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双瑶恼火地叹了口气,开始点名了,“庄素,别装死,说说你的看法。”
庄素蚊子一样地说,“山阴有矿……他们可以去挖矿。”
让鼠疫灾民去挖矿,没有比这更刺激的事了,以矿井的空气流通程度,山阴的大矿商范十三娘能上吊给她看,谢双瑶指了一下庄素,算是记了她一笔小账,“你这纯摆烂,首先人太多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无培训的矿工,其次重点矿区也不考虑风险人群,也别说往通古斯送。开原、建新人口本来就少,而且番族没遇到过几次鼠疫,抵抗力差,别一不留心把他们给灭族了!通古斯变无人区,一切基建从头开始,你说多刺激!”
本来张口欲言的吴小莲也闭嘴了,谢双瑶的手指叩得越来越急,最后还是坐在金逢春身后的秘书,在她耳边低语几句,金逢春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见他微微点头,才提了一句,“其实,如果能免除立志城一定的债务,立志城肯定是愿意接受一部分灾民的,按照协议约定,他们需要为开辟常态化远洋航线做准备了……立志城正缺大量汉族人口,至于鼠疫,立志城内的居民,出航的时候基本都打过疫苗了,相形之下也就没那么忌讳。还能再送给他们一批疫苗,没准对立志城站稳脚跟还有很大的帮助……”
这话说得委婉,但在座的没有小孩,全都是多年来屡经历练的政治人物,可以说心都很脏,这里没有明说的一些东西,大家是都清楚的,吴小莲下意识地就轻轻笑了一下:是不是去立志城之前,还可以在本州岛做隔离啊……
谢双瑶也格外看了这个吏目几眼,像是把他记在了心里,这才轻轻摇了摇头,“一百多万,立志城才多少人,根本吃不下这么多人口的,也没那么多物资……”
她摇摇头,还是做了一个最常规的决定,“南洋动不得,和敏朝说,先普遍除鼠,疫情平定下来,本地隔离过后,一部分徒步送江北吧,江北气候还行,种地是养得活的,特科过去一部分,隔江州县过去一部分,各州县配合做好隔离、杀鼠、除虫工作……大家分摊着互相帮衬一下,恰好江北也有耕地空虚问题。其中最健壮聪明的,可以考虑经过严格隔离填补去矿山,再往立志城、通古斯送一些……”
本地隔离、徒步江北,光是这两个环节,可以预料到会死多少人,还要冒着疫情扩散的风险。但这已经是没办法中唯一的办法了,大家的面色也随之一松:最怕的就是把人接到本土来,江北还是敏朝的地盘,虽然只是一江之隔,但多数人心里还是不把它当做自己的土地,还是比较好接受的。
这种心态,谢双瑶也洞若观火,如果继续再发展下去,过个二三十年,很可能就会丢失两朝之间门的归属感。但眼下她选择了无视,因为这并不是最紧急的问题——不要以为羊城港和敏朝的灾害就是全部了,应急救灾局的报告还没玩呢!
