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里, 是真正的赤地千里,休说不长草,连树都没有了,至少在千里眼的视野内,只有光秃秃的树根,以及少许被晒得枯干的细枝,形成了怪异的景象:就在千顷碧波一侧,这么多的水旁边,怎么就会有这样的荒芜之景呢?明明一边就是这么多的水——可是,土地却又是如此的枯干——
“这也太怪异了!”
葛谢恩的地理不算是太好,但好歹也是考过了中级班的,“在海边,且不说平时水汽蒸腾带来的降水,台风季也能把水汽卷来下几场雨吧!这真的不合理!”
“从前的确不是这样子,山阳道临海,自古都是水汽非常丰沛的地方——但那也是自古以来了。”
出身于山阳道的李苟盛,他的话自然是有说服力的,他站在甲板,叉着腰眺望着远方,似乎无需千里眼,也能看到葛谢恩所见证的凄惨景象,“其实,朝廷宣扬特科,无形间倒是也给他们带来了好处。”
“倘若是从前,还讲究天人感应那一套的时候,这些年来北方异常的气候,早就被视为是亡国的征兆,人心也要跟着浮动起来了。”
如果没有眼见,永远不会有切身感觉,葛谢恩不能不承认,即便是对于经受过完善新学教育的她来说,山阳道的干旱也实在是太怪异了,总让人禁不住要寻求一个超自然的解释,仿佛如果没有什么意志在背后影响这一切的话,那么,自然的过于无常,就要把她给攫住,让她产生更深的恐惧了。
连她尚且如此,更何况老百姓了?天灾被视为是亡国征兆,背后的确是有道理在的。然而,敏朝也算是误打误撞了,推行特科教育之后,各地频现的天象异常和灾变,全都有了一个成系统的解释——什么责任都丢给‘小冰河时期’就对了。
天象和人治,根本丝毫关系都没有,一切都是因为从数十年前就开始的‘太阳黑子’活动减弱,来自太阳的热力减少了,地球也就凉下来了,自然,从前的气候经验也就有了变化,原本降水丰沛的地方,因此干旱,因为水循环中大量的富裕水分被冻结起来,不再参与到循环中了。
“说个有意思的事,敏朝对气候地理教育的重视,比我们还要更甚。这些年来特科考试,围绕小冰河时期的知识出的考题,回回都有三十分以上,为的就是让所有特科考生都能把北方灾害背后的道理学透——大家都知道了,且相信了,皇帝的压力也能小一些。”
李苟盛用一种微带讽刺的语气说,“你看,如果没有买活军,上百万的人都要死光了,可对朝廷来说,重要的还是朝政——死人无所谓,可不能让他们在朝堂上有了把柄,被人拿捏了来说事儿。”
“包括救灾也是如此,倘若不是其中还有利可图,还有我们买活军瞧着,朝廷对灾民唯一的指望,大概就是让他们快点饿死——最好是尽快被杀上一批,这样,死人身上的肉,还不至于被饿掉了,那就还能喂给另一批灾民吃,好歹能多活些人下来,也不至于太影响其余地方的生活。”
人吃人!这样恶心猎奇的事情,李苟盛却说得轻描淡写,包括其余救灾队的队员,也都司空见惯似的,还嘲笑葛谢恩,“看吧,谢恩妹子这脸色——早就劝你慎重了,这些事你哪里懂得!我们这些北方老家的流民,嘿嘿,从小哪个不是听着人市的事情长起来的。甚至——”
甚至,或许他们的亲眷中,有些就曾是人市的货物,又或者有些就吃了人市上买回来的‘羊肉’,因此才活下来的。这终究不是可以随意拿出来玩笑的事,大家在灾难面前,故意摆出的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到这里也不由地收敛了,他们轻轻地摇着头,转身又去做事了,却已没有了片刻前的活泼。而偏头打量着他们的葛谢恩,仔细深思之后,却忍不住轻轻地打了个寒颤。
“山阳道,全道都是如此么……倘连山阳道都是这般模样的话,那……本来就更缺水的山阴?”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将要进入怎样的人间修罗地狱之中,也有些不敢去想了。
“倒不是全都如此,极端气候也有个范围,这也是这些年来的一个规律了,总有某一地,气候极端得特别严重,全道缺水的时候,这个州县就是极致的干旱。我们今日经过的这一段就是如此,本来冬春雨水就少,前些年连着三年,到夏天也一滴雨都没有下,只有几场毛毛雨……”
