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辎重的拖累,他们很好地发挥了骑兵的优势,在草原上搞起了游击。游击战这种战术并非后世的专利,实际上,游牧民族南下打草谷,用的就是差不多的战术,无非就是发挥自身的机动性,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先抢一把再说。如今他们将这样的战术放到了对付其他部族上,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匈奴那边各个氏族很快就反应过来,虽说他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战术,但问题是,那些叛乱的部族如今就跟马匪一样,不用牲畜作为军粮,而是随身携带足够的军粮,或者就是抢他们的牛羊,也不留下作为自己的财富,而是能杀的直接杀了,一部分当时就吃掉,能带走的就带走,不能带走的,直接挖坑埋掉,反正不能留给敌人。
而他们呢,可舍不得这些牲畜,又不敢离这些牲畜太远,免得那些家伙绕个路过来,然后将他们的牲畜祸害掉,所以,即便发现了对方,他们追也追不上,只能暗自跳脚。
总之,当这些叛乱的部族丢弃自己的软肋之后,他们一下子就变成了刺猬,叫匈奴人压根无从下手。
匈奴人这边其实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战术,比如说组建专门的骑兵去追击,不过,他们并没有这么做的意思,倒不是想要抛弃传统,他们主要也是不愿意损失太多实力。这会儿匈奴各个氏族之间关系也比较微妙,他们这些年因为财富的不断积累,实力也膨胀了许多,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对于挛鞮氏的忠心也就没那么纯粹了。
说白了,他们这些氏族,本身也是在跟匈奴王室世代通婚的那种,可以说匈奴上层,其实一直是在近亲通婚,这也导致了匈奴上层一直以来血统高贵的阏氏往往子嗣艰难,近亲通婚带来的基因缺陷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也不懂这些,反而将其归咎于天罚之类的,遇上那种天生就有明显的残疾或缺陷的孩子,就会直接抛弃,或者是交给萨满巫师用于祭祀长生天。至于说不再进行近亲通婚什么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匈奴王族和各大氏族之间就是靠着利益和血缘维系在一起的。但是这也让各个氏族难免也生出了一些想法,毕竟,大家其实都算得上是亲戚,除了一些杂血的旁系,各大氏族正统的嫡系本身就是有着法理上的继承权的,所以,在自身实力强大之后,他们自然也开始生出了异心,大家都有挛鞮氏的血脉,这大单于的位置,难道自己就不能坐一坐吗?
怀着这样的心思,他们自然不愿意过分消耗自身的实力,一个个只想要其他人出力,自个在背后捡现成的,而那些附属的部族也不是傻子,他们原本就实力强横,他们本身并非真正的匈奴嫡系,只是附庸而已,若是损失太大,只怕不仅不会得到什么补偿,反而要被视作是无能,到时候直接被问罪吞并,如此,也由不得他们不保存自身实力。
只是,当幕南那边多个部族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他们耳中的时候,他们一个个也坐不住了。
第111章
刘启没有亲身上阵,但是前线的消息还是会源源不断送回来的,一开始的时候,花了大代价从辽国换回来的信鸽给的消息都是迷路,未能到达预定地点,气得他每天团团转,差点没把地面都磨出印记来。
刘启本来就是个急躁的性子,如今还是个小年轻,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没能磨砺出来,自从大军出发之后,就一直绷着一根弦,哪怕对外表现得非常有信心,实际上,他心里一直悬得很,这次他可是将大部分家底都砸进去了,还欠了刘昌一屁股债,何况里头还有刘武的一部分,若是失败了,刘昌虽说未必会追着要债,但是在刘昌和刘恒那里,评价肯定要大幅度下跌的,日后有什么好事,可就落不到自己头上了。
