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缩缩脖子,他可不想吃卷饼,他怕铃儿,自己年岁小,亲王的身份没有任何加成。
惹闹了铃儿姐,叫憨憨哥抓起来打一顿屁股,回京都不敢说,说了还会再挨一顿打。
周围拿着煎饼果子吃的官员根本不在乎,听明白了,这个不是最好的,但吃着很香啊!
等他们吃完,队伍前进,先头部队已经过河,前出几十里,寻找晚上扎营的地方。
没有仪仗,仪仗在车里放着,用不上,把仪仗打起来,大家不用赶路了,慢慢蹭吧!
队伍一到,百姓皆知,有厉害的人来了。
河边的四户渔民眼巴巴地看着来回摆渡的船,用蒸汽机小船拖拽木头船。
渔民一个个的露出心疼的神色,那船还没处理好,至少得半个月,一遍遍刷桐油,现在就下水……
“小破船打渔,水大一点能给冲翻了,送船,一户送一只,到对岸拽上去,架起来,给他们桐油。”
朱棡见到渔民的小船,摇摇头,小,摆渡人的话,一次只能乘七八个人,船的颜色深,木头估计也不行了。
这等情况下,架起来晾晒,木头中间就空了,受力会碎,即糟了。
不那么暴晒,继续刷桐油,糟孔的地方存了水,载荷降低,到时候突然哪个位置结构一坏,渔民只能把船扔了,自己游上岸,渔网全丢。
“谢殿下,臣这就安排人去告诉他们。”
关同知在旁边的船上大声道谢,说给渔民听的。
“你哪来的脸说这话?你妾室是这村子的,你不知道渔户用的船是何等情况?你这官当得太轻松了,什么事情都不管,出了事儿冒个头。”
老五又蹦出来了,别人弄完了你当地官员露脸,跟你有何关系?没出事时使劲给自己脸上贴金,出了事推卸责任,要你何用?
第1114章 民生为稳杀头谢
“殿下所言极是,臣有罪!臣该死!”关崇立即认罪,你说啥就是啥。
“行啦行啦!别一副被冤枉的样子,等有机会你们去趟宁国府,自然知晓与同僚的差距在哪。”
朱棣开口,不可能真杀人,渔民必须自己准备船,而且不准种地。
在人口数量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限制工种人员,随便换会使某一个工种短缺。
与种地一样,必须种桑树、麻、棉花,哪一个不种得额外多交哪一个来惩罚。
包括人口不准大范围流动,担心有的地方地没有人种了。
两湖地区和福建那里收多的田赋,结果把人给逼得当逃户。
并非有土地,一年两熟或三熟,粮食就多了,地是人种的,人会累的。
宋朝时候的占城稻记载从种到收六十天,理论上一年可以种六次,实际上一年三熟需要拼命了。
得耕地、耙地、放水,那边育苗、插秧、控制水、收割、打茬灭茬、耕地、耙地……
中间又得施肥,一般人累不起的,养水牛还能帮着干一点,其他的方面跟不上。
不过百姓会保持一年种两茬,一年到头只管种地,基本上歇不到,收完了稻子拿出去晾晒。
除非人聪明又肯干,能够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家里水牛慢慢增加,土地面积也在增加,然后雇佃户,越来越有钱,花钱修桥补路,谁家有事了也帮忙,捞个好名声。
这样的人家最害怕的是战争,改朝换代。
大明属于刚成立不长时间,属于百姓害怕的时期,故此需要把朝堂上有能力的大臣派下去当参政。
“谢殿下,殿下咱给你磕头了,殿下你长命百岁,不,是万岁,也不,反正能活很长时间,我孙子死了你都活着……”
渔民们不知道朝堂的大事情,四户渔民中最有地位的跪在船上磕头,说话语无伦次,按照规矩,他够死两回了。
其他三個人不会说话,只跪着磕头喊谢殿下,哪个殿下他们也不清楚,反正谢就对了。
河不是很宽,六百来米,队伍很快到对岸,有四条船单独被单独放到一个位置,其他船回去继续接队伍,到时候也会用木头当轱辘给拽上岸,继续晾晒、刷桐油。
四户渔民全在,不分大小,全跪下磕头,这可是得到一艘大船,比原来的船大两圈,能够轻松搭载二十个人,允许带一些行礼的那种。
“你把他按着给咱磕头啊?给咱抱,三弟那个你不能抱,叫巧儿抱。”
朱樉看到一家一个婴儿,都不会走路的,倒是很有意思,被人要按着给磕头,他连忙上前接孩子。
两个男娃儿,两个女娃儿,女娃儿不能由外面的男人抱,尤其是亲王。
抱了之后,女娃儿将来还嫁人不?是不是得参与选妃?谁抱的就准备变成谁的女人。
朱樉抱一个,朱棡没抱到,朱棣抱一个,谢巧儿抱一个,算是晋王抱了,徐仪华太小,铃儿抱一个。
宫女带着工具上来,给四个不会走路的宝宝洗澡、再擦痱子粉,其实是婴儿专用的爽身粉。
再给换上漂亮的婴儿衣服,是给姜伍的小儿子做的,做了很多套,正好用上,全是丝绸的。
丝绸的衣服穿上凉快,爽身粉在炎炎夏季更舒服,之前洗澡时哭几声的宝宝眨着大眼睛咧嘴笑。
没有孩子抱的朱棡对四户渔民说:“今天不用打渔,船拉上来得晒晒才能刷桐油,跟着走吧!小的孩子有婴儿车推。
正好说说关于以后你们要做的事情,必须交税,而且交得很多,估计十税一。别忙着哭,不会叫你们赔,过段日子,明年吧!你们快有钱了。”
“殿下,十税一行,咱换了大船,一次能装更多的鱼,下游水多又快的河道咱们也敢去。”
之前语无伦次的渔民以为是因为给了船才多收税,他认为划算,自己可造不起这么大的船。
有大船可以用大网,小船用大网又要装网,又得多加人手,船上地方不够,尤其是旧船,说坏就坏。
“姓什么?”朱棡扭头问关崇。
关同知:“……”
他知道不是问自己姓什么,晋王殿下在问自己渔民姓啥,天知道……
“殿下,姓田,单名海。”关同知突然想起来了,一暗自抱怨天知道,有印象。
“田海?精卫啊?”朱棡诧异,田姓还有这般取名的?
