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道:“臣妾,不知道。”
看着她秀丽迷人的面孔,皇帝轻轻一声叹息道:“算了,不难为你了。”
接着,皇帝道:“但是外面关于武则天的传言,也不得不防。”
皇后一愕。
皇帝道:“皇后,朕驾崩之后,如果懿贵妃那边安分,那就好。但如果她有越权之举,已经危及到爱新觉罗江山的时候,你要出手。”
皇后道:“臣妾,怎么出手?”
皇帝道:“朕会给你一份密诏,一旦真的发现懿贵妃有逾越之举,危及江山社稷。那你就拿出这份密诏,让肃顺动手也好,让奕讠斤动手也好,凭着这份密诏,就可杀了懿贵妃。”
接着,皇帝从袖子里面拿出了一份密诏,就装在信封里面。
而且用蜜蜡封口。
“你能做吗?”皇帝问道。
皇后道:“皇上,什么才算逾越之举,什么才算危害江山社稷?”
皇帝道:“你心善,所以你心中尺度更精准。你说说看,什么才算逾越之举?”
皇后道:“她篡揽大权,而且压制太子,甚至未来太子成年后,都不愿意还政。”
皇帝道:“朕就知道,在这方面你能看得非常清明。”
“那这件事情,朕就交给你了。”
皇后跪下,接过密诏道:“臣妾,领旨!”
……
皇帝离开这边,回到烟波致爽殿。
这一次,他只秘密召见了僧格林沁和荣禄二人。
“朕驾崩之前,最最不能瞑目之事,就是铲除苏曳。”
“你们二人,都对朕无比忠贞,对江山社稷更是鞠躬尽瘁。所以铲除苏曳重任,就交到你们二人身上了。”
“未来有一天,懿贵妃会成为圣母皇太后,她会以新皇的名义,召苏曳进京,进入中枢。”
“她会在皇宫,亲自召见苏曳。届时你们二人负责埋伏精锐于她的宫室,只要苏曳一出现,懿贵妃一声令下,你们就将苏曳乱枪打死。”
僧格林沁立刻叩首道:“奴才,遵旨!”
荣禄叩首道:“奴才,遵旨。”
“但是有一件事情,如果到时候,懿贵妃作为圣母皇太后,不下令呢?”
僧格林沁立刻朝着荣禄望来,目光露出赞赏,还是你想得周到。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道:“届时她如果不下令,依旧动手将苏曳乱枪打死,顺便将懿贵妃,也一并打死,然后去皇后处请朕的密诏。”
如此,便可万无一失。
僧格林沁和荣禄跪下道:“奴才,粉身碎骨,也要铲除国贼。”
皇帝长长呼了一口气。
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已经部署完毕了。
他的大限,也要到了吧。
“摆驾淡泊敬诚殿!”皇帝道。
第223章:皇帝驾崩!新时代!碎尸万段
淡泊敬诚殿!
承德行宫的主殿,咸丰来到这里之后,很少用这个殿。
现在,终于用上了。
几百个官员,静寂无声,跪在地上。
表情不能太悲,因为那样不吉利,当然也不能喜,只是凝重。
皇帝乘坐着抬辇进来。
几个太监小心翼翼把皇帝抬到龙椅上,这个时候他甚至已经坐不直了,需要用很多东西放在巨大的龙椅上,才能勉强让他直起身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叩拜。
皇帝的手已经抬不起来了,只是手指微微动了动。
大太监王承贵道:“起。”
文武百官站起身来。
面对文武百官,皇帝同样是仿佛有千言万语,却依旧说不出口。
他脑子里面想起了崇祯皇帝说的那句话,朕非亡国之君,但你们众多臣却是亡国之臣。(原话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他想了一会儿,且不论他这个皇帝如何。
至少在他眼中,这些臣子还还行。
但眼下,依旧是这个时局。
又能说什么?
自夸,夸不出口。
自损,又不甘心。
唯有挥了挥手,道:“宣旨。”
大太监王承贵接过已经写好的圣旨,大声诵读。
“著派载垣、奕讠斤,端华、景寿、肃顺、僧格林沁,匡源、杜翰、荣禄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之前,只是私下说,你们是顾命大臣了。
而这一次是明旨宣发了。
甚至从这一刻起,这九个顾命大臣不但有了名义,还有了权力。
未来十年之内,朝政大臣就交给这九个顾命大臣了。
“宣皇后娘娘,懿皇贵妃娘娘,进殿!”
所有人一愕,为何还有懿贵妃啊?
难道是要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下旨将她殉葬吗?
片刻后,皇后和懿贵妃走了进来。
而且是少有的盛装,只有在祭天等大典时候才穿的衣衫。
皇后和懿贵妃二人,来到龙椅面前跪下。
皇帝指了指前面的盒子,大太监王承贵上前,打开箱子。
拿出里面的御印,并且向众人展示。
御赏!
看完之后,将这个御赏印放回盒子里面,然后小心翼翼放在皇帝的手中。
皇帝竭尽全力,才能捧得住这个盒子。
“皇后,接印!”皇帝道。
皇后钮祜禄氏上前,双手高捧,但立刻发现了皇帝是抬不起来的,所以非常顺巧地把手放在皇帝的手下。
接过了御赏印。
“懿皇贵妃,接印!”皇帝道。
顿时间,群臣惊呆了。
尤其是肃顺等人,不敢置信望着这一幕。
什么意思?
懿贵妃不杀了?不殉葬了?
皇上不是已经拿定了主意了吗?
文武百官也微微一颤。
尤其是站在大殿门口的大太监王德利,只觉得后背一阵阵发凉。
当时软禁懿贵妃的时候,可是他在执行的,而且还亲手拦了懿贵妃。
这……这要命了啊。
大太监王承贵打开盒子,展示御印。
同道堂。
接着,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懿贵妃接过了同道堂的御印。
皇帝用尽最后的力气道:“今后所有诏书、圣旨,都要同时盖御赏和同道堂两个御印,方才生效。”
“载垣、端华、肃顺、奕讠斤,你们可知否?”
这四个人,还有剩下五个顾命大臣出列,叩首道:“奴才遵旨。”
“臣遵旨!”
皇帝道:“诸位臣工,可知否?”
文武百官跪下叩首道:“臣等遵旨。”
皇帝此举,其实是加大了两个太后的权威。
当时在九江阁,皇帝就问苏曳,是以太后为主,还是以辅政大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