如今接到了好消息,刘启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几声,意气风发地回了书房,准备给刘武还有刘揖刘参他们写信,当然,最重要的是,给刘恒和刘昌写信,哪怕这会儿大军还在草原上寻找下一个目标,但是光看这回接到的战报,这次出征已经算是收回成本,还有得赚,接下来就都是额外的,刘启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比起刘启的春风得意,河套那边显然推进不是很顺利。这年头的地图是很抽象的,即便是辽国,没去过的地方,也很难将地图绘制得非常精确,当然,大致的地图,辽国还是有的,辽国这些年也培养出了一批测绘方面的人才,他们的任务就是绘制辽国所有能够到达地方的地图和海图,这几年下来,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效。不过,对于河套那边,辽国也只有简略版本的地图。实际上,这种地方,如果没有修路,光是靠着地图,也很难保持正确的方向,因为这里绝大多数地方都是茫茫草原,前后左右几乎都没有合适的参照物,如果只是靠着太阳来判断方位,那十有是要走错的。
当年秦国倒是修建了弛道,可是当时的弛道虽说不至于粗制滥造,但肯定不如中原地区的弛道做得扎实,就是稍微夯实了一下路面,然后铺设了木轨。这么多年下来,木轨早就朽烂,路面也已经彻底被荒草淹没。常年在河套地区放牧的牧民或许能够根据河流甚至是一些不是很显眼的石头乃至树木判断方位,但是,汉军可没有这样的本事。
他们只能是按照祁连山脉的大致方位行进,如果是在短距离的情况下,以一座山脉作为参照物,是不会走错方向的,可是,如果放大到大地图上,你连山头都看不见,凭着本来就不精确的地图往前走,那就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至于队伍几次走错了方向。
尤其,他们运气也不好,沿途还惊动了几个部族,他们哪怕配备了大量的战马,但是仓促之下,也没能迅速解决战斗,消息外泄已经是必然的事情,因此不仅没能在预计时间到达预定的地点,还直接被闻讯而来的匈奴骑兵给追上来了。
好在汉军的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因此,虽说打了一场近乎仓促的遭遇战,但是倒也没有吃亏,但是要说战果,着实也不多。但是,这只是个开始,对于匈奴来说,河套地区实在是太重要了,祁连山和阴山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那就是黄河之于华夏民族,这两座山脉几乎是草原民族的命脉所系。
虽说如今还没有人专门统计,但是这些年,气候是越来越冷,华夏民族的祖先其实很多就生活在如今的草原上,后来是随着气候的变化,慢慢往南迁移的,黄河流域春秋的时候还大象满地走,战国中后期大象犀牛什么的,就几乎看不见了,想要找,得往荆楚之地去。
因为气候的变化,草原各族冬天是越来越难熬,为此,他们必须要在山脉背风的地方渡过寒冷的冬天,这个季节也就成了繁衍的季节,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丢了河套之后,匈奴民歌里面说“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意思。虽说阴山也能用,但是阴山可比祁连山冷不少,因此,自从匈奴占据了河套之后,祁连山就成了匈奴各族最喜欢的过冬的所在。
对于匈奴来说,祁连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发现汉室居然打算收复河套的时候,顿时一个个都顾不得其他了,当下各族摒弃了矛盾,开始一致对外起来。
这自然给了汉军极大的压力,霍去病能横扫草原,是因为他手里有乌桓人为代表的异族作为先锋,但是汉军对草原根本一点都不了解,秦国留下来的典籍里对于河套地区的描述也没多少参考价值,甚至,汉室连匈奴人的具体情况都不是很清楚,他们还以为匈奴人数其实并不多,却根本没想过,他们所知道的,根本就只是片面的情报,实际上,匈奴就算是去掉了那些正在跟他们对抗的部族,也能随时武装出数十万的大军来,尤其,这两年因为商路的畅通,匈奴在河套地区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还有精力,这会儿反应过来之后,都不用王庭和右贤王动员,就立马“嗷嗷嗷”地冲了过来。
这给了汉军极大的压力,薄昭一力主张收复河套,刘恒对这个舅舅也比较信任,因此,便让薄昭这个大将军作为这次收复河套的主将。薄昭自觉自己已经学过不少兵法,以为匈奴不过如此,自己上了战场,自然是手到擒来,结果等他真正统领大军的时候,就发现,现实可比纸上谈兵难得多。而且,薄昭这辈子其实真没受过多少罪,秦末大乱的时候,薄昭他们家作为魏国的小贵族,早早就投靠了魏豹,魏豹没有得意多久,就被刘邦击败,薄家也就是一时失势,很快薄太后就被刘邦宠幸,哪怕后来不得宠呢,但是薄太后生下了刘恒,毕竟是皇子的外家,薄家自然跟着沾了不少光。
