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死的威胁之下,虞衡只能揉着耳朵,小声将事情交代了个清楚,“我真没憋什么坏主意,就是想着既然您来了岐州,又对岐州的一应事务和山川美景赞不绝口,也该让天底下所有人都看见,岐州现在已经脱胎换骨,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只要一提起来就摇头的穷乡僻壤了。”
最重要的是,心动后赶紧行动,大美岐州欢迎你!
最后这一点,虞衡虽然没说,景隆帝却突然福至心灵猜到了,又是一声冷笑,“你的胆子真是越来越肥了,竟敢把主意打到朕身上?”
虞衡委屈,“不就是借您的名头用一用,也没夸大之处,据实说而已,至于揪我耳朵还想打我板子吗?也没碍着您什么事啊!”
“你想让这么多来岐州干嘛?”这会儿还没有旅游业,景隆帝对虞衡的行为有些费解。
然后,虞衡就开始向景隆帝讲述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但是,虞衡的话才起了个头,就被景隆帝伸手打断了,命人请了太子来马车上坐着后,景隆帝才给了虞衡一个眼神,“继续讲。”
听课人员多了个中学生,这时候虞衡就不能随便扯犊子了,而是用接地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为景隆帝祖孙两人解释了一番他为什么想借着这个机会搞旅游。
“进岐州的人数多了,他们在岐州的一应衣食住行,都是在为岐州创造收益。就算穷得叮当响,住不起酒楼,在百姓家借住几晚,略微给点铜板,也让这家百姓得了一笔收入。来的人越多,岐州百姓赚的银钱就越多,以后若是每年都有人过来游玩,那岐州光靠这些游客,就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到头来,不还是国库得了好处吗?”
岐州这几年虽然在轰轰烈烈地搞建设,但每年给国库上交的银子可不少,商税的比例一下子就蹿上来了,发展一下旅游业,还能继续加大商税比重。
景隆帝和太子一边听一边点头,等到虞衡说完后,景隆帝还奇怪,“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你干嘛一直瞒着?”
早说出来不就屁事没有?朕是那种连给国库创收都不乐意的皇帝吗?
虞衡摸了摸鼻子,有些心虚,心说我那不是怕您问我要代言费么?一个帝王来当旅游宣传大使,这身价得有多吓人啊!虞衡光是想想都觉得自己受不了那个刺激,索性先把人骗过来再说,等景隆帝离开后,自己再放手大干一场,轰轰烈烈搞一波宣传,让大宣百姓明白什么叫做信息轰炸洗脑。
结果谁成想,现实会这么残忍,景隆帝还没走呢,就看穿了虞衡还藏着一点小心思。
问清楚缘由后,景隆帝原本不想和虞衡计较的,但是一想起这小子给他写的那封肉麻兮兮的信,其出发点是为了把他骗来岐州好让他大肆宣传,为岐州的旅游做贡献,景隆帝心里就气不过,恨不得再揪着这小子的耳朵把他给暴打一顿。
不过现在太子在,他这个当祖父的还得维持一下形象,还要保护一下虞衡的颜面,毕竟这小子确实是个有能耐的,万一在太子面前颜面尽失后,自暴自弃不肯再干活怎么办?
但就这么放过虞衡,景隆帝也不乐意,略一思索就找到了这小子的痛点,“你想拿朕夸赞岐州风景之事大肆宣传,也不是不行。但朕的名声是这么好借用的吗?知不知道别的地方请人作篇文章,要给多少润笔费?”
咔嚓一声,虞衡整个人都裂开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到底听到了什么。我勤勤恳恳地为你家天下赚银子,就随手拿你打个广告,你竟然还要问我收钱?
敲,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太子整个人也恍惚了,万万没想到他那么英明神武的皇祖父,张嘴就是问官员要银子,这是不是有哪里不太对?
虞衡回过神来后,立即指责景隆帝这种挖自家墙脚的不道德行为,“岐州挣的银子,那都是要归给国库的,您这是监守自盗!”
