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咴…咴……”清晨,当雾气褪去,一辆驴车自大教场内驶出,而车上坐着的便是换了身黑色短褐的朱高煦和杨展。

  杨展在前驾车,朱高煦坐在驴车上,看着不断倒退的大教场,心里对十几里外的镇子多了些好奇。

  嘴笨的王瑄被留在了院里,因为今天魏国公府要送来东西,得有人看家。

  坐在摇晃的驴车上,朱高煦看了一眼那头瘦驴,不免问道:

  “民间牛肉价既然那么贱,那牛价便宜否?”

  “这得看牛。”杨展一边熟练驾车,一边回答道:

  “昨日我和王瑄没去看,但之前在松江府时,我记得一头黄牛也就七两,犁牛贵些,须十两才能购得。”

  “那马呢?”朱高煦有些好奇,但杨展却犯难道:

  “这我不知,得殿下您等会自己看,况且也不一定有,如今天下缺马,价格难定。”

  “缺马?咱们缺马吗?”朱高煦疑惑反问,但杨展却跟见了鬼一样的回头道:

  “缺啊,我在松江府时就没见过有几个人能骑马,到了南京也是骑驴偏多,只有入了大教场,才见了如此多的马匹。”

  “我记得洪武二十一年楚王殿下征云南阿鲁秃建功,陛下特赐了秦马三十匹,结果诸藩王都羡慕的紧。”

  杨展的话让朱高煦对大明的马匹情况有了个了解,但他却疑惑问道:

  “楚王要那么多马作甚,他封地在武昌,应该也没有什么外敌吧?”

  “武昌附近自然没有,但长江以南,湘江以西便都是诸蛮和山寇。”杨展解释着,同时也提出他记得的几场藩王剿匪事迹:

  “我记得前年,楚、湘等殿下均领兵平湖广西南的山寇诸蛮,杀了不少蛮子。”

  “不过倒也正常,眼下长江以南、湘江以西,广州西去皆以土蛮居多,朝廷虽然迁移了不少人,但听闻当地十蛮二汉,穷苦的紧。”

  杨展给朱高煦讲述了大明在西南的局势情况,总的来说自汉以后,汉人在西南的聚集地就少的可怜。

  到了晚唐,西南汉人又经历大规模的战乱。

  到了宋代,尽管汉人在当地的数量稍微变多了些,但此后蒙元入关,大量汉人又死于战乱。

  等朱元璋收复天下及云南等地时,西南汉人数量少的可怜,这才有了迁移大量百姓前往西南之举。

  但即便如此,如后世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及四川成都以南,广东广州以西均以少民居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会在武昌、荆州、昆明、成都等地设置藩王驻守。

  在洪武年间,除了周王朱橚外,其余藩王都有着需要防备的对象,哪怕是山东的齐王、鲁王也需要防备倭寇,保护勾连南北的运河。

  在杨展口中,大明朝除了福建、浙江、江西、南直隶及山东、山西、河南、北平外,其余诸省基本都是胡汉杂居,并且胡人数量不少的动乱省份。

  陕西北部有内迁的蒙古人,西边有吐蕃人和羌人,河西走廊还基本都是色目人和绿化蒙古人。

  四川成都以南基本都是彝人,云南和湖广、广西、广东情况则是更为复杂。

  至于辽东,那除了军户便没有汉人,均是高丽人、蒙古人和女真人。

  能被大明视为基本盘的,也就南京、北平及闽浙、江西、山东、山西这一京六省了,甚至河南内部的归化蒙古人也十分不安分。

  这么看来,朱元璋要治理这样的一个帝国,确实需要很大的精力和魄力。

  坐在车上的朱高煦不免佩服起了老朱,但同时他又想到了朱允炆。就自己那个好大兄的削藩手段,如果没有一个强人站出来,那大明的未来还真是很难说。

  这么想着,朱高煦心里不免增加了几分紧迫感,对于研读兵书,学习兵法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殿下您休息会,还有七八里地,估计还要半个时辰。”

  杨展交代着,同时也熟练驾驭驴车在土路上躲避那些坑洼的地方。

  顺着他的话,朱高煦也渡过了无聊的半个时辰。

  直到辰时,二人才瞧见了田野之中冒出一点建筑,随后建筑不断放大,一个集镇出现在了二人眼前。

  这镇子叫大树营,是外城南部方圆二十余里唯二的集镇。

  朱高煦和杨展到了镇口,向守在这里的军户出示了军牌,随后就牵着驴车进了镇里。

  明代的江南集镇,大多都依附着一条条河流,而大树营也毫无疑问。

  其实朱高煦对大树营这个镇子的名字很感兴趣,因为他后世去过云南旅游,但这三个字在当地却是一个值得寻味的地名。

  不曾想来到了明代南京城,他居然能见到一个把这三个字当做镇名的地方。

  他在镇内走动,镇内土地基本都是夯实的土路,土路两侧则是一排排木瓦房及搭上茅草铺摆摊的脚商。

  明初朝廷规定百姓只能穿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色,而男女衣服不得用金绣,也不可用锦绮、纻丝、绫罗等材料,只许用绸、绢、素纱、布。

