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4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书房内,当徐辉祖摇头开口说出那一番不敬的话时,朱高煦下意识看了看窗外。瞧着他的举动,徐辉祖轻笑:“戍守这里的都是我府上的人,不用紧张。”

  “倒是你……”徐辉祖用手点了点《武经总要》:“你爹要是看到这本武经总要,恐怕会立马和陛下要人。”

  “我爹可不敢直接和爷爷要人。”朱高煦忍不住笑了出来,他知道朱棣有多害怕朱元璋。

  “他不会直接要,但他会哭穷。”徐辉祖也想到了朱棣害怕朱元璋的模样,笑着解释的同时,目光也没有离开朱高煦身上半寸。

  “看来颖国公和宋国公还是宝刀未老啊……”他不由感叹,朱高煦也点了点头:

  “颖国公待我颇善,宋国公虽然与我没有太多言辞交流,但府中藏书却供我阅览,加之有颖国公为我解答,小子许多困惑都在这一个月的时间被一一解开。”

  “嗯,我听说了。”徐辉祖点了点头:“颖国公对你的评价很高,说你能文能武。”

  “之前我还不信,但是看到这本书后,我算是相信他的话了。”

  徐辉祖再次说起了《武经总要》注解,但朱高煦却不解:“这注解也算不得高深,为何人人夸赞。”

  他虽然是注解的作者,但他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见过这本书的都在夸他。

  实际上,朱高煦也自己低估自己了。

  经历元末明初的生产破坏,洪武年间懂文识字的人极少,而能懂得文章含义,又能做出注解的人则是少之又少。

  加上时代问题,诸多将领都会将卜算作为作战的一部分,而朱高煦却懒得注解,直接留下一句“鬼神之道,不可轻信。练兵之道,在于聚心”就草草了事。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朱高煦不会一板一眼的走兵书上的路子,而是在兵书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见解。

  他的这些“见解”,多是借鉴后世的练兵经验,并且他也知道什么东西适合这个时代,什么东西不适合。

  现代的战术思想本质上是依托于现代军事体系而生的,而明代则是对应明代的,如果一个劲的套用,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朱高煦添加的见解,是近现代军队和古代军队差距最大的军纪和组织,以及无处不在的军纪和组织。

  实际上如果单纯将朱高煦的注解编练成一本书,那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本书中关于军纪和组织力度的篇章或许会成为每个基层武官必学的篇目。

  朱高煦觉得没有什么,是因为他觉得军队就应该是这样的,但他却没想过他眼中的军队,放在古代那就是加强版的戚家军。

  如他所说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所有缴获充公,三成上交朝廷,两成归将领,五成归军队”,这些东西根本就不现实。

  “你对军纪的要求如此严格,就不怕下面的兵卒受不了?”

  徐辉祖询问朱高煦,但朱高煦却理所应当的回答:“给兵卒吃饱,给他们家中蠲免,给他们地位,他们就不会受不了。”

  “以利诱人?”徐辉祖微微颌首,看样子被朱高煦说服了,但他又很快询问道:“国朝对兵卒平时和出时的伙食是如何制定的?”

  徐辉祖突然询问起了朱高煦明军的伙食问题,而经过多月学习,朱高煦对于这些基础的东西早已了然于胸,下意识便回答:

  “平日骑兵月粮二石,步兵月粮一石,有家者盐二斤,无家盐一斤,军马每日给豆三升,草料十五斤。”

  “另外军中十日一犒师,有煮熟的黄酒、猪肉,在籍军士每人各一斤,每次费钱三百贯。”

  朱高煦先是说了平日里的情况,又继续说到出卫所时的情况:

  “若是作战,除月粮外,还当有行粮,而行粮按路程和时日支给,无定规。”“但小子看颖国公及宋国公藏书所记载内容,一般来讲,出行于百里以外,五日以上方准支给,其数目又按地域、路程,差遣种类支给。”

  “如追剿、烧荒、防秋等较为危险的任务,每日支行粮一升五。”

  “如赴京操备、出哨、守墩、瞭望、修边等任务,则每日支一升。”