“这怎么能叫监守自盗呢?朕的名气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用的吗?那是朕该得的!”
虞衡心累,“您这是干嘛呢?您又不缺银子,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听啊。”说完,虞衡还开始给自己找帮手,“太子殿下,您说是不是?”
“该是自己的,就别往外推。”景隆帝也开始教孙子,“日后你要是即位,该收进私库的就收进私库,别听官员们一哭穷,就把私库的银子往外搬。瞧瞧,他们可会哭穷了,得想明白国库到底缺不缺银子。”
太子人都傻了,纵观史书,也没见过这样的骚操作,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虞衡忍不住叹了口气,“您的私库不也不缺钱吗?”
“谁说的?”景隆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退位后,又没把私库全带走,就带了两成,其他全留给老大了。行宫还有一帮人要养,谁说我不缺银子?”自己随便花和手心向上问人要银子,感觉还是不同的,就算那个人是亲儿子也一样。
虞衡还未开口,太子先一步忧心道:“皇祖父竟面临这般窘境?这次回京后,可得跟父皇好好商议一番。”
虞衡憋笑,景隆帝也忍俊不禁,“行了,逗你们的。虞衡没上当,你倒眼巴巴跳出来认错了。”
太子一本正经回道:“若皇祖父真过的窘迫,那便是我和父皇之罪过了。”
虞衡顿时笑出声,“太子真孝顺。”
景隆帝虽然觉得太子这会儿跳出来扛锅,时机有点不对,但对于太子这份孝心,还是十分受用的,看虞衡也没那么大的火气了,冷哼一声道:“便宜你了。”
虞衡见景隆帝眼底带笑,心知这茬便过去了,还胆大包天顶嘴道:“我可没得什么便宜,真正得了实惠的是国库。胡尚书该乐得见牙不见眼了,我得写封信给他,好好邀个功。”
“你就没觉得你越来越像胡尚书了?”景隆帝吐槽。
虞衡断然否认,“怎么可能!”
自己行事这么稳重大气,哪里抠门了?景隆帝这分明就是污蔑!
第121章
虞衡拒不承认自己像胡尚书, 还觉得自己特大方,整个大宣都没几个比他更大方。
这话其实也没太大的毛病,就橡胶厂那些东西, 虞衡要是不拿出来充当公用, 给国库创收,就那些橡胶制品的利润, 都够虞衡八辈子了。
从这一点来看, 天底下比虞衡大气的人真不多。
不然的话,虞衡直接以秦溶月的名义开个店铺,在里头卖这些玩意儿,早就赚回来金山银山了。
要不,虞衡拿着银子在岐州轰轰烈烈的搞建设, 朝廷的反对之声并不多呢。
御史也都不是傻的, 也有脑子不清楚的想要一波虞衡刷刷自己的名声,结果还没开始撸袖子干, 就被御史大夫给拍了回去。
废话, 这些玩意儿可都是虞衡自己想出来的,人家愿意拿出来给官府创收,那是人家大气, 你们这帮二傻子还吃饱了撑的去参别人, 真把虞衡参烦了,撂挑子不干, 岐州原本能得的银子,你们来补上?那数目,怕是卖了你们整个家都补不上。
既然得了好处,那就偷着乐,别跳出来蹦跶讨人嫌。吃了人家的饭还嫌人家的饭不好吃, 做人不能太无耻。他们是御史,虽然干的就是得罪人的活,但总归还是要点脸的。
景隆帝心中未尝没有想给昭宁帝提议,让虞衡接胡尚书班的想法。不过眼下说这话还太早了,还得再历练虞衡一番。
这小子想弄个贫困户免费就医,还想在岐州试点,要干的事情那么多,再在岐州待一任吧。
其他人要是知道自己少了个入京机会,怕是要悔青肠子。但虞衡不一样,这货对自己有着迷之自信,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有天是要入阁的,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当上首辅才是。对于进京这方面,虞衡表示:那不就是早晚的事吗?反正都能进京,再担任一届岐州刺史就任呗。
