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着朱高煦,说着朱高燧这段时间的遭遇,不过朱高煦却打住:“若是要放他出来,爹您还是等等吧。”
“这三个月都不到,您觉得他能改多少性子?”
“他能撑到现在,就说明已经没什么事情了,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他继续在大教场待下去,最少这样京城能太平些。”
朱高煦这话倒也说得没有毛病,经过赵王府长史顾晟的口供,赵王府可没少走出关于宫廷的消息。
如今朱高燧被关在大教场内,先不提对民生如何,单对宫廷就是一件好事。
什么时候他懂事长大了,到时候再放他出来也不晚,反正是他主动要求推迟就藩的。
“你倒是狠心。”
朱棣看着朱高煦,不免摇摇头,毕竟以前朱高燧总是跟在朱高煦身后跑,两兄弟感情最佳。
如今一看,朱高煦变了不说,还要把朱高燧也改变过来。
虽说这是一件好事,但一想到朱高燧吃苦,朱棣始终有些舍不得。
“高煦。”
父子二人才说完朱高燧的事情,便听到徐皇后的声音,故而返回了正殿。
见朱高煦走出,徐皇后也起身走到了他身旁,劝着他这段时间好好关心郭琰。
朱高煦对徐皇后的话还是比较听的,因此不管她说什么,朱高煦都跟着点头。
瞧着他听话,徐皇后最后交代了几句:“这几个月就不要与琰儿同房了,你这东宫不是还有两位奉仪嘛,使唤她们便是。”
“若是不够,明年三月为你父亲选妃的时候,我再给你多选几个。”
“不必了娘亲,儿子只要原先说好的就行。”朱高煦汗颜,要是徐皇后真给他选几十个容貌俏丽的女子,他还真不一定能把持住。
这一个半月和郭琰同房就已经让他觉得精神疲惫了,现在总算怀上,他都准备好好休息几日。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看向了一旁默不作声的正主朱棣。
他倒也佩服这老头,明明在北平的时候就有那么多侍妾,结果除了已经夭折的朱高爔和还活着的常宁外,他居然硬是能做到不和其它侍妾生下儿女。
要不是知道这老头每天换人翻牌子,朱高煦都怀疑他是不是骑马太多而生不下来了。
反正这份定力朱高煦可做不到……
“你看俺作甚?”
被朱高煦瞧得发毛的朱棣瞪了他一眼,朱高煦还没回应便被徐皇后怼了回去。
“陛下也应该注意节制,近来牌子翻的太频繁了。”
“俺只是图个新鲜,若说喜欢,那唯有徐妹子你一人。”朱棣倒是一开口便把徐皇后弄得脸红,下意识看了看朱高煦和郭琰。
“别在高煦他们面前说这话,这么大人也不知羞。”
“嘿嘿……”朱棣笑了笑,徐皇后见状只能尴尬的与朱高煦他们点头:“你们早些休息,我们先走了。”
她说这话时也没注意现在还是正午,匆忙的便走出了前寝宫,朱棣也乐呵呵的追了上去。
“娘亲与陛下感情甚笃,你多看看就习惯了。”
“臣妾倒是羡慕陛下能如此直接的表达。”
朱高煦笑着与郭琰说罢,郭琰也羡慕的看向了已经走远的朱棣与徐皇后。
见状,朱高煦也不好说什么,只是牵着郭琰到了偏殿坐下,同时让亦失哈把奏疏拿到前寝宫处理。
第308章 父不识子
“一二一”“一!二!”
“哔哔——”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南京观音山下,当早操与刺耳的哨声响起,国防大学那占地二百余亩的操场上,数千名身穿鸳鸯战袄的学子正在喊着口号口号,唱着由朱高煦所“编曲填词”的《从军歌》,意气风发。
校台上,三百余名身穿曳撒的武官站成方阵,而检阅他们的,则是一大清早出现在国防大学的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以及被他拉来的东宫太子朱高煦。
在这群武官中出现了泾国公陈亨、英国公张玉、武定侯郭英、保定侯孟善等人的身影。
朱棣带着朱高煦检阅着他们,直到看到了魏国公徐辉祖的面孔朱棣才停下脚步,不过徐辉祖却根本不看朱棣。
瞧着他那模样,朱棣有些恼怒,觉得徐辉祖作为自家人为什么不理解自己。
只是想到了自家徐妹子后,他还是放下了脾气,扫视了这五位勋臣身后的那三百名武官。
相比较陈亨他们这群四五十岁的勋臣,后方的三百多名武官年纪不一,其中有百余名十分年轻,并且长相与汉人有些细微差别。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都是朱高煦从神机营之中选拔的中高级武官。
这百余名武官几乎就是整个神机营的骨干,他们在交接了手中工作后,便参与到了国防大学的教学之中。
即便如此,却没有人敢于瞧不起他们,因为论火器作战,这个时代没有哪支军队比他们更有经验。
“魏国公,汇报大学情况!”
朱棣公事公办的开口,徐辉祖也向前一步随后作揖:“国防大学现今为永乐一期,现有教习三百四十六人,学院四所,班级二百班,合计学子六千七百九十七人!”