  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又下令,庶民不许穿靴,只能穿鞋。

  不过对于百姓婚嫁,朱元璋倒是比较宽容,规定庶人婚嫁时,可以穿九品的冠服。

  另外,百姓平时不能用冠,只可戴政府规定的四方平定巾、巾帼或网巾。

  至于商贾,朱元璋视商贾为下等,这在服饰制度中也有体现。

  如农民之家尚且允许穿绸、纱、绢、布,但商贾之人却只许穿绢、布,而不许穿用绸、纱。

  除此之外,他还明确规定,如果农民之家有—人为商贾,就不许家人穿绸、纱两种材质的衣服。

  这些知识,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朱高煦来说并不陌生,因此他也觉得朱元璋管的太多太杂。

  不过当他来到这个时代他才发现,朱元璋的那些规定,对于真正的普通百姓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存在约束的地方。

  如眼下的大树营内,来往贩卖物资的百姓大多头戴皂布巾,身穿青布棉袄、布裤、白布袜、青布鞋。

  诸如锦绮、纻丝、绫罗等材料的服饰及长靴,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穿得起的东西。

  甚至如朱元璋规定可以穿的绸、纱、绢,四方平定巾、巾帼或网巾等东西,也不是这个时代百姓能穿戴得上的存在。

  “果然耳听不如眼见……”

  朱高煦感叹着,但同时又唏嘘道:“恐怕也就我能瞧见这一幕了。”

第13章 大树营内

  “新鲜的白菜、茄子!”“小鸡仔,一文带走一只,养三个月就能卖二十几文咧!”

  “看家护院的小黑狗,二十文带走!”

  “家禽售出,健康肉肥美咧……”

  大树营内,朱高煦和杨展牵着驴车闲逛,同时也买了不少东西。

  对于杨展来说,这一切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但对于朱高煦来说,他算是进一步了解了这个时代百姓的生活。

  夯实的土地两侧是草席上摆放好的瓜果,不远处的朝廷肉铺内则是挂着一条条鲜红的肉条。

  来往行人虽然穿着布衣布鞋,但穿着十分得体,头发也经过漱洗后用布巾束缚。

  偶尔有人牵着牛驴家犬贩卖,朱高煦也会上去问价。

  如杨展所说的一样,一头黄牛的价格在七两左右,而所谓犁牛则是水牛,价格略高,在八两六钱左右。

  尽管结账时,百姓大多都使用铜钱,但从他们用“两”作为单位来看,白银已经逐渐作为货币在民间流通了。

  百姓们之所以不使用,无非是碍于朝廷禁令罢了。

  期间,朱高煦也能听到一些脚商讨论说没有白银做货币,使得生活不方便。

  对此,朱高煦没有办法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苛责朱元璋,因为他来自后世,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来了解朱元璋面对的局面。

  尽管后世的国家在世界白银储量很高,但那是因为后世有内蒙、新疆及东北地区。

  刨除这些地方,眼下的大明拥有易开采银矿的省份不算多。

  白银在历朝历代都有,却没有成为货币流通,最重要原因就是数量太少,难以形成流通的货币。

  在朱高煦的认知中,这一情况的改变也是因为明代钞法败坏所致。

  从成化年间开始,由于钞法败坏到了极致,因此朝廷开始重视银矿开采。

  加上此时云南因为历代皇帝近百年的不断移民,因此当地得到了极大的开发,而云南也开始成为白银的主要产地,每年可向明朝上交银课十余万两。

  按照明代银课抽三成的比例,云南一省每年的白银产量就可以达到四十余万两及以上。

  加上江西、南直隶、广东等地的银矿不断开采,明朝每年开采出的白银数量不下百万两,极大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当然,更为重要的白银来源还是明中叶解除禁海后,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

  在东西方贸易航线高峰时,美洲白银每年可流入大明一二百万两。

  期间,日本由于发现了此时世界上最大的石见银矿,因此每年可流入大明二百多万两。

  大量白银的涌入保证了明朝货币的稳定发行和流通,同时让白银彻底完成货币化。

  朱元璋不可能知道大明日后会流入大量白银,也不可能知道,眼下最容易开采的银矿就在大海对面的日本鸟取。

  他不知道,但朱高煦知道。

  “如果我能开发石见银矿,恐怕能提前推动白银货币化,而且还能用白银回收宝钞来稳定宝钞,恢复朝廷信誉,不致继续通货膨胀……”

  朱高煦看着使用沉重铜钱交易的百姓,脑中升起了这样的想法。

  石见银矿加上佐渡岛上的金银矿,只要利用得当,每年能为大明提供数百万两白银和上万两黄金。

  大明都不需要前往美洲,就能解决眼下的钱荒和经济问题。

  只可惜,朱高煦虽然知道这些,但眼下的他却无力改变这样的局面。

  他并不相信自己的那位爷爷会相信自己的话,毕竟自己在他心中的份量太轻了。哪怕是自家老爹朱棣开口,估计朱元璋也不会理会。

  自家那位爷爷,眼下的重心全放在了如何防止藩王和勋贵作乱,维护大明正统传承上。

  朱高煦沉思片刻,直到杨展将他们所需的所有物资尽数买完,他们才坐上了驴车打道回府。

  “幸好没下雨,不然今日身上恐怕满是泥土了。”

  坐在车头,杨展自顾自的打趣,而朱高煦闻言也想到了那夯土地被雨水浸透后的场景。

  想到那样的场景,朱高煦摇了摇头:“这里终归是十四世纪,不是后世……”

  朱高煦明白,自己得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摆正不了,那不管是世子位还是太子位,亦或者以后的皇帝位,都不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权力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我若是没有绝对的权力,那即便想法再怎么对,也还是得看旁人脸色……”朱高煦暗自作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