说实在的,岐州现在百废待兴,虞衡一顿操作猛如虎,愣是把岐州慢慢给盘活了。这种从无到有稳扎稳打向上走的成就感,还真就不比入阁差。
巧了,虞衡这会儿也不太想离开,他还想把岐州打造成一个实业和旅游业都十分兴旺的特色州呢,哪能干活干一半就把事情扔给别人。那爽点都砍半了。
再说了,虞衡已经把最艰难的部分,发展方向和实业都弄好了,接下来的事只要按部就班就行。真要别人调过来摘了这个大桃子……虞衡觉得其他人可能是在想桃子吃。
虞衡说把景隆帝当岐州旅游大使,那真不是随口说说,行动力也是杠杠滴。景隆帝前脚刚走,虞衡后脚就把这事儿给宣扬开了,还不是这年头儿的街头巷尾流言风,而是根据不同年龄层制订了不同宣传模式。
对于读书人,那不用说,先把虞衡写的那篇送别名篇给扔出去,等到诸多读书人交口称赞拍案叫绝时,再甩出接下来的话术,“这文章里说的这个有诸多奇处的地方就是岐州,太上皇都对那儿赞不绝口,离开时还特别舍不得,也正是因为如此,嘉国公才作了这篇文章呢!”
在这种天子受命于天坐拥天下的环境中,一个让帝王都赞不绝口流连忘返的绝妙去处,对其他人的吸引是巨大的。尤其是,许多读书人还真不差钱,想也可以理解,念书就是一件烧钱的活,家底不殷实的,根本供不起一个读书人。
另外,读书人也讲究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倡导大家多出门走走,到处游学,增加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眼界。
有钱,有出去旅游的正当理由,不少读书人一听这话。心里就活络开来,都是一个想法:岐州有那么多新奇事物,又有个传奇人物坐镇,这些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不去见识一番,真是可惜了。
再说了,虞衡可是六元及第的科考大佬,要是他们能侥幸得虞衡点拨一二,那不就赚大发了吗?
这么想的人还真不少,反正听到这消息后,收拾行李前去岐州的人还真不少。
对于其他不念书的百姓,虞衡就不可能拿文章给他们看,得到的回应肯定是人家看都不看就来上一句我不识字。
对于这类人,虞衡直接让说书先生上场,上来就是一段震惊体,“震惊,这地方竟然让太上皇舍不得回京!”
这标题,搁后世妥妥被骂,这年头儿却稀奇得紧,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这话一念,台下顿时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说书人,注意力全都被吸引了过来。
说书先生嘴皮子利索,常年说书,节奏也把握得十分到位,语气也随之跌宕起伏,听得众人如痴如醉,面露向往之色,恨不得亲自跑去岐州去看看。
反正从虞衡收到的各地反馈情况来看,再过不久,岐州就要迎来一大波游客了。
这一大波游客,身份还挺特殊,大半都是读书人。这年头儿的读书人其实挺难伺候,有些人真就是心比天高,略有不满就开始扯大旗逼逼赖赖,又因为多念了几本书,自有一股傲气在,掐尖要强也是无法避免的。
看看每次春闱,各地士子齐聚京城时的热闹就知道了。挑衅比试就从来没消停过,虞衡当年去江南,还以一己之力单挑了一整个书院来着。
虞衡自己的文化水平那绝对不用说,绝对的顶级。但岐州士子的总体文化水平嘛……那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众所周知,岐州是个穷地方,这年头儿又不像后世搞义务教育,穷地方,大多数百姓家肯定也穷得叮当响,温饱都成问题,谁还会奢想送孩子去念书呢?
