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季汉大司马_分节阅读_第287节
小说作者:周府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4-09-03 17:52:14

第366章 诸葛挂帅

  《汉纪·昭武帝纪》:建安十九年秋,中祖补诏:“收田租亩八升,可用麦抵。五升麦抵四升稻,十升麦抵八升稻。”

  宿麦想在南方推广,除了政策的引导,还要从思想上解放百姓。

  如对于小麦有毒论,刘备还特意让王粲持笔,解释小麦无毒。表示小麦之毒,多是储存不善引起,而非小麦本身引起。

  《论麦毒》布露各州郡,尽量让南方基层百姓能够清晰认识小麦,而非妖魔化宿麦。

  且说宿麦有毒论,传播之广,时间线之长,能离谱到什么地步?

  唐代名医孙思邈,言多食面饼,容易引发外邪入体,从而导致头发脱落,小腹发胀,需服用花椒、萝卜才能解毒。(注①)

  元代名医贾铭,更夸张表示吃面中毒后,不仅掉头发,连眉毛也跟着一起掉。

  除以上这些人,还有北宋医学家董汲、北宋科学家沈括、明代学者高濂也都相信小麦有微毒。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也是认为小麦有毒,然李时珍比孙思邈好些,认为北麦无毒,南麦有毒。

  何以解毒?

  或言食用面汤,或言食用花椒,或食麦麸,可解麦毒。

  在霍峻眼中,麦毒之说的盛行,除了南方潮湿,不便储存,容易滋生细菌等因素外。倒不如说是以粒食为主的华夏文明对粉食的不习惯,以及文明的自我优越性。

  粒食,北人食粟,南人食稻。这是华夏文明诞生以来难以磨灭的印迹。粉食这种异端饮食,让习惯粒食的汉人难以适应。

  较后世人皆能食雪白的大米饭,然缺乏先进技术的古人多是连壳带米一起蒸煮。小麦若用蒸煮,口感极其差劲,如此自然不被先民所看重。

  以至于南宋末年黄震曾言,‘厌贱麦饭,以为粗粝……闻有碎米尚付猪狗,况麦饭乎?’

  为何如此?

  多因南人能食稻米,其产量比粟高,即便不能食稻米,也能食用鱼虾、野蔬之物。

  为何北人不嫌弃?

  因历代之降,北方多灾,南方少灾。如明末的小冰河时期,北方大片饥荒,农民起义不断;南方虽也有灾荒,但多是小面积。

  自然灾害之下,石磨的出现,北人不得不开始食用小麦,革新主粮。从北粟南稻的饮食格局,才渐渐演变成后世熟悉的北麦南稻饮食格局。

  当然至于宿麦是否有毒性,今时已不在南人百姓的考虑当中。种宿麦有利可图,能抵稻米田租,为来年留足稻米口粮即可。反正秋冬闲来无事,多费劲种点宿麦不就好了。

  基层百姓接受信息晚,自有消息通道的中下士族在今岁便尝试种植宿麦,以为来年缴纳赋税之用。中上士族即便看不上蝇头小利,出于节省稻米的考虑,也会种植宿麦。

  武陵郡,零阳。

  官舍内,亭长冉省坐在席上,向亭下的七八名里正宣布,说道:“大王诏令,从今岁时起宿麦可代稻米缴纳田租。五升麦,可代缴四升稻。此大王之恩赐,诸老当回乡间告知百姓,大胆种植宿麦!”

  “种宿麦?”

  里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探讨这个政策。

  “好事啊!”

  须发半白的里正冉兴,笑道:“县官上任,下令力行宿麦,老夫规劝百姓,百姓多应付了事。或言不知宿麦,或言宿麦有毒,或是言无麦种。今大王此诏下达,不消老夫规劝,怕是这些人纷纷思种宿麦。”

  “亭长,大王收宿麦为田租,不知能是持续多久,就怕今岁种,明岁撤销此令?”蒋杞忧虑说道:“若是反复,就怕种了宿麦,无人愿收。”

  冉省捋着胡须,说道:“县官言,郡中已在兴建仓库,专为储存宿麦所用。且中枢下令,各郡于水流湍急处,修建水坊石磨,以用于研磨宿麦。料此动作,大王应有长久收麦之念。”

  兴建储存仓库、水坊石磨本不该让普通的亭长知道,但是为了增强基层吏员与百姓的信心,故而太守蒋琬将系统工程告诉治下县长,也让他们传达下去,增加政府的公信力。

  “石磨为何物?”蒋杞好奇问道:“宿麦为何需要石磨研磨?且何物能以水为力,驱使研磨宿麦。”

  冉省摇了摇头,说道:“石磨之物,某只听过,却不曾见过实物。听县官言,宿麦有了石磨能制成面饼,北人常以此为食。”

  拍了拍手,冉省说道:“不管石磨是为何物?诸老回去告诉乡人,可用宿麦抵田租。至于如何耕作宿麦,县官则会派人教授。”

  “诺!”

