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存林存着同样想法的,还有章存贵。
他家地少,这些年来主要靠他在外面忙乎着。
可新社会了,打官司的少了。外加“土改”后,地主没了,给人家管账收租子的
营生也没了。
这么一来,一家子靠啥吃饭?
对农活,他不在行。
也不指望那地里能有啥出息。
可俩儿子还在读书,仨闺女还未出门子,日后的花销可是不少。
今后的日子该咋办?
他瞅着存林哥在找宅子,心里一动。
也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在学校附近寻了个小小的铺面。
还特地去探了探存林哥的口气。
存林跟他说,这铺子得自己使,万不可出租,也不可雇人。听了这话,他立马
联想到“土改”运动中,多次提到的剥削阶级,心里也就明白了。
只要是自家使,就不存在不劳而获,剥削他人。
也就没啥风险了。
可他能做点啥?
只能经营点书刊、文化用品之类的,外加上帮人写写家书、瞧瞧风水。
这些都是他拿手的。
即便他再聪明,也无法像存林哥那样搞个酒坊子,自产自销吧?
还有就是村里的夜校。
工作组找到他时,他满口答应下来。
这是个表现的机会,得好好抓住了。
要知道,他在街上管账收租子,可没落啥好名声。
亏得他家地少人多,否则富农的帽子妥妥的。
这时候,他算是明白了。
当初存林哥为啥要主动分家?
这十有八.九是想借着分家的名号,躲过那一劫。
结果呢,还真躲过去了。
看来这预知能力,比他还强?
自从见了那封“天书”,他心里就存着疑问。
这一下,更相信有“神人”存在。
具体是谁?
还无从探究。
可日后只要跟着存林哥的步子,准没错。
*
老百姓过着太平日子。
而部队里却是一派紧张。
在某军区的训练基地。
经过一番紧张集训,整个战地记者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到了一月中旬,叶抒文就随着队伍奔赴了前线。而在境外的第一批战地记者,
也被替换回国,进行休整。
来到冰天雪地的北方,除了寒冷之外,还要面临着种种考验。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虽然只是在后方呆着,可遭遇空袭也是在所难免。不过几
天,他就适应了这种跑警报、钻防空洞的战地生活。
在纷飞的战火中,叶抒文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
他用一种全新的目光,扫视着这个世界。
心中更是充满了爱国之情。
昔日的那一点点小算盘,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也更加忘我地投入到了战斗中去。
这天,他冒着严寒来到了某团驻地。
在防空洞里,采访了刚从一线下来的英雄团长章启安和几名战士。采访之余,
还与章团长聊起了家常。
这才知道俩人是老乡。
章团长是平城地区的,与叶城相邻。
再一细问,竟是章大叔的儿子?
这个世界可真小啊。
俩人握着手,一阵激动。
于是,聊了更多。
他讲了“土改”前夕去虎头村的情景,而章团长也讲了家乡的一些过往。俩人越
聊越投机,不禁开怀大笑。
也愈发亲近了几分。
回到记者站,叶抒文心有所感。
就提笔写下了第一篇战地报道——《远方的牵挂》。
还写了一篇随笔《英雄儿女》。
第二天,就把稿件发到了记者站。他希望远在后方的亲人能看到这篇报道,更
希望前方的战士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温暖和后方的鼎力支持。
算算时间,马上就要过年了。
他将在异国他乡,与战士们一起过一个“战斗化”的春节。此时,心里唯一牵挂
的就是爹和娘,还有爷爷和奶奶。
去年过年,几个哥哥远在海外,家里只剩下他一个。
可今年呢,就连他都在外面。
家里该多冷清啊?
想到此,又提笔给爹写了封信,报个平安。
*
徐甜甜住到了镇上。
这文化生活也有了不同。
首先是能看报了。
去邮电所的报刊亭就能读报。至于订报纸,家里可没那个闲钱,于是她养成了
一个习惯,每天下午扯着冬娃,去邮电所门口看报纸。
她看得很快,前后不超过半个小时。
生怕耽误了家里的事。
章存林见了,暗暗称奇。
不过,也未加阻拦。
只是让冬娃娘把报上的事儿,给家里人都讲讲。
也好长点见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天气也越来越冷。
铺子里的生意,不好也不坏。
可马上就到年关了,多少也能赚上一笔。
章存林算过一笔账,倒是一点也不担心。
只是怕货积压,也没敢进太多。
没过几天,学校里放了寒假。
徐永泰一得空,就乐呵呵地跑来瞧了瞧。
这铺子的事,他早就听说了。
见闺女也站了柜台,冬娃天天有烧饼吃,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心说,章老二还
算大方,干啥都没少了闺女的那一份。
徐甜甜见了爹,也高兴得不行。
听爹说,在县里也寻了一处小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