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_分节阅读_第181节
小说作者:玩蛇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12 MB   上传时间:2024-09-26 19:10:55

  赵祯听到赵骏并没有打算立即改革军制,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落地,便追问道:“难道只有三司要改吗?还有别的吗?”

  “司法也要改,要做到司法独立,三权分立。”

  “司法独立,三权分立?”

  “是的。”

  赵骏点点头道:“所谓的司法独立就是法律的制定权要独立出一个部门,三权分立是指审查权、缉捕权一个部门,审判权一个部门,监察权一个部门。”

  “细说。”

  赵祯说道。

  “大宋原来的审查权、缉捕权、审判权和监察权特别混乱,开封府可以抓人,可以判案,大理寺也可以判案,可以审核,刑部干脆形同虚设,毫无作用。”

  赵骏说道:“这对于司法来说非常不公平,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特别是地方官员,一个县令有审查、缉捕、审判权,权力太大了,对于本县百姓来说,生死全捏在县官手里,这不离谱吗?所以明代设立都察院,就是为了司法公正。”

  “那具体怎么做呢?”

  “刑部改成司法部,用于法律修订,以及各个部门规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修改的法律交由政制院以及官家审核,审核通过便是法律!”

  “这就是司法独立?”

  “是的,大理寺改成法院,专注于审判。学习明代,撤掉审刑院,改为都察院,专注于监督。这样以后各个地方衙门就只有审查和缉捕权,而没有了审判权,还会被监督,将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各个地方?”

  赵祯睁大了眼睛道:“难道各个地方也要设立下属衙门?”

  “那不然呢?”

  赵骏耸耸肩道:“我们后世就是这样,中央有最高法院,省有高级法院,市有中级法院,县有基层法院,甚至我们乡镇都有基层法院的分支法庭,这能极大限度地解决百姓的法律困难。”

  赵祯与几个宰相对视一眼,深深地看到了大家眼中的震撼。

  这机构竟然还能下到乡?

  真的夸张。

  “可若是如此,每个县都那么多机构,那得要多少人啊。”

  赵祯迟疑道:“你们后世如此,是因为后世人多,大宋这样做,岂不是更加加剧了冗官?”

  赵骏摇摇头道:“那没有,咱们后世建国的时候这些机构就已经存在各县了,当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亿多人口。大宋是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一亿两千万人口,比例其实差不多。”

  宋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虽然不像后世建国的时候,中原腹地的人口密度比宋朝高很多。但宋朝经历农业革命之后,已经具备了各县都有分支机构的可能。

  而且现在可以说是提前做好预备,等过几年出海的船只带回来高产作物,这些作物又经过几十年的本土化适应,也许未来还会发生人口暴涨。

  到时候各县都进行司法细化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唔。”

  赵祯想了想,觉得这好像是分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跟皇权无关,便点头道:“那就这么办。”

  “那这样的话,县令岂不是什么权力都没了?”

  吕夷简纳闷道:“缉捕权不是县尉在行驶吗?县令没有了审判权,那还能做什么。”

  “行政权呗。”

  赵骏耸耸肩道:“专注于县里的发展,以后朝廷下达的政令,好好实施就行了,少整点幺蛾子。”

  好家伙,一个县掌握生杀大权的县令,这么一搞权力不就小了许多吗?

  众人对视。

  不过似乎也不无道理。

  唐宋时期县令职权极大,有破家县令,灭门知府一说。

  分了他们的权力,确实不算一件坏事。

  反正没分他们的权力就行,至于下级官吏怎么样,那跟他们无关。

  “反正宋代的司法光听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机构就觉得混乱,改制之后,县里的县尉负责缉捕,县里的都察局进行审核然后提起诉讼,法院接受处理。”

  赵骏说道:“之后再在州一级设立州级的审查缉捕部门,将原来的知州、通判职权分开,州里又设州级法院,都察府。最后再把路一级的提刑司分开,就做到了县、州、路以及最后中央的司法三权分立。”

  这个办法并不是后世我们国家独有,在古代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明朝设立都察院后,司法三权分立。由都察院、大理寺以及刑部组成,类似于后世的检察院,法院以及公安局。

  如此一来,明清时期在司法上就远不像宋朝这么混乱。

  “宋慈做提刑官的时候,查获那么多冤假错案。但大宋也只有一个宋慈,所以靠一个人来完成司法的公正显然是不可能,只有靠制度。”

  赵骏最后环顾众人说道:“制度必须要干净,职责必须要明确,责任也必须要落实到个人。这样将来大宋要推行新的政策,比如推广棉花种植,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等粮食,或者进行国家层面的改革、建设,才能少一分阻碍,多一分通畅!”

