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405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说完,道:“这恼人天气,着实是热。若是有水酒,饮两口解渴最好。”

  一边的亲兵听了,急忙跑去找水酒。没多久,捧了一坛酒来,放下两个碗,给贾逵和郝质倒上。

  饮了一碗酒,贾逵道:“过些日子到了繁峙县,我欲以你部为先锋,替各师打开道路。到灵丘的瓶形寨是要地,契丹防守格外严密。必须早做准备,不要在那里耽误时间。”

  瓶形寨是契丹灵丘县与宋朝的繁峙县的交界处,泰戏山中的一条谷道。这个地方,在后世的名字极为知名,平型关。这条道路,是由河东路穿过太行山到河北路的山中谷道,建中六年,李晟曾引兵出定州后,沿此道兼行到代州。

  一旦出瓶形寨占领灵兵,前出即威胁飞狐,掌控住了河东路通往河北路的要道。契丹要想利用山中道路,绕行宋军后部就不可能了。灵丘和飞狐直接影响河北路和河东路战局,是太行山要道。不过这条路穿行于山间沟谷,行走不遍,沿路也少补给,不利于大军行动。

  贾逵五万人,走这条路已不容易。再带上火炮,行动非常艰难。也就是现在宋朝物资充足,不缺驮畜,才可以这样做。如若不然,仅五万人的粮草,就难以行动。

  杜中宵与赵滋等人仔细研究河北战事,都认为灵丘、飞狐对战局有重大影响。一旦占领,就掌握了对契丹的主动权。所以命令贾逵,提前做好夺取这条道路的准备。一到秋天,如果契丹大军南下,他立即带兵进攻灵丘。在契丹人反应过来之前,夺取飞狐。

  飞狐是太行山中要地,一旦占领,就保障了太行山安全,保护了宋军侧背。到了那时,宋军可以完全展开,与契丹战于幽州地区。那时宋军五十万大军,才能完全发挥威力。

  饮了两碗酒,不似刚才躁热了,贾逵道:“契丹若兴兵前来,不知大同府会不会有异动。庞相公率数万大军守朔州,虽然应该安全,却总觉得不那么让人放心。”

  郝质道:“太尉,北边还有王太尉大军。有那五万人在,大同府天大的胆子敢出兵。”

  贾逵点了点头:“也是。王太尉所部是杜太尉随州练兵时带出来的,最是完整。可惜自唐龙镇一战之后,便就守河曲路东北,再无大战,也不知道现在如何。”

  郝质笑道:“那是三衙杨太尉带了数年的军队,建制完整,枪炮齐全,最是能战。若是大同府一有异动,王太尉带兵南下,说不定能一举而下。太尉,有他们在,我们不必担心大同府。只要此次一战而下灵丘,占领了飞狐,山前山后就尽在朝廷掌握。”

第222章 战事关键

  繁峙是山中小县,依滹沱河而建。县城位于群山之中,治下人口稀少,贾逵的五万大军无法全部驻扎在县城,只能在四周设寨。贾逵率人到来,知县带着本县官吏早早就迎到城外。

  进了城门,贾逵见城中冷清,道:“这里没有什么商贾,军中的许多物资只怕只能从外面运来。”

  知县杨方道:“太尉,繁峙不过是个边境小县,治下人口又少,自然不如大城繁华。”

  贾逵点了点头,心中有数。繁峙只有两千余户人家,在后世连个乡都比不了,能有座县城已经是托在边境的福了。靠着本地人口,怎么可能支撑自己大军?想起道路不好,又忍不住心烦。

  只是运粮倒还好办,现在军中,枪支弹药的补给花样繁多,都要从外面运可是不容易。好在自己提前几个月到来,若是事到临头,突然行军,可就麻烦了。

  到了县衙,等到接风宴席结束,贾逵道:“本县治下军寨不少,烦请知县明日把各寨主都叫来,与我相见。大军来到此县,准备的事情不少,最怕走漏风声。”

  杨方拱手称是。这是边境县,杨方自己也是武将出身,兼着本县兵马监押,管着各寨军队。与契丹有大山相隔,在这里两国并没有交往,人口不往来。只要吩咐一声,契丹很难得到风声。