总之,薄昭前面大半辈子,其实还算是顺风顺水,结果到了草原上,那真是各种不适应,尤其,因为对草原不熟悉,接连受挫之后,薄昭更是心烦意乱起来。
比起薄昭,周亚夫在军中虽说算不上如鱼得水,但是他本来几乎就是在军中长大的,他不是家里的长子,绛侯的爵位也落不到他头上,所以很小的时候,周亚夫就知道,自己得靠自个闯出一个前程来,他早早就跟着家里的亲卫学习弓马,学习兵法。韩信被杀,他留下来的兵法自然是被老刘家收了起来,但是,后来平定诸吕,周勃专门弄回来一份副本,拿给了周亚夫。都是自己的儿子,周勃对周亚夫这个小儿子也是挺疼爱的,他既然不想做个废物点心,想要自己挣一个爵位,那么,周勃自然要给自家儿子行个方便。
周亚夫又是个有天赋的,很快就在军中脱颖而出,刘恒不喜欢周勃,甚至对自个那个女婿周胜之也不怎么看得上,但是对周亚夫却是颇为欣赏,这次出征,周亚夫就成了先锋。
有本事的人往往傲气,周亚夫便是如此,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薄昭的无能,只是,军法森严,他也不可能夺了薄昭的权,他又不是什么会花言巧语,巧言矫饰的人,他性子极为刚直,或者说根本就是个犟驴,一辈子都不知道转圜是什么意思,因此,他能不当着薄昭的面露出鄙薄的神情,就已经算是不错了,更别说去给薄昭出谋划策。
不过,薄昭却已经打算用周亚夫作为替罪羊,周亚夫身份和地位都正合适,周勃还欠了他人情呢!因此,在得知匈奴人已经调集大军前来围剿后,心慌的他直接下令周亚夫这个先锋挡在前头。周亚夫治军极严,本身也有实力,有威望,他所率领的骑兵作为先锋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让他固守阵地的话,倒不是不行,却浪费了骑兵的机动性。按照周亚夫的想法,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主动迎战,防止匈奴人合围,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应该直接用骑兵冲入对方的战阵,凿开匈奴人的阵势,穿插凿击,不断给匈奴人放血,最好在要塞外面就给匈奴人造成巨大的伤亡,到时候才有机会攻下要塞。
周亚夫想要跟薄昭据理力争,但是薄昭是个刚愎自用的性子,而且他既然觉得周勃也不过如此,对周亚夫就也不会有多少尊重,只当周亚夫就是年轻人不知道天高地厚。还跟匈奴人来骑兵对冲,匈奴人会走路就开始学着骑羊打兔子,大了几乎就长在马上,你跟他们比骑射,那不是班门弄斧嘛!所以,还是得发挥汉军的长处,跟匈奴人打阵地战。
军中自然应该遵从军令,周亚夫哪怕觉得薄昭这个命令跟乱命差不多,但是既然薄昭是主将,那么,他也只能是遵命从事,立马就带着人开始修建防御工事,准备迎战。
第112章
这一仗打得很惨烈,汉军再擅长守御,也经不住源源不断的敌人来袭,要不是周亚夫弄险,硬是率领骑兵冲破了匈奴人的包围,他们就真的栽在草原上了。
哪怕算是被周亚夫救了一命,薄昭也是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因为周亚夫的正确愈发衬托出了他这个主将的愚蠢,而且他们现在损兵折将,能顺利撤回关中就算是不错了,像是继续前进,收复河套,根本就是想都不用想。
汉家重军功,相应的,军法也非常严厉,像是薄昭这次,折损了这么多人马,回去之后问罪,那就是死罪。毕竟,刘恒多少年才积攒下了如今的家底,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收复河套,结果却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薄昭当初牛皮吹得越响,如今的罪责也就越重。
当然,他这个身份,自然是可以用爵位和黄金抵罪的,像是他这种外戚,只要不是牵扯到造反这样的罪名,一般情况下,除国夺爵也就到头了。当然,你要是得罪了天子,那么,自然要从重处置。
薄昭虽说对于保住自己的性命很有信心,但是这次丢了这样大的脸面,薄昭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而周亚夫呢,却有不少斩获,最后也是他力挽狂澜,所以,不仅无过,而且还有功,毕竟,他都是遵从了薄昭的军令,这是挑不出错来的。而且军中自有军法官,所以,薄昭就算是想要颠倒黑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瞧着周亚夫眼看着回去之后肯定要春风得意,自己却要夹紧尾巴做一段时间的缩头乌龟,薄昭就各种不爽。
