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郑和他们也不只是做买卖,他们在当地指挥东国人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并将那些花费大力气从中东运来的耕牛送给了阿荼。
在赠送时,他们还展现了大明的农具,让耕牛犁开了土地,教导了他们如何灌溉、种植作物。
不得不说,王任帮他们寻找的新国都还可以,最少可以种植小麦。
郑和对他们的帮助,他们也看在眼里,渐渐地对成为大明藩属国也不那么抗拒了。
通过王任的翻译,郑和还承诺,如果当地遭受饥荒,那只要他们开口,大明一定会想办法带来粮食,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当然,这种话不过是客套话罢了,郑和并不觉得自己可以带着上百万石粮食渡过大明洋,将粮食运到东洲。
不过粮食虽然不行,可副食品却可以。
东国的新国都距离大明洋只有不到一百里,只需要开辟一条驿道,就可以尽量向大明洋发展。
以大明的捕捞手段,如果东国真的发生饥荒,那东洲宣慰司完全可以调用船只来捕鱼,一艘船就能解决数万人的副食问题。
除此之外,花生所产的油也将解决大部分问题,只要东国的谷物没有全部死绝,那大明能帮助东国的手段还真不少。
如果东国谷物死绝,那估计大明也自顾不暇了,毕竟气候是全球性的。
在这些承诺下,阿荼也渐渐与郑和走近,开始主动学习官话,方便日后向大明求助。
他们这么做并不奇怪,毕竟前任联盟才灭亡了几十年,而且原因就是饥荒。
只要大明能帮助东国渡过饥荒,那东国靠近大明就是利大于弊。
正因阿荼开明,因此双方关系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王任也和杨展抽空出使了北国,对于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北国来说,五千明军不是他们能招惹的存在,他们自然也接受了大明的条件,接受北国这个称呼,同时称臣纳贡,开展贸易。
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快就从四月转向七月,而这期间郑和也因为长时间没能等到陈瑄,率先一步率领四千明军和王任南下南国。
在他们走后半个多月,杨展常常往返于东洲城和东国都。
眼看着下东洋舰队久久没有出现,杨展不免担心舰队是否在海上遭遇了飓风。
好在他的担心是多余的,随着时间来到七月十七,当东洲城的钟声作响,还在睡梦中的杨展便立马起身,穿着中衣就跑向了城头。
东洲城已经被杨展带领一千多人不断加固,此刻的它有了几分城池的模样。
杨展跑出院子,在街上看到了奔跑向城头的将士们。
他也没有耽搁,率先跑上了丈高的城墙上,从一名将领手中抢过望远镜,向海平面看了过去。
“你……”
被抢的将领刚想骂,瞧见是自家国公,立马闭上了嘴。
杨展没有注意这些,只是在海上搜寻了片刻,便瞧见了远方的几艘船只。
“娘地,等了三个多月,总算等到你了!”
望着渐渐驶来的几艘船只,杨展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清楚这是东洋舰队的先锋船只。
它们既然出现,那就代表陈瑄离这里不远了。
他们的出现,也代表着这次下东西洋任务完成了一半。
“撞钟,让他们快些!”
留下这句话,杨展便高兴的走下了城墙,准备回去换好衣服,安静等着陈瑄他们到来。
他现在已经可以想到,等陈瑄上岸时老泪纵横的画面了……
第443章 未雨绸缪
“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第二种是……”六月尾巴,在陈瑄还未抵达东洲的时候,大明朝江宁中学理科第一级第三班的教室内,一名教习站在讲台上,面前摆着许多教学器材,而讲台下则是二十几名认真学习的学子。
坐在位置上,江淮认真做着笔记,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要考科举而选择文科,反而是选择了自己并不熟悉的理科。
他之所以选择理科,全因自己的兴趣爱好。
“叮叮叮——”
忽的,教室外传来了敲击铁皮的声音,台上的教习也连忙解释完自己所说内容,随后开口道:
“今天是最后一天,稍许你们的班教会过来宣布期末考的事情,江淮和郭绍你们来帮我搬一下器材。”
教习话音落下,江淮与教室角落的一名十五六岁少年郎便站了起来。
他们上前帮助教习收拾器材,将各类展示的器材抬起,跟随教习送往了器材室。
江淮走在前面,询问着教习道:“王教习,我能先领取下学期的教材吗?”
“这个恐怕不行。”抱着器材的王教习笑道:
“教材都是高年级传低年级,你们没有高年级,所以教材得到开学才会发放。”
“好,学生知道了。”江淮有些失落,他还想着趁暑假自学,却不想中学教材有这么多限制。
“教材限制也挺正常,毕竟这些教材里的知识都是财富,我听说当年有人想要盗卖小学教材,结果被抓到判处了死刑。”
走在后面,年纪比江淮小,身高却几乎和江淮差不多的郭绍开口打岔,王教习也点头道:
“是有这么一件事,所以中学教材才会控制的那么严格。”
三人边聊边说,很快走到了器材室,将各类物理器材放下后,王教习口头感谢了一声,江淮和郭绍也就走回了班级。
因为一个班级不过二十几个人,所以大家基本都相熟,更别提已经玩了一个学期了。
“江淮,你家里是云南的,这次放假估计回不去,准备怎么熬过这两個月?”
