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一定要去科考现场的,我们可以在周边玩一玩就好。”
江易想了想,“我倒是可以带你们去云河县离半堆村不远的其它村子,但是那边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很简陋,你们怕是不习惯。”
说着话,五人来到了集市的东头。
二刚一眼就看到了他娘的摊子。
葛大娘的摊子跟别人的摊子混在一起,就十分的惹眼。
她不知道从哪儿拾了几块砖,把自己带来的箱子高高地摆放在那儿,箱子上头垫着一块雪白的小棉被,而棉被上头,又摆着一大一小两只笼虫馒头。
这龙虫本身的模样,黑不溜秋,又有钳子和针尾,丑恶得很。
但在半堆村一带流行的笼虫馒头,就是龙虫的无害q版。
那圆圆胖胖的虫肚肚,夸张得比头还大的两个圆溜溜大钳子,还有不仔细看都找不着的针尾,做成软乎乎的白馒头,两粒红枣当眼睛……不但不丑恶,还可爱又诱人呢!
所以哪怕葛大娘把笼虫馒头卖出了一个五毛的高价。
也还是卖出去了十来个。
葛大娘这会儿正笑眯眯地跟一个带孩子的老阿姨拉家常。
“妹子,看孩子这么喜欢,就给孩子买一个吧!”
她卖出去这几个,除了那种一看就是特别有钱有文化的人以外,就是这种带着小孩的了。
这段时间沁城市都是有关凤凰和龙虫的新闻,小朋友们当然也知道了。
有的学校上美术课,老师给布置的绘画作业,就是画一幅我想像中的龙虫或者凤凰呢!
看到葛大娘这儿有都上过报纸的笼虫馒头,那当然要吵着要了!
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那都是家里的宝贝,哪像二三十年前那一拨,都是放养长大的,因此这些小祖宗一哭闹,大人可不就只好忍痛掏钱了?
五毛钱一个馒头,真真是抢钱啊!
“家里也有馒头,姥姥回去也照这个样给你做啊!”
小男孩拧着眉,无情地拆穿了姥姥的谎言。
“姥姥你做的普通馒头都是开着口的,还是黄黑色儿的,你咋照着这个样做啊?”
“再说了这个馒头这么复杂,你不买一个看着,回去就忘了什么样子了!”
旁边的路人都忍不住直乐。
“嘿,这小孩儿嘴皮子可真溜啊!”
老阿姨红着老脸掏钱,“哎呀,别说了,买买买!”
她买了一个馒头递给小外孙,拉着孩子就赶紧走,一边走一边还叮嘱。
“只能看啊!等回去还得看着它照样做呢!”
葛大娘看着这一老一小的背影直乐。
说是照样做,哪那么容易呢?
她蒸馒头,本来在村里就是一绝。
就这还是照着原样子,用最好的山泉水和着精白面,里头还稍掺了一点新收的玉米汁,试了好几回才试出来的。
要不哪敢在市里摆摊呢?
“我要一个!”
三只手几乎同时伸过来,还都举着五毛钱,葛大娘再一细看。
居然是三个外国人!
她愣了一小会儿神这才点头答应,“好的好的!”
她一边掀开白色小棉被去拿馒头,一边就去瞅二刚和江易。
这仨外国人,是跟着他们一道过来的?
二刚使了个眼色,示意老娘放心拿钱。
刚刚这个小老外就在那边给他们带了一波货,没准这仨人也能给老娘带个货呢?
还真别说,三个模样奇特的外国人,人手一个笼虫馒头,也的确更吸引眼球了。
想到广播新闻里说的,他们沁城市的大发现,是在全世界都罕见的,大家伙忍不住就挺起了胸膛。
掏钱买的人也更多了。
这好东西都叫老外买走了,咱本地人难道就不能尝尝吗?
尤其是杰克这小伙子,可能本来食量就大,这会闻着馒头的味道,就更饿了,只欣赏了一小会儿,就忍不住地咬了一口,只觉得香甜美味,跟他们国家的那种特别甜的点心是两个极端,但也非常地耐吃,回味无穷。
不知不觉地,一整个笼虫馒头就下了肚。
五毛钱对于这时候的普通辰国人来说,是挺贵的,但对于这仨个外国年轻人来说,就压根不是问题了。
他们国家的一块钱,最少也能抵辰国的八块呢!
“啊!我还要买两个!”
看着小伙伴杰克吃得香喷喷,莫文也试着尝了尝味道,这一尝,就也跟着再买。
葛大娘满脸乐开了花。
这三个外国人,还挺会吃的。
光他们就买走了七个。
她这一箱子五十个,都卖了一半了。
就算剩下的这些都卖不掉,她也赚了不少了。
这些拿回去还能当成礼送给亲戚朋友呢!
但这次有三个带货的当吃播,就算她想留下,围观群众也不允许啊。
没用十分钟,剩下那二十几个,也都被抢光了。
五毛钱这会儿好像就不是钱了一样。
连旁边的二刚,都趁着这个机会,把五顶凤娃帽子给卖掉了。
就这,还有好几个拿着钱的没落着买呢!
葛二刚冲着江易挤眉弄眼。
悄悄跟江易用本地土话说,“要不你就带着他们去云河县走一趟吧?这仨人还挺大方的。”
人傻钱多,不挣白不挣啊!
江易这会儿也是心里有了些主意。
“你们想要什么时候去云河县?”
三人见江易终于答应,都是满脸喜色。
“当然是越快越好了。”
他们虽说为了探险,连在山里露营都有过,不怕条件艰苦,但这沁城市的招待所住着,实在是条件很一般而且又意义,当然是早点去云河县好了。
江易跟他们多聊了几句,约定了第二天出发。
江易和二刚,还有葛大娘三个人来市里赶集,本来是准备在市里呆上一天卖这些特产的。
没想到这么快就把东西都卖光了。
就在集市上吃了午饭,坐上下午的头一班车回大江村。
三人刚走进村里,就有村民们过来打趣。
“哟!不是说去城里挣钱去了?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江易搞出的动静那么大,大江村人都传遍了。
年轻人好多都觉得江易的主意不错,只是没那个魄力跟着担风险。
老一辈的村民们就觉得江易完全是异想天开了。
生意要是那么好做,城里人不早就自己做了?能轮得着他们村里人?
葛大娘的嘴都合不拢了。
“都卖光了,不回来干啥?”
她这一天卖的馒头,扣去成本,也挣了至少十七八块钱了。
这还是一天啊!
而且她也怕卖不掉就没敢做太多,就只蒸了五十个。
就今儿那个架势,蒸它八十个也能卖得完!
假如下一个集市她再蒸上些去卖,也能挣十七八块的,那她一个月只卖两天就能挣三十多。
这比什么不强呢?
况且也不一定非得等集市啊,她可以去市里的菜场也试试看啊!
问话的村民大吃一惊。
“啥?这才几点,就都卖光了?”
眼珠一转,“呀!是挣了不少吧?”
葛大娘还是笑眯眯地,“挣了点辛苦钱,反正比闲着强嘛!”
虽然她们挣着了钱,财也不好露白啊。
万一同村人听了眼红,也来跟风抢生意啥的就不美了。
再说她打算做这馒头的时候,也叫了两个平时关系不错的跟她一起干来着。
那不是都使劲地给她泼凉水吗?
葛大娘他们不过是进村的时候,跟一个人说了话,等到晚饭时分,差不多全村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江易他们卖那个什么文化特产的,才去城里没多大会儿,就全卖光了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