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711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跟在朱高煦身后不远处的李失啧啧几声,李察也摸了摸短须:“殿下还是那个殿下,这甲胄穿在身上,还有这林子……我都感觉回渤海了。”

  李失与李察的话,代表了肇州左右二卫大部分兵卒此刻的想法。

  太子很好,但却属于天下人,唯有渤海郡王,只属于渤海。

  “爹,你现在还会打仗吗?”

  策马上前,朱瞻壑兴致勃勃的看着朱高煦,朱高煦却瞥了他一眼:“你觉得你能带多少兵?”

  “起码五百!”朱瞻壑抬了抬下巴,朱高煦闻言摇摇头:

  “你什么时候能将兵十万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与你一般大时,已经能将兵近数千了。”

  朱高煦抖动马缰,策马跟上了朱棣的脚步,把吃瘪的朱瞻壑甩在身后。

  亦失哈策马上前,轻笑道:“殿下领兵,便是陛下都不敢轻言取胜。”

  “我就是好奇问问……”朱瞻壑有些尴尬的揉了揉鼻子,接着笑道:

  “我爹既然那么能打,为何不带兵自己去打,我观古代御驾亲征的君王也不少,我爷爷也是如此,我爹为何不能。”

  在朱瞻壑看来,大明已经步入正轨,自家父亲若是想,那完全可以提兵找一个对手收拾。

  “殿下说过,为将者,敢战能战不言战,打来打去,死的都是百姓的儿子,除非必要。”

  亦失哈对朱瞻壑解释着,朱瞻壑却不以为意:“那我们打交趾呢?”

  “那是为了后世子孙。”亦失哈解释道:

  “给后世子孙打下宜居的地方,再留下足够的钱粮,把战争都在这代人打完,那后代就可以享福了。”

  “不过享福归享福,善战必亡忘战必危这个道理还是得记住的。”

  亦失哈说完,便也策马跟上了前方的队伍,朱瞻壑闻言皱了皱眉,但还是将这件事情记下了。

  距离他不远的朱瞻基也听到了这些话,深表认同。

  不多时,他们便已经深入林中,而燕山经过多年的禁止砍伐,已经能看到许多大腿粗的树木了,这些树木放在以前自然是看不见的。

  “这些树木长得好,如果从燕山到太行山,乃至河套的阴山都长出这样的树木,那河北之地也就不会遭遇沙尘暴了。”

  驻足树木前,朱高煦伸出手摸了摸这些厚实的树木,略带感叹的开口。

  身旁的亦失哈闻言点了点头,同时说道:“山西那边若是也下令禁止砍伐,树木涨势也应该会不错。”

  “不一定。”朱高煦摇摇头道:“砍伐树木,说到底还是贫穷所致,这些年河北的树木之所以长得那么好,除了禁令,主要就是朝廷扶持,而且砍伐树木遭惩罚后,很难找到工作所致。”

  “百姓担心找不到工作,因此不敢滥砍伐树木,至于更贫穷的,他们哪里还会管这些。”

  “砍树和偷铁轨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百姓贫穷才会铤而走险。”

  “若是百姓富裕,谁又会去偷铁轨,砍树木呢?”

  “我们要做的,是让天下百姓富裕起来,所以推动工业是必须要走的道路。”

  朱高煦一边在山林道路之中骑着赤驩慢悠悠走动,一边与身旁的亦失哈解释着。

  亦失哈闻言点了点头,同时也道:“说来惭愧,除了让百姓务工,奴婢还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让他们比现在富裕。”

  亦失哈这番话有些道理,毕竟大明现在还是农业社会,从纸面数据来看,大明朝似乎能做到人均耕地七亩多土地,但北方的七亩和南方的七亩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却很大。

