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518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蔡元培说:“我在教育部下发的法令中,已经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占比不得少于预算总额15%;地方则要更高。但具体能施行到什么水平,我自己都没有多少把握。”

  李谕作为穿越者,知道蔡元培的愿景在民国基本无法实现,和很多命令一样,都执行不下去,仅仅流于纸面。

  “义务教育花费非常大,只能政府推动。”李谕说。

  张謇听后笑道:“蔡部长现在可是南京政府里最穷的一个,连办公地点都没有。”

  李谕尴尬道:“教育部连办公地点都没有?”

  蔡元培说:“我向孙先生要过,他说‘此须汝自行寻觅,我不能管也’。若不是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马相伯先生借了三间屋子,我只能像个算命先生一样在大街上支棚子。”

  张謇说:“我记得鹤卿还是自己坐着人力车去孙先生那儿领了教育部的大印。他的教育部加起来一共三十个人,包括鹤卿在内,每人的薪水都是每月30元,是临时政府里最精简、开销最少的一个部。”

  蔡元培的理念一直带到了此后的北京教育部。

  “万事开头难,”李谕说,“蔡部长,在下有个请求。”

  蔡元培说:“疏才太见外了,还‘请求’?你直接建议就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肯定会办。”

  “很简单,只要有大印,能发布命令就足够,”李谕说,“我在上海的大学各方面都准备妥当了,立马就可以开办,希望教育部颁发一道《大学令》,准许我们这些民间人士兴办大学。”

  蔡元培轻松道:“原来只是发个命令,那就好说了!我教育部现在唯独还不缺的只剩纸和笔。”

  历史上,这道《大学令》要年底才出台。也正是蔡元培的《大学令》,鼓舞了一大批高校出现。

  谈话间,赵凤昌收到了一封电报,看后对张謇说:“季直兄按照两边的意见拟好《大清皇帝退位诏书》了吗?”

  张謇说:“基本拟好,南京已没有意见,可以发给袁世凯。只是南京方面建议把名字改一改,清室立马消亡,谈不上‘大不大’,干脆不叫‘大清皇帝’,直接称为清帝。”

  赵凤昌点点头:“没有问题。”

  张謇又说:“为了再给清室找补回一点颜面,南京方面认为可把‘退位’二字改成‘逊位’。逊位有主动让出之意,好听一些。”

  赵凤昌说:“想得很周全。”

  就像此前提的,现在能找出一个南北双方都接受又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同时文采足够好的,貌似只有张謇。

  所以拟定清帝退位诏书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身上。

  身为前清状元,张謇写清帝的退位诏书,心中还是挺感慨的。

  但不管怎么说,不流血就可以完成革命,是他们做梦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虽然辛亥没有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以后该流的血还是得流,但推翻帝制这一条就足以封神。

  赵凤昌立刻安排人发出了电文。

  清帝退位诏书字数不多,只有三百多字。

  虽然看名字,诏书应该出自宫廷,不过隆裕太后早就没了权力,诏书全文都是在南北双方商定后,由张謇代笔写出,清廷作为待宰羔羊,一点都没参与。

  短归短,这封诏书每个字都很重要,尤其最后一句:“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绝对是全篇精华所在。

  这句话一下就把格局彻底打开了,不仅采纳了孙先生的五族共和理念,同时要求维系领土完整,对今后绝对是纲领级的指导,意义非凡。

民国风云

第五百一十三章 鹿散于野

  清帝的退位几乎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朝代过渡。

  腊月二十五,距离过年还有一周时,根本没给爱新觉罗家过年的机会,隆裕太后不得不借宣统皇帝溥仪的名义发表了《清帝退位诏书》。

  诏书是在养心殿发出,这座从雍正时代就开始作为帝王起居办公的宫殿,终究见证了大清的覆灭。

  最后一次举行的朝见,来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外交大臣胡惟德。

  自从上次被良弼搞了一次暗杀,袁世凯就再也没有进过紫禁城,都是派自己亲信代他入朝。

  拿到诏书后,袁世凯立刻抄送东交民巷各大使馆,并通电全国。

  在一片喜庆中,清朝的龙旗降下,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升起,清王朝就此结束,延续数千年的帝制覆亡。

  客观讲,虽然相当大比例的人都不喜欢清朝——毕竟清朝的许多遗留问题还在影响着100年后的中国,但在清朝的最后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一个王朝应有的潇洒与智慧。

  它的开始充满血腥与杀戮,甚至结束时也让国家饱受耻辱。

  但对于它的消亡,还是选择以温情和敬意去看待一个王朝的消失吧。

  因为不管怎么说,这是数十年革命运动下最好的结果。

  京城的百姓对清帝退位的反应非常自然,估计是这些年见惯了大风浪,——往前推十年,慈禧还被八国联军赶出过京城哪。

  至于广大农民,知道这件事就滞后很多了,记得《白鹿原》中有过描述,老百姓听说皇帝退位,先是象征性地哭了两声,表示对祖宗尊敬。然后马上回头打听新的朝代和年号,问问以后皇粮交给谁。清楚之后就互相比谁先剪辫子,因为头上的小辫子早已习惯,一下子剪掉很不适应,都在较劲。

  ……

  上海,福州路一间茶馆,百姓像往常一样喝茶、聊天。

  “听说了吗,皇上退位了。”

  “你才知道?我的一个亲戚在英国人的报社当差,早就给我说了。”

  “英国人的报社消息这么灵通?”

  “还不是因为袁世凯给他们说的,要是没有各国大使馆默许,他袁世凯个小赤佬能干出这种事?”

