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68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里面的具体结构和零件,杜中宵都有些陌生。苏颂和陶十七改了太多,而且另起名字,命名跟他从前学的不是一个系统。他们起的名字,大量使用箭、评、盘、轭等字样,杜中宵熟悉的轴、轮、杆等字样则很少出现。这种事情没法强求,杜中宵只能要求他们起名有所据,统一按照功能起名,成一系统。

  看着这些自己既熟悉又陌生零件,杜中宵暗暗叹了口气。这机器,已经慢慢从自己熟悉的那种东西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东西,从实物到名称,都会跟自己熟悉的不同,只能慢慢适应。

  看过一遍,杜中宵重又坐下,道:“这台蒸汽机,你们一起拆开,想来也重新装过了。这些日子已经熟悉,接下来要想办法,做得更轻便些,更好用些。”

  众人一起应诺。

  杜中宵又道:“以前初制这机器的时候,好钢难寻,多用生铁,既笨且重。现在铁监产好钢,做成各种形状也方便,应该双比前容易多了。”

  看看旁边地上堆着的黄铜,杜中宵又道:“钢铁切削不易,所以给你们运了些铜来。想做什么样的形状,若有必要,可以先用铜试。真有那种形状复杂,难以制造的,都可以用铜。”

  苏颂道:“用铜制件,只能看其功用如何。真正要用在机器上,还是要制钢件,不然怎么知道能不能用?铜比起钢来,还是差了许多。”

  杜中宵点了点头。用铜制零件,是试验机械结构的,看其能不能达到运动学的要求。真正要用在机器上,还牵扯到强度和硬度,必须要用钢件。不过这个时代没法精确计算强度,只能依据经验,一点一点试出来。自己编的小册子内容,运动学上还可以用用,更深的知识,就只能靠这些人摸索了。

  杜中宵所能够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机械结构,如曲柄、齿轮、棘轮、飞轮等等成熟机构,基本原理讲清楚,就看各人的悟性,怎么组合使用了。至于跟实际结合,杜中宵没有精力深入。蒸汽机到了现在这个程度,杜中宵其实已经不好插手,这些人经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考方法。最后他们做出来的实用机器,当然只能跟后世的差不多,但过程,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传统的机械,如秦汉的铜车马,后来的天文仪器,甚至各种农具,习惯上都会做成特别复杂的系统,跟后世根本不是一个路子。

  旁边用铜试制的零件,杜中宵已经可以看出来,很多灵巧精致,跟自己简单粗暴不是一个路子。这些人里,不少是招募来的读书人,读书人的品位,实在让人一言难尽。

  讨论了一些大致框架,如动力系统,蒸汽压力检测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杜中宵便就停下,叫了苏颂一起出来。之所以让苏颂在这里,是现在的机器设计,莫名其妙带上了文人风格。不但追求精致,有的还带着诗情画意,别人介绍起来,让杜中宵一愣一愣的。

  这没什么奇怪,任何事物必然有其时代特色。便如欧洲早期的机器,经常会带精美纹饰,那是人家的审美趣味。这个时代也一样,做出来的机器,必然精美而又简约,这是宋朝的审美,没法强行去除。等到普及开来,真正应用到了大众之中,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自然会慢慢消失。

  出了房门,杜中宵微微摇了摇头。到了这个时候,招的人慢慢成长起来,一切会自成系统,自己个人的色彩慢慢变淡。等到他们真正制做出实用的机器,说不定杜中宵也要适应这个系统。

  在湖边坐下,看着碧波荡漾的湖面,杜中宵道:“几个月的时间,没想到这些人就能学会,可以自己想出办法,制出新的东西来。我们几年时间积累下来的东西,但愿能够发扬光大。”

  苏颂道:“这有什么稀奇的。这些人,是从数州之地精挑细选出来的,边学边做,教学相长,有今天的成就并不奇怪。据我估计,再有几个月,制出来的机器,就远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杜中宵想了想,其实也正常。铁监招人的范围,涵盖了京西路的大部分州县,这样的面积,这样的人口规模,这样的历史传统,工业革命的时期欧洲只怕没有几个国家比得上。精选出来的人才,做出什么来也不奇怪。大的方向上有自己领路,不会走弯路,进步飞速才是正常的。

  杜中宵和苏颂,长处是在大方向和思路上,真正一些精细的地方,是比不了这些底层经常动手的年轻人的。他们又没有思想包袱,敢想敢干,不能小看了。

  杜中宵道:“天下之理,一通百通。这次制这机器,不只是要制出能用的来,还要总结出道理。比如怎么从前后往复,变成轮子旋转。除了我们现在用的办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比如运转不稳,加上一个大铁轮作为飞轮,便就科稳下来。诸如此种,跟我们一样总结成册子,更加重要。”

