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道:“您是想要让孩儿见识见识民生疾苦?”
刘恒点点头,带着无限的感慨道:“你这孩子,是个要做大事的人,朕知道你的心中怀有无数的大愿,想要成就前所未有的功业,对皇帝来说,这是自然之理,若是皇帝没有信念,岂不是庸庸碌碌?
数十年前,朕还年幼,那时是洛文王负朕于背,总摄国政,他是朕的姑父,也是朕的老师,洛文王时常带着朕前往民间看那些农夫劳作,稍大一些的时候,就让朕亲自下地,朕种地的手艺非常不错,何时施肥,何时除虫,甚至就连天时都会看。
朕永远记得那时洛文王和朕说过的话,在大汉朝,有千千万万的农夫,这些人种地提供粮食,有徭役的时候修建宫室和水利,等到战时就会跟着朝廷的禁军出兵,就是这些人,皇帝才能住在豪华的宫室之中,才有身上的绫罗绸缎,才能安稳的坐在大汉皇帝的位子上。
上天赐予了刘氏天命皇位,但是素王却平等的爱着每一个子民,这些农夫也是素王的子民,若是皇帝暴虐的对待他们,他们就要联合起来推翻皇帝,这就是汤武革命!
你想要做那些前所未有的大事业,朕很是欣喜,但朕希望你能量力而行,不是量你的力,而是这天下万民之力。
始皇帝做下了多少大事业呢?
但是秦王朝却灭亡了,朕不希望你也走上这一条路,多出来看看这些百姓,看看这些将你奉为君父的百姓,朕知道你一定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你是个生来就该做皇帝的人。”
刘彻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从他出生以来,所听到的就是天下之人对刘氏的称赞,上到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没有人不称赞刘氏。
从高皇后开始,天下的形势就越来越好,到洛文王和刘恒,六十年的时间,大汉一直在繁荣的往上走,天下的百姓一日比一日过的好。
这样长时间的盛世,往前是从未出现过的,刘氏的天命和威望早就深入人心了。
……
长乐宫中。
刘恒望着新一年的赋税脸上满是快意的神情,公卿大臣都坐在下首,这是整个大汉朝最有权势的一部分人。
丞相贾谊正在对刘恒做孝文四十年的年终总结。
“陛下,去岁按照您的旨意,朝廷在整个关中实行了四十税一的农税,百姓无不称赞您的仁德,得益于素王垂佑,以及您的圣明,去岁关中并无大的天灾,是大丰收之年,税率虽然降低,但是朝廷的农税岁入并未受到影响,此外,朝廷向民间收粮的价格稍稍增加,百姓踊跃出售存粮,收购的粮食存满了仓库,百姓手中余钱增多,天下的商贾来到关中,所以商税同样在增加,朝廷的财政蒸蒸日上。”
刘恒闻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对众人说道:“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君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总是收刮百姓的钱财。
朕每每读到便感叹,真是一些独夫啊,巍峨的宫室、珍惜的餐食、华美的锦缎,难道比百姓的衣食性命还要重要吗?
所以朕继位之后不那么做,朕以低税养百姓,百姓自然奋发而为,朕向天下宣示恩德,百姓自然就会归心,这是洛文王教给朕的道理。
太子,朕今日将这个道理再教给你,你可知晓了?”
刘彻就坐在刘恒的下首,闻言连忙道:“回禀父皇,孩儿知晓了。”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刘彻心中却不是特别认可这一点。
他虽然年轻,但已经做了多年的梁王,在梁国之中的种种见闻,让他认为朝廷收税低,只是便宜了那些大族。
因为大族手中的土地更多,商铺更多,从朝廷的减税之中得到的利益更多。
在刘彻看来,这都应该是朝廷的钱!