好在薄昭虽说心里不满,却并非什么喜欢阴私鬼祟之人,毕竟,他如今身份不一样了,天子母族,最大的外戚,真要是如同阴沟里的老鼠一般,搞什么阴谋,就显得太上不得台面,而且这也是丢了天子的脸面。
薄昭满脑子都是自己的面子,收到战报之后,哪怕战报里头用了些春秋笔法,说阵斩了多少首级,但是,自家损失也很大,刘恒并不是那等穷兵黩武,为了自己的千秋功业,能够不惜一切的人,如今在草原上死伤这许多将士,这意味着许多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这年头可没什么抚恤的说法,你要是有军功还好,朝廷自然会按照军功将该发的东西发下来,爵位也能转移给他的家人,但是,这次虽说不能算战败,但也是损失惨重,算不上胜仗,这里头能有多少人捞到军功呢?那些家里有子弟牺牲的人家若是没有得到赏赐,又少了一个壮劳力,那么说不定接下来很长时间内都缓不过来,若是家里人能干还好,要是都是一帮老弱妇孺,只怕用不了多久就要陷入交不上赋税的窘境。虽说老刘家一直以来将上林苑当做调节土地兼并的手段,但是因为距离的缘故,受惠的多半是关中的百姓,但是这一次出征,调集的将士可不仅是关中的,还有关东等地的,刘恒就算是想要给他们方便,人家也要有能力走到上林苑才行。
刘恒不是那等打肿脸充胖子的性子,这次败了也就是败了,也算是让大家清醒一下,接下来还得防着匈奴人那边翻脸,毕竟,这次算是汉室主动破坏了和亲协议,哪怕匈奴如今内部也不安稳,但是若是能勒索汉室一把,他们还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虽说大军还是没有回来,但是现在就得防备着匈奴人直接打过来,刘恒直接将事情提到了朝堂上。
张苍作为丞相,这会儿也没说什么果然如我所料这种打天子脸的话,而是果断表示,应该先派人接应,防止匈奴人一路追击,另外,边境也得收紧防御,不能叫匈奴人越过边境,骚扰关中。
张苍不说,刘恒却不能不表示,他沉痛地表示,悔不听丞相当日之言,以至于有今日之事,又赏赐了张苍一番,张苍不免有些诚惶诚恐,老刘家的皇帝就没有不小心眼的,他这会儿认错,谁知道之后什么时候想要找补回来呢?
好在还有个刘启,再加上个刘武,他们在草原上收获不菲,算是将河套那边的战败找补回来了,不至于叫人觉得匈奴人残暴不可战胜,张苍干脆夸奖了刘启刘武一番,意思就是,天子想要收复河套没错,只是,作为执行者的大将军并无此能,以至于损兵折将。
人总是会迁怒的,刘恒算是脾气比较好的了,但是薄昭这次搞出了这样的纰漏,刘恒对这个舅舅也没什么好声气了。薄昭当日如何信誓旦旦,刘恒如今就如何恼羞成怒。
这么严重的事情自然是瞒不过长乐宫那边的,薄太后的确很少干涉政事,她这辈子,就刘恒一个儿子,刘恒已经是天子,算是到达了人生巅峰,薄太后自然没必要再担心刘恒,她如今需要考虑的就是娘家的荣华富贵。薄家得知消息的时候,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跑到了长乐宫求见,免得回头刘恒一怒之下,对薄家下了狠手。
薄太后一听说薄昭居然搞出了这样的纰漏,差点没一口气喘不上来,薄太后当年就对薄昭一门心思想要谋取军功什么的不赞同,薄太后不是什么有野心的人,她如今的地位其实来得也容易,因此,她真没有觉得靠着裙带关系比较丢人的想法,毕竟,薄家本来就是靠着这个起来的,这年头,大家也不在意这个好吧!实际上,在没有科举的时候,想要走仕途,你没点裙带关系,根本就别指望上好吧!而且,老刘家也更相信裙带关系,就像是刘邦,觉得石奋是个忠厚老实的,对自己也一直非常恭敬,偏偏石奋又是个没有拿得出手功绩的,他不通文墨,也没有战功,想要提拔都找不到由头,因此,刘邦干脆将石奋的姐姐纳为美人,然后,石奋就勉强算是便宜小舅子了,再提拔,也就顺理成章起来了。
所以,老刘家一直是有提拔外戚的传统的,薄家算是背景最硬的外戚了,人家不是皇后娘家,那是太后娘家,天子的亲舅舅,还算是有患难之谊的,薄昭再如何折腾,也不可能封异姓王,最多增加一点食邑,那有什么值得折腾的呢?结果要是折腾出什么成绩来也就算了,结果居然闯下这么大的祸端,即便是薄太后,也觉得这次的事情不妙了。
果不其然,在薄太后请刘恒去长乐宫之后,就从刘恒那里得到了消息,薄昭此次犯的就是死罪。
“母后,舅舅无非就是以爵位抵罪罢了,但是这次跟着他出征的那些人呢?若是此次真的如舅舅所说,可以得胜归来,那么,即便有人马革裹尸,起码回来的时候还能有些赏赐,可是如今呢?那么多关中关东子弟,就这么毫无意义地死在了草原上,朕怎么跟他们的家人交代!”刘恒站在那里,明明语气并不激烈,但是,薄太后就是感受到了极大的压迫感,她只能是嗫嚅着说道:“可是,他是你舅舅啊!”