  苏颂点头:“我明白。铁监有今日,不就是从几本小册子开始的。万事开头最难,一个人做出来一样东西,不能用册子教给别人,另一人再从头做,自然徒耗心力。”

  这就是文人的长处了,喜欢著书立说,一有所得,让他们编成册子总结经验,人人踊跃。这是这个时代的风气,如燕肃研究海潮有所得,便就写书。历史上发明湿法炼铜的人,也写一本《浸铜要略》。这样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初期发展会非常快速。

第86章 地方龙蛇

  三个富商打扮的人进来,向杜中宵和柳涚行礼。

  柳涚道:“这是朱员外,那一位是简员外,那一位是温员外,俱是叶县城里的富商。前些日子,就是他们三个投状,把铁监里的炉渣碾碎,用于铺路。运判前两日说要养畜禽,种菜蔬,这三位员外得知了消息,都愿意效力。”

  杜中宵看了看三人,道:“听说你们运了炉渣出去,从里面挑出铁来,低价卖给铁商?你们这样做了之后,附近的小冶炉全都做不下去了,好多人亏了本钱。”

  朱员外急忙拱手:“官人,炉渣里面有铁,扔掉了岂不可惜?小的们雇人从里面挑出来,多少换些钱财。有了这项钱财,我们愿意替衙门铺路,不另收钱了。”

  “如此最好。那些小冶炉,到处乱挖乱采,炼出来的铁又不中用,关了也好。既是你们愿意为衙门铺路,那便就不推辞了。从明日起,先从铁监里面开始铺起,一月之内,连营房的路全部铺好。”

  三个员外一起拱手称是。他们靠着炉渣里的废铁,这些日子赚了不少钱。这是意外之财,每个人都觉得侥幸,生怕铁监取消了自己的资格。像这种营生,按着这个年代的习惯,都是实名投状,也就是后世的竞价承包。期限一年,到期之后或者延期,或者换人。

  随着人口聚集,铁监生产进入正轨,周围的副食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直接导致铁监花了大钱工人的生活水平却涨不上去。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不然,就相当于增加了铁监的经营成本。依着杜中宵的规划,铁监自己会开辟田地种菜,同时养猪牛羊鸡,供应内部的食堂。但全部自己生产,难免成本太高,效果不好,还是要借助社会力量。这三个人得了消息,主动请缨。

  杜中宵道:“自这里开了铁监,突然多了许多人口,粮米可以从他州调来,蔬菜瓜果,禽蛋肉食却不容易。几个月的时间,外面的肉价涨了不止一倍,这样下去还得了?铁监会开菜园,会养猪羊,但这样还远远不够。现在要几个有担当的大户,在附近开地种菜,多养猪羊,让肉价降下去。你们三人能把这件事做好吗?话说在前面,我不管你们产多少,只看外面的价钱能不能降下去。做得好了,衙门不会亏待你们。你们也知道,仅从炉渣里拣废铁就能赚许多钱财,这种事情铁监还有许多呢。”

  三人急忙一起拱手:“官人吩咐,小的们敢不从命!只要衙门采买,小的们必然尽量做好。”

  杜中宵点了点头,对身边的柳涚道:“现在铁监里面,食堂每日供应两顿饭,早餐和晚餐。我听人说,因为活重,许多人中午都要再吃一顿,食堂里不做,他们诸多不便。以后便改成一日三餐,早餐简单一些,包子油条稀饭,花样多一些。午饭和晚饭,要丰盛。铁监里做事跟种地不一样,不能早出晚归,一天只吃两顿就可以。用的菜和肉,可以让三位员外供应一些,看看做得如何。”

  柳涚拱手称是。这个年代的习惯,是一日两餐,早餐和晚餐。这是农业社会的习惯,因为农民下田干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并不回家。工业当然不同,特别铁监冶铁的地方,一天十二个时辰时刻不停,工人轮班工作。工作的强度大,中午不吃饭,下午就没有力气干活。

  几千人的食堂,规模非常不小了,供应肉菜就能催生几位员外。

  因为物价上涨,食堂吃饭虽然也要收钱,总是比外面便宜。现在铁监里做事的,大多数人家都不开伙,全家人从食堂里买着吃。伙食是有补贴的,铁监这样一直下去总不是办法。

  朱员外三人低声商量了几句,拱手道:“官人,这一带的好地,多是附近一个钱员外家的。我们要种菜,只好买他家的地。这人不好说话,若是衙门出面,我们修几条水渠,重新开地,便就容易许多。”

