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大儒为她辩经。
当然,也有人酸道:“你们说这么多有什么用?人家是太医,就算是医术再高,还能给咱们这样的平头百姓看诊不成?”
“哎,当时徐太医在西市看诊的时候真应该也去排个队!”一提起这事儿就有人觉得惋惜。
“倒也不能这么说,那悲田院不是已经在建了吗?说不定到时候能遇到徐太医坐诊呢!”
“就是,而且我听说太医院正在对外招收学生呢,徐太医必然也是要授课的。想必,到时候名医会越来越多。”
长安的百姓们兴奋地聊着,对未来的生活都充满了畅想。
而事件的主角徐清麦终于回到了家。
看到自家门头的一瞬,她简直要热泪盈眶,低头闻了闻自己身上,只觉得快要捂出味儿来了。
周天涯都嫌弃的不让她抱:“娘,臭臭!”
徐清麦哈哈大笑。
薛嫂子依然是那么的贴心,笑吟吟道:“热水已经准备好了,娘子赶紧去泡个热水澡消消乏,然后吃点东西,就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搞定了一切,躺在自家床榻上,抱着软软的周天涯时,徐清麦只觉得无比幸福。
“好了好了,陪娘一起睡一觉。哎,也不知道你阿耶现在怎么样了?待会儿写封信给他。”
自己搞定了一例开颅手术的事情,怎么着也要对周自衡炫耀一下啊。
江南。
孙思邈忍不住要长叹一声,神色寂寥:“若是早知道四娘打算这段时间就给长公主做开颅手术,老道早就去长安了!”
刘神威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这可是开颅手术啊!传说中的开颅手术啊!前无古人的开颅手术啊!
就这样错过了……想想就觉得得要夜不能寐,恨不能痛哭流涕一场。
没办法,从长安到江南,通信时间还是太长了,等他们知道消息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算算时间,应该就是这几天了。”坐在他们对面的正是刚到达江南的周自衡,“也不知道现在进行得怎么样了?”
他虽然相信徐清麦的能力,但事到临头依然会担心。
“十三郎毋需担忧。四娘虽然胆大,但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孙思邈安慰他。
周自衡点点头,他看向孙思邈与刘神威笑道:“若是她知道您二位居然真的研究出了麻沸散,恐怕要高兴得跳起来!”
孙思邈是豁达之人,很快就摆脱了刚刚的惆怅。他笑呵呵地说道:“不急,不急。待到咱们把玻璃和显微镜也做出来,老道再带着它们一起去长安!”
第136章
周自衡是在徐清麦给平阳长公主动手术的前一日到达石头城的。
他与杨思鲁刚一下船,就看到了坐在马上的李崇义。
他正朝这边挥手:“周十三!”
周自衡轻笑着走过去:“怎么就这么巧?”
“巧什么巧!”李崇义拎着马鞭,咧嘴笑开了,露出洁白的牙齿:“我可是都在这儿等了两日了,总算是等到你了!”
周自衡感动地挑起眉,拍了拍他的胳膊:“好兄弟!”
李崇义下一秒就问:“快,尝尝你从长安带回来的辣椒酱!”
周自衡:“……敢情你就是为了这个才等在这儿?”
李崇义哈哈大笑,快活极了:“自然是和你开玩笑的。快上马!我们已经回江宁县喝酒去,那边已经备下了筵席,给你接风洗尘!”
所以在当天,周自衡并没有去东山渡,反倒直接从石头城骑马回了江宁县。接风宴上,县尉、县丞、赵卓等人都在,还有江宁县甚至是整个润州府的世家们也都有人出席。
这当然是因为周自衡去了一趟长安回来后升官了。司农寺丞掌管整个江南道的屯田暂且不提,中书省补阙的职位可是真正的天子近臣!