河水断流,就是气候的直接结果,这也是人力难能去影响的事情,但树木植被的消失,则是基于葛谢恩没有特别关注的理由:这么干旱,灌木丛肯定是枯死的,这就直接带来了燃料的短缺。农民种不出粮食,有点余钱的人家,还能上人市,没钱的人家,只能向着树木索取。第一年把树皮吃光了,第二年树全死了——正好,到第二年大旱的时候,没有新灌木了,这些死树可以拿来做过冬的燃料,不然,没有饿死,人就先冻死啦。
“第一年烧灌木吃树皮,到第二年,烧死树,吃稗子,吃死人,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到了第三年,如果还是旱,那就只能走了,爬也要爬出去,不然真会饿死在这里。”
李苟盛的语气是很冷静的,“你见到的,就是连续大旱的第三年,今年这里应该还是没下雨,看河还是那样,河水没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再派遣救灾队过来了吗?不是说山阳道的旱情已经结束了,而是这些地方已经不需要救灾,几乎没有活人了。活下来的人全都走了,屋子都被拆了,能烧的东西全都当成燃料烧完了,除了水井,还有一些田垄的遗痕……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人类生活的痕迹了,就是彻彻底底的白地了。”
白地,真是一片苍茫,什么东西都没有了,连自然的生机都完全消失了。在海边常常能看到的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什么废弃的破船,闲置在岸边的木板,也全都消失得干干净净。葛谢恩怔怔地举着千里眼,四处搜寻着漏网之鱼,似乎想要向李苟盛证明,这里还不是什么都没有,人类至少还剩下了一点什么,但她什么也没有看到,这片土地上甚至连鸟都没有,鸟也飞走了,是啊,就那么几根野草,还能养活多少虫子,够几只鸟吃的呢?
比一切凄凉的意象更凄凉的,是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白骨都很难见到,灾害就这样平淡地抹掉了土地上的一切,李苟盛顺着她眺望的方向,往前划拉了一下,“这里往深五十里,基本都没人了——海边这里还好,往里走,有个村子,地动的时候裂开了一条大缝,房子就那样掉进去了,过了一会地又合拢了,掉进去的人,什么都没留下来,尸首也没有,房子的遗迹也没有,当时在山上看到这一幕的村民,立刻就疯了……那一次地震过后,接着就是大旱、鼠疫,我们在这里干过活——你看,前面就是当时我们停泊的滩头。”
船只顺着李苟盛指点的方向,顺畅地往前滑去,没有丝毫停留,经过了这片浅滩,往着前方的港口而去,葛谢恩遥望着浅滩,混浊的海水拍打着滩头,那里也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就一如这一场惨烈的,毁灭了一个镇子的灾害,似乎除了在本地人心里留下的,永远的伤痕之外,也是什么都没有——葛谢恩甚至不知道李苟盛说的是哪一场灾害,来自北方的灾害报道年年都有,多到她们这些买地的二代,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对一次又一次的募捐感到厌烦了,对这些遥远的消息,他们实在是不感兴趣,也不知道谁会在乎。
——但事实是,葛谢恩逐渐认识到,事实上,原本的她们才是少数,才是无足轻重,报纸上所刊载的消息,才是真实的,极广袤的世界中,人们所关心的、共情的、忧虑的奔波的,真正重大的问题。
不单单是灾民本身,千里迢迢奔波而来,虽然疲倦,但却似乎没人想要真正放弃的救灾队,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中被划分出的巨量物资,不管是否情愿,甚至完全放弃了一个政权的尊严,彻底沦为副手的敏朝衙门,都意味着,受灾地正接受着来自遥远方向的,关切而温柔的注视。
