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30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宽二丈的驿道足足长四里,虽然看起来十分平整,但实际上是呈拱形,中间高两边低。

  在道路旁,还有左右两道宽一尺,深一尺的土壑用来向松花江排水,以免道路积淤。

  由于近来安东城没有下雨,因此这驿道十分平整,并没有坑坑洼洼的迹象。

  不过对此,坐在马鞍上的朱高煦还是对陈昶交代道:“这水泥产量上来后,除了必要的水渠外,你们也可以用来修建道路,不要紧巴巴的存着。”

  “是……”陈昶还是那么沉默寡言,好在朱高煦已经习以为常。

  二人往前走了一里,很快就看到了正在组织开荒的兵卒,以及三人一头耕牛的数百支开荒队伍。

  瞧着他们开荒,朱高煦也询问道:“如今安东城有多少耕地,每年能开荒多少?”

  “有耕地一万九千四百余亩……”陈昶下意识回答,并详细说道:“按照林指挥使说的,差不多每年能从四月十二,一直开荒到九月初五,然后开始收割粮食,剩下的几天就用来准备柴火。”

  “按照去年的经验,一年内起码能开荒八千亩。”

  “不过今年冬季,安东城接受了三个小部落的投效,如今城内口数达到了六千六百七十二人,除去自家兄弟和汉家的亲眷,还有五千三百多人,因此开荒的速度要比去年快得多,近来每日都能开出近百亩地。”

  “好!”听到安东城的开荒走上正轨,朱高煦也笑着说道:“这次北巡,若是俘获了足够的牛羊,我派人给你送多些就按照三人一头的方式送给安东城。”

  朱高煦的承诺,让陈昶脸上总算浮现了笑容,他回应道:“若是真的能三人一头耕牛,那来年安东城起码能开辟熟田两万亩!”

  “多多招抚野人,不用在意粮食的事情,粮食的事情我会负责。”听陈昶这么说,朱高煦就知道他还是没有放下包袱。

  “对于招抚野人,我不定额,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越多越好。”

  见朱高煦这么说,陈昶愣了愣,他很清楚吉林城的家底,即便今年再开荒三十万亩,不过六十几万亩的吉林城,也顶多只能产出四五十万石成粮罢了。

  这点粮食,养个八九万人就已经很吃力了,养军都只能靠朝廷发的岁俸和月粮。

  不过自家殿下开口,自己照办就是,如果真的担心不够吃,那就在平日里该节约的地方节约,多多开辟熟田,减轻自家殿下压力便是。

  思绪通达间,陈昶抬手作揖:“末将领命。”

  在陈昶应答间,朱高煦也来到了曾经的卜颜堡,如今的安东城。

  当初的木寨寨墙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开荒中掘取石头与水泥拼凑修建的石墙。

  城池规模比当初的卜颜堡小了不少,城墙也仅有一丈四尺高。

  走过城门,朱高煦看了看城墙厚度,大约六尺左右,算比较拥挤的程度。

  走入城内,眼前豁然开朗。

  远处的卜颜石堡还在,曾经的空地,有的被用来修建民坊,有的被用来修建军营和府库、粮仓,还有的则是被开辟为育苗田。

  朱高煦用马鞭指着远处的育苗田询问:“这育苗田是你弄的还是林粟弄的?”

  “是林指挥使在去年入冬前弄的,一共一百亩,能育出四千亩的稻苗。”陈昶回答,同时说道:

  “城外北边靠山的田地,如今被开辟为水田,已经种上了水稻。”

  “不过具体能产出多少,还是得等到秋收再看,毕竟我们也是第一次在这么冷的地方种植水稻。”

  安东城比吉林城要冷,这个毋庸置疑,毕竟两地南北的直线距离就有五百多里,入冬也是安东城要早个七八天,开春则是能晚十来天。

  这一来一去,安东城的水稻就少了半个多月的春季,自然要面临晚种早收的尴尬局面。

  “好好管理吧……”

  唏嘘间,朱高煦也在陈昶的带路上,参观起了安东城。

  安东城的营造,基本与吉林城差不多,不管是火道、火墙,还是下水道、排污渠、水泥路,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简单看了城内的情况,朱高煦便在陈昶的安排下,在曾经的卜颜石堡,如今的安东千户所休息下来。

  翌日,带着安东城的五百兵卒,他再次踏上了前往肇州城的水路。

  水路上,朱高煦他们经过了曾经的金上京,也就是后世的哈尔滨。

  不过这里没有金代的繁荣,更没有后世哈尔滨的先进,有的只有被灌木覆盖的遗址废墟。

  “这里日后倒是可以再修建一座大城,安东城的地界始终有些狭长,而且这里有这么多废弃的砖瓦,用来修筑一个小城也不是什么难事。”

  朱高煦在甲板上与随军吏目交代着,并且让人将船只靠岸,自己骑马上岸看了看这片遗址。

  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变迁,曾经的水渠已经垮塌拥堵,成片的良田变成了河滩草场。

  原上京城的遗址上,残砖断瓦遍地都是,还有许多腐朽垮塌的屋舍。

  朱高煦捡起一块断裂的石砖,试了试它的强度。

  由于是由石块切割而成,因此百余年的时间,并未让它的强度下降太多,倒是那些烧制的砖块已经不堪大用。

  丢下手中石砖,朱高煦对身后跟随而来的吏目说道:

  “这些石砖收集起来还可以筑城,烧制的砖块虽然腐朽,但也可以打碎后修建下水道。”

  朱高煦这样交代着,同时骑马绕了上京城遗址一圈,边走边说道:“这遗址若是重建,按照原来的情况,可以修建起一个十余万人规模的城池,不过我们用不了那么大,一点点修建就是,而且田地也很容易再次复垦。”

  吏目听他这么说,也是跟着点头附和。

  上京城遗址四周的土地大多平整,尽管已经荒废,但毕竟在百余年前被人为开垦耕种过。

  虽说有一些小树,但起码没有河道冲击下来的石头,只要给人给粮,几年时间就能恢复到曾经的模样。

  “走吧。”

  时间紧凑,既然已经给出了办法和建议,那朱高煦就没有必要继续逗留了。

  带人返回船上后,朱高煦便一路向着西边的肇州城赶去。

  赶在七月十二,朱高煦总算来到了肇州城地界,并且见到了肇州城的码头。

  “殿下!!”