“极大疫情之外,上周川蜀、两湖方向也出现洪水汛情……”
偌大的国土,灾害已是常态,在衙门建设完备的前提下,地方性灾害不过是起个报备作用,需要谢双瑶做决定的地方并不多,会议之后就推得比较风平浪静了。结束之后,谢双瑶迎来宝贵的午休时分,她也难得摆烂,躺在沙发上要求她的丈夫为她按太阳穴,一上午的会开下来,她有点头疼。“鼠疫……为什么还会有规模这么大的鼠疫呢,难道我们没有一直强调要注意灭鼠吗……”
“家鼠可灭,田鼠怎么灭得完呢?”对于外界来说,几乎算是隐形人的新婚丈夫柔声说,“越是灾年,老鼠就越容易四处寻食,百姓也越有可能去捕鼠为食,或者寻找田鼠粮仓,接触增加,瘟疫也就多了流传的渠道……这是再怎么强调都没有用的。”
他修长的手指,恰到好处地揉搓着谢双瑶的头皮,顺着头皮一路捏到她僵硬的脖颈,多少放松了谢双瑶的心情,让她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不论她怎么努力,气候就是气候。她最多只能改变一点,有时候真无法影响全局。
“算了,往好处看吧,多救了一个就是一个。”她很快就重新提起精神来了,大概是因为——不论是远在天边的饥荒,还是近在眼前的飓风,对于谢双瑶的生活质量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她也很容易就用超然的态度来纵观全局。“只要有人管,那就怎么都比灾民到处乱跑攻城,把战乱和鼠疫疯狂传播,死的人要少得多……多想点积极的事儿——这一上午也不全是坏消息。”
不得不说,应急救灾局是拿住了她的性子,刚才特意在会议开头提到的新人才,成为了谢双瑶情绪上很好的慰藉,她靠在颇具弹性的胸肌上,和丈夫分享这个好消息,“之前还说,现在吏目越来越多,但亮眼的新人,涌现速度没以前那么快了。这不就来了一批好苗子?
这批救灾中涌现的年轻人,我准备特招入仕,给他们一些历练的机会。再培养一个明星人物——说来也是真巧,有个叫葛谢恩的女孩子,她母亲我都还有印象,也是被树立为典范的第一代女吏目,出身好,还是女吏目,功绩也够硬,年纪也恰好,我看,她就很值得好生栽培……看看能不能再竖起一个时代典范来……”
第1077章 谢恩的崛起
“哎,爹!都说了,叫你别挠了,别把夹板挠移位了,又得去医院排长队,到时候,手使不上力气,连家务活都干不了,娘把你给休了,看你怎么养活自己!”
“这孩子,会不会说话那——这实在是痒得厉害!”
“姑父,给——这是我给您做的小挠子,哪里痒你就轻轻挠挠——”
一大早,太阳就晒得人脊背发痛,葛爱娣戴上圆帽,穿起清凉的香云纱背心,惬意地叹了口气:一大早光是忙着烧水做饭,就是一身的汗,棉布衣裳都湿透了,把汗稍微擦洗一二,再穿上香云纱,有一种格外清凉的感觉。
毕竟是六姐点化出来的好东西,虽然买不起油晶缎,但香云纱穿起来已经相当解暑了,对葛爱娣这样,早就过了爱俏年纪,又有一定身份的吏目来说,香云纱正是很合适的料子。要不是这阵子上班难免要到处巡视,她甚至还想穿起香云纱的连襟裙来着。
自从前年的定都大典之后,圆裙就已经火遍了整个买地,款式当然也生出了不少变化,这连襟的圆裙,是从番族那里借鉴来的,若说前年还是比较少见的穿搭,只在胆大的学生中流行,那么到今年,就已经彻底走入千家万户了,连吏目穿起来都是司空见惯。葛爱娣也不可免俗地裁了两身,放在家里,不过她工作忙碌,总没有很合适的场合去穿。
本来打算今年夏天要上上身的,不想刚入夏就来了规模如此巨大的飓风,已经半个多月了,还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由于码头区损失比较小,只是倒了一台龙门吊,港务局的吏目就被抽调进城,去帮着老城区救灾。葛爱娣每日里穿着雨靴,在烈日下踩着淤泥,裹着雨衣戴着口罩走来走去,脚都被捂烂了!每日回家,都是一身臭汗,却偏偏井水还受到污染,不太澄清,不能洗澡,只能稍微擦拭,那浑身的味道和心情,真别提了!
