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穿之种地日常_分节阅读_第174节
小说作者:迷途未返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08 KB   上传时间:2024-08-04 22:27:46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十三阿哥也受到了牵连,被康熙所厌弃,骤然失宠,此后十几年间,十三阿哥也将迎来他人生中萧索寒冬,一直到雍正继位后,才算是迎重新来寒冬后的暖春。

  最是无情帝王家,其间的痛苦和落差,也只有当事人才感受深刻。

  这几年因着十三阿哥在康熙面前受宠,连带着八公主和十公主在后宫都水涨船高,即便安清不派人盯着,也没有人敢再欺负到她们头上。

  在他们额娘去世后,这个小小少年便肩负起了长兄如父的职责,他努力在康熙这个皇阿玛面前求表现,又何尝不是为了在后宫中的两个妹妹。

  所以,即便是知道历史的走向,安清也没法去干涉十三阿哥的选择,只能任由着他走向自己的路。

  每每这个时候,她唯一能劝自己的就是,好在四阿哥继位后,他能重新等来人生的曙光。

  苦尽甘来,苦尽甘来啊,可若是有的选,又有谁愿意去吃苦呢,不过都是身不由己罢了。

  户部门口。

  胤祺过来办些事,忙完后恰好到了放衙的时辰,出门便和四阿哥迎面撞上了,两人一问都是要回府,于是便结伴同行。

  只是,两人这边刚来到马车处,便远远瞧着十三阿哥等在了那里。

  “十三,过来。”四阿哥冲着他招手道。

  十三阿哥随即走了过来,冲着两人喊道:“四哥,五哥。”

  胤祺轻点了点头,问道:“你怎么在这里,也是来户部办事?”

  十三阿哥摇了摇头,下意识看向四阿哥,“不是,我是来等四哥的。”

  四阿哥看着面前这个弟弟,似是猜到了他为何而来,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先上马车吧,今个去我府上用晚膳吧。”

  说罢,他又转头看向胤祺,“五弟,你也一起吧,咱们兄弟也好久都没一起吃过饭了。”

  胤祺有些迟疑,他见十三这样子便知他定是有事,自己过去怕是会不方便吧。

  “四哥,要不下次吧。”

  十三阿哥自是看出了他五哥的顾虑,摆了摆手,道:“五哥,没事,你也来吧,弟弟没什么不方便的。”

  这些年,四哥和五哥对他一直都很照顾,还有五嫂,额娘去世后,要不是她在宫里顾着八妹和十妹,她们还不知道要受多少委屈呢。

  所以,这十三阿哥心里,他们才是他真正愿意亲近的人,特别是四哥,可如今他皇阿玛把他推到太子二哥的身边,十三阿哥总觉得对不住他四哥。

  因着此事,他近来一直都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四哥,今日过来也是找他四哥解释解释,他不想因为此事,和从小就对他好的四哥疏远了,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胤祺见状,也不好再推辞,便同两人一起上了马车。

  这些年,他在兄弟之间,也就和四哥、十三弟走的近一些,因着两人之前在朝堂也不站队,和他们走的近一些倒也无妨。

  但如今十三弟被皇阿玛推到了太子一派,日后怕是也要避嫌了。

  十三阿哥来时本来都想的好好的,但如今见到人后,却突然不知要说什么了,“四哥,我……”

  四阿哥对这个弟弟向来了解,他话虽未说出口,但却也猜到他要说什么了,“十三,你不必有负担,二哥是储君,咱们辅佐他也是应当,皇阿玛的安排总归是没有错的。”

  说罢,又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放心吧,咱们兄弟以前如何,日后也不会变。”

  只是明面上还是要注意些了,不能再像以前那般亲近了,毕竟要顾及太子的感受,不然他一个太子的人,若是待他四哥比太子亲近,这让太子如何想,又让他皇阿玛如何想。

  十三阿哥自是明白这个道理,是啊,对于皇阿玛的安排,他们都拒绝不了。

  马车内的气氛有些沉重。

  胤祺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第一次深刻意识到一件事,有时候争不争真还由不得他们自己选。

  就像十三弟一般,皇阿玛亲手将他推到了太子那边,可又何曾问过他的意见。

  或者说,就算是问了,十三弟又可有拒绝的权利呢。

  胤祺又不由联想到自己,他皇阿玛目前倒是没有让他搅进这趟浑水的意思,但自打索额图死后,太子已经不再像之前那般由着他保持中立了,好几次都各种明示暗示过他,还有他大哥和八弟,也都从各个方面透露出了拉他过去的意思。

  因着他背后的蒙古势力,以及安清那农事学堂和这几年种地一事上的功绩,他们显然已经成了一块让各方都垂涎欲滴的香饽饽,此时再想置身事外,早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也许真像安清说的那般,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也许离开京城是最好的选择。

  晚膳后,安清将小宝哄睡后,便去浴房洗漱了,待她出来,正好撞到了从外面回来的胤祺。

  “你喝酒了?”