  里正们纷纷起身,出官舍的路上,众人私下交谈。

  “兴老头,你家准备种宿麦不?”蒋杞压着嗓子,问道。

  冉兴抓着胡须,说道:“宿麦今时可种,然我无麦种,要种也只能等上一年,明年整田种宿麦,后年用来缴纳田租。”

  说着,冉兴打量蒋杞,见其神色欢喜,问道:“你有麦种?”

  蒋杞嘿嘿一笑,说道:“马县官在时劝耕宿麦,某怕县官核查,于薄田种了一亩,平时虽少有打理,但也产了些麦子。今缴纳赋税,怕是不够,但留作麦种耕作,应是足矣!”

  冉兴笑了笑,说道:“亏你机灵,难怪你询问石磨之事。今能匀留我多少麦种?”

  向官舍挤眉弄眼下,蒋杞笑道:“昨日冉亭长已找我拿了些麦种,手上怕是麦种不够。若是要匀你麦种,可匀一升三合。如此数目,至少可够你种上两三亩地了。”

  政策的传播总是从上至下,第一批享受政策福利之人,大多非是平头百姓,而是刘备帐下的官吏。他们得知政令,通知家人,提前筹备麦种,用于今岁耕作,明岁丰后上缴官府。

  当百姓想要得到麦种,大多要等到明年秋冬,才能在田间种植宿麦。

  当然这也是诸葛亮、霍峻等南汉高层乐于见到的现象,这些在地方任职的官吏,往往多是地方上有威望有权势之人。

  他们带头种植宿麦,不消多时,地方百姓多会跟风种植宿麦,且也有利于传播宿麦种植技术。

  冉兴沉吟少许,说道:“今天色尚早,某家中藏有小坛米酒,且让小儿打几斤狗肉,你我痛饮一番。”

  在肉食种类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狗因容易饲养,产子多,口感鲜美等原因,成为农业社会不可或缺的肉食来源。故而食用狗肉上到天子,下至百姓多有食用。

  闻饮酒水及食狗肉,蒋杞不由口齿生津,笑道:“大王禁酒以来,我半载不饮酒水。今有美酒与狗肉,我岂能不往乎!”

  “走!”

  且不言基层官吏,如何利用先知优势,提前种植宿麦。但对于南汉高层而言,总归是推广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宿麦的习惯当会遍布南方。

  王府内,刘备与霍峻、糜竺、赵云、黄权几人聊着军政,脸上笑容洋溢,可见其的心情不错。

  刘备翻阅着禁军文书,说道:“南北禁军,四万军士,三监三曹,皆已成建,当是有劳诸卿了。”

  说着,刘备目光看向霍峻,说道:“顺利抽调地方诸将精锐,组建南军,仲邈多有功绩啊!”

  改建禁军之中,北军并不麻烦,以之前的中军为基础,由赵云、陈到二将挑选精锐,选出两万人编入北军。

  唯有南军麻烦些,其兵源要从各州郡的将领那抽调。由于刘备继位的过程较为和平,南方诸将的独立性更高些。

  面对刘备抽调精锐兵源的政令,多是不想服从。为了起到带头效果,霍峻、关羽、张飞、甘宁等高级将领,率先向中枢派遣精锐军士,或数百人,或千余人,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霍峻抽羆虺军五百人,加上鲁肃、高翔、徐盛、霍笃等将凑兵,出了约有两千精锐。

  江东地方武装也给刘备凑了三千精锐。巴蜀降将中,刘备也抽走三千精锐。关羽、张飞各出千余人,凑了个三千人。士燮也非常识趣,不消刘备多说,主动抽派交州义士二千人诣武汉。

  且不说陆逊、申氏兄弟、文聘、贺齐等拥有私兵的将领,或多或少抽调兵马诣武汉。

  有了高级将领的带头,众人又见刘备想法坚定,中低层将领难以拒绝。拖了两三个月,各州诸将东拼西凑之下,给南军凑满了两万精锐。

  刘备也不客气,责令黄忠精选兵马,若有羸弱者,重回本部,让将领重新挑选。

  霍峻拱手谦让,说道:“尽奉国事尔!”