好不容易,老城区的清运告一段落,接下来的重建方案,她们就不必插手了,今天是她第一日回本部办公区上班,也是心情不错,这才拿出了较贵重的香云纱,算是对自己的奖赏。推着自行车从院子里出去,返身关上门的时候,她心中更是好一阵解脱:家里实在是太吵了!徐大发受伤不能干活,得让女儿伴护,毕竟人不舒服,心情也不好,性子更急躁些,两父女的冲突、拌嘴比平时更多了几倍,要不是有福顺调停着,恐怕真没有一刻安宁。
要是这阵子局里轮值就好了……能在宿舍里躲几天也好,而且码头到了晚上比较凉快。水泥房倘若没有电扇,到晚上是真热,也不知道供电什么时候能恢复,唉,要说为了预备停电,专门养头驴子,再买个畜力发电机,那花费又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再怎么说,手里也得存着给儿女在羊城港盖房子的钱吧,虽说未必用得上,但孩子需要的时候,不能没有。
虽然买地这里,提倡‘早分家,晚分产’,也就是说,年轻人出社会工作,或者是成婚之后,就从原本的家庭中分出去过活,长辈可以在分家的时候给一笔馈赠,算是对孩子的支持,但大头的财产要等老人去世之前再分。很多人在分析这一点的时候,讲得也是直白——老人手里有钱,子女们看在钱的份上,都争着来孝敬讨好,看到的是一幅光景,可没钱的话,那就要考验子女的良心秉性了,这又是何苦呢?
这确实是一种比较新的思想,大家的观念也是需要转变的,买地这里没有敏朝那种浓郁的孝顺氛围,他们讲的是另一种道理:买地凡事是讲究公平的,既然他们对父母的要求很低,只是提倡父母把孩子养到能断奶的岁数,甚至还会因此给点物资,让喂的奶不至于白白亏本。
接下来若是不想要,把孩子舍给孤儿院都行——相对应的,买地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低,老人老了以后,只要还能动,官府都不强硬要求子女赡养,真的自己完全糊涂,起不来床了,那给口吃的也行,或者花点小钱,舍到养老院去,任其自生自灭,官府也是允许的,至于街坊会不会议论指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养老院、孤儿院的环境,就摆在那里,大家都可以去看的,只能说进了这两院,不过是比去矿山要好些罢了,小孩还好,夭折率高点之外,要长大还是不难的,只是受到什么培养,学到多少技能,是不是只能去做粗活,这些区别而已。
老人就不一样了,家人陪护得好,能活个五七年的,进了养老院几个月就没有的都有,里面的干事也谈不上虐待,只是近乎于不闻不问:饭是有给的,为了消化好,给的还都是米粥,但要说喂食,帮着翻身擦身,那就想太多了,自己吃不了,那就是慢慢饿死,天气寒暑,也不会及时为他们添减衣物,至于说有病了请医生、好好护理……更是天方夜谭,一个干事管三四十人,每天光发饭、送洗衣物什么的都忙不过来了,发烧两三天内能抽时间送去医院,都算是很有心了!
可以说,养老院就是给一块活人墓地,进去以后慢慢地等死罢了,只是比把老人抛弃在荒野要稍微好一些。真正心甘情愿住进去的,多数都是实在没有别的依靠的老人,这地方有一点倒的确是好的——那些孤老,就算出不起钱,养老院也给收进来。
至于说有孩子的老人,住进来之后,孩子不给钱的,养老院也不赶人,依旧收容着,至于说子女会不会被扣分,那他们也不管。只是每个月张榜公布欠费名单而已——倒真有一些即将被提拔的吏目或者工匠,被有心人打探到欠缴养老费用,告发上去,被取消资格的。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样的人其实还是很好的,毕竟提拔也是好事,都是有能力的人才有这样的机会,而只要自己有点本事,父母又还算是尽心把自己拉扯大,孩子多数也会选择在家养老,不太会把老人送去养老院等死的。
有能力的家庭,是这样想的,没能力的家庭,如果孩子又多,那就不一样了,没有了官府对孝道的强硬要求,老人想要子女们都伸手照顾拉拔,又不至于争吵不休,想来想去,最好的做法还真是拿着手里的那点积蓄,谁也不给,就盼着孩子们看在钱的份上,对自己殷勤一点。
当然,这样想就等于完全将亲情利益化了,这也是很多‘旧伦理派’,对于官府的导向很不满的点,好像人和人之前完全没有一点儿温情——大家不是不承认这样的事实,而是认为官府都如此导向的话,民间只会更加变本加厉,到时候,人人一双眼睛都只看得到利益,社会风气再别说温厚,而是要越发畸零僻怪,凝聚力完全下降,成为一盘散沙了!