  安清离他近了些,闻到他身上很浓的酒味。

  胤祺轻‘嗯’了声:“陪四哥和十三弟喝了些。”

  安清知道他今晚是和四阿哥、十三阿哥在一起的事,晚膳前马祥过来禀报过,“那你快去洗洗吧,需要让麦冬帮你煮些醒酒汤吗?”

  胤祺摇了摇头,“不用,也没喝多少。”

  说罢,他抬脚便向着浴房走去,他知道安清睡觉时不太喜欢闻太重的味道。

  安清看他确实也好,并没有醉意,便轻点了点头。

  谁知,胤祺走了两步,突然转身看了过来,“你之前说有机会离开京城,那个机会,可是和咱们后院的农庄有关?”

第116章 五福晋116

  乾清宫内,康熙正同一众官员商议山东大饥之事,众皇子也在其中。

  去年山东夏秋之际,全境出现大面积水灾,庄稼全都被淹死,导致山东多地的百姓颗粒无收。

  而自古以来,与饥荒相伴生的就是‘人相食’三个字,‘两脚羊’这一词便是灾荒年对人的代称。

  前朝远的暂且不说,就从康熙继位后看,基本每隔上几年便会出现一次饥荒,康熙元年的吴川大饥,康熙七年的应山、无极大饥等等,这期间最近最严重的一次饥荒便是康熙三十一年,洪洞、临汾、襄陵、富平、盩厔、泾阳、陕西多地出现大饥。

  康熙三十一年的那次大饥,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朝堂中不少人至今仍历历在目,包括康熙在内。

  但从灾情规模和受灾地严重程度来看,这次山东的情况远比康熙三十一年那次要严重的多,当时满朝文武瞬间严阵以待,康熙随即准许山东开仓赈济,更是第一时间命截漕米五十万石,差大臣三路往赈饥民。

  那会大家都以为此次山东定是难逃一劫,毕竟,赈灾的米粮有限,撑的了一时,但久了就难说了,可灾荒本就不是一时能解决的了的。

  但让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前几年在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推广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一年两熟制,使得百姓们手中的余粮丰盈了不少,所以,百姓们靠着手中的余粮和朝廷赈灾的粮食,竟差不多撑过了去年的饥荒,神奇地完成了自救。

  这也是康熙以及满朝上下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安清推广的这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一年两熟制的重要作用,在关键时刻是真真实实救了无数百姓的命。

  但祸不单行,众人还没高兴多久,山东却在今年春夏却仍然阴雨连绵,河决海泛,最让人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大雨再次引发水灾,山东境内九十四州县再次罹患。

  山东接连两年遭受了如此大的天灾,这个时代百姓们都是靠天吃饭,抗风险的能力本就弱,能撑的了一个灾年便已经是极限。

  所以,今年山东境内还是大面积爆发了大饥。

  山东本就是大清的人口大省,遭遇了如此连年天灾,百姓们哪里还能有活路,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等待着朝廷的救济。

  不错,这几年朝廷确实国库充盈了不少,但应对如此大的灾情,那还是非常吃力的,也撑不了多久。

  这会恰好又处于青黄不接之时,地里的粮食还未成熟,各地的余粮经过一年的消耗也都严重不足,康熙在想发设法多处调粮无果后,眼瞧着山东境内即将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蒙古那边却递上了折子,说是有粮可帮助朝廷赈灾。

  消息传过来时,不止是康熙,满朝上下无人不震惊于此,要知道早些年蒙古各部可是每年都要上折子求朝廷要救济粮的啊。

  虽说最近几年,大家隐约也知道蒙古垦荒农耕之事进行的还算顺利,没想到他们在这时候却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

