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次的自省过后,他也想清楚了一些事情。
眼下的他,最应该的还是抓稳东北的教育和军事,只有牢牢抓住东北产出的人才,他才能掌控大明的财政和人口。
他现在没有实力派出足够的官员取代关内官员,所以不管他怎么打压关内官员,还是得倚重他们治理朝政。
既然如此,他干脆放手,以点来破面。
从辽东、渤海、山东开始,再到北直隶、山西、河南……
只有这样步步为营,他才能牢牢的掌握大明的财政和人口。
“儿臣告退……”
朱高煦作揖回礼,随后退出了武英殿。
待他上了车舆,朱棣才反应过来,感叹般说道:“年轻好啊,改正学习都容易。”
说罢,他开始将目光放到了麓川身上,准备好好想出办法来析分麓川。
倒是在朱高煦走出车舆,返回东宫之后,朱高煦便立马寻来了亦失哈。
坐在主位上,他示意亦失哈入座,而后才开口道:
“我父亲恐怕有时候会让你去武英殿帮忙,他若召你去,你照办便是。”
“奴婢领命。”亦失哈不假思索应下,朱高煦见状也询问道:
“渤海的情况如何了,今岁毕业的学子数量有多少?”
“正要与殿下说这件事。”亦失哈闻言,当即起身从春和殿外取来了两份文册。
“这两份,前者是渤海、辽东、山东、大宁等地的人口、耕地情况,后者是这四地的学校开办和毕业数额,入学数额情况。”
亦失哈说罢,朱高煦便接过一目十行的阅览起来。
一年半的时间变化里,渤海招抚女真七万六千余人,眼下经过女真内,汉人外迁,渤海一共有人口三十二万六千,汉人占据二十一万四千,女真人占据十一万二千。
当地的耕地情况,也达到了如今的二百七十九万七千余亩。
在户均有挽马一匹、耕牛一头的情况下,三十二万六千人,完全能耕种过来,不过继续这样下去,估计人均十亩就已经是极限了。
想要继续开垦渤海荒地,必须迁移百姓,发放耕牛、挽马。
至于渤海的就学情况,眼下入学者十二万四千余人,但教学环境不行,已经达到了五十人一间学堂。
好在今年是洪武二十九年学子的毕业年,毕业的学子数量达到了七千四百二十七人。
这群人如果投入到关内清丈田亩,管理税收自然不错,但朱高煦现在已经意识到自己时间还长,并且自己的力量还不够。
七千人投入到管理六千万人口的王朝中,只能掀起几丝波澜,没办法把水潭搅动。
与其调他们入关内,自己更应该让他们充当教习,提升东北的教学质量。
看完了渤海的各种情况,朱高煦便先开口道:“山东的移民,明年四月后迁徙十万人前往渤海,速度可以慢,一定要保障他们的环境,我不希望发生在迁徙路上移民死亡的事情。”
“此外,渤海的耕地与粮食既然已经自给自足,并且还能结余七十余万石,那就将每年结余一半的粮食运转辽东的韩州、开平、铁岭等地,为朝廷缓解漕运压力。”
“剩下的一半,也分为两份,一份留下以备不时之需,一份运往肇州,为日后朝廷进军漠东扎根做准备。”
朱高煦说着,亦失哈也拿笔将事情记下,待朱高煦说完渤海的事情,他才停下了手上的记录。
不多时,朱高煦也看完了大宁和辽东的情况。
辽东一百四十七万三千余口,耕地四百九十七万九千余亩,但亩产实粮只有不到七斗,这说明大量耕地还是生田,并且配套的农业水利也没有完善,今年的数据只有到明年耕种才有效。
不过即便按照亩产实粮七斗来算,辽东的粮食自给率也只有三成半,剩下还有五百余万石的缺口。
如果加上不断移民增加的缺口,那明年朝廷应该还需要维持六百万石的海粮调运。
由于北平、永平遭遇战事时,有不少人口涌入大宁逃难,因此眼下大宁人口达到了十万七千余,耕地数量没有增长太多,上报的数量是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二十七亩。
好在经过当地官兵的水利修建,大宁的亩产实粮算是稳定在了亩产七斗,当地田亩能产出近十六万石粮食,不过还有四十多万石的粮食缺口。
辽东和大宁的学校已经在去年就全面开设,今年年初已经入学三十二万余人,但教学质量比起渤海更差,部分地方甚至达到了八十个学生挤一个学堂的程度。
可以说,关外的教学资源紧张是朱高煦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渤海毕业的学子,调六千人前往辽东、大宁担任教习,剩余在渤海担任教习。”
“此外,从国子监和民间选一万家世背景清白的学子前往大宁和辽东担任教习。”
“算上渤海的六千人,大宁和辽东的一万多名教习,差不多可以把比例降低到五十人一个学堂。”
“至于山东的学校继续保持修建,但开学时间等待。”
朱高煦说罢,同时也对关外做出政策要求。
“就学的学子,家中要自发去汇报户口数量,以及手中耕地情况,不然学子不得就学。”
他准备用教育资源来捆绑百姓,让百姓不得不如实汇报户口和耕地情况。
