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徐清麦早早起了,和刘若贤莫惊春带着行囊赶到了悲田院。
天还只是蒙蒙亮,但带队的太医博士基本都到了。升道坊人头攒动,大家对于这一次的义诊都十分兴奋。
这一次的义诊是徐清麦在院内的集议里提出来的:
“太医院主要针对的是皇宫、官员等等,而悲田院针对的则是长安城以及附近城池里的居民,可那些散落在乡镇和山村里的贫苦百姓们却是没人管的。”
她很早之前就想要开展义诊了,只是一直找不到时间。这次正好巢明与钱浏阳等人商议要让医学院里的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实际诊治中来,徐清麦便顺势建议了。
一位太医监皱眉道:“可那些本来也不在太医院的诊治范围内。”
部分人也颔首,对于徐清麦提出的这个建议感到有些讶异:“为何却要如此大费周章的去为这些庶民诊治?”
徐清麦心中叹口气。阶级之见真的是如同山一般——问话的这几位太医她平时也有接触过,绝对不是什么恶人,属于在路上看到乞儿会扔两枚铜钱,发生天灾了会在自己门口施粥的人。但是在面对“义诊”这件事的时候,依然会表示出不理解。
因为庶民的医治,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毕生所学的医术在有朝一日会和这些“庶民”发生什么联系。
徐清麦也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扭转他们的这种观念。
她大义凛然道:“自然是为了宣扬陛下和朝廷的仁心仁德。如今陛下实行以王道教化治世,咱们太医院也得要跟上才行。咱们走出去,给穷苦百姓们看看病,这便是对朝廷政策最好的宣传了。”
说完后她还不忘看看巢明:“太医令,您说是吧?”
巢明眼底深处泛着笑意,点点头道:“徐太医说得是。如今乱世已过,太平年间有太平年间的规矩。陛下对咱们太医院十分重视,那咱们也得拿出本事来为陛下分忧解难。”
他环视了一下在场的诸人;“有多大的位置就担多大的责任做多少事,但反过来说,做了多少事便能占多大的位置。与诸君共勉。”
巢明的话可谓是深意十足,那些原本还有些不快的人若有所思。
对啊,陛下既然心怀百姓,那他们便也心怀百姓。
不就是义诊吗?简单啊!反正那些学生们也的确是该走出去历练历练了,谁在学医的时候还没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呢?
还有几个人了然地看向巢明和徐清麦:难怪他们受到陛下宠信呢,这揣摩圣意的本事还是厉害啊!啧啧……自己要学的地方还多着呢。
于是,集议上几乎全员赞成了义诊的事情。
会后,徐清麦和巢明聊到这个事情,巢明忍不住摇头:“医者若是只有一身好医术,却没有悯民之心,却也算不上是什么大医。”
依他所见,太医院里的很多人只会投机取巧,逢迎上意,却是愧对自己所学的医道。
“如今的陛下是贤明之君,逢迎上意尚且能做出一些实事。可日后呢……”巢明与徐清麦也算是很熟悉了,他对其语重心长轻声道,“若是一位无能昏庸之君呢?”
徐清麦迅速的看了一下四周,见无人才松了一口气,语气中含着责怪:“太医令,您这也太……”
巢明呵呵笑道:“我自然有分寸。”
充分表明了对她的信任。
徐清麦思忖一番,道:“您也不用太过忧心,等到下一代成长起来了,各处悲田坊也都建立起来了,自然就能者上弱者下了。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建立起更好的环境。”
说不定到时候太医院真的能做到更多的事情,演变成“卫生部”了呢。
巢明看向她,忽然呵呵一笑:“到时候,这些就是你要考虑的问题咯。”
徐清麦一怔,一下子就意识到巢明这是将自己作为接班人来说的这话,一时之间情绪复杂。
“您还年轻着呢。”她并不觉得欣喜若狂,反倒是鼻头一酸。
巢明笑着摇摇头:“年轻是不年轻了,不过再给你们撑几年还是可以的。”
夕阳下,一老一小悠悠地走下了廨舍台阶。
义诊既然已经通过,便以极快的速度通过了中书门下的审核,以及李世民的批准。李世民龙颜大悦,在朝堂上对太医院夸了又夸。要知道,太医院出去义诊,代表的可是朝廷!
对天下百姓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大书大写的事迹!
而其他重臣们也都觉得之前改革太医院制,那么穷还给他们拨了一笔钱的举动是很值得的——人家是真干活啊!
为此,李世民专门从左金吾卫中拨了一队护卫给到太医院,保障他们在外面的安全,又从自己的内库里调出了布帛以及金银若干作为赏赐。
圣旨到达太医院的时候,每个人都开始振奋起来,原本因为觉得辛苦而颇有微词的人也都闭上了嘴巴。
最终,太医院决定将三百个医学生以及五十个护理生分为五路,每路由两个太医博士、几个医师和几个医工带领,再搭配一队金吾卫,从不同的方向出长安。
徐清麦与严雪文作为唯二的女太医博士,正好可以作为搭档,带领其中一路。
严雪文表示没问题,平阳长公主的复健可以暂时交由她的助手负责,只是半个月而已,她走得开。
他们要去的路线是出了长安之后沿着涝水往西南方向走,去鄠县一带。这一带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剿匪结束了,安全有保障,正适合开展义诊。
升道坊前,徐清麦与严雪文骑在马上,看着全数到齐的学生,与金吾卫派来的将领点了点头,朝前一挥手:
“出发!”
