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他使团的人看到了这个状况,顿时都噤若寒蝉,不敢在大明领土上再动任何手脚。
王泉的事情很快被呈到了万历的案头,万历当时是觉得有一丝蹊跷的,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并没有因为一个小宫人而去深思,结果看着确凿的证据,竟是没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已经被东瀛人渗透,这实在是让人背脊发凉!
查,必须严查!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本来万历还对秦修文强势的做法有些犹豫,如今是一点犹豫都没有了,东瀛人的胆子已经大到伸往大明后宫了,他们还有什么狗胆包天的事情不敢做的?
顿时,整个大明后宫的氛围都紧张起来,所有的宫女太监都被集中起来,挨个搜查审讯、互相举证,有任何可疑之人都要进行盘问,整个后宫就如同被篦子篦了一遍似的,竟然还真的又找到了三条漏网之鱼!
万历震怒!同时对东瀛人的杀心已经到了极致。
这些宫人里面,虽然只属王泉职级最高、最能接近他,其他三人都是低微的粗使宫人,但是也让万历不寒而栗了,这可是大明深宫,应该是他最安全的地方,结果连这里都有不安定的因素存在,甚至是东瀛人的手伸了进来,往里深思,是不是自己的后宫早就和筛子似的,哪里都是漏洞了?
一时之间,后宫之中所有人都宫门紧闭,严查严防,就连王皇后、郑贵妃等都以身作则,约束身边的宫人,谁还敢在这个时候造次?
后宫之事,当然有皇后执掌,为了这事,王皇后还向万历请了罪,万历念在她这么多年贤良淑德、大度谦和,没有实际罚她,但是依旧私底下派身边的太监过去申斥了一番,直说的王皇后脸面全无、哀哀哭泣。
这么多年,王皇后和万历一向算是相敬如宾,两人虽无嫡子,但也没有大的矛盾,互相都给对方尊重体面,这次虽然是私底下申斥,但是叫一个太监过来申斥一国之母,本身已经是极为凌辱人的一件事了,同时却也表明万历是真的忍不住的焦虑和焦灼。
帝王随心所欲惯了,谁没做好事情,那就要惩罚谁,哪怕是他的妻子没管理好后宫,出了纰漏,那也是她的错!
雷霆雨露,都是君恩,所有人都只能受着。
会同馆的事情没有瞒着旁人,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锦衣卫押解了五名东瀛武士的消息马上不胫而走,成了京城百姓津津乐道的谈资。
很快,朝堂中的官员们也都知道了这件事,不同于老百姓的同仇敌忾、拍手叫好,很多官员的第一反应是锦衣卫冲动行事了!
当然,能在这个时候,调遣锦衣卫的人,自然就是万历,但是朝臣们不敢说万历冲动了,有锅自然是做这个事情的人来背。
东瀛人能将手伸到万历的后宫,自然也可以伸向朝堂,有人在金钱和权力的泥潭里缴械投降,但是这毕竟只能是少数,况且东瀛刚刚结束了战乱,能花力气来腐蚀大明官员给出的筹码到底不算太多,无法撼动核心人员。
更多的人,是担忧。
担忧东瀛人真的开始霍乱朝鲜,担忧东瀛人真的开战,甚至担忧那些东瀛武士也伪装成浪人、倭寇之流,开始袭扰东南沿海边境。
如今的那些倭寇,其实并非东瀛的正规军,而是不被地方势力吸纳的武士、浪人,这些人目无法纪、在大明沿海边境烧杀抢掠,且机动性很强,十分难打,已经成了大明沿海官员的附股之藓了。
若是对方的正规军也加入了进来,谁能抵抗得了?沿海的百姓还过不过日子了?到时候损失惨重了,还是要他们这些地方官来扛责任。
可问题是,大家当官都是奔着国泰民安、地位高崇去的,不是奔着背黑锅、被砍头流放去的!