?‘新伦理党’,对这种论调是不屑一顾的,他们是抱着道统作为自己的圭臬,又到处拿‘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实事求是’这些逻辑来解析一切,说得也是很白:买地这样的分家规矩持续下去,包括城市的规模也一再扩大的话,迟早婚后大小家分居将是常态。
倘若父母家住在城西,小夫妻家里住在城东,那基本是不可能指望父母帮着看孩子的,产假后,断奶送去托儿所,上半工,下工回家照顾孩子,最多就是逢年过节回父母家探视一二罢了。试想,不论是孩子的配偶还是孙辈,对父母几乎没有相处,就是孩子自己,见面的机会也很有限,衙门也不约束,既没有利益上的帮助,也没有感情上的牵绊,怎么可能指望这些人来照顾晚年呢?
就说孩子自己,买地这里,孩子从五岁起就可以出去做半工养活自己,十三岁后,在一些行业就能拿全工,理论上从这时候起就具备了分家的条件。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五岁起就在做半工赚自己的口粮,十三岁后分家,二十几岁结婚时也没有得到家庭的任何馈赠,那么,他/她对父母的感情又有多深厚呢?如果没有遗产吊着,能指望这样的孩子在四五十岁的时候,悉心地照顾老迈的父母吗?
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亲缘感情的淡薄,谈不上感情,那就只能指望用利益来建立新的逻辑。葛爱娣其实也不是不明白‘新伦理党’在这件事上讲的道理,甚至,她认为还是颇有道理的,不过她自己则很难摆脱老思想的影响,总觉得做父母的,也该倾其所有地支持孩子,能铺多少路就铺多少路。
虽然她和徐大发没有得到家里这样的支持,但他们是受着这种思想熏陶而长大的,同样的,他们也本能地服从、孝顺父母,即便从利益上说,这完全是亏的,他们没有得到什么支持,却一直在付出,但却依旧很难摆脱这样的思维方式。
虽说葛爱娣的收入已经很高,但如果算上为子女的储蓄,每年给老人的孝敬,以及对亲戚的帮衬,平日里也自然是手紧的,对于一些他们这个阶层似乎应有的享受,就觉得舍不得了。葛爱娣一家住在西街,也有这个原因,此处的房子虽然都是水泥房,也在供电网络之内,但房屋的布局,院子的面积,都较为局促,和葛爱娣同级别的同事,居住环境多数都比她更高一级。
别的不说,风水明显就要更好一些,这一次大风,他们的住所既没有内涝,也少有发生事故的,最多就是碎点儿玻璃,葛谢恩倘若住在那样的街区,都没有出头的机会,因为那些房子,在院子里多数自带了水泥建的厨房和盥洗室,有点儿小四合院的味道。
不像是西街的房子,修建时虽然也在主屋留下了厨房的位置,但很多邻居会把厨房也改造为卧室,自己在院子里搭棚、搭木板房做厨餐厅,美其名曰敞亮透气,台风一来,最先倒的就是这些板房。
至于说,飓风过后,全城断电,线路大修,这也影响不了他们什么,本来线路网一周就是要定修个两天的,这两天用不了电灯电扇,别人都是苦熬,局长、副局长他们住的小院子里,畜力发电机什么的,都是标配,还有些干脆就不接网路,而是自己搞供电和锅炉房,一年四季都是冷热水、自来水龙头,这都是葛爱娣一家向往而无法拥有的奢侈花销。
若说什么仙器配发到手,每年体检,吃喝玩乐都是用的仙器……这样的待遇,因为距离太远,倒也根本就不会妒忌了,唯独是这些触之可及,却偏偏要克制自己不能去拥有的东西,最容易让人感到局促。葛爱娣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幸运,只是这些细小的情绪,就犹如羊城港永远不会消失的蚊蚋,时不时就逮着机会,在她心上扎一下,留个疼痒红热的鼓包,让她不得不修炼出一层妥善的面具:这样的心事,就和她那个不让人省心的女儿一样,再怎么糟心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暴露在外人面前,那也就太不体面了。
“葛局来了!
