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371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往前再走二十五里就进入宝应县境内,我们距离扬州也只有二百四十里左右了。”

  陈昶拿着地图与朱高煦在马背上交流,朱高煦闻言略皱眉头。

  他有想淮南水网会阻碍行军,但他没想到淮南水网那么密集,正如眼下……

  “殿下!”

  塔失的声音从队伍前方传来,他起马从南边奔来,来到朱高煦面前后苦着脸作揖:“前面的桥梁被拆毁了。”

  “果然……”朱高煦略皱眉头,他早就想过江南乡绅会阻碍自己南下,没想到这群人手段来的这么快。

  “修复需要多久?”

  “大约一个时辰。”塔失作揖,朱高煦也颔首:“修复便是,这次赶路我们不用着急,我军粮食还够吃半个月。”

  “是!”塔失应下,而后调转马头离去。

  在他离去后,陈昶则是皱眉道:“按照杨善人给的图纸,从此地前往扬州,起码还要经过大小桥梁七十六处,若是这群乡绅将每处桥梁都拆毁,那我们起码要被耽搁七天。”

  “分出十队千人马步兵先走,保障桥梁不被拆毁。”朱高煦不假思索开口,陈昶也颔首,转而叫来了多尔和齐去率领万余马步兵先一步南下。

  拆桥不是那么容易的,乡绅虽然能发动徭役去拆桥,可他们没有足够的火药,想要摧毁所有桥梁不现实。

  朱高煦只要让大军前进路上的十座桥梁无忧就足够,哪怕第十座被毁,马步兵们也能紧急修好桥梁。

  “按照时间来说,盛庸应该明日就能抵达扬州。”

  “只要不下雨,我们三日就能抵达。”

  陈昶推算时间,朱高煦则是看了眼刺眼的太阳:“四月淮南少雨,这也是我选择在这个时候轻装突袭的原因。”

  “我们的脚步不用快,别忘了我们的任务是吸引江淮南军注意,真正的主力可不是我们。”

  “是!”陈昶点头,继续与朱高煦聊起了其它事宜。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们也走过修复好的桥梁,继续向前方进军。

  直到黄昏,他们抵达宝应县南面的槐楼镇,而这里的百姓似乎已经听说了渤海军即将到来,因此全部逃的不见了踪影。

  槐楼镇紧邻运河,但此刻运河的船只凭空消失,显然盛庸走在了他们前面,并调走了所有运河船只。

  “殿下,没有发现行军的踪迹,南军应该走的是运河西边。”

  槐楼镇内,朱高煦难得坐下休息,便见陈昶前来汇报消息。

  对此他倒不觉得奇怪,盛庸从沐阳出发,一路走运河旁的官道,直线距离和道路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自然要比他们更快,哪怕是朱高煦抛下火炮,轻骑突袭也追不上他,淮南的水网,就是天生克制北方的骑兵。

  何况既然知道自己渡过淮河,盛庸自然不会傻乎乎的走运河东边的官道,想来应该是走西边的官道,然后南下运河,绕到扬州城西面进城,不给自己奇袭他的机会。

  “他应该快抵达扬州了,只要他到扬州,朱成功那边就可以行动了。”

  朱高煦目光沉着,并不以盛庸抵达扬州而视为失败,反而觉得盛庸的抵达,会让整个江南将注意力集中在扬州……

  “听说没,叛军快打到扬州了!”

  “打到扬州?那不是快打过长江了?”

  “京城还安全吗?”

  “京城肯定安全啊!你没见这几天江东门挤满了人,那些都是从江北逃难来的。”

  如朱高煦预料的一样,当他率军驰骋淮南,盛庸带兵入驻扬州的消息传开后,整个江南人心惶惶,尤其以扬州、通州等江北百姓最为惶恐。

  以往生意一般的渡船突然火爆,每日都能拉十几趟,赚的盆满钵满。

  从三月二十九至四月初一,仅仅三天时间,便有不下三万人逃到京城,致使京城鱼龙混杂,闹出了许多案子。

  这样的情况,从民间反应到庙堂,致使许多官员都怀揣忐忑。

  他们许多人并不知兵,问起长江来,也只能说出一句“长江天险”,就无法再说其它。

  因此在他们看来,贼军既然已经打到扬州,那距离渡过长江恐怕不远了。

  不过,对于知兵的五军都督府等诸将来说,他们却根本不担心朱高煦能渡过长江。

  先不提他还没打下扬州,就算他打下扬州,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凑齐一支渡江舟师,他的水师再怎么犀利,面对长江口那数十座的沙州炮台,以及滚滚而下的江水,又如何从海口突入?

  只要长江口的水师不出问题,朱高煦就没办法渡江,这已经成为众人的共识。

  在这样的共识下,朱允炆也对长江水师产生了担忧。

  正如眼下的武英殿内,他召集了六部五府在京的官员,甚至连他厌恶的郭英也被召见。

  当着群臣的面,他询问道:“眼下,诸位爱卿应该都知道,唯有长江水师可保长江,朕虽然信任陈瑄与杨俅,但还是担心长江水师之中有些别有用心之人。”

  “因此,朕想询问询问,要不要对长江水师彻查一番?”

  朱允炆一开口,群臣面面相觑,黄子澄闻言作揖:“陛下,长江水师理应彻查,不过应该交由陈瑄、杨俅二人彻查,朝廷最好不要派人去查。”

  黄子澄想的简单,杨俅和陈瑄二者,前者的儿子为朝廷战死,后者与朱棣、朱高煦毫无交集,两人应该是不可能投靠朱高煦的。

  让他们彻查,不至于将朝廷牵扯进去,不至于让水师的水兵们埋怨朝廷。

  对此,朱允炆颔首,却还是不放心:“长江沙州与南岸的炮台,是否要交给卫所接手?”