  刘备将放下文书,说道:“广植宿麦,推行四政,恩惠百姓,此国之大策也;组建禁军,强干弱枝,威慑四方,此国之基石也。今岁至此,军政之事略有小成。”

  “南方六州看似太平,然却有不顺之民。荆楚五溪蛮,吴越山越蛮,或数十万,或十余万,盘踞山林之间,不服王化,不缴赋税。贪鄙财物,或下山劫掠,今为孤之所忧。”

  话锋一转,刘备说道:“近日以来,孤与诸卿商议,或有人劝孤可择时出兵清剿五溪、山越二蛮,以为充实人口之用。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征讨蛮夷,充实人口,并非不可。自大王执掌南方以来,行温和之法,安抚五溪、山越二蛮。今根基已成,为充实地方户籍,或取精锐入军。明岁可择良时,征讨五溪、山越二蛮。”

  刘备执掌吴楚以来,为保持政权的稳定,多采取柔和的政策,去安抚蛮夷、豪强。今刘备称王开国,兵下巴蜀,声威大涨,岂能照行旧策?

  出兵征讨五溪、山越二蛮,不仅能露露肌肉,还能降服蛮夷。若征讨蛮夷顺利,降服几十万男女百姓没有问题,顺便还能借机调整行政机构,深化对荆、扬的治理。

  “子龙、公衡?”刘备问道。

  “臣无异议!”赵云说道。

  黄权捋着胡须,说道:“启禀殿下,征讨蛮夷,不宜武力强取,宜选文武兼济之人,出任主帅。行刚柔并济之法,且征且抚,如此让诸夷归心。”

  刘备微微颔首,说道:“公衡所言有理,征讨蛮夷于己方州郡之内作战,若是征讨过猛,则伤及百姓,不利百姓休养生息。”

  顿了顿,刘备问道:“诸卿以为谁可出任征夷主帅?”

  霍峻思绪少许,拱手说道“启禀殿下,峻以为军师将军诸葛孔明,能担此重任?”

  “孔明领军?”刘备迟疑的说道。

  “正是!”

  霍峻环顾在场将领,说道:“蛮夷羸弱,起兵征讨,轻易能胜,得胜则掠民,得民需安之。故征讨二州蛮夷,名为用兵,实则安夷。且蛮夷广布艰远,征抚不当,避难入山,则户口多失。”

  “孔明,兼理二州,达治知变,正而有谋。征讨蛮夷,编户齐民过,此孔明之所长也!”

  霍峻向刘备拱手,说道:“正而有谋,协调军政,勤能安夷,此峻不如孔明也!”

  打蛮夷,真没啥难度,对霍峻来说,有手就行。真正有难度的在于,如何安抚蛮夷之心,将蛮夷成为户籍上的百姓。然论安抚蛮夷,编户齐民,偏文政方面,霍峻不如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平南中,你以为是大小恶战,七擒孟获,降服诸夷。实则诸葛亮春天出兵,秋天回军,行军+征战+治理,仅花了半年的时间,解决南中叛乱。

  按行军路线与征战时间来看,诸葛亮就是在治理南中的同时,顺手打了下蛮夷,率军队到滇池旅游。

  当然这仅是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来说,凡将怕是没那么简单,这也是为什么霍峻举荐诸葛亮挂帅的原因之一。

  刘备起身而笑,说道:“孤本意让仲邈坐镇大军,指挥各军征讨五溪、山越二夷。今仲邈举荐孔明之语,孤以为然也!孔明之才,非萧何可比,亦能领军出战!”

  说着,刘备看向黄权,说道:“征讨二夷,孔明若愿出任主帅。孤欲让公衡为副职,都护诸军,征讨江左山越,何如?”

  “臣必不负殿下之命!”黄权兴奋的说道。

  “善!”

  ……

  ①:“多食,长宿,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第367章 先文而后武

  时入冬季,大雪纷飞,邺城已是白雪皑皑。

  魏王宫内,炭火在炉内跳跃,释放出大量温暖的热气,升高室内的温度。

  “毌丘兴随孤多年,南征北战,胜在忠奉王事,从纳良言。今出任安定太守,遣人通羌,复设属国,也可称得上良事。”

  曹操坐在案几上,翻阅着毌丘兴上奏的公文,感叹说道:“朔方汉乡,今沦为生羌之所,废前汉旧功,可惜可叹啊!”

  毌丘兴或是无名之辈,但其子毌丘俭多有人知。以毌丘为姓,其多来自河东闻喜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20页  当前第28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7/62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季汉大司马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