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回答道:“不过我们宋人倒是还好,耽罗星主也不敢得罪大宋。”
“嗯。”
赵骏沉吟之后,说道:“此次你去江浙,准备好船只,雇佣大量工匠,我允许你购置一批武器装备,包括战甲,招募一批青壮前往日本,这次我只给你两个任务。”
“请知院明示。”
宋彩忙道。
“第一,前往耽罗建立据点,招募一批人手常驻于此,建成码头、船坞。”
赵骏说道:“第二,去对马岛建立据点,跟耽罗岛一样,同样要有码头和船坞,你可以雇佣当地人帮你干活,对外就宣称是宋朝商人为了与高丽和日本通商,前来友好协作。你可以给耽罗星主还有对马岛当地权贵送一些礼物,与他们好好聊,争取买下一片土地。”
宋彩挠挠头道:“这有什么用?其实大宋与日本之间并不远,虽然危险了一些,但那是因为日本的船只不太行,我大宋的船只比日本船强得太多,除了遇到特别情况以外,大部分风雨并不能对我大宋船只造成什么威胁。”
事实上就是这样,古代日本遣唐使到唐朝来那么危险,还真就是日本船只技术不行。唐宋明时期的中国船只质量绝对是世界第一,去哪里都没什么问题,不然也不会有海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这段时期没跟日本有什么贸易往来,完全就是直到明朝中后期,日本发现石见银矿和佐渡金山之前,唐宋明时期的中国统治阶级对日本一个贫瘠的小岛国不感兴趣而已。否则的话,如果早点发现这两个好地方,中日之间贸易也不会到晚明才开始。
但现在不行。
赵骏笑道:“那是因为你低估了以后的贸易量,大宋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希望与高丽日本建立起良好的商贸关系,在耽罗和对马岛通商口岸,只会对三方之间有好处,没有坏处。”
说完之后,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粟健道:“这也是为了让日本发展得更好,毕竟现在的日本,国力并不算强大,如果能够与大宋长久贸易的话,想必对于日本来说,也能改变如今积贫积弱的局面。”
第225章 辽宋战争打响
赵骏显然在下一步大棋。
如果能够控制济州岛和对马岛,那么宋朝的船只往东可以直接前往日本的石见地区,无需绕远路。
往北就能到高丽的珍岛,也就是后世全罗南道,甚至还能到釜山。
这样一来,通过日本产的铜矿、银矿、金矿,以及高丽的矿产资源,完美地能形成一条贸易三角路线。
既高丽和日本可以通过本地矿产,来换取大宋的铜钱、服饰、书籍、茶叶、香料、丝绸、瓷器、文房四宝、绘画等物品。
知识和文化是无价的,大宋如此慷慨地对外输出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高丽和日本付出一点矿产资源,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所以只要先进行完成据点建设,等将来大宋击败辽国,军事实力强大起来之后,宋日高自贸区就很有可能以后在耽罗岛和对马岛成立。
届时大宋获得了数不尽的矿产,日本和高丽将得到宋朝的商品,并且还能够从先进文明当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改变落后局面。
对于三方来说,简直是秦始皇摸电线——赢麻了。
当然。
前提条件是这两方都必须要承认学习到的是汉文化,而不是自己一拍脑袋就认为是自己祖上传下来的。
少偷东西少申遗,不然大宋的坚船利炮,可不会手软。
不过显然宋彩和粟健想不到那么深层次的东西,他们都以为赵骏只是希望能加深大宋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
他们都是商人,那自然是举双手赞同。
更何况日本官方虽然跟宋朝交流不深,可民间由于崇拜唐朝的缘故,作为唐朝继承者的宋朝同样崇敬,因此日本民间对宋朝也非常仰慕,非常欢迎宋人去日本。
接着赵骏又从宋彩和粟健那里了解了一下日本现在国内的情况,还有当地的民生、经济、农业以及控制石见地区的一些权贵首领之类的资料。
目前还处于宋辽对峙阶段,宋国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往东出海发展。否则不仅辽国可能会干预,高丽和日本的官方也可能抵触。
毕竟从辽圣宗时期开始,辽国也重视海洋,甚至组建了一支海军,加紧了与高丽和日本之间的联系。
高丽和日本也向辽国称臣。
宋国虽然现在是东亚圈的老二,但也只是个老二,上面还有辽国威慑者。
再加上它对外扩张欲望不强,主要军事力量也要放在对抗辽国和西夏上,造成对周边国家很难形成像汉唐那样的军事威慑,自然也就不存在高丽和日本官方惧怕宋国。
没办法。
拳头大是硬道理,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不可辩驳的真理!