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救灾如此吃苦,为什么现实如此让人沮丧,但救灾队员一边抱怨却还在一边行动,这是一种……她也说不清,就如同此刻的她一样,这样的景象,见过了就不能无动于衷,总想着要做点什么。葛谢恩终于感到了这种注视背后,身为同类的责任感。
它来自于六姐,却不仅仅正是六姐,葛谢恩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她所终于体验和融入的一种集体的情绪,她只能模糊地形容为——这大概是人类区别于野兽……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之所以拥有文明的关键。曾经她对此毫无感知,而是一门心思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如今看来实在是有几分可笑,现在,她终于感受到自己身上那股子格格不入的感觉,正在飞快的消灭,好像她在见识到了这一切之后,她终于真正地进入了群体之中,拥有了和他们共通的视角——她身上那股子不自觉的骄娇之气,刹那间就被海风给吹灭浇熄了。
她不再用轻蔑挑剔的眼神,去评估每一个接近她的平庸大人,转而见到了他们的优点,开始去尝试着解读救灾队员背后,他们的人生中那独特的传奇——他们的职业前景或许没有葛谢恩这样光明,但所经历过的险情,趟过的河流,却都不是现在的葛谢恩能去比较的,和之前‘谁也看不起’的情况相比,现在的葛谢恩渐渐急切起来,她急于去理解身边的每个人,如饥似渴地想要学习他们的长处。
葛谢恩可以感受到,她的同事关系好像也日益落地了——队员对她一向是友好的,但藏在友好背后那股子隐隐的疏远和掂量,随着她的改变,也自然地逐渐消弭,葛谢恩不再是个来镀金的、心高气傲异想天开的所谓‘政治新星’了,不需要特别的表白,同僚们隐隐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和葛谢恩的话也变多了,更愿意和她分享一些自己的私事,发表较敏感的见解——这些见解往往是比较悲观的,但葛谢恩也不奇怪,救灾队见到的全都是最负面的情景,受到感染也很自然。
“救灾……不可能这么永远持续下去的。不是这里就是那里,灾害范围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惨烈。你说是小冰河时期也好,天命不属敏朝也好……反正我只认一个理,那就是天老爷大概是真不想在这块继续住人了。那你有什么办法?就算是六姐,也一点办法没有。”
不止一个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眼下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杯水车薪,只能延缓北方贫蔽离乱的进程,最终还是要以整个北方往南方的大移民,作为终极解决方案。因此这些救灾队员往往都是南洋开发的狂热支持者,很显然,他们认定了这才是北方省道最终的出路。
而且,这些人个个都是很好的数学家,一和葛谢恩算起迁徙账就头头是道,收不住口,“虽然这些年运走了很多人,也有很多人自己跑到南边北边去……但你真不知道华夏到底有多少人!走的人比起来,真的都是少数,还有更多人依旧是留下来了!对于这种规模的迁徙,海路根本不必提,不算在内的,陆路也是有极限,现在再不打通一条走廊,就来不及了!”
但是,衙门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似乎还是秉持着‘哪里有难救哪里’的念头,并不想彻底迁走所有人。不可讳言,好几个救灾队员因此对六姐是有不满的,和从前的葛谢恩一样,他们也认为这是六姐的软弱和逃避,甚至会让救灾队冒的风险都失去意义——不迁徙,就等于是承认了仍有很多人会因为本地的灾害而死去,那既然都接受有人死了,为什么还要派救灾队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灾?