所以与其减税,不如朝廷多收税,然后用这些税收来做大事,比如兴修水利等关系国家社稷的大事。
而且刘彻在梁国之时就感觉国事之靡费实在是巨大,不多收税甚至就连官吏都养活不起,更不要说还要养活王国军,还要供王宫之中的各种花销,毕竟不是每个权贵都像刘恒这样勤俭节约。这完全是两种执政理念的不同,也是两种做人理念的不同。
贾谊继续汇报道:“大将军出征所准备的粮食兵器如下,平定西南夷的花费尚在朝廷接受范围之内,具体的情况还请大将军为您讲述,臣就不在这里多加赘述,这不是臣所负责的范围。”
刘恒听着贾谊汇报出的那些数字,喟然叹道:“这世上果然没有比战争耗费更大的事情,这大概就是‘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了。
若是这些耗费投入关中,恐怕百姓皆能食一餐饱饭。”
绛侯周亚夫闻言有些无奈,生在如今这位皇帝的手下,实在是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如今年纪已经渐渐大了,却没有功名可言,即便富贵荣华皆在,依旧不得不说是非常无奈的事情。
若是皇帝不信任他也就罢了,但别人不说,皇帝对自己这位大将军的信任是没话说的,这些年的加恩也没有断过。
无功而受禄,唯有忠心皇室一条路可走,之前平定西南夷叛乱,周亚夫身先士卒,亲临险境既剿又抚,尽心尽力,就是为了报答刘恒的恩情。
周亚夫的年纪比刘恒还要大,毕竟他的父亲是高皇帝时期的人,作为目前军方最高的官员,同时是开国功臣集团的领袖,他向刘恒开始讲述西南夷平叛的细节,以及那些花费主要用于何方。
刘恒听的很是认真,虽然他常说好战必亡,但他投入在军队中的资源并不少。
三公九卿一个个的汇报自己部门的具体工作,洛景作为皇帝秘书则在旁记录着双方之间的谈话。
等到众人都说完之后,洛景起身道:“陛下,昔年英侯言,没有壮丽的宫殿,就不能彰显天子的威严,您亲政以来,勤俭节约,以身作则,臣以为,圣明的不去宣扬,就不能让天下人知晓。
您不论是从德行上,还是从功绩上,都已经达到了古圣王所应该达到的地步,世上的百姓称赞您,却不知道如何做。
现在理应召集天下的博学之人,为您做《大汉圣王赋》,此赋应当将您的功绩一一列出。
再召画师为赋作画,描绘您治下的盛景,以流传后世,乃至于上呈素王。
臣以为,天下尽皆受到您的恩典,应当使诸郡列国,乃至于岭南王国等外藩向您进献诗歌、文赋,臣在其中择优选取,为您奉上大汉所有臣民的心声。”
刘恒闻言先是一喜,然后有些忧虑道:“此举是否有些劳民伤财呢?朕行事为天下计,若是为了些许声名要累及百姓,岂不是可笑之人了?”
洛景笑道:“不过一些纸墨的耗费而已,天下文华之士,半数就在长安,其余郡国就让他们随着贡品一同呈上即可,并不会有什么靡费。”
刘恒这才放下心来,欣然道:“那便如此做吧,此事就由东阿侯负责,朕信任你。”
……
【《大汉圣王赋》降世,您获得了500气运点,这是一片煌煌盛世的景象,文化的繁荣,天下的繁荣,这是诸夏的兴盛,这是您的愿望,您的家族参与在其中,气运点获取速度稍稍加快了。】
这世上大概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何等的盛世,连续积攒的国力,雄浑到可能是真实历史上的数倍。
————
“孝文之治”是指在汉文帝统治期间所出现的治世,这是诸夏文明从封建时代迈向帝制时代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一向为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笔者以为更确切的称呼应当为“高文之治”,因为这个治世是从吕后就开始的。
汉文帝以他崇高的品德、卓绝的才能,仁慈的统治着这个庞大的王朝,王朝的经济不断恢复,彻底从凋敝之中走出并大踏步的发展,数十年的稳定富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底蕴大大增强。
同时“孝文之治”期间,政治环境始终相对清明,察举制度不断完善,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不断稳固,为后续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孝文之治”是帝制时代的标杆,成为了所有治世的标准,这是汉文帝所建立的不朽丰碑。——《汉王朝兴衰史》
第369章 天崩矣!