而就在赵骏已经开始为外贸布局,南在广州推动与中亚贸易,东在江浙推动日本高丽贸易,西在陕西推动河湟走廊丝绸之路贸易,西南在四川推动茶马古道贸易的时候。
北面的辽国战事,也渐渐开始进入白热化。
从今年八九月份开始,辽兴宗耶律宗真就开始调集人马,聚集于辽国南京析津府,展开对宋国的武力威慑。
大宋也不甘示弱,以范仲淹为河北路经略使兼政制院候补同知,以位比副相之职,前往河北路调兵遣将,同时抽调西北军精锐,赶往边关,抵御辽国可能会到来的南下入侵。
双方对峙到年底,耗了三四个月,辽国这边就有点顶不住了。
归根到底,辽国的强盛是建立在武力之上,能维持住国家的秩序,其实主要是通过多次对外战争掠夺得大量的岁币银和绢帛,再加上属国、属部随部所出,缴纳贡赋。
他们每年的实际赋税其实很少,一年财政收入可能也就一百来万贯。以至于宋国每年几十万贯的岁贡,成为了辽国主要经济来源。
花敌人的钱,武装自己,然后威胁敌人,逼着敌人再给辽国上缴保护费,就是辽国干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辽国治下的汉人赋税反倒不那么重要,导致辽国境内的汉人赋税还挺低。使得后来宋徽宗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地汉人害怕宋朝刮地三尺的赋税,硬是拼死抵抗,造反起义层出不穷。
但同样的,辽国由于经济全靠宋国、属国、属部岁贡,一旦发生战事,就逼着那些属国、属部多缴纳贡赋,让在辽国治下的女真部落苦不堪言,最终完颜阿骨打发动起义,灭了辽国。
因此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辽国的经济其实非常脆弱,没有战事的时候还好,完全可以依靠岁贡和较低的赋税维持。只要战事打响,势必造成内部存储消耗加剧。
这种情况下,辽国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尽快与宋军展开决战。
二是增加国内赋税,向属地的汉人、女真部落、蒙兀部落索要粮草、赋税以抵消军用开支。
可跟宋朝打消耗战,辽国有那个实力吗?
他们可不像宋国那么有钱。
所以辽兴宗耶律宗真现在确实有点骑虎难下,不知道是打还是退兵。
打吧。
现在的宋军边防可比檀渊之盟时强了太多。
不打吧。
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堕了大辽威名不说,万一宋朝见辽国软弱,断了岁贡可怎么办?
这可是辽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啊。
耗到了十二月,最终辽兴宗还是决定打一波试试水,万一赢了呢?
主要还是他实在有点耗不下去了,以前存的一点家当都快用完了,再继续耗个一年半载,辽国国内的经济能直接崩溃。
十二月九日,辽国大军悍然南下,一路主力从雄州南下,直取宋国军事重镇高阳。一路从安肃南下,过保州直取保塞。最后一路则从定州绕道,进攻望都。
这三地都是宋国的军事重地,而且还是粮草的主要囤积区,如果能够随意攻克任何一地,对于宋军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有利于辽国继续施压。
但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辽国三路大军,自然不是无视边境密密麻麻,多达上百座的堡垒、军寨,以及容城、安肃、遂城、归信、北平、雄县等十余座城池。
他们如果想直达宋军的粮草后勤中枢,就必须要对这些地方施加压力,至少要保证他们不会对辽国的后勤补给造成困难,因此势必就要分出兵力围困外围堡垒。
历史上澶渊之盟辽国也是兵分三路,进攻宋国几个重镇,并且拿下了遂城和定州,生擒宋军将领,让辽国声势大震,吓得宋真宗赵恒差点迁都南逃。
之后辽国直接孤军深入,完全没有在意身后的宋军其余城池,直接深入杀到大名府,打到了澶州城,也就是后世濮阳城外。
但实际上此时的辽军身后还有大量宋军,正常情况下,宋军展开合围,断掉了辽国的后勤补给线,辽国绝对不可能这么猖狂,在澶州城外如此耀武扬威。
奈何宋军太拉了点,信安、霸州、莫州、雄州、沧州、清州等地数万宋军根本没有遭受辽国的攻打,可他们却只能龟缩在城里根本不敢出来,以至于辽国长驱直入杀到宋国腹地。