他们的不满,让之前也因为‘新模范’而对六姐心生不满的葛谢恩,难免有些心虚,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在旁人看来或许也是荒谬的。因为她就不太能赞成这些队员的想法——迁徙省道,怎么看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说,似乎也没有必要,毕竟,抛开了那些灾情中心,山阳道其余地方的日子也还过得去啊。为了这种事情,对六姐就心生不满的话,会不会也太苛刻了,六姐……六姐也不容易呀……
的确,在三四天的航程过后,绿意也重新渐渐出现在葛谢恩的眺望里了,正如李苟盛所说,在极端性气候长期集中的区域之外,山阳道的生活还算是勉强能过得去:沿海也出现了熟悉的浮标和围栏,还有晒盐场的建筑,这大大地宽慰了葛谢恩的心情——这些都是浮标,都是放笼的、养海带的渔民做的标记。她就说,靠海吃海,海边的生活固然可能清苦,但也绝不会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等到他们停泊在港口,准备下船的时候,莱芜港甚至还可以说是格外的繁华,甚至不逊色于云县。当然,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有几分凄凉:这座城市聚集了大量流民,流民营几乎已经成为了半永久性的区域。
葛谢恩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和‘山阳-之江’走廊有关的知识,比如说这条走廊现在已经改道了,从前,它是从海边过的,这样便于船只运送口粮补给。但随着灾害频生、旱情重重,现在已经改道为沿着运河走,因为运河虽然水位也下降严重,一些地方已经没有行船条件,但至少还能供给流民饮水。当然,这样的饮水无法保证卫生,流民病死率肯定有上升,但只要有一条活路,也顾不得计较这许多了。
在莱芜港,她见到了许多水泥建筑,这里‘买化’的程度是相当深的,同时也有一些在羊城港名声不算太显的名流,拥有相当的威望。譬如莱芜总督武大人,就近乎是莱芜的土皇帝,他等于是把买地的机构和敏朝衙门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一些疏漏之处,则由武家出钱出力居中润滑——由于莱芜这里工作的一大中心就是灾民迁徙,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葛谢恩听说,武大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由于莱芜港运转得很好,朝廷不准他退休,生怕他告老之后,新上任的总督不知触碰了哪里,把效率给滞涩了,反而耽误了救灾大事。
本来只知道,羊城港医院最好的医生,有一个就是姓武,不到莱芜,真不知道武医生背后有这么个高官祖父,包括一个如此繁茂的家族……都说买地对敏朝大族不友好,这不照旧是有兴旺发达的大族么?可见有本事的人,到哪里都混得不差的。葛谢恩虽然对于一切敏朝的老贵族,都有点敬谢不敏的态度,或多或少还包含了一些自卑带来的傲气吧,但现在性子有所更改,已能客观看待这类家族在很多事上发挥的作用。
就说这一次,莱芜就又出了七个人,和他们一起上路救灾——虽然不是去过买地培训的正规救灾队员,但却得到了救灾队非常热情的欢迎,因为这七人都是医生,而且也多次参与过山阳道救灾活动。他们大多都姓武,是武医生的族人,另几个外姓人,也都是受过武家指点的医生。
“这一次武大人可是下了血本了!”
李苟盛和其中几人是认识的,迎接这批外援入队的时候,也不免如此调侃着,葛谢恩隐约听了一耳朵他们的回答,“没办法……虽然不是山阳道本家,但范家来打了好几次招呼,毕竟是亲家的故乡……”
要说莱芜是武家的话,那山阴那里,配合救灾队发力的,的确就是千金堂的东家范家了,葛谢恩的感觉是,在买地,他们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官府,但到了敏地之后,家族的痕迹就重起来了。包括买地的官面机构,也经常要和大家族打交道。武家人入队不多久,范家来接人护送的镖队也到了,可谓是给足了救灾队面子,这也给救灾队预先了解山阴的情况提供了方便,李苟盛和这些人开过会之后,面色就有些不好看了,随后召集救灾队员一起,开了个小会。
“山阴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得要严重一些。有必要把评级调整一下,从‘农业干旱’调整为‘极度干旱’了。”
他说,开始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没有教材,现在我来画一下树叶,给大家讲解一下山阴常见的一些树木——你们要学会从树叶来判断科目,同时,把知识教给当地百姓——告诉他们什么树的树皮能吃,又该怎么吃……”
葛谢恩赶紧摸出本子来照猫画虎,她心中泛起了一股淡淡的苦涩感:很讽刺,但的确,这是很严肃的真事,救灾队的教程培训里就包括了‘如何吃树皮’,这是南方百姓难以想象的凄苦之事,但却是北方百姓必须掌握的一门生存技巧。吃树皮甚至吃土都也有讲究,而救灾队就是要告诉百姓们,该怎么吃才能活下去,才能保住未来的希望,留住本地的植被……天啊!活在这世上,光就仅仅只是活着而已,原来已经如此不易!