刘恒只觉得有些疲倦,他淡淡的说道:“正因为他是朕的舅舅,所以他还有机会用爵位抵罪!”说着,刘恒也不想继续在长乐宫表演什么母慈子孝,直接离开了。
长安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了一片愁云惨淡之中,刘启那边听说了消息,半点都没有同理心,毕竟,他也不喜欢薄家,虽说薄家女是窦皇后帮着求的,但是薄家这种两头下注的行为,刘启也喜欢不起来,而且,他的王后还不是薄家的嫡系,只是薄昭的侄孙女,这就没什么意思了。
之前在长安的时候,刘启对自己的妻子就不冷不热的,到了代国之后,他就更是放飞自我起来。毕竟,他这样的身份,要什么样的美人没有呢?原本按照原来的历史,他如今最宠爱的应该是栗姬,就是那个蠢得将自己几个儿子一块坑了的栗姬。刘启算是个长情的人,看他的儿女出生时间就知道了,一般都是一个女人连续几年生孩子,然后就轮到另一个。每一个女人的保质期就是那么几年,年老色衰了,也就没有以后了,能在得宠的时候混个名分就还好,要是混不到,这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这次,栗姬并没有出现在他的后宫里面,毕竟他这辈子也不是太子,没能在民间广选良家子充入太子宫,所以,刘启原本的姬妾都是从宫女中挑选出来的。但是,一个个容貌还有素质都不差,毕竟,真要是那等平常的,也不会送到刘启身边。
身边有可心的美人环绕,刘启哪里还想得起自己的王后,如今听说薄家要倒霉,刘启立马就幸灾乐祸起来,要不是藩王不能随便离开封地去长安,他恨不得立马去长安看看薄昭的倒霉样。
不过,很快,刘启就不去想这些了,他派出去的大军带着战利品回来了,跟着过来的还有闻讯而来的商队,可想而知,他和整个代国都能过上一个肥年,一时间,刘启的声望直追当年的刘恒,甚至犹有过之。毕竟,刘恒虽说爱民如子,却并没有能让百姓过上什么好日子,而刘启呢,虽说爱折腾,但是人家过来之后,这才多长时间啊,大家日子就肉眼可见地滋润起来了。
第113章
百姓就是这样的群体,他们平时看着憨厚,因为他们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任何时候,他们都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也有着底层特有的智慧,说白了,大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懂的,但是跟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大家都是能理解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国百姓敬爱刘启这个新的代王胜过刘恒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刘恒这些年其实一直很关注代国的事情,毕竟,他在代国多年,对代国也很有感情,当年也是想方设法,想要让代国百姓富裕起来,结果他没做到的事情,自己儿子做到了,一边觉得骄傲,一边又感到非常复杂。
这个复杂并非源于刘启,实际上,刘恒对刘启太了解了,刘启虽说还算是聪慧,但是并未超过刘恒的认知,代国的变化说穿了,跟刘启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得到了辽国的扶持。
没错,代国有矿产,有人力,但是在这之前,大家是根本无法充分利用的。实际上,在华夏,对煤炭的利用其实很早,但是,一直没能普及。毕竟如果不经过处理,煤炭使用起来是真不如木柴,中原的煤炭还富含硫化物,也就是说,直接烧煤不仅可能会一氧化碳中毒,还会硫中毒,所以,在开阔的地方使用煤炭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是在室内用煤炭做饭取暖,就跟找死差不多,所以,时间长了之后,大家也就是拿煤炭当做是下下之选。而在辽国,树木的作用是造家具、造船,是造纸或者是其他的工业用途,连造房辽国都尽可能不用木料了,能用砖石混凝土的,绝不会用木头,至于燃料,还是处理过的煤炭性价比更高。