关同知使劲点头,他就是因为这个有印象,不然一个渔民他怎么可能会记住。
“咱是叫田海,不曾想这位大官也知晓。”田海应声,好激动!
“毕竟此地的渔民只四户,咱记性差,旁人记不得,总得知道你,你经验最多,他们都听你的。”
关同知先把自己给摘出来,否则一会儿又有亲王问自己其他三户叫什么该如何是好?
队伍整理完毕,溜达,这边的路不好,跟前面到大良村的差不多。
人口流动性差,修好的路投入太好,官府不组织人手,找人干,为取消劳役的占一个月的劳役时间,取消劳役的话额外出钱。
四户渔民有大一点的小孩子,三四岁的,抱着沉,孩子自己走又累,有婴儿车推着正好。
同样的独立悬挂系统,走颠簸的路面时非常平稳。
“这车厉害,怎做出来的,轱辘还带上下动的。”
一个腿脚不够便利的老丈安排坐轮椅,轮椅也是独立悬挂。
他看着旁边推孩子的,整个人变得精神,似乎能下去跑两圈,再加大跳的那种。
“贵!反正你家几年的钱买不起一辆,也不可能给你,坏了你们修不了。”
老五朱橚怕三个哥哥谁一管不住嘴就送人家一堆婴儿车和轮椅,会害死拿到东西的人。
“坐一次已经觉得这辈子值了,陛下在宫里想是就坐这个吧?”
老人根本没敢想拥有,坐一次够了。
“咱父皇腿脚好着呢!坐什么轮椅?轮椅是个腿脚不方便人用的。你姓田是吧?”
朱橚反驳,父皇需要坐轮椅?想早点把龙椅给太子哥哥?
“是姓田,殿下竟然知道。”老人更开心了。
“果然,你儿子精卫,不,是田海,保证是你亲生的,他之前说话也是够杀头的。”
朱橚给出判断对方姓氏的根据。
第1115章 船只增税再免费
“旁边是咱们开的菜地,也种豆子,咱们不是疍民,允许种菜的,只是总得打渔,离河边近才好……”
田海跟着沿河走了一会儿路,指着旁边的地向朱棣介绍。
告诉朱棣知道今年夏天干旱后,多往河床上种了一截,水漫不上来,地肥力还足。
一能种豆子和高粱的时候大家就种,不止四户渔民,其他人一样懂得怎样做。
说好了的夏天旱,赶紧往下开地,先种上,秋天的时候即便下雨也涨不了多少水了,到那时全种的全收。
按照常规操作,百姓不但往河床下面尽量开地,还会挖干的淤泥挑回自己家,晒好了,铺到园子中。
河边的地,四户渔民先选,别人再挑,因为乘船去对岸不花钱,有时给点家里的东西,不给也没人索要。
而四户渔民选完后不会再改,他们除了自己家附近的河床选一块地,还会到附近人家少的河流的某一处位置再种地,有船来回走,方便。
离河边近的百姓今年都挺高兴,多种粮食了,大豆百姓也当粮食,能生豆芽,泡开了炒、炖、蒸皆可。
要么跟卖豆腐的换豆腐,或者一村里统一榨油的时候把豆子拿去,大家一起使力气榨油,豆饼拿回家蒸着吃。
田海与朱棣聊这些,朱棣不时跟着说一下小技巧,比如豆饼混合着野菜蒸之前,先稍微发酵一下,这样更香。
还有往河床下去的地方种东西,尽量别种需要搭架子的,因为淤泥腐蚀搭架子的树枝或竹竿特别快。
“咱这里的南岸河床比较好,淤泥多,同时刚下河堤的地方种大豆,河堤给遮荫,往下再种大豆,必须先种高粱,不然大豆小苗晒多了会干枯,浇水产量都上不来……”
朱棣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讲给对方,他求知欲望强,下丘村又什么都可以教,自然就会了。
渔民们听着露出钦佩的神色,燕王殿下这等年岁便如此厉害?
“葫,浮,漂着,水里,葫芦,浮芦,嗯!嘿嘿嘿嘿……”
朱闻天突然用重机枪指着岸上搭架子种的葫芦说话,又指指河。
“憨憨哥说得对,葫芦掉在水里就漂上来,按下葫芦浮起瓢嘛!有人种了大葫芦,还拿来装衣服抱着过河呢!这样就不怕被淹到了。”
老五朱橚赶紧翻译一下,并且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