第1081章 .无常修罗地狱
“土……土是非到万一的时候不要去吃的, 倘若要吃,也是以观音土佐以树皮粉来吃,这主要是因为观音土中的确含有一些矿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人体的营养。在什么都没有得吃的时候, 也算不是办法的办法——但是, 树皮倒的确是可以吃的,它是正儿八经的一种食物, 也算是大自然留给百姓最后的储备粮了, 只是因为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不到万一的时刻, 不会这么做罢了。”
“这种吃树皮的办法,是为了连年受灾, 又不能及时搬迁的百姓准备的——吃皮不吃干,年年有新枝,吃皮一吃干, 十年都白干。大家把这个顺口溜给记忆一下, 进入山阴之后,有机会就向周围的人去传达……吃树皮, 要吃树根的皮, 树干的皮剥下来, 树就死了, 十年树木,十年的功夫就这样不见,实在是很可惜的,而且,树没了以后,水土流失得更厉害, 来年就更加干旱了。我们在山阳道看到的那些不毛之地,几年前还是郁郁葱葱,将来降水正常之后,想要恢复原来的模样,至少又是几十年上百年了。”
“吃树根,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今年吃了树根,明年还可以再挖,树在地下的根系,是地上的数倍,就这样说好了,倘若一家能有上十几棵树,每年都挖一条根,又充分把树皮都利用上的话,那明年就算再遇到饥荒,也不会完全断粮。不像是吃树干的皮,那是绝户,第一年吃,树第二年死,劈开当柴火一烧,第三年倘若还旱,那怎么办?那就只能是生生饿死人了。”
在北方,这已经不是一种夸张的设想了,连着三年甚至是五年大旱,就是正在发生的情况。当然,可以说出门迁徙去避灾,但总有走不动的老人孩子,而且,干旱也不是年初就预报了会发生的,有些农户思想还是很保守,不愿出门去接触未知的危险,总是想着,或许明年就有收成了呢?
这个想法未必是错的,其实在山阳的大多数地方,极度干旱的第二年,降水也会恢复,日子还是能过下去。救灾队接触到的灾区,就比较倒霉了,第一年干旱熬过去之后,到第二年还是旱,这时候想走就已经有点走不动了。
侥幸度过了第二年的冬天,甚至是开了人市,熬到第三年,却依旧是大旱——到这时候,走也没法走了,饿了两年的肚子,营养不良到就和活骷髅似的,根本无法迁徙,就算受了救济,这样的经历也是伤了根本的。
救灾队对此有丰富的经验,很多人即便运气好,接受了救济,第二年第三年再去探访的时候,已经化作一抷黄土,问起街坊,都是一个小病人就没了,或者也有干完重活,第二天直接没有起来的,就是前期把活力耗尽了,后头根本补不回来,干旱缓解之后,重新开始干农活,就负担不了这么重的劳动了。
既然不能逢人就带去南边,那么,对这些生活在灾害地带的百姓来说,传播科普树皮的吃法,就有极大的作用了,起码是多辟了一条食物来源,因此,吃树皮、吃土的教育,在北面是真要大力宣扬的。整个救灾队里,大多数人都很精通树皮的吃法,至少是理论精通,也就是葛谢恩没有亲自制作过树皮粉,再就是范家派来的镖师队,他们也是第一次接触,都是跟着学,不过,并不是特别看好这个办法在山阴的用处。
“山阴缺水的地方,树都是很少的,我们当地百姓取暖都是用煤,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那大山你放眼看去,全都是黑黝黝光秃秃的石头,树都难长,更别说灌木了……不管是吃树根、树皮,都没那么多的供给。我们那里饿得很了就吃牛羊吃的苜蓿草——这倒是六姐的功德,六姐带来的紫花苜蓿,牛马都爱吃,长得快,需水量也少,很皮实,哪里都能长。实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百姓们就吃苜蓿草也行,就是吃多了烧心,也不容易上大厕。”
不过,山阴历来是有应付干旱的丰富经验的,百姓也很知道变通,这几年来,他们虽然也跟着干旱,但死人的现象要比山阳道等地都好得多,因为本地的土地向来贫瘠,所以山阴的百姓都经商,或者是往口外跑。
而草原上,这些年天候还算可以,那里纬度很高,每年都有降雪,虽然也闹白灾,但春暖花开之后,牧草受到雪水的滋养,足够养牛羊的了。所以山阴的百姓,遇到旱情,就去为大同一带为鞑靼人干活,要么洗羊毛、搓羊毛毡,要么就是下煤矿去,这几年山阴的煤矿工待遇提高了一点,虽然和买地的矿工根本没得比,但也足够吸引成年壮汉去干活了,在以往,矿洞里多是老弱妇孺,一个是身材矮小,便于出入,还有一个,是因为矿工收入很低,不够养家的,家里的老弱下矿洞,成年人要去做点别的重活,才足够撑起一个家来。
“如果只是一般的旱情,都还算是能应付的。但这一次……唉,这一次是连着四年旱,今年大旱,一滴雨都没下,别说种地的水,喝的水都要没有了。还闹虫灾,庄稼绝收又有大疫……”
这些镖师都是依附范家的势力,情况肯定是较好的,不管山阴的交通怎么样困难,范家少不了他们和家里人的一口吃的,但即便是他们,谈到山阴的灾情也是一脸愀然,“从山阴一路到中原,人死得都不像是人了,受灾严重的地方,十室九空,家家死人……人市都开不起来,大家都怕人市上卖的人肉,是害病死了的,买回家一吃了就得病……还能动的人家都是搀扶着往外赶,可中原道的关口死把着,许进不许出,我们要不是范家多年来用的老镖局,有手条在,中原道也不放我们进来接人!”