几个藩国对于辽国来说,就是纯粹的原料提供国,与大汉目前的角色没什么区别,只是少府那边正在尽可能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但是,少府可以不计成本,其他那些贵族乃至商人却早就投降了,没办法,普通的手工业跟哪怕是初步的工业化比起来,依旧是有着巨大的差距,人家的产品比你质量好,成本低,那些商人贵族傻了才会放弃。
也就是辽国某种意义上不算敌人,要不然的话,刘恒拼尽一切,都要跟辽国对抗到底!跟辽国相比,匈奴都是疥癣之疾。所以,刘恒还真没有考虑过将刘昌骗到长安,然后暗下杀手的事情,这种事就算能成功,辽国那边也会立刻失控,到时候那就真的要生灵涂炭了。
如今一看,几个儿子都被刘昌给收买或者说是压服了,刘恒也不指望他们能支棱起来了,他们若是跟辽国翻了脸,下面的百姓就能立马闹起来。毕竟,如果一直都是在吃糠咽菜,大家没见识过更好的生活,自然不会有什么想法,结果都过上温饱的生活了,就因为上头发癔症,又得回到以前那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去,这些百姓不发疯才怪!
这个时候,刘恒终于也忍不住像是刘邦当年一样,感慨:“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昌现在都不能说是羽翼丰满了,人家现在随时都能抽冷子扇你两下,将你扇个跟头!
越是了解辽国的情况,刘恒就越生不出死磕的心,这真的是没必要。作为一个成熟的皇帝,什么恩怨情仇,都没有这天下重要。刘昌的资质不仅远胜过下面几个弟弟,在刘恒看来,也胜过自己。刘恒擅长的是帝王心术,但是,对于刘昌来说,他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些,只需要以堂皇大道一路横推,自然能够万民归心。
也是刘昌遇上了好时候,这时候,什么门阀,什么世家,最多也就是个苗头,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一直就是国家机器打压的对象,还没成气候呢,就被强行迁移到陵邑了。等到以后世家门阀乃至儒教盛行的时候,再想要搞,面临的压力可比现在大多了,别的不说,西方资本主义能为了纺织业搞出羊吃人的事情,地主们就能为了保住自家的财富,极力打压工商业的发展。到时候,甭管你让下面的穷鬼获得了多少好处,在那些文人嘴里,你都是昏君暴君。就像是宋仁宗,这位在位的时候是真没干过什么了不起的政绩,事实上,许多祸害就是他在位的时候种下的,但是就因为他能善待文人,真正唾面自干,所以,他在文人嘴里,简直就是千古圣君。当然,你要是刀子足够锋利,足以打断他们的脊梁,之后呢,也能给他们足够的好处,就像是元朝还有某大青,一个直接搞包税制,一个呢,只要没牵扯到什么厉害问题,那么,你只要交得起议罪银,那么贪污什么的,压根不算回事,那么,那些人,也愿意为你歌功颂德。反而是朱元璋,麻蛋,你一个乞丐,居然也能当皇帝,当了皇帝之后,还一门心思惦记下面的穷鬼,你不知道,皇帝也得跟咱们这些士大夫共天下吗?百姓是什么,万民是什么,咱们读书人才是百姓,才是万民,至于下面那些人,那就是韭菜!你居然为了韭菜要杀咱们这些士大夫,暴君,绝对的暴君!
刘昌还真没有杀遍天下的勇气,所以,如今这个时代,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时代了,可塑性强,没有太多阻力,只有那些学说拼命迎合他的,而不会被那些学说所绑架!