  “嘘!你怎么敢说袁世凯是小赤佬!”

  “我为啥不能说?革命他出一份力了?现在还想做新朝廷的头头!我们上海刚从武昌手里夺来统领地位,迫不得已让给南京,现在他袁世凯坐享其成,又要在京城继位,以后更不拿我们当回事。”

  “怎么会!我听说南京马上派人去迎袁世凯南下。”

  “我看他还是别来,要是再把江浙弄成他北洋的势力,更不好办。”

  “嗨!你们可别吹了,啥时候你要是能当个江苏都督,再骂袁世凯不迟!”

  “我才不当!要我去都不去!”

  “你就是嘴上厉害!”

  ……

  李谕喝了一口茶,看到张謇进了门。

  “疏才,我来晚了,最近风云聚变,不得安生。”张謇说。

  李谕说:“我接到季直兄的消息,立刻过来等着,还给你要了一壶上好的龙井茶。”

  张謇似乎经常来这间茶馆,看看左右说:“我们去他们的内室,清净。”

  内室的设计优雅很多,有宋代的古朴感觉。

  李谕坐下说:“季直兄作为实业总长,怎么总往上海跑。”

  张謇说:“我已递交了辞呈。”

  “递交辞呈?”李谕疑惑道,“为什么?”

  “难以共事!孙文对中国四五千年之疆域、习俗、施政不尽了彻,又对各国政治风俗之源流未加以融会贯通,”张謇叹道,然后以有些不满的口吻说,“与孙谈政策,未知涯畔。”

  李谕说:“孙先生是革命者,多年避于海外,以精神领袖之身份回国,刚开始自然无法完全容纳进来,但毕竟咱们是改朝换代,很多东西要用新的,再加上有这么多具体的部门,大家商量着来不就是。”

  张謇说:“我也想商量,但他们执意以汉冶萍公司向日本抵押借款,这一条我绝对不能同意。作为实业总长,我只能辞职。”

  汉冶萍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与萍乡煤矿联合组建而成,是个超级大的煤炭钢铁复合企业。

  汉冶萍公司作为目前整个亚洲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在多年的生产后,出产的钢材质量比日本产品更好,日本造铁路也需购买汉冶萍的钢材。

  钢铁产业是工业强国的重要一环,日本人对汉冶萍公司早就垂涎欲滴。

  更由于它是优质资产,被多次用于抵押借款。

  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财政就处于山穷水尽的窘迫境地,孙文、黄兴等人被迫以汉冶萍公司向日本再次进行一次高达1500万日元的抵押借款。

  不用想,肯定不是啥好事。

  李谕问道:“是向哪个日本财团借款?”

  张謇说:“一个月前,宋教仁与陈其美通过黑龙会的内田良平,向日本三井会社借了30万,这次应当还是要向三井借钱。”

  李谕说:“日本人狼子野心,内心想法必然是想控制汉冶萍公司。”

  张謇搞了多年实业,同样看出了背后可怕,“所以我坚决不同意以汉冶萍公司为抵押物,后患无穷。此事太炎先生也获知了,他发电报指责了孙与黄。不过孙先生对他解释说,先生等盖未知南京军队之现状也。每日到陆军部取饷者数十起。军事用票非不可行,而现金太少,无以转换,虽强迫市人,亦复无益。”

  目前章太炎被袁世凯委任为高级顾问,派去东三省搞实业去了。

  不仅张謇和章太炎不同意,社会上反对以汉冶萍公司作抵押的人太多了。

  此后,汉冶萍公司慢慢被日资渗透并且控制,日本通过汉冶萍公司获得了大量军国扩张所需的煤铁资源。

  让小鬼子舒服,是李谕最不舒服的事,必须得管。

  日本对汉冶萍公司做了资产评估,结论是仅仅3000万日元,鬼才信啊。

  李谕说:“汉冶萍公司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日本人对其的估价却只考虑了鸡的价值,心眼太坏。”

  “是啊!煤铁对国家何其重要,就连前清旧官盛宣怀都明白不能让日资渗透进汉冶萍,”张謇说,“一国之权犹鹿也,失而散于野则无主,众人皆得而有之,而逐之,而争以剧。”

  张謇的话相当痛心疾首。

  清朝的覆灭意味着原有政治中心的泯灭,张謇不愿出现秦朝灭亡时“鹿散于野”的情况。

  中国这么大,就像一大群鹿,汉冶萍这些重要的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只鹿。

  李谕想了想说:“我可以设法进行借款,而且不以汉冶萍公司为抵押。”

  张謇高兴道:“与疏才这样的聪明人说话真是轻松!我找你就是想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毕竟现在放眼全国,能在洋人地盘把产业做那么大的,只有你。”

  李谕说:“借钱无需找日本人。我通过这两年的运作,已经同德国实业部的实权人物瓦尔特·拉特瑙部长建立关系,他同意进行高额借款,我已经争取到4000万马克,差不多相当于2000万日元,换算成银子也有500万两。我可以居中斡旋,再借至少4000万马克。”

  张謇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这么多钱一下就解决了大问题!但南京临时政府的事,不能以你的公司作抵押吧?”

  李谕说:“可以用马上在上海兴办的数家新企业为抵押物,比如德国出一半钱的药厂。或者直接采用金融手段,这些款项我不出面,仅仅作为担保人,债券反正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消化。”

  张謇思路同样清晰:“现在南京政府愁的正是没人敢接债券,如果能把政治上的事化成商业上的交易,就再好不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5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8/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