  北京每亩地也不过产实粮二百斤,南方富硕之地却三百余斤乃至四百斤。

  南方每斤米二文,北方却三文。

  也就是说,南方粮价虽然便宜,但一亩地却能贩卖到手七八百文,而北方粮价虽然贵,但一亩地却最多六百文。

  一亩地差距不算大,可七亩地的差距就很大了。

  在气温骤降,粮食减产的这个时代,光靠小农经济,北方百姓是可不能比南方百姓富裕的,双方差距反而会不断拉大。

  北方想从农业赚钱,只能搞大农场,但大明并没有那么多大农场给北方百姓,所以他们只剩下了打工这一条路。

  事实证明,这条路确实不错,至少在过去十六年时间里,北方的工人数量从洪武年间的十二万骤增至如今的四十四万,比南方多出近十万人。

  四十四万北方工人,他们身后是数百万人,让他们富起来,就等于让他们身后的人富起来。

  只是这还不足以让朱高煦高兴,且不说整个北方如今有多少百姓,单说沿边近沙漠隔壁的百姓,那数量便不少于百万,而他们之中能获得工作的人并不多。

  大明当下生产力还没提升,交通也不算发达,不然朱高煦倒是真想雇佣这些百姓植树造林。

  “西北缺物资,东南缺银钱,唯有东北与西南和中原腹地还算均匀。”

  “这天下百姓想要过上好日子,还得我们持之以恒的继续发展才行。”

  留下一句评论,朱高煦便抖动马缰,跟上了消失的朱棣等人脚步。

  一行人狩猎至黄昏才返回营地,讨论着白日的围猎。这其中,表现最好的自然是朱棣与朱高煦,其次便是朱高燧、朱瞻基,最后是朱瞻壑。

  至于朱瞻坺则是年纪太小,只有七岁的他,今日在朱高炽走后不久也跟着返回营地了。

  今日的猎物被随军的御厨烹制,队伍之中捡来了许多枯枝,丢入几种驱虫的草药后,朱棣他们便纷纷脱了甲胄,在大帐面前吃喝了起来。

  黑熊的熊掌,以及黄羊、野鸡、水鸟等野味和许多野菜被端上桌。

  朱棣把朱高煦叫到身旁入座,对着篝火旁的朱瞻基与朱瞻壑说道:

  “这俩小子还是不错的,今日围猎,指挥手下有一套,虽然不能说将兵数万,但日后领兵万余还是不成问题的。”

  朱棣如此说着,朱高煦却轻笑道:“以国朝当下的实力,万余兵马,只要补给充沛,足够捣灭胡廷,南下灭国了。”

  朱高煦这话倒不是开玩笑,在历史上南洋各国正常发展一百多年后,依旧被装备火绳枪的数千欧洲各国殖民队伍打得抱头鼠窜,期间虽然也有国家能够反抗,但大部分都被直接统治。

  等他们好不容易装备火绳枪,欧洲人又开始使用燧发枪,一个个小国被灭,唯有中南半岛那几个国家因为国力雄厚而多撑了几百年,可结果依旧被欧洲殖民。

  当下装备燧发枪的一万明军,确实可以捣灭漠北任意一部,甚至南下灭亡暹罗、甘孛智、占城等国家。

  这些国家都是大明朝的藩属国,对于他们,朱高煦还是抱着贪多嚼不烂的心理,采取着文化和商品入侵的手段。

  如此一来,日后如果大明有人口和实力吞并它们,也能方便不少。

  如果没有心思吞并,那则是可以依托这些国家防备日后南亚出现什么强国。

  如此想着,朱高煦继续低头吃饭,而时间也一点点过去。

  几日的游猎很快结束,燕山植树的工程也让朱棣、朱高炽、朱瞻壑他们意识到了植树的好处。

  时间进入八月,朱瞻壑带着沐氏南下返回南京,朱高炽他们则是继续在北京居住,因为朱高煦看出朱棣有些舍不得他们,况且朱高炽的身体似乎因为无人压制而越来越差。

  对于大侄子他没什么感觉,但对于好大哥,他还是有些不舍的。

  正因如此,他也想让朱高炽多陪陪朱棣,说不定这就是父子二人最后的见面了。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明的东洋航道也开始不断完善,期间更是经停夏威夷群岛。

