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742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李谕又问道:“既然不能叫中子,你给它取了什么名字?”

“小中子。但我没有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任何文章,”泡利说,紧接着解释了一句,“本来我还嘲笑狄拉克预言反电子,没想到真成了。”

看来就算“怼神”泡利,也不敢轻易预言新粒子。

李谕笑道:“小中子?太难听了,不如叫中微子。而且既然狄拉克成了,中微子也说不准,你可以写一篇文章进行预测。”

“随便吧,“泡利说,“反正也找不到,而且现在没有任何理论基础。”

就在泡大神说这句话后没几年,费米就提出了β衰变理论。但即便这样,此后很多年还是有很多人反对中微子假说,包括狄拉克。两人真是互相嘲讽,相爱相杀了:泡利反对狄拉克的正电子预言;狄拉克反对泡利的中微子预言。

至于中微子,要到1956年才被发现,而且还发现了三种新的粒子。

中微子这东西虽然很难检测,但它却是宇宙中第二多的粒子,数量仅次于光子.每秒钟大概有上万亿个中微子从我们的身体穿过,其中最多的是来自太阳。

——

这次李谕是与王淦昌一同乘坐西伯利亚大铁路回的国,速度快了不少。

抵达上海大同大学后,马不停蹄就开始了实验。论设备,李谕一点都不缺。

虽然李谕本人不太擅长实验,但只要有了设备和资金,王淦昌自己就可以搞定。

李谕要做的只是给他提个醒就够:“或许你要寻找的,就是我当年预言的中子。”

有了这个明确的方向,大秘宝就跑不了!

——

王淦昌埋头实验之时,法国的小居里夫妇也在进行研究。只不过上面说了,小居里夫妇和博特一样,方向错了,他们认为这种新辐射是电磁波。

小居里夫妇让射线先经过石蜡,为其减速,然后再通过盖革计数器。按照实验预想,铍射线通过石蜡,会被吸收一部分能量,速度就慢下来了。但结果很意外:射线不仅没减速,反而变得更快了!而且检测器的结果显示这束射线居然是质子!

小居里夫妇认为,一束电磁波通过石蜡变成了粒子,肯定是碰撞。也就是这束铍射线打到石蜡上被吸收了,然后把质子打了出来。

于是两人沿着这个方向彻底走入了死胡同。

其实吧,后世的人们很容易看出来:铍射线肯定不是电磁波,因为电磁波的静质量为0。就算有动质量,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能量把质子打出来。

光电效应能用光把电子打出来,是因为电子本身很轻,而且在原子外层,很多本来就不稳定。但是想把原子核里的质子打出来,电磁波肯定不可能做到。

当然了,不能说小居里夫妇水平不够,他们只是不能像李谕一样站在上帝视角。

科学嘛,肯定是要一点点排除、一点点验证,总有人要做出前期工作,才能让后人站在肩膀上获得成功。

王淦昌的实验只做了不到四个月,就发现了中子,顺便计算出了它的质量。激动之下,他赶紧写好了一篇实验论文,并且在最后宣布道:“李谕先生多年之前预测的中子被发现了!”

既然是李谕放出去的豪言,肯定要让自己人找到。

李谕当然为他高兴,同时感叹道:“粒子物理的又一把钥匙终于出现了。”

“您指的是放射性?”王淦昌说。

李谕说:“它以后能干的事可太多了。”

王淦昌依旧很敏锐:“用它轰击其他原子核?”

李谕笑道:“你的想法很大胆。”

自从中子被发现,各地的科学家都开始用中子轰击原子,这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1934年,费米团队还有约里奥·居里夫妇首次用中子轰击了铀;

1938年,奥托·哈恩发现,用中子去轰击铀235,出现了核裂变!莉泽·迈特纳随即发论文给出了理论解释。

而在迈特纳写好论文的两天后,德国当局就派人找到了哈恩,开始研究原子弹项目。他们还找来了海森堡以及劳厄、盖革、博特,称作铀俱乐部。

费米则又认识到想要实现链式反应,必须用慢中子,并发现富含氢的物质如重水,可以让中子减速。

——

话说王淦昌就是两弹一星的功勋。

帮王淦昌的文章签好字,李谕先在国内的《科学杂志》发表,随后邮寄给了美国的《SCIENCE》,确保尽快见诸报端。

很快,雪花一般的祝贺信从各地寄了过来。

李谕翻开一封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信,笑道:“卢瑟福先生说,他们从多年前就开始寻找这个中性粒子,但一直也走在了错误的路线上。”

