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本督师目前手下只有漕运的标营两千人,就这点人马就敢南下?”
阎应元淡淡一笑,
“督师大人不要只看自己手里的兵马,据说总兵黄得功部反对南方伪朝,现在已经移阵到了淮安府,我们可以将他给招募到麾下,不是马上就有了兵马?”
史可法顿时大喜,
“有道理,黄得功这人,本督师还是知道的,对朝廷素来忠心,只是有点骄横跋扈。本督师以诚相待,他肯定愿意为本督师效力。”
当然黄得功驻扎在靠近徐州和山东的淮安府,就是为了等朝廷重新招募他。
得到史可法的信后,黄得功带着几千精锐兴冲冲的跑到徐州。现在通了运河,都知道朝廷有钱,北方的军队粮饷充足。
黄得功就是来混这个待遇的。
史可法在徐州城外二十里处迎接了黄得功,展示自己的胸怀,展示自己的诚意。
当然黄得功的投靠也不是没有条件的,一是要史可法担保朝廷不得追究他曾经劫掠地方的罪行,这以前可没有军饷全靠自己筹集。
二是要保证他的手下三万将士将享受北方军队的待遇,那就是粮饷充足。
史可法当即答应了下来,黄得功便表示先拨点粮饷犒劳一下手下的兄弟。
史可法哪里有钱啊,当即便露馅了。
黄得功顿时大失所望,只得一边先和史督师谈着,一边返回淮安府自筹粮饷。
这还不算完,朝廷那是真把史督师当超人的用,不仅不拨钱,还下令让史督师带领两万士兵北上山东抗旱。
第384章 全面抗旱
面对朝廷的征调令,史督师人都麻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史督师这人就认死理,对朝廷忠心不二。史督师自己没有兵,但是新收的马仔黄得功有兵啊。
一番软磨硬泡之下,黄得功最终给了两万老弱病残,让史督师带去山东,正好可以减轻自己的补给压力。
于是在九月初,史督师带领着两万军队来到山东的兖州府藤县参加附近的抗旱。
此时整个北方地区的旱情愈演愈烈,还有一个月便是秋收,此时正是作物的关键时刻,要是现在缺水,秋收将大打折扣。
此时北方的数条大河水位线下降,一些小河甚至出现断流。
百姓位于靠近大河边的田地还好应对,但是一些深入腹地的田地,那真是难以应对。
藤县是旱灾的重灾区,境内数条河流断流,甚至开挖的井都出现缺水的情况。现在百姓吃水都困难,更不用说是灌溉。
藤县的县令叶树声早就将藤县的灾情报与朝廷,自己带领全县的百姓多次祈雨,但是却没有任何效果。
藤县位于山东的南部,靠近他最近的军队便是位于徐州的史可法部。
虽然不知道史可法能不能拉来军队,但是朝廷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给史可法下令,让他发挥主观能动性。
藤县境内断流,但是藤县附近有个大湖微山湖,水资源丰富,不过微山湖距离藤县二十多里地。
藤县三文村的吴老三一家四口人,吴老三夫妻和两个十岁左右的儿子。
吴老三家里有二十亩地,以前是挂在鲁王的名下来躲避徭役和各种苛捐杂税。
后来朝廷土地改革,藩王的免税权被剥夺了,于是吴老三又成了独立户,这可把吴老三的吓傻了。
听着道听途说来的朝廷的辽饷,练饷,剿饷,火耗等一系列的税收,吴老三感觉人生如此艰难。
还好这些只是道听途说,现实给吴老三来了个两极反转,不仅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税收,反而回归朝廷的怀抱后,税收还降低了。
以前交给鲁王三成的收入来躲避徭役,现在朝廷直接九税一,还没有任何徭役。以前鲁王还有火耗,现在直接朝廷用纸币连火耗都没有了。
吴老三种了十亩的冬小麦,春耕的时候,其余十亩种植的是春小麦和粟。
夏收吴老三的十亩冬小麦收获了十石多一点的小麦,直接发了大财。卖了五石的小麦,获得了九两的纸币,缴了二两的赋税,还剩七两的钱。
吴老三表示家里从来没有这么富裕过,还计划冬闲的时候把自己的家给重新修整一下。
夏收后,吴老三想着这地可不能闲起,大不了多辛苦一点,或者买点肥料(人工肥)。
于是便把冬小麦收获了的十亩地种上了一些粟,还有便是花钱买的据说亩产数石的高产作物番薯。
此时京师附近的番薯马铃薯大面积的种植了起来,红薯苗作为种子也被四处推广。
辛苦了好几个月,看着作物生机盎然,硕果累累,吴老三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将在秋季收获。
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但是自从进入七月下旬以来,滴雨未下,这可把吴老三急得团团转。
当然这个时代面对不下雨,那就是向上天祈雨,而不是先考虑担水灌溉。
后来朝廷的命令下到了地方,要求地方州县组织百姓担水灌溉,于是才开始大规模的人力灌溉。
其他地方还好,旱情不是太严重,现在开始担水灌溉还来得及。
但是吴老三的三文村却是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村里原本有一条河流全部断流,村里的井也基本干枯,现在就是连生活用水都是困难。
更不用说给农作物灌溉。