像是现在,汉室那边在河套吃了瘪,辽国这边朝堂上,一个个就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一帮大臣已经在想办法借此证明刘恒失德,合该刘昌取而代之了。
当然,他们也就是试探一下,看刘昌有没有那么立马取而代之的心,要是刘昌想要趁虚而入,那么,他们肯定能从自家传承的典籍里头找出合适的理论根据,证明刘昌此举的合理性,若是刘昌没这个心思,那么,他们也能证明自己的一片忠心。
没办法,辽国如今朝堂上内卷真的是太厉害了,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派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像是墨家和公输家,科学院和工程院就算是他们的天下了,鸿胪寺就是纵横家的保留地,然后法家也是占据了各种司法部门,兵家同样有自个的地盘,但是像是什么儒家、黄老、杂家之类的,就有些麻爪了,他们的确许多也很有能力,但是,朝堂上位置就这么多,他们又不是萧何那样几乎是不可取代的人才,毕竟,萧何的能耐,那是公认的,就算是萧何的后人可能在其他方面不行,但是在治理地方上,那真的是杠杠的,酂侯一脉后来多次获罪,又多次复国,不是因为萧何有多少余荫,真要是这样,那张良的后人怎么就没被扒拉出来呢?主要就是他们这一脉是真的有能耐,算是实干家,原本酂侯国虽说食邑比较多,但是算不得富庶,但是在他们的治理下,不管是人口还是GDP,那是一直稳中有升,这等能耐,哪个皇帝不高看一眼呢!
辽国虽说如今地方越来越大,而且即便是基层,也不算是小吏,也被纳入到官员的编制里头,但是相应的,基层的官员主要来自于退役的基层军官,这也算是给军队的一个福利,想要抢是抢不过的,至于基层的亲民官,倒是可以争取,可是,这争取的学派也太多了点。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其实才能相差并不大,这就得看机遇,所以,为了让自家学派能够在朝堂上占据更多的位置,就得想点别的办法,最简单的,在这个人治大于法治的时代,给顶头上司拍马屁,那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刘昌这个一国之君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威望有威望,但凡他随口一句话,表示某某学派深得寡人之心,那么,他们就算是在朝堂上彻底站稳脚跟了,可以将其他几个学派打压下去一批,等到未来刘昌做了汉家天子,他们更是能近水楼台,将学派发扬光大。
可惜的是,刘昌压根对这些理论不感兴趣,他就算是感兴趣,那也得是科学唯物主义那种,现在那些理论,固然在这个时代有先进性,但是其实在治国上头,真没多少参考价值。像是黄老,要的是小政府,但是现在这个情况,真要是放任下头自个搞,那很快就要完蛋。至于儒家,倒是不说小政府,但是人家是想要搞大宗族,让基层由所谓的乡贤自治的,这些乡贤是个什么情况,那就不好说了!法家嘛,听起来挺好,但是,跟法相比,他们更看重上位者的想法,这其实是违背了法治精神的。
总之,刘昌不会对任何一个学派表现什么倾向,能者上,庸者下,你们要是一直食古不化,故步自封,那么活该被淘汰!
刘昌这次还真没有想过趁机夺位,不过,趁着这个机会,在长安掺点沙子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薄昭这个太丈人,这次铁定是要退出朝堂了,军方应该也要大洗牌,如此,倒是可以趁机解决掉几个人。
第114章
周亚夫这次算是露脸了,但是他也没能因此封侯,毕竟这次的仗实在是不光彩,刘恒也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性子,因此,只是将周亚夫的爵位网上升了几级,距离封君还差一点,但是,再有个差不多的功劳,周亚夫起码能捞一个关内侯,这就很不错了。
周亚夫其实自己也觉得耻辱,他是个心气非常高的人,虽说这次主要是薄昭决策错误,但是周亚夫自个心里也过不去。
周勃是野路子出身,他打仗刚开始就是莽,后来才算是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为了能真正学会兵法,他恨不得做韩信的舔狗,可惜的是,韩信这个人吧,那是真的用兵如神,偏生情商简直是负数,他的军事才能差不多就是用政治觉悟和情商换的,因此,他落魄到从齐王变成淮阴侯了,周勃捧着他,在他嘴里,就变成了他已经沦落到与周勃这样的人为伍了!周勃可没什么唾面自干的素养,虽说当时没有发作,对韩信还是恭恭敬敬,但是你能指望周勃能对韩信有什么好感吗?韩信死后,他遗留下来的文字都被老刘家收了起来,后来慢慢整理了出来,搞出了一部兵法,但是兵法这玩意,在这个时代,差不多是屠龙术,尤其韩信用兵的本事又极为出众,别的不说,项羽一直以来百战百胜,偏偏就是他瞧不起的韩信,将他逼到了绝境。这等用兵之能,谁不眼馋呢!老刘家拿到了韩信的兵法,可没有广而告之的意思,他们是想要用这个培养自个的心腹的,可惜的是,刘盈当年从南军中培养的人都死在了那一战之中。这兵法之后自然也不可能是刘氏独享了。
作为韩信兵法的传承者之一,周亚夫自觉是得了真传的。结果这一次,堪称是折戬沉沙,对于周亚夫来说,简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也算是知耻而后勇,一门心思窝在军营里面练兵,琢磨如何对付匈奴人。
而薄昭就没这个好运气了,他进了关中就被解了兵权,刘恒对这个舅舅也没有心慈手软的意思,对薄昭心慈手软了,那么,谁对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将士心慈手软呢?