“还有这一封,柏林大学的博特教授称赞你的科学直觉……“”

“依靠这个成果,你百分百要和赵忠尧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了。”

“简直如梦一样!”王淦昌还很年轻,大名突然到来多少有些震惊,但还是谦虚道,“如果没有院士先生给的方向和资源,恐怕我连进入错误方向的机会都没有。”

李谕想起迈特纳说的话,正好用上:“咱们的运气好!”

第七百一十一章 尾声之四·布局

王淦昌在大同大学完成实验后,迈特纳亲自从柏林大学发来信件,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并诚挚邀请他回去继续完成研究,同时颁发博士学位。

李谕肯定不可能拦着,趁着德国仅剩的三四年大师云集的时代,赶紧送他过去再读几年。

王淦昌走后,科学社拿着最新的一期《科学杂志》给李谕看。

这些日常事务李谕一般是不管的,但他人在上海时,编辑部还是会让李谕过过目。

随手翻了翻,李谕注意到了其中一篇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署名:华罗庚。

李谕随即看了起来。

《科学杂志》编辑部目前的主编是当年的庚款留美学生王季梁,发现李谕格外关注这篇文章,于是说:“听人讲,是个只有中学学历的人写出来的。”

李谕笑道:“果然数学才是仅有的一门可以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学科,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创造乾坤。对了,这个苏家驹是何许人?”

王季梁说:“好像是个中学数学老师,数学爱好者,在江浙一带小有名气。他的那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最先投给了我们杂志社。可是我很奇怪,因为即便不懂数学,我也听说过一般的五次方程早就被证明没有根式解,所以拒绝了刊登。”

李谕说:“那苏家驹的文章登在什么杂志了?”

“《学艺》,”王季梁说,“这个叫做华罗庚的人,就是看到《学艺》杂志刊登的苏家驹文章后觉得不对,因为与阿贝尔的结论相悖。于是华罗庚写信给《学艺》杂志指出错误。《学艺》随后刊载了一篇简短的更正声明,承认苏家驹的文章有误。不过华罗庚对《学艺》杂志的敷衍态度不满,才写了这篇翔实的纠错文章投给我们杂志社。”

李谕点点头:“五次方程涉及群论,已经是非常艰深的数学领域。这种人才不能浪费。”

王季梁说:“一个只有中学学历的人,做到此种程度不容易。院士先生要把他招过来?”

李谕说:“我们的主要方向在物理和工科,清华有熊庆来、杨武之,我写封信,让他先去清华吧,将来再去国外留学。”

物理方面李谕已经独霸天下,数学属实不是强项,还是要先留个学。

——

完成这个插曲后,李谕感觉是时候考虑做一些更远的布局了。

他带着经济方面的得力干将胡嘉言,一同乘坐冯如研制成功的客机抵达了昆明,顺便展示一下飞机性能,以卖给云南的军阀。这时候的云南运输条件挺差的,他们绝对会很喜欢飞机。

云南主政官是龙云,这位老哥也算传奇人物,四年前与胡若愚等四大云南镇守使(真的叫这么复古的名字)联合逼迫唐继尧下台。胡若愚随即又偷袭了龙云住宅,将其抓获。好在龙云的手下逃了出去,带领军队反攻,所以胡若愚没敢杀龙云。

僵持一个月后,胡若愚被迫放掉了龙云。龙云随即大举反攻,获得了滇军的总指挥权,开启了主政云南18年的历程。

但在胡若愚进攻其住宅时,龙云的左眼受伤了,一个月的关押中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导致失明,从此佩戴眼镜。

照片上的龙云带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猛一看以为是个儒将,但他其实一点都不爱读书,功夫还好得很。

而就在李谕抵达昆明前,龙云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政变。原因是他想通过“废师改旅”的办法更好地控制滇军——了解军事的都知道,整个二战时期包括此后相当长时间,军队都是师团编制,这是为了大兵团作战的需要。