地方和京中的势力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不需要底下人说,京中各派的人已经开始言辞激烈的上奏了,要求锦衣卫释放那五名东瀛人,安抚好东瀛使者的情绪,不要将事情扩张到两国之间的矛盾。
东瀛刚刚结束了动乱,丰臣秀吉统一全国,风头一时无两,同时战备雄厚、东瀛人战力很强。而反观明朝军队,以老弱者居多,经年不打仗,军备废弛、国库空虚,战力也弱,真要打起来,拿什么打?
拿举国之力打吗?
大明这个时候如此强势,到时候对于蒙古部族的人又是什么想法?若是腹背受敌,如何应付?
看着大明是光鲜亮丽的,但是大家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打一打吕宋上的西班牙人,那是人家在这里没有根基,那些人最多算是占岛为王,但若是真正两国开战,投入几十万人的兵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很多人觉得,万历是飘了!必须打压下来,让他认清楚现在大明真正的形式。
内阁是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当申时行看着这么多弹劾锦衣卫的奏折,他也是扶额轻叹。
别人不知道其中内里,大明首辅如何不知道?
这里面有秦修文的手笔,是他给万历谏言,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可是自己刚刚代表内阁和秦修文完成了交易,收了秦修文的“好处”,让万历歇了修“摘星楼”的事情,而且对方当时也明说了,自己会在使团进京之后,调整对外关系的策略,需要他们的全力支持。
当时他们内阁几人商讨下来是都同意的。
但是他们是真没想到,这事会闹得如此之大,万寿节还没正式开始,就已经闹到恨不得两国结仇的地步,这就是秦修文说的对外策略“微调”?
实在是“微”的太大了!
但是这事放在秦修文身上,又好像能说得通。
这人做事风格就是如此。
许国看着这些奏折,心中是闪过快意的,忍不住建议道:“这实在是大势所趋,秦修文做事太不留余地了,如今大家只弹劾李大人,恐怕很快就会得到消息,知道是秦修文的谏言,若不然我们就顺水推舟……”
许国话还没说完,王锡爵断然否决:“不可!咱们可不能干这种事情,这不就是民间说的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么?要么你有把握一次制死他,要么我们就老老实实按照规矩办事,否则现在谁敢惹那个姓秦的?”
自从知道秦修文就是救了女儿之人后,王锡爵心里对秦修文的感官复杂极了,只愿意称呼他为“姓秦的”。
余有丁摸了摸山羊胡,点头赞同:“要不先压一压,看看那秦修文还有什么后招?同时把我们做的事情给秦修文放出风声去,好让他领一领情,但若是实在我们内阁都招架不住,那就无法了。”
王家屏等人听了,俱都点了点头,这样做在理、在义,挑不出错来。
第172章
在朝臣的质疑不满与各国使团的惊魂不定中,农历八月十七这天还是来到了。
因为万历出生在这一天,所以这一天就变成了节令。在这一天,大明全境不掌刑名,死刑犯在这一天可以不用死,开堂审理的案件也要拖到后面再办理;全大明各地的官员都要设置香案,往京城的方向磕头祈福;京城中的老百姓更是家家户户要张灯结彩,路边要用彩绸、彩画装饰,到了夜晚更是要万灯齐点、煌煌如白昼,堪比闹元宵。
这一年,不仅仅朝廷的荷包鼓了点,京城的老百姓日子也比以往要好很多,因为京城附近官道的修建,因为“京报”的发行,南来北往的商贩流通更加迅捷,信息流通也十分顺畅,再加上如今京城中四处都是水泥路,走起来平平整整、干干净净,任谁到了京城都会感叹一句:这到底是天子脚下、卓尔不凡!
那些外国使团到的时候,自然也窥见过一番京城的风貌,觉得今年的大明都城比起往年来格外不同,有些使团并不是每年上贡的,更是感觉恍若梦中。
然而,等到今天他们再次出门的时候,看到京城大街小巷装饰的如此繁华瑰丽,看着自己脚下踩着的道路,再联想到自己国家的情况,许多小国使者其实是非常羡慕大明百姓的,只恨自己没有托生在大明京城啊!