“葛局,快看今天的周报!你们家谢恩上报了!”
不过,人到中年,早已习惯的那种紧绷、疲乏,奔波中又透着一成不变的泛黄生活,似乎偶尔也会有些想都不敢想的亮色出现,让她的笑意也变得真诚起来,最近的一桩,就是她那糟心的女儿,在灾害天气中的胡闹——就为了这事,葛爱娣真是后怕得几天几夜都没睡好!
本来就累得要命,可睡着以前,一想到那样的大风雨里,十几岁的女儿在积水的街里东奔西走,谁知道会不会一个失足掉进下水道里,又或者是钻进去救人的时候,被梁柱给砸到,被内涝的洪水给冲走……那股子睡意就立刻不翼而飞了,即便勉强睡着,也都是做的噩梦。
葛爱娣实在是等这股子后怕的劲儿稍微缓过去了,在旁人夸奖时,脸上那股子紧张的笑意里,才终于多了一点儿真诚:“说不上什么杰出,那真没有,也都是情急……她还嫩着那!这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上头就去做了,再别夸她,夸多了,她更是要飘了!”
然而,事实上,葛谢恩所受的各方赞誉、表彰,却不是葛爱娣这样欲拒还迎的谦虚所能遏制的,局里夸、居委会夸,街坊夸,现在更是登上了《买活周报》!很显然她被当成了此次水灾中,浮现出的诸多模范中的一个典型——母亲出身贫寒,是六姐一手提拔起来的女吏目,出身的家庭极为符合买地的倡导,自己年纪又小,而且还救了托儿所的孩子们……诸多因素,都使她成为了最亮眼的小模范。葛爱娣隐约也意识到了,她一直以来所担忧的,葛谢恩的职业道路问题,大概或许是柳暗花明,也迎来了新的转机。
大概在葛谢恩上报之后,她的预感就变得更加强烈了,葛爱娣在午休时间认认真真地看完了《周报》上的报道文章——她还真不知道葛谢恩什么时候去和周报采风使见面的,在这一次飓风后,葛爱娣感觉她女儿越发自行其是了,家长似乎已完全无法知晓她的行为,更别说约束了。不知不觉间,葛谢恩已经到了未经她的允许,就在报纸上大放厥词,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的地步!
“要说我的行动有什么意义……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我,而在于街坊愿意听我的指挥,而且大家各行其是都做得很好,很无私。”
在报道文章中,葛谢恩指出,街坊在羊城港飓风中井然有序的自救行为,是对‘旧伦理派’长久以来抨击买地新风,会造成世风日下,百姓日益冷漠——这个观点最好的回击。事实证明,即便脱离了宗族和孝逻辑教育,百姓依旧可以万众一心抵御灾害,甚至于说合作得比原本还要更加紧密。
可见,组织性和旧伦理并不存在排他性的因果关系……很拗口,而且说救灾就说救灾,为什么要拉扯开去,谈什么旧伦理,给自己招惹潜在的仇家?葛爱娣也是看得忍不住摇头:还好葛谢恩理智尚存,没有突然抨击起‘新家庭’,为农户张目申冤!