  荒地不是想开就开,需要衙门认可才行。不然,就跟钱员外一样,开了地种着,等到衙门确认的时候,让把税款补上,哪个也受不了。有了钱员外这个榜样,哪怕铁监最近人口暴增,附近的闲田也没敢去人开荒,宁可在更远的地方种地,卖到这里。

  种菜必须水源充足,朱员外说是修水渠,其实意思就是衙门允许开辟闲田,他们自己引水。沿着澧河开田,水源方便。

  听了这话,杜中宵道:“说起钱员外,他这一年也真是背运。先是铁监选定的地,他非要说是自家传下来的,补上了税款。又开了处冶炉,没赚多少钱财,就碰上你们卖炉渣里的铁。经了这些事,他受到教训,想来不会再胡来了。总要给人一条生路,既然他家有地,你们可拉着他一起做这件事。不租他家的地,可以买他家的菜吗。你们买了,送到铁监来,多少他也赚些钱财。除此之外,渡口以下的北岸,你们可以再开几百亩。记住,到县里登记账籍,及时交齐赋税,不可马虎!”

  三人一起称是,谢过杜中宵。

  出了衙门,朱员外道:“那个钱员外,这一年走了背字,最近寻死觅活。他是这里土著,地他家最多。本来建了铁监,应该发一注横财。却不想昏了头,先是闲地下种,要想从衙门讹诈钱财,白白赔了七百多贯。又开炉冶铁,本钱还没有收回来,碰上我们卖铁,再也开不下去。本来还想,趁着他现在霉运当头,我们用些手段,把他的庄子和地全部买过来。唉,不想官人却要保一保他,着实让人烦恼。”

  简员外道:“可不是。看着一块好肉,却吃不到嘴里!说起来,帮着他冶铁的史家三兄弟,才是真正倒霉。巴巴从龙兴县赶来,却遇到这种事情。”

  温员外道:“他们三兄弟有什么倒霉的!有手艺傍身,钱员外那里不行了,三人进了铁监,现在不知过得多舒服。铁监不只冶铁,还要打制铁器,正是他们的长处。”

  朱员外连连摇头:“不管那些,只是钱员外的家产吃不到嘴里,有些不甘心。”

  简员外道:“他正走背字,想来是得罪了神明,才受这许多苦处。我们只要用些手段,自会让他把家产拱手送上。他家里是贩卖漆器的,把这里的田地卖给我们,一心去做那生意就是。”

  朱员外叹了口气:“运判官人开了金口,要我们拉钱员外一把,怎么好去吞他家产?得罪了运判官人,我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算了,想来他该转运,便就帮他一帮。只是,此事我们可要拿稳了,买他家里的菜可以,却是我们向衙门里送。这可是此地的地头蛇,一让他跟铁监衙门搭上了线,害处不小!”

  温员外笑道:“什么地头蛇!没有铁监的时候,本县也没他这号人物!县城里面,我们三家的生意最大,乡下的土财主算得什么!”

  朱员外道:“话可不是如此说。钱家在附近住了几十年,不说自家庄客,这一带的乡民,都跟他家关系非浅。得罪得狠了,坏别人的事可容易。”

  看看到了渡口,简员外道:“对面的庆余楼愈发做得大了,我们过去饮两杯酒。将来真正种菜给衙门,这些酒楼,也要用我们的肉菜。眼前的生意,总不能放过。”

  其余两人称是,一起坐渡船过了渡口。

  到了庆余楼,小厮引着到了二楼小阁子里,上了酒菜。

  坐不多时,何员外得了消息,过来跟三人打招呼。叶县里的大户就这么几家,人人熟悉。

  行过了礼,朱员外对何员外道:“员外来得正好,我们有事要与员外商议,不如一起饮两杯酒。”

  酒过三巡,何员外道:“三位得了铁监的差事,最近发财,正得意的时候。不知有什么营生,提携一下小弟?”