  码头上,当值的兵卒瞧见了挂有‘渤海’、‘朱’等字符的旌旗后,许多人便朝着船队大声呐喊了起来,并且主动乘上小船,为船队引路进入码头。船队在小船的引路下,很快停入码头船舶位中,下船后朱高煦看了看船舶位,果然瞧见了十艘两三丈长,吃水不过四五尺的二百料船只。

  水泥修建的码头走起来十分舒服,和在安东城一样,朱高煦先是安排大军下船休息,紧接着自己去码头的仓库看了看。

  在那里,堆积着数千石粮食豆料,显然都是刚刚运抵不久。

  “马匹都运来了吗?”

  朱高煦回头询问当值的百户官陈铭,二十五六的他面对朱高煦时,反而给人很稚嫩的感觉。

  他腼腆的作揖:“回殿下,五千匹挽马,两千匹军马,都运来了。”

  因此出兵的人比去年预期的多,所以作为代步工具的挽马自然也就增多了。

  听到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朱高煦也满意颔首。

  兴许是肇州城事情太多,因此傅让与林粟他们久久没有寻过来。

  朱高煦也不恼,带着二百护卫骑兵便往肇州城赶去。

  他还未曾来过肇州,这次前来倒也有许多好奇。

  肇州城虽然是军堡,但营造的比安东城要好太多。

  为了追求速度,傅让他们带着三千女真百姓与二千兵马在此驻扎,早早的就修建了从肇州城通往码头的水泥路。

  这水泥路并不宽阔,仅有丈许,并且厚度也不过一寸许。

  就这厚度,朱高煦估计放在后世,恐怕放在农村都得被人骂豆腐渣工程。

  不过在出行不是靠腿就是靠马的时代,这样厚度的水泥路,已经算得上相当完美了。

  肇州码头距离城池距离比安东城要远太多,在树林之中走了二里地,朱高煦他们才见到敞亮的前方。

  待走出树林,前方出现的是数千光膀子干活的热闹场景。

  “这个傅让,他倒是懂得利用东西。”

  瞧着那数千弟兄和被他们驱使的数千匹挽马,朱高煦哪里还能不知道傅让他们在忙什么。

  借着大军集结的机会,他们在这开辟荒田,为来年做准备呢。

  在他调侃之余,前方道路上也出现了十余骑光着膀子的身影。

  傅让与林粟、张纯等人策马而来,来到朱高煦跟前时,林粟与张纯都是愧疚作揖:“未能迎接殿下,末将惭愧。”

  相比较他们,傅让倒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他都未作揖,只是用马鞭指着正在干活的弟兄们,骄傲道:“如何,这些日子可是在开拔前为你开辟了三千多亩旱地和二百余亩水田!”

  “干得不错,准你今晚饮半斤米酒。”朱高煦笑得合不拢嘴,毕竟在关外,粮食比真金白银还金贵。

  花费一个多月开辟三千多亩田地,这在朱高煦看来可太划算了。

  尽管挽马们消瘦了不少,但大不了多喂豆料和草料就能养回来,可田地可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开垦的。

  想到这里,朱高煦唏嘘道:“你若是去了辽东都司,怕不是辽东都司的耕田要在接下来几年翻倍了。”

  “你这厮……好个调侃。”傅让一阵好笑:“去了辽东,可没有那么多粮食和挽马耕牛来让我随便糟蹋。”

  “倒是你这条件,只要你下令,便是换个人,也能一直开辟良田。”

  傅让这话说的不错,吉林城能发展迅速是因为老朱在给吉林城输血,加上朱高煦操持得当所致。

  只要给钱给粮,想要开荒并不困难。

  百姓没有资本开荒,说到底就是受限于粮食罢了,正因如此,自秦汉以来,官府都搞起了借粮给百姓开荒,三年归还的戏码。

  不过这期间有的朝代有粮食,借一石还二石,有的朝代可就是与放贷无异了,不还个七八石,都别想走出衙门的大门。

  不还?不还就把田拿来抵债。

  如此一来,辛辛苦苦劳动三年,不仅什么都没捞到,还反而背上了一屁股饥荒,无奈只能去投靠士绅豪强,成为其手下佃农。

  像渤海王府这种免费发放口粮,而且发的口粮还不一定能吃完的衙门,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同样开荒,就拿沐英与沐春这两个开荒能手来说。

  他们二人驻兵云南十四年,所开辟熟地百万亩,而这只是沐英对开荒百姓提供‘日一升粮’的结果罢了。

  再看吉林城,成人日二升半,小儿日二升。

  成人还好说,胃口大的完全可以吃完,小孩那就根本吃不完。

  吃得多了,身材自然也就往膘肥体壮的那方面走去,干起活来自然也就一把好手。

  只可惜油水不够,不然粮食的消耗也就能下来了。

  像后世人,在油水充足的情况,即便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男人,也不敢说能淘二斤半的生米来煮饭吃干净。

  即便不说后世人,单说朱高煦自己。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2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0/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