  等到杨方告辞,贾逵对郝质道:“这样的小县,驻扎五万大军,外边的物资一日不可少。明日粮草官彭印到了,再吩咐他一声。不管缺少什么,要提前运来,不可误了秋天战事。”

  郝质道:“这里僻处边境,往日里也没有商人往来运货,道路不修,确实不易。若不是如此,枢密院如何会让我们现在来这里?离秋天还有数月,来得早了,被契丹人发现可不好办。”

  贾逵摇了摇头:“契丹人即使知道,也不会当一回事的。敌国的事,哪里知道那么清楚?”

  前几年,曾经有人编造谣言,说是契丹点集兵马,惹得朝廷大恐。几个月后,才知道是谣言。这个年代,信息传递的速度不是后世可以比的,契丹即使得到宋朝在繁峙集中兵马的消息,也不能确定真假。

  这里与河北路不一样,河北路全是平原,而且还有两输户,民间百姓的来往不断,信息相对来说不好隐瞒。繁峙的周围全是大山,两国的交通断绝,数十年没有人往来都不稀奇。

  站起身,贾逵看着窗外道:“繁峙是边境小县,我看城里只有一两家客栈,商铺也没几间。大军驻扎城中,必然一片混乱。明日我们两人,到东边的瓶形寨一带看一看。尽量在那附近,建几座军营,让军队就近驻扎。利用接下来两个月时间,把周围的地理搞清楚,做好战事计划。”

  郝质拱手称是。

  贾逵又道:“还有,带上彭印,让他把这里地理搞清,定好如何运物资进来,如何分配。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定要把所有的准备全部做好。只等着朝廷一声令下,便就杀过去!”

  五万大军,要走灵丘道,必须做好计划。前锋用多少人,如何保障物资,中军多少人,还有多少人后续跟上。想全军聚在一起,是不可能的。这条路太险峻,不适合大军行动。不过,对面契丹的守军也不多,靠着坚城而守。只要随军带火炮,攻破不难。

  枢密院里,杜中宵命在枢密院单设一个小院,做为防秋一战的指挥部。命李璋尽全力,必须在接下来的时间,把契丹在幽州的地形、兵力布置、各地官员等等各种情报全部搞清楚。所些道路可以行军,哪里可以驻扎,物资如何运输,必须提早都有预案。不能到了战时,才发现哪些事情不清楚。

  不到十天时间,小院便初具规模,成了枢密院的指挥中心。枢密院的日常事务,杜中宵大多让田况去管,自己和赵滋、富弼两人,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战事上。

  进了小院,正房是一个大厅,里面大桌上摆了一个粗略的沙盘,墙上挂着大幅地图。一边的房子是参谋人员,处理各种情报,拟定作战计划。另一边则是后勤官员,做物资运输规划。

  杜中宵和赵滋站在沙盘前,议论着将要发生的战事。

  赵滋道:“如果契丹主攻保州,则防守一个月,等战局稳定,大军从雄州北上,取涿州。把契丹主力围于易州一带最好。东边贾逵如果取了飞狐,则就是数路围攻。”

  杜中宵摇了摇头:“围敌于易州,山中道路难以堵住。契丹主力是骑兵,如果入太行山,北去奉圣州,我们就没有办法了。此战最重要的不是击溃敌人,而是围歼敌人。”

  赵滋听了,不由皱起眉头:“若是如此就有些难了。幽州地方广大,想把来敌围死,实在是难上加难。而且契丹骑兵行动迅速,一旦退却,我们很难追上。纵然幽州是契丹的土地,他们纵兵抢掠,只怕也当作寻常事。想追,只怕很难追上。”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错。所以必须尽最大可能,围住耶律洪基!擒贼先擒王,只要围住耶律洪基跑不了,其他契丹军队就不敢退却。两帝争立数年,现在的契丹,应该没有敢弃国主于不顾了。”

  赵滋看着地图,一时不语。过了好一会,才道:“太尉以为,应该如何?”