但1990年代后,海湾战争让各大国如梦初醒,战争变样了,装备的先进性更加重要,于是都学着美军开始改为更加灵活的旅营制。

咱们国家也是从90年代开始了这样的改革。只不过由于战争电影基本还是围绕二战居多,所以多数人脑海里还是师团的印象。

龙云的“废师改旅”显然不可能是这么超前的考量,他本人多少有点“杯酒释兵权”的味道,然后手下的卢汉等四大师长立马不干,对他逼宫,发动政变。但这次政变很温和,龙云被赶走不到一个月,卢汉等四大师长就觉得不能没有个首长,于是又把他请回了昆明。

从此以后,云南的政局才稳定下来。

——

龙云亲自接见了李谕,对于他的请求异常吃惊:“院士先生,您买这么一大片地做什么?”

李谕说:“正好可以扩充扩充云南的教育,这不是好事嘛!”

“建学校需要这么大块地?六千多亩?”龙云问。

“还有很多周边配套,如果大帅看过欧美的大学就知道了,有一些甚至就像一座小城市。”李谕解释道。

龙云说:“当然是好事!我们地处边陲,院士先生竟然愿意下这么大的手笔,放眼全国都没有第二个。

李谕悠悠道:“昆明是块宝地,而且透过时间长河看过去,只能这么做。”

龙云不知道李谕这句莫名其妙的话什么意思,但有人愿意投资,还是数百万大洋的巨额投入,肯定乐意接纳,他们少说也能从营建过程中得到几十万大洋的好处。

选好地块后,昆明这边的事情就全权交给胡嘉言来办,处理几百万大洋的业务对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难事。

龙云等人对飞机的确感兴趣,购买飞机的事情也让胡嘉言从中连线即可。

临走时,李谕安排了一大批的无线电设备给他,“如果有北边的人来要,只管给,而且告诉他们,我们会持续提供。”

胡嘉言淡淡一笑:“我明白。”

——

回到上海后,李谕动手给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及诺奖基金会写了一封信,除了客套话,只有这么两句最关键:“本人愿意拆借一部分资金予以贵基金会,用以发放今年的物理学奖金。另外,我个人推荐物理奖的获得者为发现质子的何育杰先生。”

他们必然会答应。因为30年代量子力学虽然已经基本建成框架,瑞典皇家科学院却还是不太认可。毕竟这么高深的革命性理论,除了少数那一小撮顶尖物理学家了解,身处外围的其他物理学家都很难判断正确与否。

泡利在1930年时批评过:“瑞典没人懂量子力学!”

但奖项毕竟是人家发,根据诺奖委员会的调性,此时依旧更加重视有应用意义或者拓展意义的实验物理学,这种现实主义取向的审美很难青睐纯理论形式的突破。否则早在1930年,海森堡、玻恩、薛定谔等人就应该拿到诺奖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负责人奥森相当不喜欢也不太懂量子力学,1930年选择了拉曼效应作为当年奖励对象。

时间来到1931年,历史上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发。原因嘛,一方面是奥森依旧坚持不发给量子力学领域,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危机下,资金确实出现了紧张,于是奥森决定不发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谕的信刚好给他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如今中子和反电子相继发现,立即发奖不太合适,最少等上几年,更多实验室完成验证才行,在此之前颁给质子的发现者就很完美;而且李谕愿意给钱正好,信中的措辞是“拆借”,以后要还的,反正基金会将来缓过劲来就不缺钱,有人愿意临时解困他们乐意看到。

所以,在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便决定了1931年奖项颁发给何育杰。

按道理也应该加上李谕,但李谕不缺荣誉,让何育杰自己获奖,更有造神的效果。

得到消息后,李谕、吴有训、王淦昌一起陪同何育杰前往瑞典。

几人在九月份就出发了,途中要在美国再进行一轮巡讲,顺便接上美国的赵忠尧。——这个豪华的中国队很有威慑力。

船只停靠横滨港时,日本物理学界在长冈半太郎的带领下盛邀一行人上岸演讲。但众人相当反感,因为现在中日关系太紧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7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42/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