这样的言论也能上报,葛爱娣不觉得这是偶然,当然她是不掺和这些的。她对这些事,没有什么倾向和兴趣,再加上职位也没到那份上,抱定了自己已有的身份,也不愿节外生枝,虽说是吏目,但谈不上什么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无非就是受雇做事一般——但葛爱娣也不啥,她也能感觉到衙门内部隐约区分的派系,葛谢恩的回答能上报,而不是被直接删减,背后必然还有旁人出力。
她估计再等一段时间,必然会有人来为葛谢恩提供进修机会,或者干脆就是有一些没有门路根本无法指望的清贵职位,对女儿伸出橄榄枝……葛谢恩已经走上了一条和她截然不同的道路,葛爱娣已经看到了这个倾向,但她还拿不准这变化到底是吉是凶,自己又该采取什么态度。
或许当然算是好事,如果她不是这样轻狂的性子,那么,年少时的这一次功绩,也够她受用半生的了。但偏偏葛谢恩思想本来就幼稚,又有了这样的功绩傍身,身边的赞誉或许会让她更加自信自傲……她现在是有点身份的人了,说什么话,影响力也比从前要大得多,这让葛爱娣如何能不忧虑呢?
但是,已经有了这么好的机会,难道还要遵循原来的思路,让她去农村吃苦吗?谢恩也未必愿意,而就葛爱娣自己来说,又何尝舍得?这是她费劲一切心思,也要把她带进城里来落户读书的女儿啊!一切努力,不就是为了不让她过着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吗?让葛谢恩去扛锄头,那锄的可不是地,实在是母亲的心头肉啊!
她又感受到了那种熟悉而拉扯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感,对于葛爱娣这样横跨了两种生活的中年人来说,是再熟悉也不过的感受,他们好像被困在了敏朝和买地的夹缝之中,已经回不去敏朝的方式,感受到了其中的压迫和不合理,却又无法全心全意,完全融入买地的新方式。
这是一种绵绵不绝而无法断绝的拉扯,葛爱娣已经预见到了她的犹豫,她知道自己做不了选择,即便勉强选了一项,或者也没有把它贯彻实施的魄力。她不得不失落地承认,自己好像已经丢失了年轻时的锐气,她那鲁莽自信的女儿,每天都在不断长大,似乎从她身上不断地汲取走了她的精华,把她的锐气,全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这样的拉扯,让她越发地逃避回家了,甚至有主动申请值宿的冲动,葛爱娣感到办公室似乎反而成为了生活的出口,在加班时,她可以全心全意地思考难缠的工作,而不用陷入拉扯感里。但她也知道,生活中总有东西是逃避不了的,甚至略微的逃避,都会带动矛盾以更强的势态冲撞进她的世界——不过是想先冷一冷,思忖上十天半个月,再和女儿好好聊聊,可这天傍晚回家时,欢天喜地的徐大发,却给她带来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消息。
“什么?直接入仕!?同时特招进入大学学习?”
这两个消息,直接把葛爱娣的脑袋打懵了,她左右张望着,眼神不可思议地落在了女儿身上:葛谢恩竭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模样,但她的得意在成年人眼里依然是很鲜明的,就一如陈福顺的失落一样,根本无从掩藏。“是谁来找你谈话的?他们给你准备了什么职位?”
“储备干部、大学政治系?”
她的声音又再一次提高了,因为这两个词语金灿灿的成色:政治系毕业,从储备干部直接进入官场,这……这是一条通天的康庄大道啊!几乎起步就是主任,直接就跳过办事员这个级别,甚至,如果表现出色,又被重用栽培的话,还可以直接从都城起步!
都城!这可是其余吏目都要通过外调支援边远地区,积累功绩,才能曲线到达的终点,以葛谢恩现在的态势来说,却很可能只是她的起点!
她的成就,将来说不定会全面超过母亲!谁能想到,一场大雨,一次事前全无指望的冒险,反而给葛谢恩提供了这样的机遇!让她或许能成为葛、徐两家,成就最高的后代!
徐大发已经喜得失态了,甚至连手臂的夹板都顾不上疼痒,眉飞色舞地安排着今晚的丰盛大餐,不顾如今因飓风上涨的物价,也要来一桌好菜,庆贺女儿的前程有了着落。葛爱则是头晕目眩,几乎不敢相信,过了好一会,左顾右盼着慢慢才回过神来。
“……不行!”