吴老三当时面对旱情,那是每天东奔西走到处祈雨,浪费最为可贵的时间。
当一切反应过来,大家蜂拥而至的到河里担水灌溉,不到两日河流彻底干枯。
于是大家把目光指向村里的水井,不到一日村里的水井也没有水了,当然勉强的喝水还是能保证的。
看着快要枯萎的农作物,吴老三痛哭流涕,眼看着有个向往的未来,梦想一下子破灭。
特别是刨开红薯苗地皲裂的泥土,看着一个个红薯蛋,才鸡蛋的大小,已经略显蔫状。据说能涨到拳头大小,吴老三更是心痛不已。
此时吴老三甚至愿意消耗寿命来换取一场大雨,一场能让土地湿润的大雨,一场能让作物活下去的大雨。
这天天空还是暴晒,一点也不见下雨的迹象,吴老三神情低落摇摇晃晃的走在番薯地里,将头天抛开的红薯蛋给摘下来。
擦掉了泥土,放进嘴里,咀嚼起来,居然还有一丝淡淡的甜味,这可是据说亩产数石的高产粮食啊。
一边吃吴老三一边流出绝望的眼泪。
这时村里突然敲起了锣鼓,吴老三知道这是村里的集会。于是吴老三一把抹掉眼泪,急匆匆的往村里去。
到了村里,村长家已经挤满了人群,只见老村长嘴唇干裂,声音嘶哑地喊道,
“县老爷已经下发了通知,不能继续祈雨,现在周边的河流全部没有了水,县里让我们去微山湖挑水灌溉。”
村长此话一出,顿时一片哗然,当即便有人说道,
“村长,微山湖可是距离我们村子二十里,一个来回四十里,要一天的时间。而且用水桶去挑,一路上晃晃悠悠回来后连半桶水都没有。”
“就这点水,连吃水都不够,还怎么灌溉粮食。还不如继续祈雨,我们多准备一点祭品,万一感动了上天下一场大雨,一切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众村民都是很是认可的点点头,
村长却说道,
“我们都祈雨快半个月了,一点效果都没有。而且县老爷已经明令禁止继续祈雨,必须要全家动起来,不分昼夜的去微山湖挑水灌溉。”
“而且县老爷还是说了,必须要全家动起来,哪个不去,就把谁给抓进县衙治罪打板子。”
一众村民顿时倒吸一口凉气,不去挑水还要被打板子?
第385章 藤县旱情
吴老三当即站了出来,大声的说道,
“去,必须得去,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庄稼干死。老子就是累死在挑水的路上,也不能让我家的地给干死。”
老村长认可的点点头,
“吴老三说得对,要是庄稼绝收,今年冬天吃什么?与其饿死人还不如累死在路上。”
“全村的老少爷们,全部给老子动起来,去微山湖挑水回来灌溉。”
双重压力下,三文村的村民全部动了起来,村里面除了实在动不了的,全部拿着大桶小桶往微山湖而去。
吴老三和妻子两人各担着两个木桶,两个孩子也各自手提两个小木桶便出发,这年头的木桶重量可不轻。
吴老三让妻子带着两个十岁的孩子在后面慢慢走,而自己却是担着两个重木桶小跑着前进。
这成年男子一般来说一个小时能走十里,一个时辰能走二十里。
这吴老三担着两个重桶硬是在一个时辰小跑到微山湖,但是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双腿就像是灌了铅一样沉重,而且嗓子干得都快要冒烟。
果然微山湖周边人山人海,全是附近来挑水的百姓。不过还好微山湖是一个大大的大湖,根本不用担心它的水枯竭。
吴老三先是用手捧起湖边的水花,贪婪得吮吸了起来,然后赶紧将木桶给装得满满的。
待休息片刻,吴老三才小心翼翼的担起重重的木桶。这木桶原本就重,装满了水后那就更加的重,差点将吴老三的肩膀给压塌。
但是吴老三硬是憋了一口气,开始往回挑水。
果然这走路就开始洒水,不到一会便不见了小半桶,吴老三只得更加的小心翼翼。
毕竟这装了水的水桶太重,距离又远,吴老三每次都是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才休息片刻。即使是口干舌燥,吴老三都不舍得去喝一点桶里的水。
这哪里是水,这是农作物存活下去的希望,这是吴老三对未来的希冀。
路上吴老三碰到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紧盯着吴老三的水桶,不断的咽口水。
吴老三只得用手指在桶里面蘸了一下,然后在孩子们干裂的嘴唇上敷了一下,鼓励道,
“前面不远就是湖,那里不差水,你们去那里喝水。爹桶里的水可要拿去灌庄稼,等秋收挣了钱,爹让你们两个去上私塾。”
“将来也能当个秀才老爷,不像我们这等没出息的,一辈子只能和土地打交道。”
吴老三的妻子担心道,
“孩子他爹,你可不要累着,该歇息就多歇息一下。等下回到家,锅里有馍馍,你多吃几个。”
吴老三当即和妻子们分开,继续担着水桶往家里赶。去的时候花了一个时辰,而回来的时候花了近四个时辰,太阳都开始下山了。
而桶里面的水也确实一路上滴滴洒洒,现在只剩半桶。
吴老三顾不上休息,即使双腿已经开始打颤,赶紧拿上一个馍馍狼吞虎咽的往嘴里面咽,然后便担着水往自己的地里面赶去。
这吴老三也算是一个狠人,其他人现在最快的也还在回来的半路上,他居然都开始给庄稼浇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