尤其是看到就连京城的普通百姓,都是面色红润、个个今日穿着簇新,看上去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天与地的差距。
有些人心中甚至已经开始暗搓搓地想:看来今年大明很是富有,可能会比往年给他们的赏赐更多了!
而东瀛人看到这幅景象,却是面色不愉,然后有人凑在加藤清正耳边说了两句话,才让加藤清正心里舒服了点。
那人说,大明百姓看着就是柔弱可宰的样子,哪里有他们东瀛男儿全民皆可作战的战力?富贵乡也是英雄冢,就让他们耽于享乐吧。
身边那人是加藤清正十分信任的谋士,名叫鹤田纯名,年过五十,留着小胡子,深谙大明的儒家文化,同时曾旅居大明多年,对大明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了解,所以才作为谋士同加藤清正一同出使大明。
今日,大明君主万历将会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贺礼和他国朝贡,然后再对百官和他国使团进行封赏,最后再赐宴同乐,共同欣赏宫中舞姬的歌舞表演。
而如今才刚过卯时,文武百官和各国使团已经在午门前静候,司礼监和鸿胪寺以及礼部的人共同协理,整治朝觐的队伍、检查队伍的安全性,任何尖锐利器都不可以出现在宫内,同时仪表不整者都要被逐出宫门。
这是代表了大明脸面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万历个人的生辰派头,所有人都清楚,不能在这种关键时刻丢脸。
这一天,所有官员都被要求按制穿着蟒袍补服,秦修文列在鸿胪寺那一列,身着万历亲赐的大红金织胸背麒麟罗衣,这套衣服做工精美、全是宫中最手巧的绣娘一针一线缝制出来,胸口和背后的补子上绣着麒麟,在祥云之间飞奔,栩栩若生,同时其中所用的材料也颇为讲究,可以说这件衣服是能成为在后世博物馆收藏的珍品程度。
麒麟罗衣乃是二品补服,秦修文之前低调,上朝没有穿过这件,只有在今天这般重要场合,才是第一次穿,穿上这件衣服后,二品以下官员秦修文都可以不必行礼。
圣眷隆隆,可见一斑。
以往秦修文穿绯色官服,已经是丰姿玉貌了,而今天这一身大红色上身,更显得整个人松形鹤骨、夭矫不群。
周邦彦一向自诩自己容貌儒雅、身材保持的也非常好,年轻的时候在京城也有人恭维他相貌好的,可是和秦修文一比,真的是如点点星辉妄图与皓月比肩,就是自己想欺骗自己,都骗不过去。
更气人的是,自己引以为傲的三品官员的身份,如今秦修文穿上这套补服,可就是比他地位还高了!