  “陛下……”齐泰站出来作揖:“眼下江东一带的炮手都是长江水师的,原因就是兵马都调往了北边,若是交给卫所的屯兵接手,恐怕不会熟练。”

  “陛下!”郭英突然开口,这让众人将注意力放到了他身上,同时目光复杂。

  朱高煦可是郭英的孙女婿,如果朱高煦真的打进南京,那郭英必然受惠。

  这种情况下,郭英不避嫌,居然还主动站出来,这倒是出乎众人预料。

  “陛下,臣以为可以调陈瑄、杨俅入京,由陛下检测二人忠心,给予赏赐,然后再调他们返回江口驻防。”

  郭英的提议很好,但坏就坏在这话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

  从他口中说出来的提议,哪怕是好提议,朱允炆也绝对不会接受,谁知道他是在帮朱高煦还是在帮朝廷。

  “武定侯建议不错,不过朕还想听听更多的。”

  朱允炆笑容和煦,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与郭英关系甚笃。

  见朱允炆不理会自己的话,郭英也只能叹了一口气。

  他固然心疼自家孙女,可他也是朱元璋的郭四。

  朱元璋想让朱允炆继承大统,他是打心底支持的,奈何朱高煦……

  一时间,郭英想到了朱高煦。

  现在回想起来,那小子似乎一直不安分,只是他也没想到,那小子会闹得这么大,居然还绕开了江淮防线,直插扬州。

  “陛下可派人赏赐二位,看看二位态度如何,再决定是否召二位入京。”

  齐泰眼看朱允炆不答应郭英的建议,只能换了种方式开口。

  果然,在他这么开口过后,朱允炆也没有再拒绝,而是颔首道:“既然如此,就按照齐先生的方法去办吧。”

  “此外,朕还想问问,扬州城能守住吗?”

  朱允炆目光直视齐泰,齐泰闻言作揖回礼:“扬州城为太祖高皇帝命人修建,城墙高大宽厚,又有水次仓一处,储粮数十万石,足够城中百姓吃数个月。”

  “况且其依托运河与长江,想要运输粮食和火药轻而易举。”

  “即便贼军围攻扬州,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拿下。”

  “陛下北调的旨意已经送抵德州,德州的宋瑄、刘真二人已经率领六万兵马南下,只要吴高快马南下,应该能在徐州追上六万大军,节制六万大军南下。”

  “此外,青城的李坚所部也开始对登莱发起攻势,如今渤海水师皆在南边,登州一地只有数千守军根本无力抵挡李坚。”

  “届时三府收复,渤海庶人后路断绝,唯有死矣……”

  齐泰侃侃而谈,毕竟在他看来,朱高煦这次轻装南下就是自寻死路。

  那是四万人,不是四十人,四万人所需粮食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江北之地因为元末残破,早已不复汉唐、两宋时期的富庶。

  哪怕朱高煦搜刮淮东,顶多也就强撑两三个月罢了,届时李坚和李景隆应该能解决登莱,击退朱棣。

  只要他们调整兵马南下,朱高煦这四万人都得覆没淮东。

  “如此,朕就放心了。”

  眼看朱高煦打到扬州,朱允炆倒是听劝了不少,除了调动兵马保护江南,其它行动他也不再干涉。

  如此一来,倒是给了李景隆自由发挥的机会……

《渤海纪事本末》:“上至淮南,庸以扬州自守,建文君调坚将兵四万攻青州,高驰援南下,与瑄、真合兵六万往扬州去。”

《明世宗实录》:“上兵淮南,诸府县皆降,庸不得已,走河西南下入扬州,建文君恐扬州有失,调高大军十六万驰援,又遣坚兵十万攻青州。”

  “上闻曰:“建文君惧我,虽数十万众奈何?”率兵往扬州而去。”

第265章 午夜惊魂

  “哔—哔——”翌日,在朱允炆时刻关注渤海军动向的时候,在槐楼镇休息的渤海军也在急促的哨声中起床。

  由于身处敌境,全军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穿上胸甲和裙甲,其余甲胄则是等遭遇突发情况时再穿戴。

  借着残留的粮食,渤海军算舒服吃了一锅热饭。

  出发前各队伍打下白条在屋舍桌上,每屋借住费用五文,以白条盖印。

  印章为木质,各有纹理,每百户有一枚,纹理各不同,内容则是打白条的百户是哪支队伍,算是基础防伪。

  当大军开拔,不久后他们就再度遭遇了桥梁被破坏的事情,不过好在有朱高煦的安排,等大军抵达被破坏的桥梁时,桥梁已经修好,大军顺利渡河。

  今日他们的目标是南边的高邮,当年张士诚就凭着这座城挡住了百万元军。

  当然,说是百万,但朱高煦估计数量应该在三四十万左右。

  此战过后,张士诚也十分重视高邮的防务,因此高邮城防可以说十分森严。

  向高邮而去的这一路上,他们经过了张家港和清水潭,不出意外,这些城镇的百姓都因为受到了朝廷的宣传而觉得渤海军残暴,尽数逃难去了。

  这么一来,倒是方便渤海军打白条,吃白食。

  历经一日的奔波,赶在黄昏时分朱高煦他们总算抵达高邮城外。

  “这高邮城不大,但是城防却做的不错,看样子当年张士诚没少修补它。”

  高邮城北,眺望南边的高邮城,朱高煦调侃一声,随后对众人吩咐:“就在我们后边的王家巷休整,明日继续南下,在昭伯镇扎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3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1/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