的确,基于对敏朝的尊重,救灾队一般会绕开京畿道,这就和买地在大江两岸也会绕开金陵是一个道理。众人取道中原道去山阴,至少他们途径的地方,看着像是还好,虽然也旱,但鼠疫至少暂时没有传播开来,至少在他们选择的官道上,感受到的只有特别的荒凉:官道两边有很多被废弃的耕地,百姓不知道是死了还是迁走了,最多的是蝗虫,密密麻麻地聚在田地里,发出一种刺耳的,摩擦般的虫鸣声。这是闹的虫灾,已经是第二年了,虫子的数量比前一年略减少一些,飞起来时却还有遮天蔽日的气势。
“中原道有一点好,地势平坦,消息传得也快,这几年本来就旱,又有虫灾,大家反而没了指望,一看虫灾的架势,能跑得动的,去年就都在吏目的组织下跑完了。这些虫子已经把能吃的都吃了,再过几年,没东西吃了估计也就自己旱死了。”
虫灾的消灭,和虫灾的萌发一样,往往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人力对此似乎没有太大的作用,好像总是有一天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葛谢恩对于中原道的情况,接受得还算是好,虽然蝗虫飞天的景象也令人肉紧,但至少道路两边还有树,河里也还有水,再黄再混浊也好,那也是水,有水就有生命,就有希望,这里的一切,还算是符合她对于灾区的想象。
他们一路上都教还滞留着的百姓吃树皮:吃树皮要在冬天,以树冠为参照,再往外一两米开始掘地,掘出碗口大小的树根后,将其铲断,再往外去铲出余下至根稍的部份,把皮剥开晒干,碾碎成面粉,根芯可以做柴火烧。这样的树皮粉,再加上一点观音土,很早就可以混着粮食吃起来,这样可以饱腹,对健康的损害也较低,还能降低粮食的消耗。这样到了来年春天,如果还是大旱,虫灾也没有缓解,百姓也还有体力,可以去县衙报名,要求县衙带领着往南面迁徙。
“去北湖道,北湖道有大量熟地空缺。”
中原道是买地势力比较空虚的地方,买地在这里没有设州县办事处,不过,在山阳道武总督给了拜帖,还有山阴范家的面子和人脉,还有特进士在中原道加入他们,作为‘田千户’的特使,这让救灾队的行动相当便利。
不但可以使用官驿,而且州县官员都会设饭款待。救灾队也并不推迟,在席间他们总是在反复介绍买地的救灾方案,“北湖道的农户很多都渡江去南湖道了,相应北湖道有大量耕地空出,这一次受灾的百姓,可以组织寻道南下去北湖道。北湖道办事处都能组织接收转运,即便一时找不到地,粮食也有,会比中原道宽裕些。”
北湖道办事处,当然指的是买地办事处了,自从买地占领江南之后,原本设在江南的办事处,便挪移到江北去了,表面上是为了方便两地州县的沟通,实际上——倒也不怪西林党中有人嘀咕,实际上,还是软刀子拉肉,还在鲸吞蚕食敏朝的治权?