  朱高煦讲出了明初军户的具体待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这些日子总有人问他,他都说的有些烦了。

  一名军士的开销并不低,哪怕按照最低待遇来,一年最少也要消耗月粮十二石,盐十二斤,三十六斤黄酒,三十六斤猪肉。

  这还只是负责屯田的军士,而负责作战的士兵则是按照每个兵种的最高规格来,在酒、肉、盐上虽然没有差别,但他们多出了行粮。

  负责作战的士兵,一年十二个月里,基本有十个月都要外出,因此多了一升到一升五的行粮,一年算下来也就多了三石左右的粮食。

  面对朱高煦的讲解,早已了然于胸的徐辉祖则是不紧不慢的询问:“如此,卫所之中各兵粮若是折钱,则为几钱?”

  “这……”朱高煦大概知道徐辉祖要说什么了,但他还是很快回答道:

  “屯田兵约耗费五贯二三,战兵步卒约六贯二,战兵骑卒约十二贯。”

  “那若按照你的要求来养军,费用增加几何?”徐辉祖脸上的笑意已经藏不住了,而朱高煦听闻略微皱眉,却只能答道:

  “按我之法养兵,步卒约十贯,骑卒约十八贯。”

  “那一所屯田,能养兵几何?”徐辉祖不断质问,朱高煦虽然皱眉,却也从容回答:

  “若是废除屯田兵,只保留战兵,而所内赋税保持十赋一的话,北平的一个卫所可养三百骑兵,八百步卒。”

  “北平……”听到朱高煦的话,徐辉祖摇了摇头:

  “天下很大,如北平那样每军户五十亩的地方并不多,江南之地大多是每户二十亩,若是按照你的方法缴纳赋税来养兵,一个卫所只能养二百骑兵,四百步卒。”

  “你这办法若是推行,天下三百三十卫所,仅能养骑兵五万,步卒二十四万。”

  “若是再算上甲胄、军械,马匹,那这个情况还要打个七折,仅二十万兵马。”

  “区区二十万兵马,如何戍卫偌大的大明朝?怕是连北地都守不好。”

  “高煦……”徐辉祖对朱高煦叹了口气:“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在陛下所制定的规矩内,你所想的是不合适的。”

  “即便将军屯田的赋税提升到五赋一,所能养的军队也不过只有四十万。”

  “这点兵力想要顾及方方面面,恐怕太过为难了……”

  徐辉祖准备起身离开,因为他认为自己说的话已经足够明显了。

  在他看来,朱高煦的这套办法确实可以,但却不适用现在的大明,因为他的办法必须要动到户部的钱粮,但那就违背了朱元璋制定的“养天下兵马不费百姓一粒米”的政策。

  他正欲要走,只是面对他的提醒,朱高煦却一句话让他留在了原地。

  “小子这套办法,本就不是为卫所服务……”

第64章 募兵之论

  “小子这套办法,本就不是为卫所服务……”书房内,当朱高煦的声音响起,徐辉祖立马就愣住了,并很快想到了他的想法。

  他看着眼前的朱高煦,突然觉得与自家外甥生出了一种陌生感。

  改动朱元璋的政策……想过这种事情的人,大多都已经埋在土里了,自家这个外甥明明知道,却还是敢提出来。

  一时间,徐辉祖脸色阴晴不定,他抬腿便要走,但朱高煦却继续道:

  “眼下爷爷的卫所制还能用,但我观南北隋唐诸多朝代的府兵制,多是在开国四十年后便战力下降,七八十年后便不堪大用。”

  “小子所做的,不是谋眼下,而是谋的未来。”

  “……”听到朱高煦的话,徐辉祖停住了要走的脚步。

  最少从他的话来看,他并不是觉得朱元璋的制度有问题,而是为了未来做打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就可以留下来了。

  “南北隋唐之府兵制所用数百年,我大明卫所制如何当不得数百年?”

  徐辉祖反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府兵制历经朝代几何?”

