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15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见宋忠走出来,他这才开口道:“宋指挥使,孤想知道一些事情,不知你能否如实告知。”

  “太孙询问,臣知无不言……”宋忠不是傻子,刚才既然朱元璋已经让朱允炆留下听事,便代表朱元璋已经将大权交到了朱允炆手中。

  这种事情,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自然也要将各种情报告诉这位未来的天子。

  “北平三都司,可用战兵有多少?”

  朱允炆询问起了三都司的战兵数量,闻言的宋忠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按照去岁的衙门文牍,不算燕王、宁王、辽王与渤海郡王的护卫,三都司战兵分别是北平十四卫五万六千余名,大宁有战兵三万二千余名,辽东有四万二千余人,三都司合计十三万战兵,二十二万六千余名屯兵。”

  “这样啊……”朱允炆沉吟,随后又询问道:“山西都司呢?”

  “山西九卫五所,数量虽少,但战兵却有六万三千余名。”宋忠不假思索的回答。

  “行,我知道了。”朱允炆笑着颔首,随后对宋忠道:

  “山西、北平、大宁、辽东等都司兵马动向,还得宋指挥使监察。”

  “这不过是卑职分内之事罢了。”宋忠作揖回礼,随后转身离去。

  瞧着他的背影,朱允炆用手揣摩腰间的玉璧,紧接着也坐上了象辂,往东宫离去。

  此后日子,他每日主持早朝与午朝,午后便在武英殿处理奏疏,傍晚来侍奉朱元璋服药。

  期间朱济熺也表达了想要伺候朱元璋的想法,不过都被朱允炆以‘皇爷爷不想太多人入乾清宫’而回绝。

  朱高炽看着这二位争宠,倒没有加入进去,只是老老实实的做完朱允炆分给他的那些奏疏。

  就在所有人都在观望朱元璋身体的时候,朱元璋也顽强的扛过了这次风寒,渐渐病愈。

  正月二十八,朱元璋病愈之后依旧将武英殿交给朱允炆,自己仅参加早朝与午朝。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没有任何事情的时候,在朱元璋病愈后的第三天,西北传来了让五府六部都震动的消息……

  “你是说,黑的儿火者确实嫁了女子给帖木儿。”

  正月的最后一天,午朝的奉天殿前,朱元璋坐在金台之上,脸上还有些蜡黄。

  在他面前,五府六部与都察院的官员都屏住呼吸,等待跪在地上的那人回答。

  礼部官员王孟,这是礼部派往西域的主事官员,负责探查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木儿国的情况。

  这件事情从去年七月开始,直到今日才得到了结果。

  跪在地上,王孟面色凝重的回禀道:“回陛下,那黑的儿火者,确实让长子与帖木儿商讨嫁女事宜,并且臣等秘密返回肃州时,还在路上听到了黑的儿火者嫁其侄女与帖木儿的消息。”

  又被说中了……

  当王孟的话说完,五府六部的文武官员纷纷想到了当年朱高煦在武英殿内所说的话。

  扣押国使,联姻亦力把里,派兵入侵大明河西。

  以上这三件由朱高煦所说的事情,已经有两件实现,那这么说来,最后一件事恐怕……

  想到这里,群臣隐晦看向了坐在金台之上,刚刚病愈不久的朱元璋。

  站在朱元璋身旁,朱允炆心里也是十分忐忑。

  曾经的他以为朱高煦是胡诌,却不想现在他所说的事情正在一条条实现。

  如果真的如此,岂不是说帖木儿真的会举兵东侵?

  朱允炆还在忐忑,可朱元璋却依旧稳坐钓鱼台:“王孟,以你们去亦力把里所见,那亦力把里能否供应十数万大军的粮草?”

  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他的风寒还未痊愈。

  对于他的询问,王孟沉吟片刻,脑中想到了黄沙漫天的亦力把里,沉声道:“以臣之见,亦力把里无法供养十数万大军的粮草。”

  王孟先给出答案,又具体说明:“臣此行出肃州往西去,一路上经沙州、哈密、火州、吐鲁番、委鲁母、昌都剌、怕剌、拉力马力至其国都亦力把里。”

  “这一路上所经过城池,多为土城、石城,百姓多则万余,寡者千许,唯一能称为人口稠密的,仅有拉力马力及亦力把里。”

  “可纵使如此,其国都亦力把里也不过数万人口,国中半数人口都生活在亦力把里所处河谷之中。”

  “虽然亦力把里的使臣称呼其国控弦百万,但以臣所见,亦力把里或许连三十万男丁都没有,想要给养十余万大军横渡西域,实难为也……”

  王孟交代着自己这一路所见,听到他的话后,五府六部中对西域不了解的许多大臣纷纷松了一口气。

  只是面对他们的轻松,朱元璋却将目光放到了不苟言笑的李景隆身上。

  “曹国公,陕西行都司的屯军与屯田如何?”

  朱元璋开口询问,李景隆也似乎早有准备,作揖回应道:“回陛下,前日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陈晖上疏,言凉州等十一卫,有战兵一万八千六百人,屯军三万三千五百三十六人,共开辟屯田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二顷。”

  “凉州、西宁、永昌、肃州、庄浪等卫屯田累岁丰熟,每年军饷以官八分,外输二分来给与士卒。”

  “甘州、山丹等六卫地寒,每年四月雪消方可耕种,因此比凉州等卫难以屯垦,只能做到官四分,输六分。”

  “算下来,十一卫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军户,可以做到自给七分,还需外输三分。”

  “然屯军增加,陕西行都司备边兵马不足,因此请陛下徙民往肃州、西宁、甘州等卫……”