可以看得出来,中原道官员,对于救灾队如此提议的感受,是五味杂陈的。中原道也是西林党势力较为顽固的地方——事到如今,西林党也早就不是当年的西林党了,如今凡是不赞成特科的,大概都能算在内。
这些老式的进士,尤为注重大义、气节,救灾队的提议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更为荒谬的是,还有来自帝党的特科行走在旁虎视眈眈,似乎就等着他们反唇相讥,便要立刻寻衅将他们拿下:杀鸡儆猴,处理了一两个阳奉阴违,对救灾队心存怠慢的地方官,不但可以润滑救灾,也好就势安插特科官僚,为帝党彻底掌握中原道找出空隙来。不过,救灾队对于中原道迁徙也不算太乐观,“除非皇帝施展手段,否则,也不过就是忍气吞声应上几句罢了,别指望他们当真。且看皇帝是否有余力顾及到中原道吧,此处灾情还不算太重,指望不大。”
“那,在缓过一口气,照顾到之前,饿死的这些人,岂不就是白死了?”
“确实就是白死了。”
葛谢恩对这个答案,从震惊、失落到习以为常甚至不再去问,只用了很短一段时间。因为她的确也想不出别的办法来,人手是有限的,且这里还是敏朝地界,她已是买活军的吏目,便说不出让买活军直接派人前来干预的天真话语。仔细想想,的确,除非皇帝从上而下施展手段,或者是那些迁徙去买地,学了一身本领的中原老乡,回来组织灾民,闹出点事情来,杀了几个大户,冲击过几个县衙,才能让州县上重视起来,依照买活军的建议,出人出力,组织灾民南迁。
但话又说回来了,只要日子还能勉强过的下去,这些灾民能起事吗?这么看来,还真非得等到死人了之后,才好走这么一系列流程。葛谢恩深思之下甚至得到了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那就是他们教中原道的百姓怎么吃树皮,甚至在宏观上来说可能会害死更多人:
一些本来认为没有活路,必须起来赌着性命闹事的灾民,现在知道还能这么吃树皮,顿时又觉得可以忍了。民间的力量,始终没有到积蓄到可以改变局势的程度,迁徙走廊始终没有打通——那么就还会有更多的,看不到的人,在忍耐中,用树皮粉和观音土填着肚子,一天天地消耗着元气,末了也没有鼓起勇气去逼迫衙门,带他们往南走,就这样默默地饿死在家乡了。
但能因为这个就不教吗?似乎也是办不到的。因为所见的那些精瘦而佝偻,简直触目惊心,和自己不像是一种生物的灾民,对于视觉是个极强烈的刺激,葛谢恩变不出无尽的粮食给他们吃,就受到本能的强烈催促,总想要帮上一把,帮他们稍微缓解一下痛苦——要么就别让她看见,看见了却不让帮,这是更大的痛苦。
她很快就放弃思索这类问题了,也不再留意县官们那勉强挤出的笑面背后有多少真心。灾难就像是一具人肉石磨,从骨血中萃取出了人世间最深沉的丑恶,这样的东西,看多了对精神也是摧残,葛谢恩身体上还能支撑得起这尚不算是太艰难的旅程,但精神上却有心力交瘁之感。她觉得这旅程太过于割裂:沿路所见的总是饥民,但这不妨碍席面上的好酒好肉。
在这样的时候,还能穿着绸缎衣裳,喝着好酒,吃着养了三年的老母鸡,从鞑靼草原上送来的小羊肉……葛谢恩也知道,救灾队也不便推拒宴请,少吃这一顿饭,对当地民生也没有帮助,却反而会直接得罪县衙的地头蛇,但说实话,这些美餐也令她食不下咽,有时候她甚至好像闻到了人市方向传来的腐臭。
尽管她并没有真正地去过人市,只是在李苟盛的指点下,眺望过远方一两个背负着箩筐的身影,那箩筐下一路滴落着血痕,李苟盛说那是人血的味道,而葛谢恩——说实话,葛谢恩那时候就不敢再往下看了,她迄今不知道,这是把自家的人杀了拿去人市,还是去人市上买回的肉。
但是,这一切凋敝与萧条,不妨碍城内的欢笑,细嫩的手臂从绸缎衣裳中伸出,擎着青瓷杯相碰。葛谢恩的食欲在这细腻白皙的肌理面前消失殆尽——她总是忍不住想到那些人市上的货物,葛谢恩料想,那些肉块在下锅之前,恐怕也只是草草洗涮,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柔嫩。
