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580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埃菲尔高兴道:“这样我就放心了。”

  李谕问:“先生也不希望它被拆除?”

  埃菲尔说:“每个作品都像我的孩子,眼睁睁看着它被拆掉的感觉肯定不好。”

  “我明白您的心情。”李谕说,然后又问起了风洞相关的事情。

  埃菲尔打包票道:“后续详细的数据我会整理好一份再送给先生。”

  李谕说:“这次真的多谢了!”

  晚上李谕请埃菲尔用餐时,他又叫来了另一个老者——加利埃尼。

  这位一战初期指挥法军赢得关键的马恩河战役胜利的老将军,其实已经准备退休,趁着现在仍在职赶紧发挥一点光与热。

  “李谕先生,我们想要采购一批高功率无线电设备,”加利埃尼说,“这件事想必我的朋友埃菲尔先生已经告诉了你。”

  李谕说:“是的,将军,设备用常规的民用合同采购即可,至于贵方怎么用,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加利埃尼说:“先生果然是个聪明人。德国自恃拥有最好的技术,可我们也不会示弱,尤其不会让德国人的速胜计划得逞。”

  李谕心想,原来你们啥都知道。

  一战不是骤然打响,萨拉热窝只是个导火索而已,真实原因就是大家都想打,而且已经备战多年。

  早在1906年,德军统帅施里芬就制定了施里芬计划,简单说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借道比利时,在六周之内攻克法国;趁着这段时间俄国无法集结兵力,消灭法国后再把大军调到东边。

  这么做很好理解:因为德国的后勤供应不了两百万兵力长期作战,大军三个月就可以吃光政府全部预算,六个月打光所有的战略储备。

  因此闪电战是德国唯一的出路。

  不过各位更要关注的是,施里芬计划在欧洲不是秘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德国的最大敌人法国早就有所提防。

  自从1871年普法战争耻辱性地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后,法国就失去了孚日山脉这道天然屏障,不得不斥巨资修建混凝土防线,包括四座坚固的要塞:贝尔福、厄比纳尔、图勒和凡尔登。

  但就像后来二战的马其诺防线一样,意义不是抵挡德军,而是逼着德国绕行北边。

  德法边境的北部是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三个低地国家,它们对英国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一直被英国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动这三国就是动英国。

  所以法国就是放着这条路让德国走,从而逼得英国下场。

  当然比利时也不傻,不能任由别人把自己当牺牲品,于是也修了坚固的要塞,比如著名的列日要塞。

  李谕随口提醒道:“将军是否考虑购置各种无线电设备,不仅仅我这一家的。”

  加利埃尼说:“自然如此,我们会购进市面上所有型号的无线电设备,包括德国的产品。”

  只能说加利埃尼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历史上确实如此,一战时期法军在通信领域有一点小小的优势。

  不过这点优势不足以改变法军在理念上的巨大劣势。

  法军的战术理念之落后得令人发指,竟然认为精神的作用超过装备,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法军保留了大量旧时代的战争传统,比如颜色鲜艳的红蓝制服、军乐队、冷兵器化的骑兵,还有密集冲锋。

  唯独没有考虑重机枪和火炮的作用,简直就是送死战术。

  而大量出现的伤员导致法军不断征兵,在短短几年中就葬送了一代青年。

  加利埃尼倒是挺喜欢新鲜事物,甚至还组建了由600辆出租车组成的运输队,负责往前线拉人。

  但法军的高层不是很统一,加利埃尼曾经与霞飞竞争法军总司令,不过由于年老多病,加利埃尼输给了霞飞。

  一战打响,加利埃尼被重新启用时,他与霞飞仍旧有非常多的矛盾。

  李谕反正不掺和军政上的事,他们要买就买,自己只当作民用商品售卖。而且以一战的情况看,技术上的一点优势不会形成决定性的胜势。

  德国的技术确实强,但法国英国也没弱太多,而且英国还能利用海军优势封锁德国的进出口,相比较而言,协约国的胜面不小。

第五百六十七章 水星的进动

  离开巴黎,李谕先前往斯德哥尔摩领了奖。

  虽然获奖理由对于李谕来说不算最突出的成果,但两获诺奖已经相当罕见,此前仅居里夫人做到。

  国内报道后必然群情振奋,愿意投身科学的青年才俊将越来越多,这是李谕最希望看到的。

  而李谕在科学界的威望更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诺奖的宴会结束后,李谕便前往柏林看望普朗克与爱因斯坦两尊大神。

  普朗克在自己的别墅会见了李谕,同在的还有爱因斯坦以及弗里茨·哈伯。

  这三位都是诺奖获得者。

  “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普朗克端着红酒迎接李谕,“也恭喜你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同样祝贺道:“非常令人惊叹的成就。”

  李谕笑道:“诺奖对诸位来说都是囊中之物,逃不掉的。”

  爱因斯坦给李谕介绍了弗里茨·哈伯:“哈伯先生是我的朋友,一位非常优秀的化学家,他成功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了氨,为氮肥工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支持。”

  李谕同他握手道:“你好,哈伯先生。”

  哈伯说:“很荣幸遇见你,院士先生。”