这是一次寻常的小朝会,参会的人很少,商议的事情也不大,如今的天下称得上四海升平,没什么值得朝廷关注的大事,每日里只是按部就班而已。
刘恒正说着话,突然感觉脑袋嗡的一声,然后就感觉眼前有些花,陷入黑暗前的最后记忆是洛景惊恐的表情。
洛景伸手搀扶住刘恒的身体,其余大臣同时露出惊恐之色,刘彻冲上去同样搀扶住刘恒的身体,洛景急声道:“诸位,快快唤太医令前来,太子殿下还请不要离开这里,陛下定然无事。”
群臣一齐使力将刘恒平置于床榻之上,太医令匆匆而来,看过之后说道:“陛下这是操劳过度,应当静养,臣为陛下开一些修生养息的药物。”
太医令掏出了那一套经典说辞。
但是洛景却不信,他望着刘恒苍白的脸,愈发觉得心寒。
因为刘恒这样的症状在史书上实在是太多了,甚至比较近的孝惠皇帝就是同样如此。
一次偶然的昏倒,然后就是连续的昏迷,短短时间之内就发展到崩殂的境地,留下了年幼的刘恒和摄政的洛文王,撒手人寰。
他的表兄,大汉的皇帝,难道就要这样离开了吗?
“阿景。”
床榻之上突然传来了刘恒微弱的声音,洛景听的真切,脸上狂喜道:“陛下,臣在,臣在。”
群臣见到皇帝醒来,同样欣喜莫名,刘恒作为皇帝,虽然没有孝惠皇帝那么仁慈,但是只要认真做事,忠心耿耿,总还是赏赐不断的。
刘恒感觉自己的头有些胀,就像是被人拿大锤锤过之后起了个大包的不适感。
他强行睁开眼,然后就见到了洛景欣喜之中带着一些忧虑的神情,笑着安慰道:“阿景别担心,你先带着众位爱卿出去,为兄有些话要和太子说一下。”
群臣闻言一惊,皇帝竟然没有自称为朕,洛景的思绪更是直接回到了两人小时候,那时的两人就是如此,刘恒自称兄,两人渐渐懂事之后,洛新就让两人改了称呼,直到现在。
洛景带着众人退出大殿,只剩下史官悄悄的猫在角落之中,面前放着笔墨纸砚,刘彻将刘恒扶起,颤声道:“父皇,您……”
刘恒随意的摆摆手,带着一丝无所谓的态度道:“不过是生老病死而已,素王的人间之体尚且会薨逝,又何况朕呢,难道朕还是超越至高的素王吗?
鬼神之说一向虚无缥缈,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先贤的教导,朕以为是对的。
神仙方士之说朕更是一概不信,若这世上当真有长生不老,阿景定然为朕送来,既然没有,那便是没有!
所以朕早就知晓有这一天,高皇帝崩逝前,尚且是放声大笑,这是大汉刘氏的骄傲,要承继下去。”
刘彻闻言只能点点头,刘恒没纠结这件事,轻声问道:“朕就要驾崩了,你会成为大汉朝新的皇帝,这满朝的臣子你要如何安排呢?”
刘彻闻言剧震,知道这是刘恒想要最后再当即道:“父皇,孩儿继位太子之位时间太短,这满殿重臣,相熟之日太短,但听父皇所言。”
刘恒望了刘彻一眼,轻声道:“丞相贾谊,有王佐之才,是不可多得的社稷能臣,兼之性格正直,是行堂皇大道君主的辅佐,你好好待他,但是你性格刚强,若是有朝一日他惹怒你,留下他的性命,算是全了朕和丞相的君臣之谊。”
刘恒算是将自己这个儿子的性格摸透了,以后大臣的日子不会好过,刘彻有些惊愕,没想到自己在父皇心里是这样一个形象。
那可是丞相!