  经去年朱元璋委任,李景隆开始主持河西屯田事宜,陕西行都司十一卫兵马此前就有屯田的习惯,经过李景隆和户部商议迁移人口,分发耕牛,当地十一卫在去年成功开垦出二千余顷耕地,换算为二十万亩。

  在当地一百八十三万亩军屯田的供给下,五万余军户已经可以达到七成自给自足的程度。

  不过,增加屯军也导致了陕西行都司守备力量下降,所以李景隆希望继续迁移人口,编练屯军来实现河西兵马自给自足的目标。

  对此,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拒绝,毕竟在他看来,编民为军来充实边塞,是他采取卫所制的重要原因,因此面对李景隆的话,朱元璋也用那沙哑的嗓音开口道:

  “着户部、吏部与右军都督府编四川、湖广民户三千徙甘、肃、西宁等三卫。”

  “臣等领命……”

  朱元璋一开口,郁新等人纷纷作揖应下。

  见没有人忤逆,朱元璋也缓缓起身,最后交代道:“近来西南、西北、北边皆有异动,诏令魏国公守土御贼,不得轻动。”

  “再诏燕王节制北平、辽东、大宁三都司,大暑前后出兵北巡,宁王与渤海王各率护卫巡兀良哈。”

  兴许是说的话太长,朱元璋有些气喘,但他还是强撑着继续道:

  “春闺在即,会试选材需顾察天下,不得徇私!”

  “臣等领命……”

  朱元璋的话,让五府六部的官员心里纷纷一紧,奉天殿广场上被任命为会试主考的刘三吾也心虚半分。

  众臣纷纷唱礼,朱元璋也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下了金台,往步辇走去。

  朱允炆跟上他的背影,鸿胪寺卿也开始唱礼散朝。

  兴许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已经提醒的十分明显了。

  可他不知道,如今的他就好像风前烛,但凡是道风,都想来试试他的温度……

第177章 南北榜案

  二月,南京内城无比热闹。至于原因,皆因这一月是大明建立以来的第六次科举,而它也如期举行。

  从天南地北赶来的士子们,极大促进了南京城的民间经济。

  这其中,还有朝鲜、安南的部份读书人,尽管他们在去年落榜,没有获得参与今年会试的名额,可他们也赶着来到南京城,只为看看今年科举高中的是谁。

  “铛…铛…铛……”

  洪武三十年二月初九,大明第六次科举丁丑科如期举办,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开始组织会试。

  对于这件事,朝野上下都尤为重视,毕竟这是大明朝第六次科举,而这次科举中录用的进士,将在未来跻身官场,十数年后,成为庙堂之上的中流砥柱。

  因此,把握住了这批人之中的佼佼者,就能在未来更进一步的扩大己方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许多佼佼者在会试还没开考前,就已经收到了不少富户的投资。

  然而还不等会试开始,朱元璋的《富民册》便打断了这一投资进程,大量富户被登籍造册,迁移南京,致使这一届的许多士子在会试开始前,都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待遇。

  不过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毕竟能走到京师会试这一步的,基本都是家有余财,亦或者视金钱为粪土之人。

  对于他们来说,眼下的钱财并不足以让他们迷失,反而会激励他们。

  只有登上庙堂,他们才能实现各自的抱负,所以参加此次会试的二百余人,早就做足了准备。

  当南京城内晨钟作响,他们便整理心情,自信满满的走进了会试考场内。

  他们被搜身,被检查,最后坐到了自己考试的位置上,并且再度被检查,直到开考前一刻,考场内都有巡逻的兵卒。

  这样的环境下,心理脆弱之人往往会崩溃,但能走到这一步的,无不是意志坚定之人。

  不多时,考卷下发,所有考生阅览卷目,并没有任何一人对题目有所质疑,只是在片刻的沉默后开始研墨动笔。

  明代会试分三场进行,时间为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一般较重视第一场。

  第一场会试题目是经义、四书义各一篇,分别限制在五百字和三百字以内。

  面对这两篇文章,每一个士子都认真作答,先不提内容,单说文章的卷面就十分漂亮。

  刘三吾走在会试考场内,抚须看着那一名名考生,见他们卷面字体规整,大小一致,端庄有致,雍容有度,看上去赏心悦目,心里十分满意。

  一连三天,刘三吾都不曾离开考场,以八十五岁高龄和考生们同吃同住,直至二月十一考试结束,他才带着七百二十三份考卷返回衙门,一篇篇批阅。

  在他批阅这些考卷的同时,王府纪善白信蹈开始主持丁丑科的第二场会试。

  这第二场会试,主要科考礼乐论,限六百字内容。

  一连三日,白信蹈也如刘三吾一样未曾离开考场半步,直至十四日酉时科考结束,才带着所有考卷返回衙门。

  翌日、会试第三场开始,此次科考的时务策。

  兴许是因为兀良哈遭受重创,加上西北和西南叛乱不止,因此今年的时务策题,主要以平叛为主,对象不作限制,可以西南、西北、东北、倭寇为平叛目标,文章不尚文藻,内容规定在一千字以上。

  在这场策题回答中,许多人都在模仿着朱高煦的《平倭论》来对西南、东北、西北和倭寇来对应平叛。

  这并非说朱高煦的《平倭论》有多么高超,而是朱高煦的《平倭论》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也就说明朝廷是比较偏向这种平叛思路。

  借助这种思路,许多人都写出了自己认为较为出彩的策论文章。

  如此过了三日,待二月十七酉时结束第三场会试考试,作为考官的刘三吾通知了所有考生,于次日参加“骑射书律”的辅科。

  在后世印象中,古代的秀才和举人都相当的文弱,手无缚鸡之力。

  这不能说错误,也不能说正确,但至少在明代,秀才和举人们却是另外一种画风。

  因为明朝科举制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即使是文科儒生,也被要求具备军事能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2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5/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