她脱口而出,刹那间,所有拉扯感全都消失了,那股子执拗、坚定和魄力,似乎突然间又全部回到了葛局长身体里,她的视野和主见,从未有此刻如此鲜明。在三个人诧异的注视中,她重复了一遍,语气更加坚定。
“不行!你不能就这么去!”
她说,一把拉过了由惊讶而逐渐委屈的葛谢恩,不由分说地把她拉上了二楼,“你们先吃晚饭,不用管我——我们俩母女要好好谈谈!”
第1078章 葛谢恩的基础
天底下有哪一个母亲, 会让自己的女儿错过这样好的机会,不做储备干部,不去上大学, 反而要回老家去种田?
狠心的爹娘,在话本中常常见到, 但对如今买地老区的大多数人家来说, 也只是在话本戏台上见一见而已, 他们的现实生活,早就不是这个滋味了。话本所谈的, 那都是老一代人的见闻和记忆, 葛谢恩这一辈的孩子,从未想过父母对孩子还会打压到如此地步——甚至连羊城港都不让留了, 还要打发到村里去?
除了女儿自己之外, 徐大发, 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 大姑大伯等家人,没有人会赞成葛爱娣的想法, 这是她已有预料的——虽说,让谢恩改姓,徐家人接受起来不容易, 但随着葛爱娣步步高升,葛谢恩又表现出优于哥哥的天赋,祖父母对她的慈爱也就与日俱增。
如今她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这样好的机会,哪怕是港务局的同事, 恐怕都不理解葛爱娣为何要让女儿去农村吃苦。葛爱娣其实也不知道葛谢恩会做什么选择,这已经不是她能决定的事情了,葛谢恩已经十六岁了, 很快就会被录用为储备干部,这是全工,按买地的规矩,她已经完全有了独立出去的资格,也可以完全为自己做主。
只要她自己愿意,衙门也好,东家也好,都不会考量父母的意愿——本来,这就是买地的特点,买地的子女,是不会受到父母束缚的,之所以把成亲的年龄延后,对于不满婚龄而同居、生子的现象严格打击,也有这样的考量,父母把子女视为私产,随意奴役、打发的现象,早就成为过去了。
别说葛谢恩已经十六岁了,就算她只有十三岁、十岁,只要自认为受到家庭的虐待,想要离开家庭,孤儿院都会予以收容——当然,葛谢恩这样家庭出来的小孩,多半是受不了孤儿院的环境,但有很多农户家庭的孩子,却是依靠这条路子,从对他们非打即骂的家庭里解脱出来,获得了新生。
当然了,此前,母女关系虽然时而紧张,但感情联系依旧深厚,矛盾从来没有激化到葛谢恩要离家的程度。只是在今日之后,就未必了,葛爱娣也不知道女儿会如何反应,两人的感情又有多么的深厚,是否能抵抗得过今日的矛盾。
她见过许多人,在权力——甚至不是实实在在的权力,而是一点权力的气味之前,便乍然现出穷凶极恶的样貌来。前后之对比,甚至到了父母亲人也难以辨认的程度,她也拿不准葛谢恩是不是这样的人,女儿在一天天的长大,也变得越来越陌生,或许她还总停留在从前,对她的了解,甚至还比不过陌生人。
要说感慨,岂能无有?但这仍是她非说不可的话,葛爱娣轻轻吸了口气,把挥之不去,一见到女儿,总是陡然增高的烦躁和疲倦全都放下,以前所未有的心平气和,让葛谢恩在她对面坐下,征询着葛谢恩的意见,“你先让妈把话说完,仔仔细细地听进去,再做考虑,行么?若是你听了还决定要去做干部,那妈也不阻止你——实在来说,现在也没人能阻止你了。”
两母女相处一室,好像总是两边都憋着火,总有人在忍耐,葛爱娣难捱的时候,葛谢恩也是憋得厉害,母亲这罕见的,平等中甚至带了一丝示弱的语气,让她也有些诧异,火气似乎消褪了,但她一下也回不到从前幼年那样,亲昵而又依赖的语气里,嘴唇翕动着,半晌也没有说话,似乎想要冷笑,但又难以凝聚出那样的恶意,最后只是别别扭扭地点了点头,一副‘你只管说,我未必听’的样子。
葛爱娣看在眼里,也松了口气,斟酌着便道,“谢恩,你不要以为妈妈对于政治,就毫无兴趣,一心只想着小家庭的吃吃喝喝,这些柴米油盐的琐碎事情,对于你平时关注、谈论的那些话题,没有一点了解,没有一丝见解……”