这种情况下,贫苦人家中或许有好苗子,却在一开始就被切断了念书的路,终其一生都不得展露这份天赋。
除了生源面窄之外,夫子也是个问题。岐州根本没有大儒,虞衡不算,这位是实干型人才,和学术性学者不一样。
岐州穷,越穷的地方越没有人想去,去了的也会想方设法调走。这就造成了,岐州境内的夫子,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的夫子屈指可数。
生源窄,教师水平一般般,会试时又要同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起比试,能够脱颖而出考中进士的人,要么是天赋异禀的天才,要么就是像虞衡这样自带外挂的家伙。但这天下,天才数目何其少…虞衡这种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上辈子没拯救过银河系,都中不了这个头彩。
所以,岐州的教育,是真的菜。
一地士子的科考成绩会成为此地父母官考核时的重要依据,以岐州士子现在的总体水平,虞衡确实还得给他们好好打算打算。
眼瞅着马上就要有一大波士子前来,虞衡还真担心这里头有那么些桀骜不驯的刺儿头,来了岐州后什么都不干,专门找岐州士子比试了。
上回下江南时,虞衡一个人挑穿了一个思源书院,碾压别人是很爽的,但被别人按在地上摩擦,滋味儿就没那么好受了。
身为岐州刺史,虞衡可不想自己底下的士子被人全方位无死角吊打,赶紧想办法给他们补课。
补课的内容也不走寻常路,别人都作死地给人肚子里填四书五经史书策论,虞衡把这些全都扔一边,重新给他们开了一门算学。
景隆帝和昭宁帝不是让虞衡教出一帮审计人才来吗?虞衡觉得自己可以放手去干了。
除了虞衡之外,所有人都很懵逼。官学一部分人觉得虞衡这是在胡闹,你一个六元及第的传奇人物,按理说更明白科考考试都考些什么。结果你放着这些儒家经典不教,转去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算学?
莫不是脑子进水了吧?
岐州的士子们也很懵逼,本来听闻刺史大人有意来官府看看,考量考量他们的水平,大伙心里还挺高兴。结果呢?刺史大人重点内容一个都不讲,转而教他们算学?
这是个什么神奇的发展?
系统也想吐槽虞衡,
【宿主你可做个人吧。人家当了十多二十年的文科生,你一来就让他们转理科,这合适吗?看看,孩子们都傻了!】
“我这是在害他们吗?”虞衡怒,“我都算泄题了好不好!他们中间要是有能学好审计的,以后能有多大作为,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吧?审计这活是一般人能干的吗?”
重要性杠杠的,这批士子要真能出几个搞审计的人才,那绝对是各方势力都要争相拉拢的关键人物,分量可比同起点的士子重多了。
要不是怕他们的水平太菜,在接下来的比试中被人吊打,虞衡也不想费这个精力。给别人上课,也很累的好不好?
朝廷半个月前下发了关于增加算学一科取仕数目的通知,不过大多数人还是想考进士科,没放在心上。
如今虞衡大咧咧开算学课,有些心思灵活的士子已经察觉出几分深意。
与此同时,其他士子也快到岐州了。就像虞衡预料中的那样,确实有不少人充满豪情壮志,想通过挑战岐州士子的行为引起虞衡的注意力。
更离谱的是,这帮致力于给岐州士子找麻烦的士子们,领头的竟然还是个虞衡的脑残粉,提起虞衡当年挑穿思源书院的壮举便双眼放光,“我们若是能像嘉国公当年那样,将岐州士子全都辩倒。嘉国公定然会抽空见我们一面!”
虞衡:???崇拜我还给我出难题,这特么都是些什么脑回路?
第122章
前来岐州的士子们一心想搞个大新闻, 通过震惊一把偶像的方式引起偶像的注意力。
这想法太骚,岐州本地士子都没能想到,但他们也有预料, 明白这么多士子过来, 来往间必然会同本地士子发生冲突,读书人年轻气盛, 又谁都不服谁, 一言不合就文斗,他们确实得好好准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