难道孤会对丞相喊打喊杀吗?
刘恒又道:“大将军周亚夫是良将,不过他年纪大了,最多再为你镇守十年,新生代的将领没有非常杰出的,这要你之后自己选材了,切记,没有得力大将,不要擅自开启战争,朕知道你喜爱武事,但越是如此,越要克制,打仗就要赢,不要意气用事。”
刘彻对自己战略规划的能力很有自信,不过刘恒说的是老成持重之言,小心总是无大错的。
刘恒又说了许多人,诸如九卿,诸如军中的彻侯,诸如皇后、太后,但是没有说刘启,两人都避过了这个话题,最后刘恒说到了洛景。
“你和东阿侯不太熟,所以东阿侯之后恐怕是不会像现在这样亲近皇室了,不过朕还是希望你能够信任他,朕和东阿侯亲如一人,有朕的关系在,东阿侯还是会尽量看顾你,你底蕴太浅,他能给予你最缺少的底蕴,让你快速的掌握国政,而且东阿侯是文华之臣,只要你不问,他不会对国政发表意见,他又子嗣众多,一旦薨逝,不论是侯国还是如今庞大的关系实力瞬间就会四分五裂,不会威胁你的皇位,是你最得力的助手。”刘彻敏锐的感觉到了刘恒说话语气的变化,谈到东阿侯的时候,刘恒的语气就像是在谈论家人,这是极少出现在他身上的。
“父皇放心,儿臣一向听劝,善待大臣,定然继续重用东阿侯。”
一听刘彻说这话,刘恒反而有点不放心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可能再换太子,只能最后说道:“还有一个人,你一定要谨记不要招惹。”
昭公陵!
刘恒一张嘴刘彻就知道他要说谁,能让皇帝如临大敌的只有那位神异传说太多的昭公陵。
刘恒紧紧的盯着刘彻,手用力的抓着他,沉声道:“你这一生没有和洛氏子有过太多接触,但是朕不同,朕是由洛文王抚养长大的,还有东阿侯在身侧,对洛氏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你,洛文王无数次的提醒过朕,昭公陵虽然是人身,却真有夺天地之造化的能力,唯一能够胜过昭公陵的只有时间。
你登上皇帝位之后,绝对不能去擅自招惹昭公陵,他已经很老了,距离薨逝恐怕不远,等待他自然逝去,压在你头上的大山自然就会消失,朕实在是担心你过于狂妄,导致昭公陵发怒,那大汉的社稷就危险了。”
刘彻从未见过自己的父皇这么认真过,眼神之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如果你敢有丝毫的犹豫,就立刻废掉你的太子之位!
刘彻本就没想过去招惹昭公陵,人家安安稳稳的坐在昭城,几十年都不出来,按时朝贡,什么人才会去招惹他,刘彻只是比较乾纲独断而已,又不是没有脑子。
见到刘彻的神情,刘恒终于放下了心,只要不招惹昭公陵,以汉家在天下之中的威望,怎么也不至于出大事。
刘彻退出大殿,洛景走进之后,就直奔到床榻前,刘恒笑道:“刚才和太子说了一些话。”
洛景一愣,然后说道:“陛下向太子谈了臣吗?臣知道您一定会说的。”
刘恒带着些许回忆道:“赐予我骨肉的是父皇和母后,给予我精神的却是姑父,朕翻看过往的史册,从那些零星的记载之中,愈发觉得姑父是多么的可贵,这是我的幸运啊。
到了如今取得了这么大的功业,应当是没有辜负姑父的期望了,未来这天下还要阿景你帮为兄盯着一点,其他人为兄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