  组织东洋航道的郑峻将此地命名为檀香千户所,对当地的土人进行招抚,在岛上建设檀香港。

  此外,北洲宣慰司初具规模,其城以北洲城(旧金山)为主。

  过去两年朝廷流放了近三万人前往北洲,但抵达并活下来的只有不到两万人。

  尽管只有两万人,但这两万人却并不用自己亲自干活,因为北洲卫给他们装备了甲胄和兵器,加上这群人中也有知兵的流配官员,因此很快就将他们团结到一起。

  他们与北洲北部的土著爆发冲突,俘虏土著开垦耕地。

  这群曾经动不动就之乎者也的文官,如今成为了他们平日里最瞧不上的武夫,并且俘虏了大量土著。

  除了他们在俘虏土著,北洲卫也在俘虏那些朝他们进攻并吃人的土著。

  这些土著没有被北洲卫派去开垦耕地,而是被派去北洲城附近的河流中淘金。

  超高的死亡率,让户部暂停了对北洲迁徙百姓的想法,刑部倒是乐意将人发配到北洲。

  至永乐十六年腊月,随着两京十四布政司及六军都督府、宣慰司的文册进行汇总,大明的财政情况毫无疑问得到了极大的跃进。

  “东洲宣慰司的金银矿贸易量倒是让我有些吃惊。”

  坐在春和殿内,朱高煦看着市舶司上注明的东洲贸易量,不免咋舌几分。

  【黄金五万二千六百五十二两三钱二分、白银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两三钱七分,铜锭二百一十六万四千三百零五斤】

  “这些相加,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贯了,这还只是开始。”

  朱高煦啧啧几声,坐在他面前的夏原吉与郭资则是作揖道:

  “按照东洲宣慰使王任的奏疏,明年的开采量应该能增加四成,五年左右当地的矿藏就能保持每年七百万贯的贸易输入。”

  “这样大的利润,臣建议将东洲城设为东洲府,派遣知府及兵马司前往。”

  夏原吉与郭资可不会放过五年后能年入七百万贯的金银铜矿,另外他也觉得王任治理南国的手段过于粗糙,因此需要派遣知府去对南国进行治理。

  对于他们的想法,朱高煦十分高兴,但对于派遣知府去当地,朱高煦却担心这所谓的知府会在日后给大明弄出麻烦。

  思虑再三,朱高煦还是决定派遣知府,将当地的金银铜矿产量给提高。

  即便这知府日后带着南国百姓造反,但大明只要能获得足够多的利润,就绝对不可能放弃南国这个聚宝盆。

  南国治理的越好,开采的金银越多,大明就越不会放弃这里。

  “按照你们所说,派遣官员前往吧,不过你们现在有人选了吗?”

  朱高煦询问二人,夏原吉闻言作揖道:“臣等准备从明岁的科举中选择。”

  “嗯,你们看着办吧。”朱高煦颔首应下,随后拿起另一本文册翻阅。

  这本文册记载的是大明的官营工厂生产情况,例如铁料七万吨,水泥五十七万吨,煤炭一千九百余万吨,纺织一千四百三十二万匹,土化肥五十二万吨,火药……

  大明现有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值,朱高煦时而点头,时而摇头,让夏原吉和郭资心悬到了嗓子眼。

  不多时,朱高煦合上了文册,这才开口道:

  “铁料、水泥、煤炭和土化肥的产量都得到了提升,不过这其中除了煤炭的增长速度令我满意外,其它的增长速度却令我不是那么满意。”

  朱高煦话音落下,夏原吉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道:“殿下,各类工业产出,如果是在铁路沿边还好,可以直接运抵作用在工地上,可若是距离遥远,那即便生产出来,也难以运出进入市场。”

  “就拿煤炭来说,过去一年,朝廷煤炭产出虽然增加,可能走进百姓家的并不多,大量煤炭生产出来后,都囤积在煤场,无法消化。”

  “这种情况下,若是继续开采煤矿,那无疑就是在消耗国库。”

  “臣以为,必须要等西北铁路连接各地煤矿场,再一点点的增加产量。”

  夏原吉想要稳扎稳打,但朱高煦很清楚,一旦铁路开通,那以大明现在的产量,根本解决不了大明需要面对的问题。

  “稳扎稳打是对的,可两京铁路一旦修通,江南急需的便是煤炭。”

  “不提江南全境,光南京城来说,拿去年上元与江宁记载的数据来说,全年运入城内的木柴高达八十万吨,而南京去年仅有五十多万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7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11/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