  朱员外道:“自铁监开起来,得便宜最多的,便是你家酒楼,如何说这种话?我们三个,不过是帮着铁监处理渣滓垃圾,赚些小钱,怎么比得了你家。”

  说完,不等何员外开口,朱员外又道:“我们刚从衙门出来,又得了一个差事。因最近这一带菜价肉菜腾贵,铁监也吃不消,要让人开田种菜。我们三人接下了这营生,想起员外开着酒楼,必然用的肉菜不少,便来说一声。等过些日子,我们的肉菜除卖铁监,也可以你们酒楼。”

  何员听了,摇头道:“却是不巧,我这里用的肉菜,已经有人供了。”

  朱员外一怔:“不知是哪家?有如此眼光,能看到这生意。”

  何员外道:“不是别人,就是这附近的钱员外。他本来冶炉炼铁,不想被三位抢了生意,做不下去了。前些日子,把附近的地全部改了种菜,这几天才跟我说过。”

第87章 轨道

  天阴沉沉的,寒风掠过树梢,发出尖厉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漫天洒下雪花,纷纷扬扬。

  杜中宵在铁监的住处,院子里有一个小池塘,旁边建了一座小凉亭。看见下雪,吩咐人把苏颂和柳涚叫来,一起饮酒赏雪。两人进了杜中宵的院子,见凉亭里已经摆下酒菜,急忙过来。

  进了亭子,苏颂跺了跺脚道:“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在外面饮酒?”

  杜中宵笑着道:“就是要在冷的日子里,外面饮酒才有意思,不然炉子造了何用?”

  一边说着,一边让两人落座。石桌下面一座煤炉烧得正旺,暖烘烘的,坐一会,便就不觉寒冷了。

  煤其实烧起来不方便,特别是家里使用的时候,小炉子不方便控制火候,添煤掏渣也麻烦。前些日子,看见十三郎被个煤炉熏得两眼通红,杜中宵才猛然想起,可以造煤球炉。

  煤球非常简单,做个模具,把煤粉压制成型即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炉子。炉子要好烧,容易引燃且节约燃料,最重要的是风门要方便地控制火力。好在铁监里人多,杜中宵说出想法,很快就把炉子做了出来。不多日子,铁监里煤球炉已经普及,开始向市面上卖了。

  煤球不需要用好煤,特别是煤矿里视之无用的粉状煤,用了最好。只是这个时候,煤价很低,卖价主要是运费,这一点并不吸引人。铁监离着煤矿不足百里,并不远,但运费可是一点不低。没有水运,是无法降低运费的,一百里也比一千里水运便宜不了多少。煤球炉吸引人的,是其控制火力的方便性,外面煤球卖的并不便宜。

  石桌下面就是一个大煤球炉,火力很旺,烤得桌面暖暖的。

  两人落座,杜中宵让一边的士卒取了两个包袱来,交给苏颂和柳涚。两人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心中好奇,急忙打开,却见是一件锦袄。

  杜中宵道:“春天的时候,在青台镇种了些草棉,秋天收了。我家里用棉花制了几件锦袄,你们每人一件,穿了御寒。”

  柳涚急忙推辞:“这样珍贵的东西,下官如何敢收?”

  杜中宵道:“营田务地里种出来,何谈珍贵?等上两年,此物遍种襄邓间,自然就成平常之物。”

  此时棉花很少,价格昂贵,是稀罕之物。偶有棉花织成的布,价格还要高于绢帛。至于用棉花制袄做被,那更是想也不敢想的。此时常见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是丝绵,丝绸的副产品。官员俸禄,每到冬天依品级不同,都会发一定数量的丝绵御寒。

  认真来讲,丝绵的效果比棉花好得多,成本也高得多。棉花普及之后,蚕丝被的档次不知比棉被高到哪里去了。只是因为罕见,杜中宵现在还可以拿来送礼。

  丝绵价高,民间百姓不可能人人买得起,平民的御寒衣物里面填充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芦絮、鹅毛,甚至杂草都有。棉花普及,最重要是惠及普罗大众,对富人倒并不重要。

  两人再次谢过,收了杜中宵送的棉袄,认真放起来。

  酒过三巡,杜中宵道:“这几个月,铁监里又建了两座高炉,都顺利产铁。有这几座炉子打底,现在建炉子,实在容易不过。从本月开始,拉纤厢军要大批来人了。依着计划,铁监这里最终会有大约两万人左右,几十座高炉。我们本来预计,铁监一年产六七千万斤铁,就是不得了的事。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要翻上几倍。一时之间,天下多了这么多铁,怎么贩运是大事。沿边三路向来用河东路的铁,短时间我们的铁在那里不好卖。无非是朝廷打制兵器,用我们的铁替换相州的铁,无非几百万斤而已。”

  苏颂道:“这确是大事。不说卖到那里,就是处处有人买,我们也运不出去。”