  “启禀皇上,科左后旗带头运来的第一波救灾粮,已经到达灾区前线,虽大多是番薯,但对灾民而言却也都是救命的粮食,百姓们终于不用再挨饿了。”户部尚书马齐禀报道。

  这次灾情面前,蒙古各部中第一个上折子的便是安清的阿爹,他们科左后旗本垦荒耕种面积最大,也最成熟,这两年部落里番薯推广种植基本普及了下来。

  再加上,四公主在清水河一带租给他们部落的八千多亩地,这两年也是连年丰收,所以,部落里余粮充足也是正常。

  在科左后旗率先表态后,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以及四公主等人也紧跟其后,代表其所在部落递了折子过来,表示可以运出一部分余粮赈灾。

  再然后,蒙古其他各部也纷纷响应了起来,毕竟这几年,康熙让安清的二哥等人在蒙古各部鼓励垦荒之事,也都有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上番薯高产,他们虽没有科左后旗余粮这般充足,但也还是有结余的,拿出一部分帮助赈灾倒也是有能力的。

  康熙听闻灾情稳定下来后,轻吐出来口浊气,这些日子悬挂在心头的大事总算能落地了。

  此次山东大饥,他是真的没料到最后竟然是从蒙古各部调度赈灾,心中对此次起到带头作用的科左后旗及岱布父子也越发满意了起来。

  但不管是康熙,还是满朝官员,他们也都是知道,这次蒙古之所以能在如此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归根到底还是在安清的身上。

  是她搞出了番薯藤种冬藏技术,让蒙古各部近几年可以推广开这种高产农作物。

  还有之前各地调度余粮时,他们也明显发现,因为安清这些年在种地上各种功绩,也实实在在让各地收成增加了不少,这要是换做早些年,朝廷可拿不出这么多赈灾粮。

  若说之前大家都没什么具体的实感,但此次却清楚地认识到了,安清这些年到底零零散散拼凑在一起做了多大的事,她影响到了千千万万的百姓,也在无形中巩固了大清的根基。

  晚上放衙后,胤祺回到府邸,第一时间便把山东灾情之事告知了安清,他知道她这些日子一直都在关注着前线的灾情。

  听到科左后旗的第一波救济粮已经运到灾情前线时,安清发自内心地笑了出来。

  到了就好,有了粮食百姓们就不会挨饿了。

  胤祺看她这样子,也忍不住跟着扬了扬嘴角,“就这么高兴啊。”

  安清使劲点了点头:“对啊,当然高兴了,就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对清朝灾荒史稍有了解的都知道,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三年期间,山东是全国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旱涝迭加,出现大饥,史称“山左奇荒”。

  “人相食,民生大半,至食屋草。”

  安清当时看到史书上这短短几行字,眼前出现的却是百姓们食不果腹的场景,十月秋方尽,农家已绝食,能在这种大灾之年撑下来的,少之又少。

  人最怕的就是天灾人祸,人祸还尚可想发设法避免,但在天灾面前,人却无能无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灾后救灾的各项事宜。

  这几年,安清一直都有在默默筹划,她虽不知道自己能有多大的能力,但还是想为这些灾情中的百姓们稍稍谋出一条生路来。

  所以,她推广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山东向来是种植小麦的大省,这种一年两熟的法子是让他们余粮充盈最快的法子。

  还有在蒙古各部推广番薯种植,也是想着在改善当地牧民生存条件之余,也能在关键时候给灾区伸出一些援手,毕竟,蒙古地区普遍还算是风调雨顺,没什么山东这种连年大灾的情况。

  她之前做的所有努力,在这次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作为一个农学人,她在此刻觉得无比的自豪,也前所未有的满足。

  胤祺静静地看着烛光下人儿,心里也忍不住为安清骄傲。

  她何止是了不起啊,这些年来,她踏实做的每一件事,在这一刻却显现出这么直观。

  尤记得在江宁府那次,她面带期待地说想让更多人能吃饱饭,能活下去,如今她却是真的做到了,她让此次山东饥荒中无数百姓活了下来。

  这是何等了不起之事。

  安清高兴一番后,突然想起了正事,问道:“对了,你打算什么时候请皇阿玛来咱们府里啊,折子可写好了?”

  胤祺回道:“我想着过几日就去说,山东灾情如今也暂时控制住了,皇阿玛想必也有这个心情。”

  安清点了点头,说道:“我今个进宫也同皇玛嬷和额娘说了,她们说支持咱们的决定,皇玛嬷还说了,若是需要她同皇阿玛开口,你尽管去同她讲。”

  说罢,她似是想起了什么,“按照时间看,我二哥的折子应该也递到皇阿玛那里了。”

  胤祺轻‘嗯’了声,“那咱们先等着吧,若无意外,皇阿玛定会先召见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9页  当前第1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4/21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穿之种地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