  杜中宵道:“如果契丹攻保州,则弃广信军和安肃军于不顾,吸引契丹主力到保州城下。保州布置众军,死守住城池。同时,其周围布置足够的机动力量,在合适时机上前,与契丹决战。与此同时,军队主力从雄州快速北上,截断契丹的退路。保州的军队要让契丹国主的主力动弹不得,雄州北上的军队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契丹归路截断。与此同时,贾逵的军队,出五回岭占领紫荆关。如此,才能在易州一带与契丹决战。只要给契丹人留下了退路,以后就有无穷的麻烦。”

  赵滋叹了口气:“这可是很难做到。契丹若是倾国之兵前来,怕有三四十万大军,不可能全在保州城下。如若不然,一个月时间,他的军需也困难。”

  杜中宵点头:“不错,所以最可能的,是契丹分两路前来。从保州到雄州,各处皆攻。到了那个时候,哪里退,哪里守,哪里攻,一丝都不能错。只有围住了契丹国主,才能够开始反攻。”

  一边说着,杜中宵一边看着沙盘。最重要的,不是契丹人攻哪里,而是耶律洪基的主力,到底会在哪里。只要抓住了耶律洪基,契丹人就跑不了。

第223章 早做准备

  正在这时,李璋进来,向两人行礼。

  杜中宵道:“看看就要出七月了,在契丹那里布置得如何?要想知契丹情报,就要靠自己,不能只想着花钱。钱帛动人心,但钱帛买来的东西,也最靠不住。”

  李璋道:“最近在有几个商人,愿意给朝廷提供契丹情报。我依太尉吩咐,他们互不相识,有不同的人负责。一个出了问题,其他人还可以送情报回来。而且,有几组人做,也可以互相验证。”

  杜中宵点了点头,没有多说。这个年代对情报的理解与后世不同,主要用钱开路。提高赏格,自有贪财的人。这个年代,贪财没有坏处,也不会受到谴责,与后世的评价体系不同。靠理想,靠觉悟做情报工作,说出去会让人笑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后世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实际上换个时代就行不通。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也不强求。情报工作不需要特别有力,只要能把契丹的消息带回来就足够了。不需要直接打入契丹的内部,也不需要提前知道契丹的行动计划,没有那么复杂。

  只要宋朝知道契丹什么时候出兵,有多少兵力,将领是哪些人,主攻哪里,就了不起了。这些也不是保密消息,只要在契丹有宋朝的情报人员,就可以打听到。至于影响契丹行动那样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太高端了,实际做不到。

  看着沙盘,杜中宵道:“现在幽州的道路我们知道的还不完整,秋季之前,要搞清楚。这不是多难的事情,只要在边境找些来回两地的人,就可以做到。现在军队用的是枪炮,运送物资是大车,不是以前可比。不知道路,就不能提前做好物资运输计划,到时影响战事。”

  李璋叉手道:“这些日子,我与李太尉一起,专门派人去契丹境内,查探此事。州县大道查清并不难,但一些乡下道路,着实是难以查清,就没有办法了。”

  杜中宵道:“只要查清州县大道即可。到时大军行进,非不得已,也不会走乡下道路。幽州自古有驿道,契丹虽然对此事不上心,旧的道路还是在的。对了,幽州虽然是一片平地,保州以西的太行山却是地形复杂。虽有古道,许多却是朝廷所不知道的。趁着契丹人没有南下,也要查清那里。包括道路,契丹人在何处筑城,何处驻兵,有多少人,最好都一一查清楚。”

  李璋叉手称是。

  赵滋道:“与本朝相接的地方,地方大多查得清楚。离边境数十里,就一无所知了。此次大战双方怕不是有百万大军,百里之内,都是战场。地理清楚,占的优势就大。”

  杜中宵道:“若契丹主力尽出,三十余万人来幽州,那就肯定百万以上了。契丹主力三十万,各地征召的兵力,也会接近此数。所以说是三十万,到时聚集幽州的,只怕就有五六十万人。加上本朝的五六十万人,就过百万了。自立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如此大战。”