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秦修文超越自己,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想到这里,周邦彦嘴里就弥漫了苦涩,拉拢不成,反而和对方结下了梁子,而且以秦修文之前做事情的手段,显然对方不是一个会轻易算了的人。
周景康让周邦彦找个机会,和秦修文化干戈为玉帛,但是周邦彦没有同意,他拉不下这个脸。
况且,一直到如今,秦修文也没有什么举动不是么?或许他还是知道要尊重自己这个老上峰的。
周邦彦在看到秦修文的时候心中闪过万般想法,然而,秦修文路过周邦彦的时候却是没有什么特殊表情,连个眼神都欠奉。
就在所有人都列队整理好仪容后,原本大家以为这个时候可以进“太和门”了,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万历出现在了“太和门”的城楼上。
太监高呼“皇上驾到”后,不管有没有看见万历的身影,所有人都跪了下去,口中三呼“万岁”,声浪颇大、气势惊人。
万历让众人平身。
然后便听一个太监拿起了一本奏折开始念了起来,大家凝神细听,发现是山西总督李如松的贺表。
这份折子和所有人敬献给万历的折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在里面极尽溢美之词,唯一不同的是,折子的最后说要给万历送一份别开生面的贺礼。
众人疑惑,你李如松要送礼,就派人来送礼,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宣读?还别开生面?他们这位皇帝什么好东西没见过,敢说这个大话?他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折子读完不一会儿,大家就感受到了地面震动的声音,有些人吓了一跳,甚至以为是地龙翻身了,好在都是当官之人,心理素质还算不错,没有人因此而马上慌乱起来。
而且稍微细细感受了一下之后,就知道不可能是地龙翻身,因为这种震动十分具有节律,而且这个震动之声由远及近,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众人忍不住将头转向声源传来的方向,然后便看到了数百名士兵组成的方阵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整齐度,往广场行来。
一个方阵至少得有三百余人,这些人迈着一样长度的步伐,甚至连抬腿的姿势、高度都一模一样,这些人身穿大明士兵的铠甲、腰间配备长刀,手拿盾牌,远远看过去,仿佛是一个盾牌阵在移动,一队人仿佛是一人!
这般的整齐划一,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方阵走到太和门下,随着百户长一声令下,所有人立马单膝下跪,高声道:“祝陛下洪福齐天!”
就连恭贺呐喊之声,都是整齐地让人惊恐。
在所有人都目送着这些人离开之后,很快又一个方阵出现了,这些军士背后背着统一制式的箭筒,手拿长弓,同样行礼祝福完之后,又对着一个方向一起射出了一箭!
百箭齐发,竟无一虚发,皆射中了半空中的两个巨型红色圆球之上,圆球不堪重负,往下滚落的同时,带出了两道红色的彩绸。
上联:洪福齐天祈万寿
下联:盛世明君掌无疆
“好!”这次就连万历在城楼上都看得连声叫好!
他是提前知道要表演的内容的,秦修文与他讲,这是在这些番邦们面前秀一秀肌肉,让他们知道大明的厉害之处,不敢轻举妄动。
万历心道,这招很妙,便也同意了秦修文的计划,但是之前都是秦修文与李如松秘密联合在地下演练,这也是万历第一次亲临现场观看。
第一个方阵走过来时,万历心里就十分满意,这个长刀阵很能说明大明军人的总体素养,如今的很多番邦国的兵士们,都是一些游兵散勇,看到大明军人如此令行禁止,恐怕心里都会害怕掂量一番。
可是没想到第二个羽林阵给他的惊喜更大,不仅仅是具有威慑性,还真的具有了观赏性!
等到羽林阵离开后,再次出现了大明的重骑兵队伍,一百五十骑重骑兵,配备软弓、长剑、快马和轻刀,先是表演了人马合一的方阵队形,接着再给万历祝寿完又表演起了各种马上功夫,两两交战,长刀在脖颈间飞掠而过、冷兵器的对撞和惊险简直让人看的热血澎湃,有些小国使团的人甚至忍不住叫好起来,看的是目不暇接。
同时也有人感叹明朝的富有,能装配这样的重骑兵就连蒙古族的人看到这个场景,也是忍不住冷冷哼了两声,私底下暗暗交谈:“这一队人马确实不错,不过我们遇到的都是虾兵蟹将、不值一提。”
另一蒙古人有些担忧地皱着眉头:“会不会现在大明也重视起来,以后都要按照这个队伍打造?”
这话说的其他人心里都是一惊,口中说着“不可能”,心里却忍不住怀疑了起来。
等到重骑兵队散去,许久没有新的队伍前来,众人以为这场表演算是结束了,有些人还没看够感觉有点没尽兴,可还有些人则是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又一阵熟悉的震动声传来,而这次的队伍是小跑步前进,速度很快,大家的视线中出现了一支新的队伍。
看到这支队伍的时候,所有东瀛使团的人眼神就被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