  弗里茨·哈伯已经四十多岁,是个秃顶,个子不高,但衣冠楚楚。

  哈伯是犹太人,不过他一直竭力使自己同化到德国人中,甚至改变了信仰,受了洗,衣着举止都发生了改变,并戴上了一副典型普鲁士人风格的夹鼻眼镜。

  哈伯的科研实力很强,如今是普鲁士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地位不低。

  值得说明,哈伯是另一个典型的“天使与魔鬼”化身。

  合成氨的技术自然可以用于化肥工业,解决上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但德国同样可以用合成氨技术生产炸弹。

  更为人诟病的是,一战时期哈伯亲自指挥了大型化学武器进攻,他在战场投放了180吨氯气,导致了差不多5000名英法联军的阵亡。

  哈伯此后又制造了很多其他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刚问世就认定为极端不人道,哈伯的所作所为最终让他众叛亲离。

  他的妻子为此自杀,爱因斯坦也与他决裂,称他为“科学界败类,丧心病狂的走狗”。

  但哈伯还是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仅颁发了物理学奖与化学奖)。

  按道理,诺贝尔的几大自然科学类奖项不像和平奖与文学奖那样,很容易被不相干因素干扰。物理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历来很少受到异议,但哈伯的获奖却招致了非常大的反对。

  英国的权威期刊《自然》发表评论文章进行抨击:“哈伯将其聪明用到了战争和杀人方面……这永远是人类的耻辱,德国人的耻辱”。

  美国的《纽约时报》言辞更加激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殊荣授予了战争罪犯和放毒者。”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哈伯很想融入德国,但当小胡子希特勒上台后,开始迫害犹太人,哈伯也没有逃过魔爪,被迫远走他乡,于1934年病逝于瑞士。

  不胜唏嘘。

  普朗克对李谕说:“刚才爱因斯坦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项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要证明重力可以扭曲光线。天哪,这个说法简直比我当年的那句‘能量是不连续的’还要离经叛道!”

  李谕说:“爱因斯坦先生考虑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一定是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吧?”

  爱因斯坦笑道:“果然是同时精通数理以及天文学的李谕院士,你猜对了。”

  哈伯是搞化学的,问道:“水星怎么了?”

  爱因斯坦说:“自从牛顿时代以来,人们对水星轨道的微小移动一直得不到解释,近日点是行星椭圆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人们注意到,水星近日点的移动,要比牛顿定律计算出的结果略大一些,大约每世纪都要快43弧秒。”

  哈伯问道:“此前学界是怎么解释的?”

  李谕接上话:“过去天文学家怀疑水星轨道内部可能还有一颗行星,对水星轨道形成了摄动,就像早些时候发现海王星一样;天文学家甚至给它起了名字,叫做‘火神星’。可经过多年的天文观测,水星轨道内部并不存在行星。”

  哈伯继续问道:“那么爱因斯坦先生想要怎么解释?”

  爱因斯坦在桌子上拿出一张纸,在中间抠了一个大洞,然后又用笔尖在大洞周围扎了一些小眼。接着他拉上窗帘,让光线变暗,把纸放在窗帘前:“中间的洞是太阳,四周是星星,你现在可以看见星星吗?”

  哈伯摇了摇头:“看不见,太亮了。”

  爱因斯坦把手伸到纸的后方,挡住大洞,四周的小眼便能目测到透进了亮光,他解释说:“日食期间,只要选好观测位置,就能够拍下白天星星的照片。再与夜间的位置进行对比,就可以证明重力扭曲了光线。因为白天能看到挡在太阳后面、本来不应看到的星星。”

  哈伯赞道:“天才的想法!”

  李谕说:“下一次日食就在明年八月份,最佳观测地点在克里米亚,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哈伯讶道:“克里米亚?俄国人的地盘?”

  爱因斯坦说:“是的。”

  哈伯说:“恐怕需要外交上的帮助了,这不仅仅是一次科学考察。”

  爱因斯坦看向普朗克:“需要先在普鲁士科学院中获得许可。”

  普朗克说:“我会帮你争取,不过你要拿出准确可靠的计算稿,才能说动他们。”

  爱因斯坦拍了拍李谕的肩膀:“我们会搞定的。”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确实可以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是一次非常漂亮的证明。

  不过历史上,爱因斯坦这次的计算其实出错了,他得出的结果是18弧秒,甚至不到正确值的一半。

  李谕自然可以帮他矫正。

  两人随即共同完成了文章。

  ——由于是李谕与爱因斯坦协作完成,多年后,这篇手稿甚至登上了拍卖会,被人以6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

  普鲁士科学院。

  爱因斯坦宣读了他的观点:“我们的考察队将跨过奥匈帝国,抵达俄罗斯,然后在克里米亚架好观测仪器,他们有两分钟的时间来记录天象。”

  普朗克问道:“这次考察的费用预算你算过吗?”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不会超过6000马克,是科学院完全可以接受的费用,因为它辉煌的成果远超6000马克。”

  普朗克赞同说:“我认为爱因斯坦先生的理论值得我们……”

  他还没说完,就被雷纳德打断:“这套理论从根本上并没有完成,我们为什么要冒着政治风险去俄国境内观测?”

  哈伯帮着爱因斯坦说好话:“我认为正是这种探索精神,才让普朗克先生发现了量子;也是这种探索精神让雷纳德先生您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理应支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58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80/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