若说江南的这些士族们在几年前可能还心思浮动,对远在西北的朝廷并没有几分诚心,但自从李世民登基、渭水之盟后便一个个的开始向着长安表忠心了。据李崇义所知,一些世家已经开始派自己的嫡系子弟们往长安而去了。
“我本来是想说就咱们几个喝喝酒就行了,结果不知道从哪儿走漏了消息,就变成现在这样了。”李崇义悄声对周自衡道,他也很无奈。
周自衡轻笑一声:“无妨,迟早也要有这一场。”
他这次回来免不了会比之前多很多应酬,对此早有预料。
升任了润州都督府长史的赵卓看到周自衡与杨思鲁之后十分激动,不住的拍打着他的肩,简直高兴得话都说不完全了,一直在念叨着:“好,好……好!”
他当时接到旨意的时候,大醉了三天三夜。
本来以为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仕途到头了,没想到就在认命准备养老的当头来了件这么大的喜事!因为有功而升职,这在他所认识的那些老伙计里面可是头一份!
太有面子了!
“不过,还是你厉害!”赵卓满眼欣赏的看向周自衡,夸赞他是少年英才之后又立刻说道:“这也是你应得的!只能说只要是千里马,就一定会遇到伯乐。长安城里的那群人终归没有眼瞎。”
只有和周自衡共事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他那与年龄以及外表并不匹配的能力。
赵卓之前还没这么深的感触,但自从去了润州都督府后他的感受可太深了!只能叫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周自衡忙谦逊了两句。
其实他还挺感慨的,可能是因为王朝初建,一切都欣欣向荣,人的精气神也不同。他一路来遇到的几位上官,赵卓、崔善为、房玄龄都是不错的——当然,将前两者与后者相提并论好像是给他们提咖。但赵卓虽然无能了些,却不嫉妒贤能,崔善为虽然圆滑虚伪了些,却也愿意干些实事。
他笑对赵卓道:“到时候一些事情还需要请赵长史牵头。”
比如润州这边的一些水利工程,肯定是要请都督府来出面的。周自衡初步想要以润州为示范,如果取得了成功,再将这个模式推行到江南道其余的州城。
赵卓愣了一下,瞬间笑得更欢了:“没问题,十三郎到时候尽管来找。”
又和其他人寒暄了一番之后,周自衡才与李崇义返回到江宁县的宅子里。薛大早已经提前过来,嘱咐之前留在这里的几位仆人将房屋打扫好又烧了热水。
所有人都离去,他与李崇义便坐在花园的亭子里喝着酒。
“你们这一去,我一个人留在江宁县也甚是无趣。”李崇义道,“若不是有砖窑这摊子事,我就和你们一起回了。”
周自衡一听他这话就知道他言不由衷,笑道:“你若是真回了,恐怕才会后悔。王爷和陛下可都表扬你了,说你在江宁县做得非常好,就连几位相公也都赞同。现在正好过了寒冬,你将江宁县的房屋情况好好的巡查一番,然后写个折子再送到朝廷去。”
他给李崇义出主意:“折子要这样写,先拿出往年的数据来,因为房屋不保暖冻死多少人,受灾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因为雪将屋顶压垮而死亡或者受伤的……再附上今年的数据,一目了然。”
李崇义和他们厮混已久,对他这些新鲜词很熟悉了,他的眼睛越来越亮,上下左右的审视着周自衡。
“周十三,还得是你!”他啧啧两句。
周自衡淡然一笑,颇有深意的对他道:“我现在负责的虽然是屯田,但各处的水利灌溉却是相通的。今年我打算把江宁县和润州的几个灌溉工程做一下,你跟不跟?”
这种大的灌溉工程都是要征民夫的,光是屯田可搞不了,得需要当地的主官一起协助配合才行。
李崇义琢磨了一下,一拍大腿:“跟!当然跟!”