徐辉祖汇报完毕后,便后退一步退回队伍之中,朱棣则是听得牙疼。
如今虽然已经是永乐元年腊月二十八日,距离除夕夜也不过两天,可国防大学入学的武官子弟才上了四个月的学。
四个月的时间,一万四千余武官子弟跑了七千多,这让他这个皇帝情何以堪。
要不是还有近六千八百人留下,他恐怕已经没脸了。
想到这里,他回头看一眼跟着自己的朱高煦:“只是开学四个月就跑了这么多人,到来年二期入学的时候,不会只剩下两三千人吧?”
“儿臣也没想到会跑这么多,不过跑了也好,留着这群意志不坚定的人也无法毕业。”
朱高煦很是无奈,他原本预计到期末还能有七千人,现在看来虽然不至于像朱棣说的两三千,但估计也不会超过五千人。
这五千人,能在五年后毕业的人恐怕只有不到两成,剩下的要么留级,要么就退出。
不过他们要是能毕业,那担任一个百户绰绰有余,一千人就能带好十万人。
“按照你这么弄,剩下还没消息的一万六千多武官子弟恐怕明年连入学都不会来,直接选择平授散阶了。”
朱棣担心看着朱高煦,朱高煦却坦然道:“儿臣早就想过这件事了,因此已经给六军都督府下了教令。”
“明年正月开始,各地卫所可自行举荐十名军户入国防大学参学。”
“此外,天下武举也会更改难度,不再有武状元和武进士,只有武举人。”
“武举人不享受任何特权,只有入学国防大学的资格。”
“如此一来,儿臣估计民间与卫所合计能选出上万人。”
国防大学面向的从来不是武官子弟,而是整个六军都督府体系下的二百余万卫所子弟,以及整个天下有意参军的儒生。
大明共有内、外卫五百五十六个卫,每个卫举荐十人便是五千五百六十余人,加上民间武举人,每年万人入学都只是保守估计。
相比较本就抗拒入学的武官子弟,这上万有意向的学子,才是朱高煦需要的人才。
“你这么弄,若是真能弄出点什么,兴许能用在科举上。”
朱棣听完了朱高煦的奇思妙想,当即朝他表示肯定。
他没有压低声音,因为这件事情明年就会曝光,到时候只要庙堂上的那群人稍微注意些,而日后朝廷又有这方面的意思,那他们肯定不难猜到。
武举与国防大学的配套看上去有些颠倒,毕竟普通百姓没有参加武举的本钱。
不过眼下大明的军事资源不算多,不可能对民间投入太多,只能维持当下的条件。
等以后基础军事资源上去了,国防大学也肯定要在各省扎根。
这个体系一旦利用好,那每年必然会涌出不少有天赋的将领。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了徐辉祖他们:“四个月以来,可有表现显眼的武官子弟?”
“成山伯之子王通不错……”徐辉祖回答,这熟悉的名字也让朱棣高兴:“是他啊,前几日王真找我说过他,准备等他毕业后让他袭爵。”
“能得到你的夸赞,看样子这小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哈哈哈……”
朱棣爽朗笑着,可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煦却十分汗颜。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战死交趾,而后畏怯弃地的那个将领么,尽管他命长活到了景泰年间,期间还参与了北京保卫战,立下了战功,但这样的人放在大明开国将领之中,能力或许还不如徐达手下的一个淮西指挥使。
这样的人都能被单独提出来夸赞,这让朱高煦不敢想象这群武官子弟到底废材到了何种程度。
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朱高煦只能庆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壮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你们就好好培养,不过最后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朱棣吩咐了一句,随后便转身下了校台。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开始在孟善、陈亨、张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国防大学游走。
国防大学的建筑都是后世的现代建筑,以熟铁、混凝土浇筑而成,三所学院各有教学楼十栋,每栋占地二亩,高四层,有教室四十八间。
乘上大辂,而来仰望那一栋栋教学楼,朱棣不免抓了抓胡子:“这水泥是好东西,只可惜产量不高,不然可以让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也汇报道:“孙铖在辽东置办水泥场七十二处,儿臣也让亦失哈在各省置办水泥场各一处,南北直隶各十处。”
“如今这一百零三处水泥场早已开始运营,年产八万六千余吨。”
“吨?”朱棣对这新出的词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释道:“一吨为一千斤。”
“嗯,这么多水泥,你准备用往何处?”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还有水渠、河道、堤坝都需要它。”
“儿臣算过了,官道修三丈宽,厚三寸的话,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场还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只需要百年的时间,就能修建起串联各府县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诉说着自己的畅想,可朱棣却皱眉:“朝廷需要官道,这混凝土官道走起来也舒服,不过朝廷只需要几条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够。”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阳抵达全宁,自全宁抵达北京,北京至扬州……”
朱棣似乎是觊觎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询问,可私底下已经在脑中构筑了一条庞大的交通网。
他的想法就是能让军队以最快速度开拔进入各省,对于混凝土道路的用处,与秦驰道的观念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