“是,妈妈是农妇出身,知识也是有限,底蕴自然不如书香世第的那些吏目人家。工作中,因为知识水平不足,有时候也的确显得吃力,这些笨拙的地方,你也都看在眼里——这也是我和你比起来,所不如的地方,你自然无形间,也把我看得小了,大概也就觉得,我是凭运气生在了临城县,才有了这样好的机会,如果当时换了是你,你必定能有比一个副局长更高的作为,甚至,可以利用这样的良机,对天下大势,都施加自己的影响,在时代中,在六姐耳边,发出自己的声音来……”
她摆摆手,止住了葛谢恩要为自己辩解的愿望,心平气和地说,“少年人心高气傲,不是什么大毛病,志气高,认为自己能做大事,这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人都这样,在这个时候,都对长辈很不以为然。你和他们相比,有一个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的点——你的观点不但标新立异,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能力和禀赋,这一点,在这次羊城港飓风里,是表现出来了,妈妈嘴上不说,心里……其实也很为你骄傲。”
最后这句话,是生涩而稀奇的,葛爱娣自己说出口都感到陌生——她从小当然从来没有听过来自长辈的一点儿夸奖,或许是因此,想要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夸奖子女,也因此显得很艰难,甚至于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而女儿对她的话语,反应或许也不算是太正面,葛谢恩低头不语,肩背依旧绷得很紧,好像这样的夸奖,也令她陌生到不知该如何去处理才好。她因为水灾中的表现,得到了太多的赞誉,唯独在家庭中,却因为此事被母亲狠狠责骂了一番,现在终于得到了母亲的肯定,她却也不愿表达出欣喜,只是嗫嚅道,“知道了……快说吧,总有个转折点的。”
跳掉了这个话题,葛爱娣也松了口气,她一边梳理着自己的思绪,一边也徐徐开口,“你有能力,又有见解,这当然是好事,但越是这样,越要慎重。谢恩,你知道什么是最可怕的事情吗?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有狂想而没有能力——这样的人遍地都是,他们是闹不出什么风浪的,迟迟早早,他们会被生活压迫得回到地面上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最可怕的事,也不是犹如你从前那样,有见解,没有阅历,但又有一定的身份,可以让你去发出一些微弱的声音——这样的人,闹出来的事情,只是会影响到我们家庭的走势,本来极佳,可能会被连累为中平……但归根到底,它不会惹来什么家破人亡的大祸,只要不是运气极不好,总是可以弥补的,最多是个人的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我和你爹爹都还能给你把底兜住。从前,我对你多有训诫,其实,多数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希望你不要连累了我,这点,妈和你道歉,明明是为了自己,却总说是为了你好,大概……或许是有些虚头巴脑。”
又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来自母亲的歉意——葛谢恩搓了一下手臂,挪了挪位置,她的语气更虚弱了,“都说了……别说这些了……”
也依然是适应不好的女儿,但是,她话里的芯子好像被抽掉了,那股子压抑着的怨恨,似乎忽然间失去了支撑——一个长久以来的冤屈似乎得到了释放,母亲总算是承认了自己的虚伪,不再拿身份来一味地压制着她,甚至对她表露了一定的理解。
软弱些的孩子,大概都要大哭一场,但葛谢恩的性格,如其母一般坚毅,她只是急于结束这样的时刻,倒还不至于到流出眼泪的地步——但再持续一会儿的话,可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