  众人听后,只觉得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第153章 景祐改制

  政制院成立的时候,赵骏就提出要进行官场改制,只是当时只是提出了个概念,并且让人放出风声做预热。

  真正的改制还需要他对大宋体制进行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做出新的部门规划才行。

  而经过几个月的深入,通过各部门提交的数据,了解了各个部门的职责之后,赵骏也终于完成了他对宋朝的官场体制重新规划。

  现在已经接近年底,年底到明年年初,就差不多是新规定实施的时候。

  虽然宋朝的每一次改革,都会伴随着剧烈的内耗与动荡,但官场改制跟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变法这种政策变动不同。

  新政可能会损害大地主阶级与官员的利益,从而引起大量地主以及官员的反对。但官场改制不一定,反而可能有利益既得者,所受到的抵制也会小许多。

  比如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元丰改制是分官员权力,提升皇权。即便是如此,元丰改制的抵触也比王安石变法小了许多,官场与地方上远没有像王安石变法那样被抵触得万分激烈。

  归根到底,全国的地主阶级反对,会造成巨大的国家动荡。但全国的官员反对,动荡就没那么大。何况官员也有既得利益者,可能支持还来不及。

  像赵骏这次改制,就会有大量闲散的官员被安排职务,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

  虽然无所事事听起来不错,能不干事还能拿工资。可宋朝的工资往往以差遣为主,只有闲散寄禄官的话,工资会很少,并且没有权力,也捞不到油水,因而很多官员对差遣都趋之若鹜。

  现在有了新差遣之后,工资高了许多,又有权力,那这些既得利益者肯定不会反对,顶多是那些被分了权的那部分官员不满而已。

  可相比于那庞大的冗官数字,那些被分了权的官员估计大抵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寡不敌众啊!

  所以如果新法实施下去,抵触未必会像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变法那么激烈。

  赵骏将自己设计的这一套一院多部的政治体系说出来之后,便继续说道:“在这套体系下,各部门各司其职,每个部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长官有落实责任,干不了就别干,相信很快行政效率会高起来。”

  众人对视过后,吕夷简笑道:“这样做的话,程琳、夏竦和李迪大抵会气疯,枢密院还好,枢相至少还在。三司被分权之后,他们这些计相可不就没了吗?”

  “倒是同叔这三司副使做得舒服,三司没了,以后便在政制院做副宰相,比之三司副使强得多。”

  王曾看着晏殊打趣道。

  晏殊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虽然也是三司副使,副计相之一,可跟那些人不一样,他是政制院候补同知,位比副相。

  说句不好听的话,等过两年吕夷简王曾这些人里面任何一个挂了,他就上位当宰相了,三司被分权关他什么事情?

  不过赵祯听到吕夷简的话一想也是,扭过头对赵骏说道:“大孙,以前计相虽在宰相之下,但好歹也是计相。现在裁撤了三司,程琳等人确实怕是会反对吧。”

  “那就给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吧。”

  赵骏想了想道:“他们这些人的年龄跟吕相王相还是有差距,让他们先做各个部的部长,头衔上加一个政制院观察候补同知,意思是观察他们的能力。虽然并不能像候补同知这样进政制院,但干出成绩了,有优先进入政制院的权力。”

  “优先进入政制院吗?”

  赵祯沉吟了一下,微微点头道:“嗯,他们本来就是宰相的候选人,等吕相王相他们退下来之后,优先进入政制院也是合理的事情。”

  吕夷简等人眼观鼻鼻观心,虽说这些话听起来让他们不高兴,不过谁也不能活个长命百岁。

  政制院的任期是五年,而且除赵骏以外,其余人最多连任一期,也就是只能当十年。

  吕夷简今年都五十九岁,快六十岁了,谁也说不好这五年内身体健不健康,即便身体健康,下一个任期会不会得到赵骏的支持还难说。

  所以也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毕竟历史上他们明年可就直接罢相了,跟历史上比起来,现在不仅任期增长,权力扩大,又有什么好不高兴的呢?

  “当然,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政绩,且不闹什么幺蛾子。”

  赵骏又说道:“这个夏竦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历史上阻拦庆历新政,最近又怂恿刘元瑜搞事,这厮要是听话还好,不听话给我流放岭南去。”

  赵祯扶额道:“大孙的戾气还是太大了,夏竦虽然历史上可能品行不太好,但他在地方上也多有政绩,且并未干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又何必计较呢。”

  赵骏摆摆手:“那是因为大宋不限制官员经商,这厮我查过了,他派仆人在边境进行贸易买卖。也就是这事在大宋不违法,不然就凭刘元瑜那件事,我高低给他撸了。”

  吕夷简和王曾等人就尴尬了,他们就是官员家属和仆人经商的代表,他们自己不经商,可家财万贯,不就是家属和仆人经商来的吗?

  要是赵骏以后下令官员家属和仆人不能经商的话,那他们估计就得吃瘪,这还真是难受啊。

  “好了好了。”

  赵祯连忙转移话题道:“那新的部门又该如何规划?”

  “改变以前差遣制度吧。”

  赵骏想了想道:“元丰改制之后,差遣就有了品级。官员职责就以本官品级为主,更容易确定官场上下级。以后寄禄官还是有,但以本官为主。比如政制院知院是差遣,正一品,大家觉得不过分吧。”

  众人互相对视,好家伙。

  谁敢觉得过分啊?

  不过其实还真不算过分。

  因为宋朝的宰相一般也是从一品或者正二品。

  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正一品宰相。

  如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蔡京,拜相的时候为太尉,后来又是太师,妥妥的正一品。

  所以作为政制院知院,比宰相还要高的位置,正一品绝对不过分。

  “寄禄官和本官品级一致吗?”

  赵祯问道。

  “是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00页  当前第1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1/70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人在大宋,无法无天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