  契丹的兵力总共加起来,是三十多万,但并不是说契丹只有这些兵力。这是战兵,为了保障这些军队的战力,临时还会刺民为兵。三十万主力南下,加上临时征调的军队,肯定过五十万。甚至契丹真地发了狠,各地调兵,到时七八十万人也不稀奇。

  历史上经常发生的数十万人,甚至是百万人的大战,除了吓人的虚数,还有一些就是如此。其实真正的战兵没有多少,加上为这些战兵服务的人,数量就非常可观了。其实真正的战兵,十万人以上的战争就非常可观,历史上没有多少。

  以前宋朝的禁军,一般负责后勤的有两到三成,不免就征调民夫。整训之后,后勤部队归属于师一级,单独成编,一般占军队三成。与以前不同的是,不再征调民夫,就是单纯的辎重部队。征调民夫,则是单独成军,不与军队的辎重军混编,有单独的指挥和任务。

  契丹主力几乎全为骑兵,需要的后勤部队数量极其庞大,远超过三成。所以秋天的战事,契丹一旦主力全出,来的可能就是五六十万大军。

  李璋道:“刚得到的消息,契丹的幽州和平州治下各州县,已经开始刺民为军。甚至附近的奉圣州和北安州等地,也在点兵。依此规模,今秋契丹很可能是出倾国之兵。”

  杜中宵点了点头,想了想,问道:“阴山以北,诸如鞑靼各部又如何?契丹有没有让那里的部族出兵?契丹治下,这些羁糜的部族不少,若是出兵,兵力就更多了。”

  李璋道:“从河曲路得到的消息,鞑靼不会出兵。契丹与党项作战时,鞑靼也曾主要提出,要出兵助契丹,契丹人不许。估计契丹也怕这些部族出兵,最后难以控制,是以限制他们。”

  杜中宵道:“如此还好。向契丹称臣的,一直到西域,部族不少。本朝恢复西域,灭党项后,虽然许多部族向本朝称臣,却不敢断了与契丹的联系。”

  赵滋道:“太尉多虑了。如果北方的部族出兵,一路南来,吃的喝的,契丹也供不起他们。一旦生乱,契丹该怎么做?征召他们,是给自己添乱。”

  杜中宵道:“是啊,契丹出兵,除非是刚好合适,不然不会让这些部族参与。可一旦本朝进攻契丹的时候,这些部族就可以出兵了。所以契丹来攻,击败容易。但攻进契丹境内,就不容易了。”

  李璋道:“说起来,契丹境内也不稳。其东北的女真各部,时常叛乱。如果此次契丹大败于幽州地区,境内必然各部作乱。到了那时,可以省不少力气。”

  杜中宵摇了摇头道:“不要想那些事情,那些部族叛乱,是要自立。本朝击败了契丹,如果占了其境土,这些部族就不作乱了?还是会乱的!那个时候,朝廷一样是要去平乱。所以,与契丹作战,就要靠着本朝兵马,堂堂正正击败契丹。一旦借助外力,以后就是祸患。”

  契丹最后不就是灭亡于女真手中?灭了契丹,女真接着就进攻宋朝。宋朝对女真的表现,还远不如对契丹的时候呢。联金灭辽,宋朝丢了北方的大片境土,北宋成了南宋。联蒙灭金,到了最后连南宋也保不住,最后神州陆沉。自己实力不行,借助外力,反而是养出了更强大的敌人。

  以中原的庞大体量,就应该靠自己的实力,碾压周边势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后想保住天下也是妄想。这一点,杜中宵想得很清楚。

第224章 回乡

  不知不觉间就树叶泛黄,天气凉了下来,秋天来了。农民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一片喜气洋洋。

  孟学究回到村里,村里百姓正忙着晒谷,一片热闹景象。听说孟学究回到村里,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到他家里来看他。南渡来到大宋,这是村里第一个出息的人才。

  院子里,众人看着孟学究穿着锦衣,气宇轩昂,再不是从前的样子,人人称羡。不到一年,孟学究就做官了啊,从今以后,大家再不相同。

  朱照仁道:“学究,你在军校里学了不到一年,现在做什么官?”

  孟学究道:“得长官抬举,做了个营指挥使。只是时间太短,官职低微,只是假摄。”

  这些百姓也搞不明白这些名字,只是问:“这指挥使,手下管着多少人?一个月有多少银钱?”