所以,薄昭简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还不如那时候呢,直接就成了白丁,还缴纳了万金作为赎罪银,这些年来积攒的钱财全搭进去了。
薄戎奴这些年常年在辽国,几乎不理会长安的事情,但是每年给自家长辈都有孝敬,薄昭的奢侈生活起码有三成是靠薄戎奴那边的孝敬支撑起来的,结果这一次也全搭进去了,以至于薄家人都开始写信向薄戎奴哭穷求援。
薄戎奴也很无奈,名义上,他是刘昌的老丈人,但实际上,他是真没这个底气,薄王后至今无子,倒不是无宠,实际上刘昌明面上还是讲规矩的,一个月在薄王后那里怎么着也有三四天,偏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薄王后愣是半点消息都没有。
如今辽国王宫里面已经不再是薄王后和箕夫人二者分庭抗礼了,先是匈奴来的那位公主被封了北海夫人,然后这些年来,也陆续有人献美入宫,宫里年年都有孩子降生,薄家送进去的人里头这几年也有两个孩子降生,但是,流着薄氏血脉的三个孩子,唯有一个王女养在薄王后身边。
薄戎奴很难对此表示乐观,毕竟,按照现在的观念,薄王后不算年轻了,再过个几年,几乎称得上是年老色衰,年轻的时候尚且不能产育,再大一点,宫里美色如云,她除了一个王后的名头,可就没有其他优势了。若是刘昌真的体谅她这个王后,怎么着也该放一个王子在她膝下,结果却仅仅是个王女,这算什么呢?对外说是想要给王后引个弟弟出来,实际上只怕就是辽王对王后的一个安慰而已。
只是,薄戎奴也无可奈何,若是普通的女婿,老丈人完全可以打上门去,偏偏人家不指着老丈人吃饭,甚至,薄家当年的作为也算是得罪过刘昌,如今人家还肯叫薄氏女生育,已经算是宽宏,再想要如何,薄戎奴自己都张不开嘴。
薄戎奴这边在辽国算是扎根了,觉得以后跟着刘昌,应该也能混个一席之地,结果自家老爹居然就搞出那样的麻烦来,薄戎奴简直想要呐喊了,老爹你是不是对自己的本事没有一点逼数啊,你跟着大部队打了两次顺风仗,就觉得自己是什么天生的将帅之才了?还做大将军直接找匈奴人的麻烦,人家匈奴人虽说不懂什么叫做兵法,但是,七八岁的孩子就能射兔子,再大几岁就跟着长辈出去砍人了,这些人可以说是人命堆出来的杀胚,你跑到人家的腹地偷袭也就算了,居然跟人家玩阵地战,你以为自己是什么人啊!
话是这么说,但是,总不能真的眼睁睁看着薄家变成破落户,到时候麻烦的还是他,因此,薄戎奴硬着头皮叫人押运了一批钱财还有物资回去,好歹先让薄家缓过这口气,等到自家那位天子表弟消了气,再有东宫太后敲敲边鼓,这事也就过去了。
而王宫之中,薄王后听说了娘家的事情,对此却是不为所动。她已经不是原本的天真少女了,这些年刘昌也没委屈她,该给的体面也给了。不过做王后其实跟在寻常人家做正妻是不一样的,在寻常人家,正妻的地位仅在男主人之下,那些妾室根本就与奴仆无异。像是那些彻侯家中,侯夫人在后宅就是一把抓,丈夫的小妾可以随时拿出来招待客人,正妻不承认,小妾生下来的孩子,都算不得家里正经的公子,也就是比奴仆强一些,因为完全可以说他们血脉不详。
但是,在王宫乃至是皇宫,王后和皇后就没有这样的权威了,这年头礼法本来也没有那么健全,王后跟其他那些夫人什么的,压根不住在一块,也没有下面妃嫔要给王后请安的规矩,若是王后很受重视,得到丈夫的授权,那么,她还能拿捏下面的妃嫔,但是薄王后是真没这个底气!谁让她一直没有怀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