但要说她希望正给他们敬酒的官吏也沦为人市上被高高吊起的两脚羊,这似乎也超出了葛谢恩的底线,使得她格外彷徨,她找不准自己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应当秉持的立场和态度。
——但即便如此,中原道的情况,大体也还算是不错的了,人市毕竟没有遍地的开,只有在一二贫瘠之地,有一点痕迹。除了那些佝偻的饥民,在路上也还能看到不少衣衫完整且面带血色的百姓,说不上胖,但也没有骨瘦如柴。要说在买地,这是符合救灾标准的,但在北方,这就还算是过得去了。葛谢恩很快就知道为什么他们要直接穿越中原道,去山阴地界:他们横跨中原道的时候,关口外已经是一片无常世界了。
根本谈不上帐篷,仗着天气还算暖和,灾民就那样在地上躺着,或者是依靠着自己推来的独轮车,一家人警惕地轮流值守,总有一双眼看着周围,随时准备把家里人推醒,用拳头保卫自己仅剩的财物——和生命,在这里如果能闻到肉香的话,食物的来源是几乎没有任何疑义的,必然是人肉:也就是说,在这里,稍弱一些的人,就是其余人眼中的储备粮了。
“根本没法舍粮,我们也舍不起,我们也受灾……吃树皮的法子也没法教,你看城外哪里还有树呢?就算有,这些人也等不到晒干磨粉,没有这个余裕了。”
驻守虎牢关口的汜水县令,哑着嗓子,直着眼,几乎是哭丧着对救灾队说,“太行山自古稀树,您教的法子,实在是用不上!我们河内也是连着三年大旱,也是民不聊生,现在——现在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放进来,那也是大家一起死,下官也立刻就要受到上峰的处置,可不放进来么……”
不放进来,也要提防灾民太多,冲击关隘,若被冲开了,一样是死!虎牢关又不算是天下险关,远远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步。救灾队和他们一起,在关口俯视那遍地的蹒跚身影,视线扫过那一双双发着幽幽绿光几乎犹如野兽般的眼眸,均都陷入了沉默。葛谢恩甚至忍不住轻轻地颤抖了一下,她心想:“我们该怎么经过这些人?只怕关门一开,我们的马队一出去,就是羊入虎口,顷刻间就能被他们生吞活剥!”
很显然,镖局也没想到,在他们前往山阳接人以前,此处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变化,看来山阴的灾情只有更加急迫,才会在一月间让这么多灾民蜂拥逃窜至此。他们的面色也变了,彼此看着,有人忍不住低声嘟囔了起来,“怀州都这个样子了……老家的情况岂不是只有更差?”
“再急也没用了。”
李苟盛等救灾队员,也是第一次前来山阴,但此时只能依靠他们的专业经验来下决断。李苟盛沉默了许久,还是下了决定。“虎牢关打不通,根本走不到天井关。救灾只能由此开始——准备两块压缩饼干,关外有水没有?”
虎牢关就是倚河而建,水肯定是有的,否则灾民也无法停留,早就渴死了。李苟盛说,“有水就行,拿篮子来,来两个会说土话的镖师,跟我们队一起缒下去,火铳上镗掩护!”
“是!”
立刻就有人从自己包中取出应急物资:两大块犹如砖头般死沉死沉的压缩饼干,李苟盛拿在手里,又有人从背上解下火铳,开始擦拭上弹,李苟盛回头巡视了一遍,点了几个人名,葛谢恩赫然在列。“戴上口罩,全副武装,上吊篮,我们下去,先用一号方案,把灾民的底盘一盘!”
第1082章 .葛谢恩的死去
都说北方的土话相较于南方要好懂一些, 葛谢恩——她是会说好几种方言的,白话、客户土话,还有临城县的方言——对于这个观点, 持部份赞同态度, 北方的土话多数在音调的变化上, 发音和官话背离得不算太多。
像是山阳道的这些救灾队员, 进入中原道不久, 也就能和本地人顺畅交流了,山阴这里的土话,听起来更加含混不清, 但仔细辨认也可以约莫懂得意思, 这是个好消息, 否则, 救灾队的工作就更难展开了。