郭绍闲着无聊询问江淮,江淮摇摇头:“我准备先考试,等期末考结束,然后看学分再决定怎么过这两个月。”
“如果学分高,那我就在宿舍学习,如果学分不高,那我就去给人当辅教。”
辅教也就是私人家教,以江淮他们中学的履历,给小学当家教还是比较容易的,一天工价根据毕业成绩在四十到六十文不等。
江淮的小学毕业成绩是甲等,因此他去的话,估计是一天六十文。
不得不说,京城就连辅教的工钱都比在西江镇要高三四倍,江淮在西江镇时当辅教,哪怕年级第一的身份,一天也就十文。
来到京城,他感觉自己当辅教都能养活自己,甚至可以攒下不少钱。
“当辅教?”
郭绍愣了愣,由于学校不进行期中考,因此班级上的人都只能大概估计同学实力,不过在第三班里,江淮的学习实力是毫无疑问的全班第一。
这样的人,居然还担心学分不够,需要去当辅教赚钱,这让郭绍感到唏嘘。
“你要是真的当辅教,我有几个弟弟你可以教一下。”
想到自家几个表弟,郭绍说了两句,江淮闻言也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他。
江宁中学有自己的校服,那是绢布所制作的一身湖蓝色圆领袍。
江淮相貌清秀,穿上一身湖蓝色圆领袍也倒是有几分鲜衣怒马少年郎的感觉。
“若是如此,那就多谢了,具体的工价就看我成绩再给吧。”
江淮说罢,作揖表示感谢,郭绍则是摆摆手,反正他们也要找辅教,不如便宜你。
郭绍一边说一边示意江淮往回赶,等他们回到教室的时候,负责三班的班教习也走进了教室内。
三班班教是一个北方人,叫做赵淮,目光很锐利,学子们都有些惧怕他。
来到教室,他确定了所有人都到场后这才开口道:“期末考九场,明天上午两场,下午一场,持续三天最后一天最后一场考体育。”
“我知道你们不少人家中富裕,但学分能往高考还是往高考,它对你们毕业后的去向有帮助,这也是我这个学期来一直和你们交代的。”
“明日准备好各自的笔墨,明日上午辰时(7点)开考,别迟到。”
话音落下,赵淮转身离去,教室内的学子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众人熟练的给班级打扫干净,随后便各自走出教室,往宿舍走去。
路上郭绍找到了江淮,向他询问了一些不懂的题目,直到被人叫住,两人才停住脚步。
“郭绍,你去哪啊?”
由于年纪小,没有表字,因此在学校里直呼其名十分常见。
郭绍与江淮停下脚步,等郭绍转过头去,立马就看到了一名和他差不多高,脸却比他要稚嫩些的人。
瞧见他,郭绍立马就笑道:“这个是我表弟郭壑,我先去与他说事,稍许我再去宿舍找你聊题目。”
“好。”江淮没多想,转身便离开了。
郭绍瞧见他离开,当即一路小跑到了郭壑面前,陪笑道:“有事?”
今日是七曜日第一天的金曜日,周末后的第一天,因此郭绍笑着询问郭壑。
“我爹说,舅祖父七月初九回京,让我和你说一声。”
郭壑话音落下,郭绍立马点点头:“好,我知道了。”
面对郭壑,郭绍倒显得有些谦卑,而这也无可奈何。
对于四周人来说,郭壑只是郭壑,但对于郭绍来说,郭壑则是他表姑的孩子,当今天子的孙子,生活在东宫之中的皇长孙朱瞻壑。
他化郭家姓来中学学习,知道他身份的人有很多,但谁都不敢说出来。
毕竟之前朱瞻壑读小学三天就被爆出身份的事情还历历在目,郭绍还记得自家父亲和爷爷那些日子都愁眉苦脸的,看样子很不好过。
“对了,我刚才那个同学是我给圻哥儿他们找的辅教,我有预感他这次会考很高分。”
郭绍想起了江淮,不免对朱瞻壑介绍起来。
朱瞻壑闻言也点了点头,随后道:“到时候看成绩,如果成绩和人品都可以,那再安排给圻哥儿他们。”
话音落下,朱瞻壑便示意道:“既然说好了,我就先回去复习了,明天还得期末考呢。”
“行,我也走了。”郭绍点点头,与朱瞻壑告别离开了。
中学并不强制入学,因此各家子弟们几乎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入学,并且入学后退学者也不在少数。
能坚定读完一个学期的,多少都是有一些天赋和能力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那即便再有家室也不会送到中学来,而是应该送往军校。
当然,要是连军校都待不下去,那就只能在家做个纨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