  杜中宵点了点头:“委实如此。叶县这个地方,虽然处于南北要道,却无水运。太宗时候,曾经在这里挖漕渠,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最终做不成。没有水运,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柳涚道:“有什么办法可想?若只是用大车,哪怕只是向南运到唐州,向北运到许州,需要的车马粮草也是惊人。我们的铁再好,价钱便宜,把这运费加上去,价钱也就上去了。”

  “是啊,只靠大车,终是不行。从铁矿到铁监之间,前些日子铺了一段铁轨,便利了许多,你们看了没有?铁矿在山上,装了矿石之后是下坡,到铁监并不费多少力气。回去上坡,又是空车。”

  听了杜中宵的话,柳涚皱着眉道:“运判的意思,是要铺铁轨?铁矿到铁监之间还好说,路程并不遥远,又是专为运矿而设。用铁不多,运来的矿石可以满足铁监之用。若是在地方铺,用铁量惊人,算起来价钱太高了。我们把铁这样用,朝廷那里如何交待?”

  杜中宵道:“先试一段,总有办法。产出来那么多铁,卖不出去,运不出去,总不是办法。不能贩运到天下,铁监年年存铁,终会废弃炉子,铁监就没多大意思了。除了铁矿石,铁监现在运量最大的就是煤炭。依我之意,是在人来了之后,反正产的铁卖不出去,先把到煤矿的这一段路铺上铁轨。”

  轨道运输不稀奇,历史上不是因为有了蒸汽机造出火车才有铁轨,而是先有铁轨才造火车。秦朝始皇帝混一宇内,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车之所以要同轨,便是因为重要道路,因为年深日久,车辙很深,形同轨道,车轮刚好卡在里面行走。

  铁监产量爬升太快,到这里来的铁贩太少,产的大量钢铁积压。杜中宵便建议,从铁矿到铁监之间建造铁轨,方便运输矿石。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矿石来时是下坡,上坡回去空车,不需要特别动力,用人运输也很方便。铁监制了一批运输车,代替了人扛肩挑,大大节约了人力。因为道理简单,好处显而易见,苏颂和柳涚都支持,此事非常顺利。

  一边在研制蒸汽机,一边铺铁轨,杜中宵必然向火车上打主意。

  铁道运输的两个关键,一是蒸汽机。这机器的用处多种多样,好处看得见,摸得着,没有人反对在上面花钱下功夫。而且按着那群研究蒸汽机的人的进度,这两三个月,新的机器该出来了。另一个,就是铺设铁道需要大量的铁。而铁监这里,随着产量急剧攀升,大量钢铁积压,反而不是问题。

  所有的条件具备,杜中宵要造第一条试验线火车了。

  苏颂参与了蒸汽机的研制,对此并不意外。那机器自重太大,制造普通的车辆,道路要求太高,实用性不大。但如果运行在铺好的轨道上,则可以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

  柳涚没有参与这些,觉得用大量的钢铁铺设轨道,矿山还好,普通道路怎么可以?

  见柳涚满脸疑虑,杜中宵道:“没有办法,我们这里产的铁太多,必须要想办法卖出去。产出来了卖不出去,与泥土何异?没有卖铁得来的钱,铁监里这么多人靠什么为生?等到新的人来,再建高炉,钢铁必然会大量积压。铁是连续不断产出来的,炉子一刻不能停,对铁监来说,存铁毫无意义。应该是产多少铁,就要卖出去多少,要不就用掉。现在商贾不通,把钢铁当泥土用,也是没办法的事。”

  见柳涚还是不理解,苏颂道:“铁监是产铁的,矿石运到这里,很快就变成铁。铁卖不掉,放在铁监里多占地方,没有任何用处。不比他处,铁存着以后还能卖钱,铁监不行。因为新铁不断产出来,存的铁一个不好,永远没有用处。运判便是这个意思,其他地方可以存铁,铁监不行。”

  杜中宵道:“存铁多了,朝廷眼里产新铁没有意思,说不定就会裁人,关炉子。好不容易建起来这样一处地方,岂容因为销路不通,让其慢慢萧条。只要方便铁监的制品卖不出去,后面可以用产的钢铁制各种物品。比如农具,天下间还有许多地方,用不上铁。锨、镰、锄、犁之类,在铁监里制甚是容易。如果能运到四方,卖这些铁器,比卖钱赚钱多了。”

  虽然铁制农具已经出现一千余年了,但远远没有普及。就是大宋境内,还有大量农民用不上铁制的农具。这个市场之大,远超想象。更不要说按杜中宵的构想,铁监依托资源优势,以后要发展成为机器制造中心。不过这一切,现在都面临到了运输瓶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1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8/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