了,在辽东定居的人就越来越多。”
他指着沈王道:“老二十一的沈阳城,就因为这些原因现在比辽阳还兴盛。”
“是。”沈王有些不好意思的点点头道:“儿臣当初就藩的路上一直偷偷哭,以为要被发配到什么苦寒不毛之地。结果到了一看,跟内地的城市也没啥区别,夏天还很凉快呢。”
“还是有区别的。”朱植笑道:“那是因为去年你九月份就回南京了,今年在沈阳过个冬,你就知道这地方有多冷了。”
“别人能待下去,我就能待下去。”朱模这时候自然不能弱了气势。
“哈哈,好。”朱元璋高兴的拍着两个儿子的肩膀道:“你们都是好样的,一定要为大明守好辽东,只有大宁和辽东稳固,大明的江山才可以长久!”
“是。”两位亲王忙沉声应下,朱植却又苦笑一声道:“可是儿臣真的很想去跟六哥他们一起……”
道理很简单,在辽东是给大哥打工,去海外是给自己创业,但凡有点志向的,谁不想当老板?
“他妈的,老十五也是这样,”朱元璋便吹胡子瞪眼道:“一个个全都想往外跑!”
“父,父皇,俺也一样。”沈王朱模怯生生道。
“咱跟老十五说过,只有在大宁干好了,你们大哥才能放他出海。这话对你们也是一样,明白了吗?”朱元璋沉声道。
“明白了,父皇。”哥俩缩缩脖子道。
“安下心来好好干,不要还没学会走就想跑。”朱元璋又语重心长的教训两个小儿子道:“当初你们二哥三哥都是快三十了,才移封海外的。一个是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二来还得练好了内功,才能应付海外复杂凶险的局面。”
“是,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哥俩正色应下。
第1421章
视察完了辽东,朱元璋心里有了答案——只要坚定不移的执行老六制定的那一套政策,应该不会再有大的边患了。
当然谁也不敢保证,百年之后,会不会有不肖子孙把老规矩抛到一边,自以为是的胡来。那几乎是一定的……按照朱老板当初的性子,自然是要把这套规矩定为祖训,防止他们胡来了。
但他现在已经退休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能看老大怎么办了。
离开辽东之后,朱元璋又到开城看望了被封在那里的韩王。韩王只比沈王大一岁,也是刚刚就藩的,朱元璋此去也有为小儿子撑腰,震慑一下高丽那帮妖魔鬼怪的意思。
因为这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的鬼地方又出了幺蛾子。
之前借助天朝独揽高丽大权的李成桂已经年迈昏聩,一场大病后更是思维混乱,竟然想将汉城侯之位传给世子李芳硕,这让护送韩王回国就藩的李芳远大为不满。
别看李芳远自幼离开高丽,但他在朱桢身边已经干到指挥使,有大明和韩王的全力支持。李成桂已经老不中用了,他根本不虚有高丽王公支持的大哥。
李芳远便以大哥图谋不轨,意图反叛大明为由,得到韩王调动高丽都司军队的手令,悍然发动了政变,将包括李芳硕在内的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姐夫,全都送上了西天,然后软禁了李成桂。
李成桂也是个犟种,更神奇的是,经过这番打击,他的身体居然大好了。便一面跟李芳远虚与委蛇,一面暗中联络旧部。
结果李芳远稍一松懈,他就连夜奔出开京,回到汉阳老巢调集军队,意图与逆子决一死战,眼看局面无法收拾,韩王只好紧急向六哥求援。
因为按照朱老板的规定,高丽和九州这些海外布政司,都归总理海政衙门管辖,所以出了事情朱桢得管。
于是朱桢派市舶舰队在仁川登陆,在开京和汉阳之间强行画了一条停火线,又把李芳远和李成桂训斥了一通,勒令他们不许再父子相残,要和平共处。
李氏父子自然不敢违背朱桢的训令,但想让他们和好如初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双方便各自以开京和平壤为据点,分庭抗礼。
韩王则居住在开京,将两方势力隔开。李成桂自然对韩王心怀不满,但攻击韩王等于跟大明开战,借他個胆子也不敢。
李芳远在高丽的势力根基浅薄,一切都要靠大明撑腰,不然他也不会将开京让给韩王,自己到更靠近鸭绿江的平壤发展。所以他更不敢得罪韩王。
高丽就这样恢复了和平……