  “这……”徐辉祖明白了朱高煦话里的意思,那就是南北隋唐的府兵制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多个朝代在使用。

  不过相同的是,每个朝代的时间,刚好符合朱高煦所说的七八十年。

  “即便你说的有理,但依靠四十余万兵马就想驻守四方,这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了。”

  “国朝的情况我比你更了解,想要维持眼下的疆域,最少需要你口中的六十万募兵,而这个数量是都督府养不起的。”

  “如果开放户部钱粮投入都督府,那户部就没有余力去修葺水渠、堤坝,国朝迟早有一天要被拖垮。”

  徐辉祖还是觉得朱高煦的这套募兵制度不太现实,但他的话也确实戳中了大明日后倒台的原因。

  在朱高煦的了解中,明英宗时期由于河南卫所贪腐的事件被曝光,六部在三杨的主持下,将卫所对于军屯仓的控制权归入了兵部和户部。

  从此开始,原本日子滋润的军户成了一群吃饭都开始要看六部脸色的“讨口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军户人口繁衍和土地兼并的问题,吃不上饭的军户开始大量逃亡。

  明英宗亲政后,他无力将卫所军屯仓的财政权夺回,只能从其它角度来给予军户福利。

  在他的主持下,大明开始施行一种不太完善的募兵制。

  起初,对于主动参军的军户,朝廷发给银二两,布二匹作为奖励,后来又改为发银五两作为安家费,并免掉其家庭五石税粮,额外免除家庭两人徭役。

  至于被抽中当兵的百姓,朝廷则是发给白银三两五钱,并免除家庭一人徭役,但被募的士兵不发放月粮和行粮。

  不过不管怎么更改制度,夺不回财政权的卫所始终是向六部要饭的叫花子。

  尽管成化年间一度夺回部分卫所的财政权,但这种权力很快在弘治年间丢失。

  因此到明武宗时期,募兵标准发生变化,士兵安家银下降为三两。

  等到明世宗时期,嘉靖下旨增加募兵福利,对普通士兵允许支出行粮,月粮折成银两发放。

  这一时期的明军普通军士多了一个每日支取的“口粮”福利,标准为银三分三厘。这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戚家军,其军兵卒每日的军饷标准就是口粮三分三厘,行粮一分二厘,一年军饷标准大概在十八两白银左右。

  再往后的明穆宗至明神宗时期,在张居正主持下的明军募兵福利再次上调,募兵每人发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入伍后还能支取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

  当然,表面上是这样的标准,但实际发到士兵手里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可以说,朱祁镇的这套募兵制度,尽管被历代皇帝缝缝补补,但最后还是崩溃了,并且最后还拖垮了五寺六部。

  拖垮的原因也极为简单,便是徐辉祖所说的民生工程问题。

  晚明天下诸多水利工程因为户部财政的捉襟见肘而多年得不到维护,最后到了天启、崇祯年间,面对小冰河引起的气候问题,赋税重地的江南多次遭遇海水倒灌,地方水利工程无法排淤,苏松常杭等府多年颗粒无收。

  这些问题加上最后士绅抗税、官员腐败、中枢不作为等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江南没办法正常的为北方供血。

  徐辉祖说的并没错,但他忘记了一点,或许先进的募兵制会拖垮大明的财政。

  不过他没想到一点,那就是经济并非一成不变的。

  “舅舅说的不错,如果军队一味的靠户部接济,那确实容易耽搁地方的民生,不过舅舅也别忘了,大明的人口和田地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朱高煦面对徐辉祖的质疑,说出了大明日后的情况。

  “人是会繁衍的,唐初人口不过一千二百余万,仅三十年后便达到两千万。”

  “国朝若是如此,三十年后人口数目恐不下九千万,而大明的岁入也会增长三到四成,足够填补户部的亏空。”

  朱高煦的话半真半假,因为他说的是太平三十年的情况,可照现在的局势往下走,靖难之役一定会爆发,哪怕朱棣不起兵,也会有其它人起兵。

  不管谁起兵,都将会对大明的人口造成严重打击,九千万人是很难达到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