周自衡这人办事靠谱,跟着他不吃亏。
他笑道:“你是不知道,你们回长安之前,我还特意拜托我长安的兄弟和朋友照拂一下你们……”
其中有宗室子弟也有公卿之子,反正都是在长安城里横着走的公子们。结果,两个月后他收到了好几封信,一个个纷纷表示,周十三与徐四娘两位哪需要他们照拂?他们已经成为了长安城中的风云人物。
李崇义十分好奇,周自衡与徐清麦到底在长安城做了什么。
于是,两人一边喝一边聊,直到深夜才各自回房入睡。
第二日,周自衡简单安排了一下家里的事情,便带着薛大骑马去了东山渡,见到了孙思邈与刘神威,这才有了之前的对话。
周自衡没想到他们的麻沸散居然研制成功了,十分惊喜:“当真?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孙思邈抚须,显然也是有些得意的:“试验过几次,不能算是完全成功,待到再改进一下再说。”
问题在于深眠的程度还不够,而且时间长短与剂量之间的联系也还没有完全掌控。孙思邈与刘神威都觉得需要继续研究下去才行,现在这东西还拿不出手。
但即便如此,周自衡依然很震撼:“这才多久的时间啊?而且就您二位参与,简直太厉害了!”
这就是药王的实力吗?
孙思邈刚才有点小得意,现在被他一夸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矜持的笑了笑,恢复了云淡风轻的高人风范。
周自衡想起一事,连忙道:“道长,那玻璃工匠我已经带到江宁县了!他会制造那种纯净无色的透明玻璃,到时候咱们就可以把工坊用起来了!”
孙思邈十分高兴:“那咱们现在就去玻璃工坊看看?”
看他的神情简直迫不及待了,恨不得今天就能烧出玻璃来。
周自衡忙道:“再过一两日,今日我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处理。”
孙思邈有些失望,但也知道他这几日肯定事情多,便叮嘱他:“那你可要记得。”
“一定一定。”
辞别了孙思邈与刘神威,周自衡又去了酿酒作坊与手工皂作坊,见了王一方和赵阿眉。先是肯定和赞赏了他们这段时间的付出与成果,然后听了他们的工作汇报。
王一方的比较简单,他手上现在其实也就一个酿酒作坊,就往城里卖卖酒,迫不及待的想要周自衡扩大产能,将寒玉浆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没问题!”周自衡爽快的答应下来,“现在去收些存粮吧,扩大产能。待我有空再来多酿几个口味。到时候你再与康家和陆家联系。”
他现在忙死了,不可能自己再花心思在这个上面,索性就和手工皂一样,找康有德以及陆存中来替自己卖好了,反正大家也合作习惯了,算是知根知底。
没想到王一方急了:“郎君!咱们完全也可以组建一支商队跑跑蜀地嘛!”
西北是康家的地盘,而江南人不喜烈酒,陆家估计会沿着海运贩去朝鲜新罗一带,或者是西南的那些夷族那儿。这些都是需要大资金和渠道的。但往楚地、蜀地一带,他们可以自己做啊!
组建商队而已嘛。
周自衡听了他的话,在桌上敲了敲,看向他道:“你想要自己做?你觉得你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商队?”
王一方思考片刻,咬咬牙:“小的觉得可以!只要郎君信任小的,小的一定能把那两个地方给吃下来!”
周自衡一拍手,欣然同意:“行,那我就交给你去做!要钱或者是要人,你尽管提。中途的事情我也不插手,我只要看到最后的结果!”
王一方脸上露出笑容,大声应下:“是!”
周自衡心想有自己的商队的确是方便很多,而且利润也更大。这一段时间看下来,王一方不错的,有主观能动性,也有野心,而且办事还老道。他愿意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至于另一边,赵阿眉的手工皂作坊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在年后,她已经对作坊里的所有人宣布了徐清麦的决定,而陆家的作坊已经在动工了。他们也没有麻烦的另选他址,就在周家的园子附近挑了一块地方,两家挨着。陆五郎的原话是,既然这边什么条件都成熟了,那就别再换了。
当然,根据李崇义的线报,其实是陆五郎怕建在姑苏会遭到陆家其他几房的觊觎……
总之,东山渡的人对此表示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