临别时,朱元璋勉励苦兮兮的韩王道:“不要苦着脸,这样复杂的局面才锻炼人。放手练吧,反正有老六给你兜底,随便你折腾。”
“那,那倒是。六哥一句话,高丽就能变天。”韩王小声道:“儿臣只是不想被六哥看扁。”
“那就好好干,学会怎么当国王。身为一国之君,一定要会来平衡。只要你平衡的好,他们都得讨好你,你就是高丽唯一的王。”朱元璋又为他支招道。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韩王忙重重点头。
~~
离开高丽后,朱元璋的下一站是九州。那里现在是老十一的地盘。
老十一可不像韩王那样狼狈,他已经从六哥手下出徒,在九州经营了将近十年,早就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他还干了件很牛逼的事,就是在九州推行婆罗门教。别说,这门宗教还真是神奇,自从百姓都信奉婆罗门之后,就绝了造反的念头,不管领主压榨得多狠,都能逆来顺受。
这让那些领主、大名们十分欣喜,纷纷顺应王命,皈依婆罗门,大力推行教义。十年不到就让婆罗门教变成了九州的主要宗教,把原先的佛教和神道教抛到了九霄云外去。
在婆罗门教的笼罩下,九州一派祥和之气,所有人各安其份,十分的消停。
至于北朝,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十年前的三国演义,已经变成了群雄割据。足利义满迟迟无法降服土歧氏和山名氏,使幕府的威望进一步坠落,结果各地大名纷纷宣布脱离幕府的统治,如今分成十几股势力互相征战,乱成了一锅粥。
老十一告诉父皇,六哥的意思就是要让日本南北朝永远分裂,变成两个再也融合不起来的国家,所以不止要让他们在领土上分为两国,更要在文化和宗教上彻底割裂他们。
同时尽可能的保持北朝的长期碎片化,不允许任何人统一北朝。
这是因为日本已经高度的封建化,国族意识很强烈,体量又大,暂时很难将其彻底消灭,只能先尽可能的削弱他们,维持这种分裂状态,过上几十年再看有没有将其彻底消灭的机会。
朱元璋对这些海外省并不上心,反正有老六管着呢,也用不着他瞎掺合。
离开九州时,已经是十月份了。台风季结束,朱元璋便坐船返回江南,沿着海岸线巡视了江浙闽粤等南方各省。
这边工商业发达,百姓的生活明显比北方富裕,大户的钱已经多到没处花,开始不计成本的兴建园林,让朱老板十分的不爽。
他对胡贵妃说:“要是咱还当皇帝,肯定不会让他们这么舒服。”
胡贵妃笑道:“但你现在是太上皇了……”
朱元璋翻了翻白眼,没有反驳。
~~
腊月时,皇太子自南京来请太上皇回京过年,却被朱元璋拒绝了。他说自己的旅程还没结束,就不回南京添乱去了。
打发走了朱雄英,朱元璋便从广州乘船前往已经改名交趾布政使司的安南。
当初在姚广孝的谋划下,胡泉以朱棣为先锋,率两万大军奇袭升龙城,战事进行得十分顺利,最终覆灭了胡氏王朝,又遍求陈氏子孙,欲立为国王。
安南官吏耆老都说,陈氏子孙已被胡季犛所‘灭尽,无可继承陈后’,并向明廷提出‘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
这里头固然有演戏的成分,但当时安南的南大门海云关被占婆国攻破,整个安南都危在旦夕,所以也没有人站出来唱反调。
于是朱老板便‘顺从民意’,宣布撤销安南王国,改称交趾,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管辖十五个府,四十一个州,二百一十个县。这片华夏故土经四百余年的分裂,再次回归祖国。
交趾三司成立以后,朱桢任命韩宜可为交趾布政使,杨士奇为交趾按察使,胡泉为交趾都指挥使,铁铉为升龙知府,为交趾配备了强大的领导班子。
并吸取了很多在‘撤销安南,设立交趾’过程中,有助于明朝,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的官员和土豪加入。韩宜可和杨士奇礼贤下士,十分团结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对确有政绩者也予以提拔重用。
这些当地官员在任职期间,都能与朝廷紧密配合,为稳定交趾局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