要不是宋国运气好,通过八牛弩射杀了辽国大将,再加上辽国孤军深入,粮草有点跟不上,萧太后担心腹背受敌,主动提出和谈,以赵恒自他老爹的那逃跑能力,怕是寇准再怎么劝说,他都能跑到福建去了。
而现在的形势对于辽国来说,可比澶渊之盟严峻得多。
一来澶渊之盟后,赵恒丧心病狂地在边境加修了大量堡垒城池,又增派了十多万大军,让河北驻军达到了二十余万。
二来宋国武器装备进行了迭代,虽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却增加了大量热武器用于守城。
三来如今辽兴宗面临的可是刚刚经历过宋夏战争的西北精锐边军,主将也是富有谋略的范仲淹,可不是高梁河之战后,被赵光义害得吓破了胆的那群酒囊饭袋。
西北军刚刚打完胜仗,又得到朝廷的奖励,士气正旺。范仲淹许诺,若是此战大败辽国,必须犒赏三军,使得将士们的士气就更加高涨。
这种情况下,别说辽兴宗,换了他爹辽圣宗巅峰时期的辽国大举南下,估计都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攻破宋军的乌龟壳。
可显然耶律宗真也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十二月十日,巍峨高大的雄州城上,张亢正在眺目西边,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浩浩荡荡的辽军如潮水一般向着南方汹涌而去。
此时的张亢现在是河北东路安抚使,他在宋夏战争中实在是太耀眼,再加上他于景祐元年做过安肃军知州,还曾经上表赵祯,分析辽国局势,熟悉辽国情况。老范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宝贝疙瘩,于是就把他调到了河北来。
目前陕西路那边主要由庞籍、王尧臣、王沿、刘平、文彦博等人在治理,范仲淹带着王德用,调集了大概五万西北边军精锐到了河北,进行了周密布防。
原来的河北军队主要布置在了河间府、定州、深州、沧州等地,而西北边军精锐则放在了雄州、安肃、保州、保定等边境。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
河北军队战斗力肯定没西北边军强,如果把他们放在前线,万一辽国攻破了一个城市,就很有可能造成军心涣散,直接大崩溃。
西北军在后面,说不准就要被河北军带着崩盘,那形势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西北军就是在前面顶住压力,如果辽国大举进攻,西北军只需要完成防守任务,范仲淹也能从容调集援军支援,配合西北军对辽国展开防守反击。
至于辽国若是绕过西北军也不怕。
相比于河北军,西北军是敢于野战的,辽国绕开他们去进攻腹地,后勤补给线势必会遭到西北军的严重打击,到时候看谁能耗死谁。
因此老范不愧是深谙乌龟壳碉堡战术以及防守反击战术,这么布置堪称是完美。
此刻张亢看到城外的辽军,指着外面对手下的狄青等人说道:“范相公言中了,这必然是辽国想要绕开我们,直取我们后方的腹地。”
折继闵年轻气盛,高声喊道:“帅司,出战吧,就这样让辽军如此大摇大摆地从我们城外经过,末将丢不起这个人!”
“出什么战?”
张亢瞥了他一眼:“辽国十多万大军,我们就从西北带了五万人过来,还都分散在各地,难道要我们几千人去大战城外数万辽军吗?何况你怎么知道这不是辽军的诱敌之计,故意引诱我们出城?”
“额……”
折继闵就不说话了,张亢在西北打出了名堂,威望很高,而且还是一路带着他打的,他哪里敢跟张亢顶嘴?
张亢教训完折继闵之后,又赞赏地看向狄青道:“汉臣,你有什么想法?”
相比于做事冲动,全凭热血打仗的折继闵,张亢其实更喜欢狄青,因为狄青不仅打仗勇猛,而且行事善于思考,富有谋略,不止是将才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是个帅才。
所以张亢十分欣赏他。
狄青沉声道:“正如帅司所说,辽国此番大举南下,一可能是直取腹地,二则是引诱我们出城,不管是哪一种,末将都认为应该按兵不动,静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