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_分节阅读_第417节
小说作者:玩蛇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12 MB   上传时间:2024-09-26 19:10:55

  除了几个新进进士以外,酒楼里多有商人,他们其实也很关心朝廷政策,纷纷购买报纸看起来。

  邻桌就有一桌,刚好汴梁做纸的马家正在宴请做粮油生意的孟家,马家老大今年三十来岁,与孟家老大差不多年纪,正是接手家族生意的时候。

  孟老大看到报纸上说朝廷开放钢铁、水泥、纺织等产业,顿时激动道:“马兄,朝廷终于允许咱们经营钢铁和水泥了。”

  马老大纳闷道:“孟兄,以你们家和知院的关系,这事你还是看报纸才知道?”

  汴梁商圈很多人都清楚,孟家原来不过是个中等粮商家庭,后来就是抱上了知院大腿,入股了国营商行,这才一朝发迹,挤进了最上层圈子。

  孟老大摇摇头道:“知院素来刚正,我二叔也不是善于钻营的人,只知道朝廷只要让我们出力,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帮上忙,这才能得到朝廷青睐,怎么可能会被提前给内部消息呢?”

  马老大敬佩道:“孟叔真乃当代孟尝君也。”

  “这钢铁厂和水泥厂既然是朝廷希望大家兴办的,那咱们孟家肯定不能落后,我打算自己注册一家商行,响应朝廷号召。”

  孟老大义正言辞地说道。

  马老大想了想,便也说道:“孟兄敢为人先,让兄弟十分钦佩,贤兄既然有如此心情,愚弟自然也不能干看着,愿意与兄长一同作股,你看如何?”

  “那感情好。”

  孟老大连连点头。

  其实别看已经有不少商人在打探钢铁厂和水泥厂的事情,但观望的还是居多。

  钢铁厂大家都能看到利润,民间用钢需求大,未来不缺销量。

  可兴办这样的厂子成本也不知道多少,普通商人肯定办不起,只有那些巨贾才有资格。

  而水泥厂则是不知道未来是否有市场,是否会亏本。

  不过商人做买卖本身就有风险,朝廷已经给出了水泥厂未来的发展方向,那自然也不乏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很快消息出来之后,汴梁就有不少商人打算前往工商局,询问兴办这几个厂子的问题。

  教育界和商界都引发了不小的地震。

  而相比于不少读科学出身的进士和看重钢铁水泥的商人们来说,民间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汴梁真正看报的其实没有多少底层百姓,看报的受众多是汴梁市民。

  这些汴梁市民就跟后世北京市民一样,在当地有房产,有产业,都是小有家资,所以能够认识字,看得懂报纸,识字率也高。

  可底层百姓是看不懂的,他们大部分人都不住在内城,连外城都不住,而是住在城外。

  此刻城外早就已经不是当初的荒野。

  这几年汴梁大兴土木,城外东西郊区,如今早就修建出大批房屋,住满了百姓。

  房价最低的是东郊,东郊离城近,离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河等运河码头近,走路到码头去可谓近在咫尺,按理来说应该是最抢手的地方。

  但新曹门外的房价低至一月租金不到三百文,比官府修建的公房还便宜一百多文,跟外城靠近新曹门的房租比,更是差了五倍。

  朝阳门和大通门外的房租稍微贵一点,大概五百文一个月,差不多是现在码头工人两到三天左右的工资。不过与靠近朝阳门和大通门的城内房子比,还是非常便宜。

  之所以东郊房租低廉,除了这些房子大多数都是朝廷修建,供给城外百姓居住的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东城外死了数以万计的人。

  赵骏当初处理无忧洞和鬼樊楼,还有清查整个开封的污秽,不管是贪官污吏,还是黑恶势力,纷纷抓起来关入皇城司和开封府大牢,牢中在一段时间人满为患,一间六平米的牢房里,关了十多个犯人。

  然后经过皇城司的审讯,一批一批的犯人被押到东城外处决,连砍了得有大半年,东城外当时还是野荒地,一度那里的草都变成红色,那里的小山坡都变成了乱葬岗。

  结果短短不过七八年时间,汴梁的城市圈开始向城外扩张,东城外的乱葬岗也被铲平,摇身一变变成了新城区,大量楼房拔地而起。

  因此东郊无论从地理、环境以及离工作单位距离,都远胜西郊,可西郊的房价就是比东郊贵。

  这谁说理去?

  此时相比于城中正处于楼房与平房变革时代,东城外就简单许多。

  犹如一个纵横交错的镇子,沿着新曹门出城,过桥之后,就踏入了河边马路,马路一侧是围绕着汴梁外城的护城河,另外一侧则是街道。

  有三四层的房子,有四五层的房子,也有二三层的房子——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基本上已经不是木制,而是钢筋水泥房。

  原来东郊有不少木屋,现在都被朝廷征收拆除,按照规划,建造出了一个向城外延伸达一里长的集镇。

  镇子虽然不如城中繁华,却也一应俱全,各类门店铺面经营,丝毫不比城中差多少。

  而在各个路口以及城外的一些官署衙门外,都有告示。

  东郊归开封府管,在通往新曹门、大通门和朝阳门,过桥进城的路口处,几个衙役拿着告示和米浆走了过来。

  见到这一幕,周围的百姓顿时停住,有附近商铺的店主不再看店,有进城要上工的工人选择迟到,就连附近没有上学光脚跑的孩子,都围拢过来凑热闹。

  “又有告示了。”

  “快看看朝廷又有什么新政了?”