第151章
刘若贤、莫惊春、沈永安和高禹都在徐清麦所带的队伍里面。同样,护理班的阿软和郭敏君也都在。
他们的队伍加上十几个金吾卫,人数超过一百,而医学生与护理生的人数就接近八十人。管理八十个学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徐清麦与严雪文在商议过后要求他们分成十个小组,每组八人,然后选出一位组长和副组长来。
他们负责管理本组人员,然后每日汇报工作。
徐清麦又给几位医工划分了工作职责,让两人管理物资,另外两个人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一番操作下来,竟然没有出什么乱子。
跟随着他们的金吾卫有十来人,由一位年轻的中郎将带领。他冷眼旁观许久,见徐清麦安排颇有章法,而且学生们行事也算是靠谱,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这才暗自松了口气。
徐清麦对金吾卫十分礼让,出行前向那位姓杨的中郎将躬身道:“此行安危,就要拜托中郎将了。”
中郎将忙欠身回礼:“徐太医无需如此客气,皇命在身,本将一定护你们周全。而且……”他轻声道,“公主在我来之前也吩咐,万事听徐太医的。”
徐清麦有些惊讶,平阳长公主吗?
中郎将笑道:“在下之前曾在长公主幕府中听命。”
原来如此!徐清麦恍然大悟,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对接下来双方的配合也放下心来。之前她比较担忧的便是这些金吾卫为了安全会过于限制他们的行动。
一行人就这样朝着鄠县出发。
他们需要去城外的渡口坐船,然后沿着涝水一路行到鄠县,再以鄠县为大本营向四面的乡镇和山村进发。虽然路上要走很长一段,但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体行动,学生们都觉得很兴奋。
不过,在坐了两天船之后,所有人的兴奋都稍稍冷却了一些——那船实在是不怎么样,摇摇晃晃,只能挤着睡。而且下了船之后,还需要再走将近一天才能到鄠县。
太医和医师医工们都有马骑,但是学生们是要靠双腿走路的,背上还要背着行囊和药箱,越走便越觉得双腿和灌了铅似的。
徐清麦骑在马上,和跟在周围的一些学生聊天:
“你们的体质不行啊。”她皱起眉道,“不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前在课上让你们强身健体,恐怕一个个都没做到吧?”
学生们有些心虚的低下了头。
有人不服气道:“可是老师,我们又不是武将,为何一定要练到如此强壮?”
徐清麦轻哼一声:“别的科我不知道,但若是到时候你们要选择外科,那身体素质不好是不行的。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要是到时候你们晕过去了岂不是丢我这个老师的脸?!”
她决定到时候给他们加一节体育课,练练五禽戏练练长跑都是可以的。就算是不选择外科的,也最好是需要通过体测才可以。
刘若贤低声对一旁的高禹等人道:“老师每天都会早起练习五禽戏、长跑和举铁。”
“举铁?”
刘若贤描述了一下徐清麦举铁的行为,听得沈永安咋舌,看向徐清麦的神色更是佩服,“不愧是徐太医!”
就是如此彪悍!
侯远道也在对其他人说之前去观摩公开解剖场景时的情形:“……站了三个时辰,一直没坐下来。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低着头的,遇到骨头什么的还需要用上大力气……”
莫惊春在一旁颔首:“锯骨的确需要很大力气。”
“还好我不打算学外科。”有学生受到惊吓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当然也有学生若有所思:“那看来我也得提前强身健体了。”
他是打算报外科的。
就这样一路聊下来,慢慢地习惯这个节奏后,大部分人便也觉得不累了,只是七月的太阳有些毒辣,中午最好还是歇息一下。
杨中郎将策马小跑过来,对徐清麦和严雪文道:“前方二里地左右有一个茶棚,不如一鼓作气走到那儿,然后再歇息吧?”
“行,那就抓紧时间走。”
听到前方就可以歇脚喝水,大家的精神终于振奋了一些。
他们的人将整个茶棚挤得严严实实,大家自觉地在茶棚外找了阴凉地坐下。茶棚中还有其他南来北往的客人,学生找人问路:“请问这里离鄠县还有多远?”
“大约再走一个多时辰就到了。”有人回答道,小心翼翼的看着那几位一看就不好惹的金吾卫,然后又看了看穿着和书生一样的学生们,终究大着胆子问了出来:“诸位这是要去哪里?”
他问的正好是高禹。
高禹好脾气地回答:“我们是太医院的学生,这次是要去鄠县义诊。”
“义诊?”
在一旁的其他几位学生叽叽喳喳的把义诊的意思解释了一遍,听得那人惊疑不定:“太医院的学生免费去给咱们老百姓们看病?”
这听上去怎么那么不真实呢?
徐清麦在一旁喝水,含笑道:“对,就是免费。老乡是回鄠县吗?”
那人见她年轻貌美,而且身穿绿色官服,连忙见礼道:“见过贵人。的确是回鄠县。”
“那你脚程比我们快,回去可以帮我们好好宣传宣传,我们会在鄠县县城里待三天,到时候家里有患病的人都可以过来找我们。”
高禹在旁悄悄告诉他:“那是我们太医。”
那人惊讶得嘴巴都能塞进一个鸭蛋,然后喜不胜收,激动地话都说不完全了:“好!这可真是……这可太好了!”
他不停地搓着手,然后几秒后毅然地指挥起仆人挑好东西:“走,我们掉头!”
徐清麦:“啊?原来你不是回鄠县啊?”
“本来不是,我要去长安探亲。”那人笑道,“不过现在我打算先返回鄠县了。”
探亲什么时候都可以有,但太医们来义诊却是头一回,错过了这次谁知道还有没有下次?他得要赶紧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亲朋好友们!
向徐清麦打了声招呼,那人连茶水也不喝了,也不歇脚了,马不停蹄地赶着自己的驴车打道回府了。
他并非是孤例,还有一些鄠县方向来原本想要去长安的人也都选择了掉头。
“这样的好事儿,可不能错过!”
“百年难得一遇啊,那可是给皇帝看病的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