当然,在捆绑百姓的同时,他得让百姓没有负担的去汇报,因此他开口道:
“汇报的百姓,从此之后废除徭役和杂项,官府做工都要求给予工钱。”
“此外从明年开始,渤海、辽东、大宁、山东等地赋税从现在的五赋一,改为十赋一。”
朱高煦降低了田赋比例,这是因为现在的他财政压力已经好转了,没有必要维持五赋一的局面了。
哪怕是十赋一,只要老实交税,山东一样能交出六百余万石田赋粮。
不过这里的“老实交税”,指的是乡绅和富户。
只要朱高煦保证山东、辽东等地情况不会出现内地胥吏的“淋尖踢斛”,以及改上、中、下户身份,那山东上交的税粮就不会低于六百万石。
面对朱高煦的政策调整,亦失哈作揖应下。
接下来,朱高煦翻看了山东的人口数和耕地情况,但他并不觉得五百多万人口和五千七百余万亩耕地就是山东的真实情况。
别的不提,孔府和及亲眷的数百万亩耕地就有五成没有统计进入《鱼鳞图册》中,更别提其它官员、乡绅、富户了。
不过就他眼下的实力来说,他还不具备彻底清丈山东的实力,起码得再等一两年。
等到渤海的学子陆续毕业,他就能对山东动手。
等到辽东的三十余万学子毕业,他就能对整个北方动手。
只需要三个五年,他就能把基层税收的权力收到朝廷手中,尽管财政压力会加大,但财政收入也会增加。
他还年轻,三个五年的时间,他还等得起……
第287章 大兴教育
“今年天下各地皆有蠲免,加上江南以钞抵税,户部收上来的田赋粮仅有七百二十六万四千余石,军屯籽粮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七千余石,合计一千九百七十三万二千四百石……”洪武三十三年冬月初五,当各地布政使司、都司衙门上奏了田赋及军屯文册,大明的财政情况也暴露在了朱棣的面前。
看着手中的文册数额,朱棣皱眉看向前来汇报的郁新及夏原吉、黄福、李至刚等人。
“府库得补贴多少,才能让朝廷撑到明年税赋收取?”
“约两千八百余万石,四百余万贯。”郁新有备而来,因此下意识回答。
听到郁新这么说,朱棣有些愁苦,不由询问:“补贴过后,府库还有多少钱粮?”
“约一千六百余万石,二百四十六万贯。”郁新回应的同时,不忘说道:“这还是东宫那边稽查官员所得相加的情况。”
“如果朝廷明年继续如此支出,大概还有多支出四百余万石,高皇帝所留府库,顶多够维持四年。”
朱高煦已经放慢了脚步,不过大明今年蠲免天下一半赋税,加上山东、北平等地蠲免全年赋税,所以支出显得很大。
原本能维持五年的老底,现在只能维持四年了。
“东宫那边,有什么答复吗?”
朱棣记得朱高煦说过下东洋能弄来不少钱粮,故而询问郁新等人。
“太子殿下今日前往龙江船厂,说是明年五月,下东洋船队就能出发建立朝贡贸易。”
“那也只有半年了。”听到时间,朱棣宽了宽心。
如果府库钱粮的事情弄不好,那他的营造北京,析分麓川,北征蒙古这些事情都得耽搁。
不过如果下东洋没能带回足够的利润,那恐怕庙堂之上的人会群起而攻,自己还得为老二托底。
“俺知道了,还有什么事吗?”
朱棣回应众人,其中工部尚书黄福闻言也走上前一步:“启奏陛下,臣已经前往松江府探查情况。”
“若是要疏通吴淞江与黄浦江,所调动人力不下于二十万,耗费钱粮不下百万。”
“该花的得花。”面对黄福的担忧,朱棣一句话便敲定了吴淞水患的梳理事宜。
见状,群臣也纷纷作揖回礼,而后退出了武英殿内。
待他们走后,东宫那边的奏疏也送了过来,叠成厚厚一堆,足有上百份。
瞧着这些奏疏,朱棣都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是老二昨夜处理的?”
“回陛下,是昨夜处理的。”亦失哈回应,朱棣闻言便劝慰道:
“你回去后转告老二,让他别太操劳。”
“奴婢领谕……”亦失哈应下,随后退出了武英殿内。
倒是在朱棣关心朱高煦的时候,还算精力充沛的朱高煦则是前往了龙江船厂,来围观大船的下水。
“开闸放水!”
龙江船厂内,当开闸放水声传来,一道道人高的水闸被打开,江水开始涌入船坞之中。
在那船坞四周围满了人,朱高煦也是其中一员,而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眼前的那艘大船上。
这艘大船长十八丈四尺,宽三丈二尺,水线十四丈七尺,吃水一丈五尺,主桅高十二丈,用料五千,用工两千六百余人,配有舰炮七十二门,重量从三千斤到一千斤不等。
这艘船满员五百二十四人,满员情况下还可载重三千石。
这样的船,在今日的龙江船厂内,一共下水了二十艘,因此欢呼之声络绎不绝,从近处到远方此起彼伏。
“起来了起来了!”
“检查有没有漏水的地方!”
“检查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