  “好消息啊,朝廷这次要大规模招工,修建道路和水渠了。”

  “真的吗?现在城里很多地方都招满了,我家就老大找了工作,老二和老三每天无所事事,我都快愁死了。”

  “这上面说了,如果要去的直接到当地官府报名,是去修路和水渠的,待遇丰厚。”

  “那太好了。”

  诸多百姓们顿时议论纷纷。

  这些年汴梁因为日益兴旺,经济越发发达,吸引了不知道多少百姓前来打工。

  问题是在非工业化时代,哪怕你经济高速发展,哪那么多工作岗位?

  所以随着最近几年人越来越多,汴梁的工作反而越来越不好找。

  虽然这个问题将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铺开之后轻松解决,但至少眼下还是非常缺劳动力。

  现在朝廷又开始招工,对于汴梁过剩的劳动力来说,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一时间,民间百姓奔走相告,开封府衙和负责招工的工部衙门外,挤满了长龙,都是来报名参与的百姓。

第317章 饿不死,但很穷

  庆历六年三月,新政先是在汴梁发酵,随后迅速扩散至整个京畿路以及周围的京东路,京西路。

  到五月份的时候,基本上河北、河南、山东、淮南、浙江、四川等几个离得近,或者依靠水运网络较为发达的区域,就已经完成了消息的传递。

  杭州钱唐县,新任转运副使柳永原来是从五品信州知州,他于宝元二年完成了官场第九年的磨勘,随后在年末前往信州。

  今年年初二月份,三年期满之后,吏部经过磨勘,把他从信州升为了正五品的两浙路转运副使。

  虽然官员一般是三年一届,但正常情况下,干满三年知州其实是很难得到升迁的,往往会调到别地继续做知州,连续两三届政绩出色,才会继续往上升。

  因为从五品跨越到正五品,就有点像是后世市厅级跨越到副省级一样,到了正五品这个级别,就属于大宋的中高级官员,再往上升一步,就是一路正四品转运使,有资格调任中央当各部侍郎。

  全国各地从五品和正六品的知州加上通判有四百余人,可转运使、副使;发运使、副使;提刑官、通判;常平使、通判等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却只有寥寥七八十人,便可知道升迁多难。

  所以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柳永能够不需要再多当几年知州,便直接升任到一路为转运副使,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政绩特别出色,另外一种,则是上面有大人物提携。

  而柳永则属于两种都占了。

  今年年初他去汴梁吏部磨勘的时候,还见到了赵骏,当时赵骏给了他一些嘱咐,让他时刻铭记在心。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五月四日,钱塘江上,一艘中等客船漂泊在江面,在微风细雨当中,缓缓向着河对岸的西行镇驶去。

  柳永今日和两浙路提点铸钱兼转运判官赵晓之一起前往会稽办公。

  客船随着江波飘荡而摇晃,窗外下起了连绵小雨,屋内柳永正拿着一副短令小词欣赏。

  赵晓之走了进来,对他说道:“副帅,前面就是萧山了……咦?副帅竟然又写了一副新词?这我可得好好欣赏一番。”

  宋代一路主官正常情况下其实只有三个人转运使、提刑官以及常平使。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是四个,因为运河沿线的路会多一个发运使,少数民族或者边境的路有一个安抚使。

  所以一般把北宋一路主官称为四司,他们分别是帅司、漕司、宪司、仓司。

  其中转运使负责财政,安抚使负责治安,发运使负责漕运,提刑官负责邢狱,常平使负责仓储。而一路的政务最开始并不归他们管,每州知州负责本州治理。

  等到真宗仁宗时期,转运使地位渐高,不仅管财政,还主管地方政务,权力变大。到政制院成立之后,正式把转运使设为主政官员。

  因此就像知州平时被称为太守,转运使被称为司帅一样,副转运使作为老二,同样也有一个副帅的雅称。

  听到赵晓之的话,柳永却小心翼翼地把纸收起来,笑着说道:“这可不能乱看,这词也不是我写的,我得拿回去好好装裱起来,以后得当传家的宝贝。”

  “别啊副帅。”

  赵晓之连忙阻止道:“我就看一眼。”

  “那就一眼。”

  见对方很好奇,柳永只好又摊开。

  赵晓之看完后啧啧称奇道:“还不是司帅写的,这词风颇像啊。”

  “我也纳闷,那位也说这词既然送给我了,那就对外说是我写的就行,可这词确实不是我写的啊。”

  柳永挠挠头,随后指着右下角道:“你看这落款。”

  “周树人?”

  赵晓之大惊失色道:“居然是这位先生!”

  “额……”

  柳永本来想说点什么,但想到知院不允许对外透露他的身份,就只好说道:“是他。”

  “厉害,不愧是副帅。传闻这位周先生素来是只听其词,不闻其人,我去汴梁数次,想探寻一番都一直找不到他,他却愿意见副帅。想来也是副帅词写的好,让他心心相惜所故。”

  赵晓之连忙问道:“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他……”

  柳永有点头皮发麻,只好含糊其辞道:“大抵五十上下,但面容颇为英俊,想望风褱,可谓天人之姿也。”

  “当得副帅如此夸赞,那确实是人中龙凤!”

  赵晓之笑道:“我曾经拜读这位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玑,令人难以忘怀啊。”

  周树人如今已经是活跃在大宋文坛的一位奇人了。

  除了写词以外,他还会针砭时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00页  当前第4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7/70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人在大宋,无法无天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