  孟学究笑道:“我是小官,因为管着一千多兵,职钱多一些,一个月有三贯足钱。其余衣赐、禄米大约也是此数。说起来,一个月有六七贯钱。现在与以前不同,朝廷钱粮充足,每月都能发下来,日子也还能过。等到后边有战功,去了假摄,倒能翻一番。”

  众人纷纷赞叹,觉得一个月有几贯钱,必然是多得花不完了。去年冬天的时候,修车站一个月有三贯多钱,做工的就觉得极为丰厚,可以花一年。现在孟学究每个月都发几贯,那还了得?

  韦照道:“学究,你一个月这么多钱,是不是要把嫂嫂和孩子接过去,不再在村里种地了?每个月几贯钱,一家三口人,尽够花了。”

  孟学究道:“此次我回来,正是要说此事。得到的消息,契丹已经点兵,今秋南下幽州,今年必是要打仗了。我随军驻在边境,难免战事,当然不能带家小。总要打过仗后,再想办法。”

  “要打仗了吗?”听了这话,乡亲们一时间议论纷纷。去年冬天,听说就有契丹人南下,被宋朝大军围攻,全军覆没。没想到契丹人这么不死心,今年要又派人来。

  孟学究道:“你们不必担心,朝廷在雄州有五万大军,河间府驻军更多。一时之间,契丹人打不到这里来。不过到时兵荒马乱,地方必然不太平。还请乡亲们到时照看我家里,等到战事结束了,我必回来谢过诸位。还有,今年有战事,大家都不要到外面去,安心待在家里。”

  韦信道:“我们这里离着边境只有几十里,契丹人的骑兵倾刻就到,怎么会没事?”

  孟学究道:“朝廷早做了布置,这一带几十万大军,契丹人哪里那么容易就攻到这里来?真到了紧急时候,官府必然坚壁清野,会带你们入城的。”

  一众人议论纷纷,显然不怎么信。到了那个时候,战事纷杂,官府还顾得了这些百姓?

  孟学究道:“不必担心,朝廷在雄州一带布置了几十万大军,契丹想过拒马河,都不是容易事。你们只管留在家里,日常派人远处查看,安心过日子就是。我要随军作战,一时之间无法安家,家眷只好拜托各位。等到结束与契丹战事,再回来请你们。”

  众人答应,只是觉得心慌。好不容易过了一年安稳日子,没想到又打起仗来。在这里,新开的荒地免了三年赋税,第一个秋天真是让人欢乐的时候。交了官府贷的耕牛、农具的利钱,还了种子,家家家都剩不少粮食。加上修铁路做工赚的钱,今年格外宽裕。哪里想到,刚刚过了几天欢天喜地的日子,突然间契丹就要打过来了,怎么能不让人心慌?

  一边孟学究的妻子与几个妇人,杀了鸡,煮了肉,就在院中摆了起来。两坛村酿的水酒,十几个大碗摆上,请大家饮酒。此时孟学究月月领钱,酒菜明显不是从前样子。

  饮了两碗酒,孟学究道:“等我回到军营,就要备战了。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妻小。我敬诸位一碗酒,今年秋冬照顾则个。等到来年,打跑了契丹人,我再回来谢诸位。”

  说完,举起酒碗,敬了诸位一碗。

  饮了酒,韦信抹了抹嘴,道:“学究,你做了官,自然与我们不同了。说实话,我们这些平常百姓人家,好不容易有一年好日子,听说打仗,哪个不心惊?不过,学究说契丹人到不了我们这里,也就能信学究所说。你不必担心嫂嫂,大家都是多少年交情,自然照顾得他们好。”

  其他人一起称是,吵闹着喝酒。

  孟学究一边与众人喝酒,一边看看在一边逗弄孩子的妻子,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自己或许天生就是要当兵打仗的。自入军校,不管是行军训练,还是学的书本,基本一教就会,全然不似以前学诗书的样子。因为自己成绩太好,被破格提拔,第一个学成毕业,做了营指挥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40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05/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